一覽 眾 山 小

華夏詩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作者:唐蓮

(志清/大紀元)

更新: 2017-01-18 5:01 AM    標籤: 華夏詩醇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註解】
岱宗:泰山又名岱,因泰山居五嶽之首,故稱岱宗。
夫:指示代詞,相當於「它」。
齊魯:春秋時代的兩個國名。齊在泰山以北,魯在泰山以南。
青未了:極言泰山之高大,意思是說,走出齊國的國境,仍可看見它。
青:指山色。
未了:未盡。
造化:大自然。
鍾:聚集。
神秀:奇麗的景色。
陰陽:山之北為陰,山之南為陽。
割昏曉:極言泰山之高峻。山南向陽已曉,山北背日還昏暗,一天之內,光線幽明,有如此不同。
割:分割。
「蕩胸」句:意謂山中雲氣層起,望之使人心胸蕩漾,更覺爽朗。
眥(讀自):眼眶。
入:「入目」之入。
會當:合當,一定要。
凌:登上。
眾山小:化用《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

【今譯】
你若問——
那五嶽之首的泰山是何情景?
你便是走出那古老的齊魯國門,
也仍可遠瞻那青青的峰頂,縹緲入雲。
大自然將千萬種神奇秀麗,集此一身,
山南山北同一時辰,分割為早晨與黃昏。
深吸口氣,層層雲朵蕩滌著胸中的萬壑,
睜大眼睛,歸來的鳥兒飛入你的眼神。
一定要攀登到山的絕頂,
在那裡俯瞰群山,高山會立刻矮小幾分!

【筆者附記】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的這兩句詩,的確是高瞻遠矚,引人入勝。這是叫人們不要自滿自足,應該更上層樓,提高道德修養,做個大寫的人!

筆者在大陸,1997年開始修煉法輪大法,一次在小組談心會上,聽得一位賣菜的大姐發言,說:「我得了大法,懂得照真善忍的標準做人,他百萬富翁不如我!」這時,坐在賣菜大姐身邊的一位小學生說:「媽!你這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老師講的!」引起了一片掌聲。@*

責任編輯:林芳宇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杜甫‧《望嶽》)


【古話今談】
五嶽之首的泰山呀,到底有多麼美好呢?只要人們來到齊魯境內,都能望見那連綿不盡的蒼翠綠意。這裡深受造物主的鍾愛,匯集了各種神奇秀麗的景色。山嶺南北兩面一昏暗一明亮,像是被高聳的山勢切割出不同天象。層層白雲,不斷激蕩著我的胸懷。從遠方歸來的鳥兒,翩然飛入我大大睜開的眼角。哪一天我一定要攀登上泰山的最頂層,從高處一覽天下,周圍群山都因而顯得渺小。
(岱宗,泰山位列五嶽之首,因此被尊稱為岱宗。)

【桑言桑語】
站在高處,讓我們的視野開闊,不只群山,就連生活中的諸多煩惱似乎也跟著變得渺小。古人云「登泰山而小天下」,天下小了,是因為心胸變得更寬大了,足以包容更多不同的人世風景。

【詩情畫意】

(Blooming fields of rapeseed plants weave around hills near Luoping in Yunnan Province; from National Geographic, May 2008)

【佳句拾遺】

  • 眼前直覺群山小,羅列兒孫未得名。
    (清‧林則徐‧《即目》)
  • 醉眼千峰頂上,世間多少秋毫!
    (金‧元好問‧《清平樂‧泰山上作》) 
    (溫故知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等有一天我要攀上泰山顶峰,看脚下的群山是那样的低矮和渺小。
     [出自]   杜甫《望岳》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9、造化神钟神秀: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
10、造化:创造化育, 指自然。
11、钟:赋予、集中、萃聚。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 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韵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二:
泰山啊你究竟是何等的景象?从齐到鲁都看不尽郁郁苍苍。
你凝聚着大自然的神奇秀美,把山北山南分成昏暗和明亮。
看那云气迭起令人胸怀激荡,极目远望归去的飞鸟更辽旷。
我一定要登上那泰山的峰顶,把那些低矮渺小的众山环望。

【评点】
本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诗人现存诗中创作年代最早的一首。《望岳》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和西岳华山。本诗是诗人第一次游历齐赵登泰山时所作。当时诗人站在五岳之尊的泰山之巅,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全诗朝气蓬勃,意蕴深远。
诗的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前两句紧扣一个“望”字。第一句以设问的形式,写出了诗人初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第二句是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泰山南面鲁,北面齐,但是远在齐鲁两国国境之外就能望见,可见其高。“青未了”意思是说苍翠山色绵延无际。这句诗既写出了泰山周围的地理风貌,也突出了泰山山脉绵延的特点。
三、四句描绘诗人从近处看到的泰山,具体展现了泰山的秀丽之色和巍峨之态。“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好像对泰山情有独钟。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好像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部赋予了泰山。“阴阳割昏晓”是写泰山极高,阳面和阴面判若晨昏。其中“割”字用得极妙,形象地刻画出泰山雄奇险峻的特点。
五、六句写诗人细望泰山所见之景。只见山中云雾弥漫,令人心怀激荡。由“归鸟投林”可知,当时已是傍晚,而诗人还在入神赏望。这两句从侧面体现出了泰山之美。
七、八句写诗人望泰山时的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诗,抒发了诗人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诵,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普遍的激励意义。
全诗以“望”字统摄全篇,结构紧密,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同时又不失雄浑的气势。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文章标签: 写景   泰山  

相关阅读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