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联合国大会
第2758号决议日期会议编号主题

投票

结果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正體中文版文書

1971年10月25日
第1976次全体会议
A/RES/2758(XXVI)(文件)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
76票赞成
35票反对
17票弃权
3票缺席
通過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是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联合国大会會議上表决并通过的,关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決議。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此取代中華民國在联合国擁有的中國代表權席位[1]。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將此決議案稱做「排我納匪[註 1]案」[3],現今的中華民國政府則以「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代稱[4][5][6]。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将此事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7]。

背景[编辑]

1949年10月1日,在國共內戰中獲勝的中國共產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與退守臺灣的中華民國互相抗爭,「兩個中國」的政權並立格局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後便以各種方式試圖取得中華民國政府所擁有的聯合國“中國”席位。

1950年8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致电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马立克及秘书长特吕格韦·赖伊,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就「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问题」向联合国提出控诉案,要求联合国安理会立即采取措施“制裁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的罪行。周恩来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蔣介石在联合国的代表已经丧失了代表中国人民的任何法律与事实的基础,应该立即从联合国所有机构中排除出去”。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次致电联合国要求“取消蔣介石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8]。

1950年8月,聯合國安理會再度否決蘇聯提出的中國代表權案[9]:65。1950年8月1日,苏联代表马利克重返联合国安理会并担任轮值主席,并作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为中国代表”的裁决,该裁决以八比三被推翻[10]。

1950年11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伍修权應安理會邀請出席朝鮮問題辯論,並就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指責「美國政府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是「非法的犯罪的行為」[11][12]。在第二天的安理会会议,中華民國常駐聯合國代表蒋廷黻反驳了伍修权对美国的指控,并指责沙皇俄国是近代占据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列举了种种美国对中国的友好行为,称美国没有在中国占据一寸土地,且美国在抗日战争中对中国帮助巨大而没有索要报酬,这与在中国东北掠夺的苏联形成对比,最后蒋指稱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只能屬於「自由獨立的中國政府」,而非莫斯科的傀儡政权。伍修权其后表示,“美國軍事顧問在實際上是該島的主人,就是在台灣的國民黨軍隊的领袖與指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要求美国政府立即從台灣及其他中国领土撤出軍隊,從而停止干涉中國内政。”伍修权并指責蒋廷黻「辜负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意愿,他没有任何权利代表中国。我怀疑这个发言的人是不是中国人,因为伟大的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的语言,他都不会讲」(當时中華民國代表在聯合國主要使用英語发言)[13][14]。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首次在聯合國會議发言[8]。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了聯合國安理會邀請其再次出席會議的請求,表明「臺北不去,北京不來」的宗旨。由此,自1950年代中期起,幾乎每年的聯合國大會都要辯論中華民國的會籍相關問題。1956年,聯合國否決印度提議,並通過綜合委員會建議「本屆大會不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9]:87。以往在美國的影響下,支持中華民國的力量都佔有優勢。中蘇交惡後,1969年發生中蘇邊界衝突,蘇聯曾經派代表赴台北商討,由蘇聯方面支持中華民國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美國也知悉此事[15]。另一方面,美國經過1960年代在越戰上耗費大量軍費,國內反戰風潮四起,陷入泥淖之中,因而積極尋求力量抗衡蘇聯。

1970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為了與蘇聯對抗,決定與當時與蘇聯交惡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交往。1971年,當時身為最高領導人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知悉美國意向後,開始與美國政府進行「乒乓外交」,雙方關係迅速升溫;於是美國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讓步,接納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聯合國代表權,此時支持中華民國的陣線立即崩潰[16][17]。

決議全文[编辑]

大會
回顧聯合國憲章的原則,
考慮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權利對於維護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組織根據憲章所必須從事的事業都是必不可少的,
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国之一,
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
第一九七六次全體會議。[18]

決議提案最初于1971年7月15日由以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为首的18個共同提案國(后增至23國,其中11个是非洲国家)发起,故又称为两阿提案阿爾巴尼亞提案。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联合国大会會議上表决通过。根據《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大會議事規則,這項提案通過以後立即成為聯合國大會的正式決議。除了英文之外,聯合國工作語言之一的中文也有相同文本[19][20]。

表决过程[编辑]

表決之前[编辑]

1970年11月召開的第25屆聯合國大會上,先期表决了驅逐中華民國的提案和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提案,均未通过。前者未获得半数以上赞成;后者因属重要问题案,需三分之二多數赞成,结果以51票贊成、49票反對、25票棄權,未達重要問題案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而未通過,但為此提案首次獲多數支持。次年1971年4月23日,美國密使羅伯特·丹尼爾·墨菲赴陽明山中山樓與蔣中正討論「雙重代表權」,蒋秘密表示在保留中華民國安理會席位的条件下,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存在於聯合國當中。[21][22]

1971年7月15日,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向聯合國提出決議草案「兩阿提案」,即後來表决通过的2758號決議案;17个成员国提出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加入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议事日程,并声称“能代表中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其依法所应占有的席位自从1949年以来就被系统操纵排除在联合国以外”[23]。

1971年7月19日,美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讓步,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合國代表權,中華民國政府已經清楚地認知到美國政策趨勢改變,遂同美方馬康衛大使進行談判,表示接受於雙重代表權安排,但不公開承認的意願。並以英文說帖,說明如果第26届联合国大会有國家提出雙重代表權,也可以「了解」[24][25]。因此對任何形式的雙重代表案發言反對,但不會投票反對[26][27][28]。

1971年8月17日,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老布希向联合国秘书长递交了一封信和备忘录,正式提出「双重代表权」提案。美国总统尼克松设想「双重代表权」可以「两全其美」地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送顺水人情,又同时通过「重要问题」提案和「双重代表权」提案的双保险,让中华民国仍能保住在联合国的席位;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在8月20日就「雙重代表權案」發表聲明,堅決反對联合国同时接纳海峡两岸双方为会员国,反对美国通过「双重代表权」提案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必须完全恢复,必须把蒋介石集团从联合国及其一切机构驱逐出去」,並向季辛吉抗議[29]。

1971年9月16日,中華民國代表團的周書楷(外交部部長)、劉鍇(駐聯合國常任代表)和沈劍虹(駐美國大使)在美國國務院與國務卿羅吉斯會談,接受了美國提出的「複雜雙重代表權案」。中華民國代表表示「如美國不願見中華民國被聯合國排除,美國政府一定遵守自甘迺迪和詹森政府以來保證中華民國席位的承諾」[30][31][32]然而美國代表表示,此為不能保證事項,美国拒絕承諾。

9月16日下午,美国总统尼克森公開宣佈,美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並取得安理會席位[33]。

提案与投票[编辑]

1971年9月25日,23个成员国向联合国提交了「两阿提案」的决议草案A/L.630以及附加文件1、2号[34]。这23个国家中包括了7月15日提议将该问题列入议事日程的17个国家。

1971年9月29日,澳大利亚、日本等22个成员国向联合国提交了「重要問題」的决议草案A/L.632以及附加文件1、2号。该决议草案提议:任何试图剥夺中华民国代表权的提案都是涉及联合国宪章第18条的重大问题,因此應以到會及投票之会员国三分之二多數決定之[35]。因其较两阿提案晚提出,序号靠后,一般情况下应按序号顺序表决,所以澳、日等国又提出此草案需于两阿提案之前表决的动议,后于25日先对此提前表决动议表决并获通过。

同日,美、日等19國又提交了「複雜雙重代表權提案」的决议草案A/L.633。该决议草案提议:联合国接纳并將安理會席位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时讓中华民国以普通会员国继续存在,兩個中國都有聯大席位。[36]:128,136[37]

1971年10月18日,與中華民國關係友好的沙烏地阿拉伯大使白汝迪(Jamil M Baroody)奉其國王指示幫助中華民國,又提出一個全新的「對阿爾巴尼亞草案所提出之修正提案」的决议草案A/L.637,並不斷地發言堅稱自己的提案比阿爾巴尼亞提案或雙重代表權案都好[38],白汝迪認為美國版的雙重代表權草案內容欠周詳。但他原已提出修正案,臨時卻又另提一個全新的決議草案,要求優先列入議程。由於所提主張多數國家並不支持,且白汝迪的屡次冗長发言引起眾多成員國反感,导致后来其延遲24小時討論的提議被否決[28]。

1971年10月19日至10月24日,聯合國大會進行「關於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問題」的總辯論。期間有70多個會員國的代表參與了關於中國代表權辯論的發言,在此期間美國派季辛吉前往北京與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協商。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1976次全體會議在大會主席馬利克主持下对以上诸决议草案进行唱名表决。联合国大会先以56票反对、53票赞成、19票弃权否决了白汝迪代表的沙特阿拉伯要求把涉及中国代表权问题的项目93下的全部四项决议草案延遲到次日进行討論的提議。随后投票通过将A/L.632「重要問題」草案及附加文件1、2号先于A/L.630「两阿提案」表决的动议。[23]

对提高「驅逐中華民國」案門檻的A/L.632「重要問題」决议草案表决结果,59票反对(其中欧洲国家18票、亚洲国家16票、非洲国家19票、北美洲国家2票、南美洲国家5票)、55票赞成、15票弃权未获通过。當時中華民國代表團一度評估有同票可能,但在中華民國的友邦中,除盧森堡、葡萄牙和希臘外,其他北約盟友都投了反對票或者棄權票,阿拉伯與非洲國家也大批倒戈,最終以些微差距事與願違。[23]

在「重要问题」被否决后,時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老布希連同日本等17國(後增至19國)紧急提出臨時動議,主張將A/L.630以及附加文件1、2號決議草案分段表決,將其中「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作為分開的議案;若能分段表決並反對此部份的提案,就能使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都擁有席位。但此動議在表決中以61票反對、51票贊成、16票棄權的結果未獲通過[23][39][40][34],因而無法間接促成沒能先行表決的「複雜雙重代表權提案」。

隨後中華民國代表團在聯合國大會对「两阿提案」决议草案A/L.630以及附加文件1、2号表決之前,向聯大主席爭取到程序問題發言,中華民國代表團在用盡阻止「两阿提案」決議的議事方法均未果後,周書楷聲明「因為當前聯合國正籠罩在不理性的情緒與程序之下,中華民國代表團從現在開始,不再參與任何聯合國的會議。聯合國成立時的信念已遭背叛」,率領代表團全體團員走出會場[4][41][23][42][43]。随后「两阿提案」表决通过,正式成为第2758號決議[44]。「複雜雙重代表權提案」沒有表決[36]:132[23][45][46]。

表決結果[编辑]

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結果,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羅馬尼亞等23個國家聯合提出的关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A/L.630决议草案及1、2号附加文件。根據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大會議事規則,這項提案通過以後立即成為聯合國大會的正式決議。[23]

绿色为赞成,紅色为反对,蓝色为弃权,黄色为缺席,灰色为非联合国成员

赞成(粗體為提案國)反對棄權缺席(未投票)
亚洲19票:阿富汗、不丹、缅甸錫蘭、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科威特、寮國、馬來西亞、蒙古人民共和國、尼泊爾巴基斯坦南葉門、新加坡、敘利亞、土耳其、北葉門

欧洲23票:阿爾巴尼亞、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亚、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丹麥、芬蘭、法國、匈牙利、冰島、愛爾蘭、義大利、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瑞典、南斯拉夫、乌克兰、蘇聯、英國

非洲26票:阿爾及利亞、波札那、蒲隆地、喀麥隆、剛果人民共和國、埃及、赤道幾內亞、衣索比亞、加納、幾內亞、肯尼亚、利比亚、马里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内加爾、塞拉利昂索馬利亞蘇丹、多哥、突尼西亞、烏干達、坦尚尼亞尚比亞

美洲8票:加拿大、智利、古巴、厄瓜多、蓋亞那、墨西哥、秘魯、千里達及托巴哥

亚洲4票:日本、高棉共和國、沙烏地阿拉伯、菲律賓

欧洲1票:馬爾他

非洲15票:中非共和国、南非、乍得、剛果民主共和國、達荷美、加彭、甘比亞、象牙海岸、賴索托、賴比瑞亞、马尔加什、馬拉威、尼日、史瓦濟蘭、上伏塔

美洲13票:美國、玻利維亞、巴西、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拉圭、烏拉圭、委內瑞拉

大洋洲2票:澳大利亞、紐西蘭

亚洲6票:巴林、印尼、約旦、黎巴嫩、卡達、泰國

欧洲4票:塞浦路斯、希臘、盧森堡、西班牙

非洲1票:模里西斯

美洲5票:阿根廷、巴巴多斯、哥倫比亞、牙買加、巴拿馬

大洋洲1票:斐濟

亚洲:中國[註 2]、馬爾地夫、阿曼

對決議文的解讀[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
[编辑]

新华社刊登的《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一文中说道:“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绝非偶然,这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於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以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非法剥夺了22年[47]。”

 
中華民國方面
[编辑]

中華民國政府認為:“聯合國提出並通過以毛共匪帮代替中華民國的席位的議案,是不符合《聯合國憲章》的非法行為,標誌著聯合國自身的墮落與變質。中華民國政府與全中國人民,決不承認其有任何效力。”1971年10月26日下午總統蔣中正發表《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告全國同胞書》,称:“以臺澎金馬為基地的中華民國政府,乃是大陸七億中國人民真正代表。恢復大陸七億同胞的人權自由,乃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意願,乃是我們決不改變的國家目標和必須完成的神聖責任。中華民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對於主權的行使,決不受任何外來的干擾,無論國際形勢發生任何變化,我們將不惜任何犧牲,從事不屈不撓的奮鬥,絕對不動搖不妥協。”

據美國國務院「台北5869」號解密電文,當時的駐華大使馬康衛曾應中華民國外交部次長楊西崑的要求,召開秘密會議。楊西崑向總統蔣中正提議,中華民國改名為中華台灣共和國(Chinese Republic of Taiwan),以行政命令通令全島進行公投決定台灣前途,並由台灣人民選出制憲會議。楊西崑表示此方案需要美國表態支持並說服蔣中正。美國總統尼克森及其高級顧問季辛吉因為正在籌劃北京之行,未理會這個方案[48]。

在此之后,随着時間以及政權轉移,中華民國政府对该决议文开始有不同的解讀。決議文要求「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並未提及中華民國政府及其所轄之台灣地區政治地位,而数年后蔣中正或當時代表均已過世,但中華民國政府依然實際存在,其空白因而為日後中華民國「返聯」或「入聯」留下相關爭議[49][50]。亦有主張參考朝鮮半島或兩德模式。

后续[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

2021年10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驻美国大使馆发言人表示,美国国务院东亚局官员的有关言论罔顾事实、混淆视听,本质就是要在国际上制造“一中一台”,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是对中方严重的政治挑衅[51]。

2021年10月25日,在北京舉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国国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並表示該決議「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胜利!」[52]

2021年10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针对美国务卿布林肯发表的支持台湾参与联合国的声明表示,美方声明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向台独势力发出严重错误信号。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向美方表明严正立场并提出严正交涉[53]。當天,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马晓光表示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无权参加联合国[54]。

2021年10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王毅表示,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已经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彻底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以及国际机构中的代表权问题。美国等个别国家企图在台湾问题上搞突破,这一做法违背了其同中国建交时所做的政治承诺,无视广大会员国在2758号决议中表达的共同意志,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损害,也是对台海和平稳定的破坏。[55]

 
中華民國
[编辑]

2021年9月15日,針對中國國民黨指稱民主進步黨蔡英文政府透過大內宣,遮掩台灣面臨嚴峻外交困境的指責,中華民國外交部发言人欧江安表示,“自2009年起,政府决定不再提案(加入聯合國),仅洽请友邦在联大总辩论为台湾执言,敦促联合国正视台湾2,350万人被不当排除在联合国体系外的不公事实”。[56]

2021年10月22日,中華民國外交部響應美方表態,呼籲國際社會正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刻意濫用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施壓聯合國排除台灣人民參與聯合國體系[57]。

 
美國
[编辑]

2021年8月31日,美國駐聯合國前大使凱莉·克拉夫特說道,「2021年10月是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通過50周年,但此決議無歧視性阻擋任何及所有台灣人參與聯合國體系的法律地位」[58]。

2021年10月21日,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華自強(Rick Waters)表示,中國錯誤使用2758號決議,導致台灣頻頻被排除在聯合國活動外,各會員國應加入美國行列,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59]25日,美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羅伯特·梅南德茲和参议员吉姆·殷荷菲表示,联大2758号决议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会员国资格,但中国共产党卻一直在歪曲决议,试图破坏台湾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参与[60]。10月26日,即联大2758号决议通过满50年的第二天,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表声明支持台湾参与联合国。[61]

 
马绍尔群岛
[编辑]

2021年9月,第76屆聯合國大會總辯論第2天,馬紹爾群島總統戴維·卡布阿表示,「聯大第2758號決議,絕未禁止上述包容性作法,也沒有隱含相關意涵,因為決議並沒有闡述對台灣的立場,可恥的沉默必須終止。」[62]

注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引用[编辑]

  1. ^ UN Yearbook. United Nations Multimedia, Radio, Photo and Television: 132.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英语).
  2. ^ “共产共妻”:一段舶来谣言变形记. 新浪历史. 2013年9月11日 [2021-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0).
  3. ^ 《2758決議》聯國「排我納匪」. 蘋果新聞網. [2020-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中文(臺灣)).
  4. ^ 4.0 4.1 汪浩. 中華民國為什麼被迫退出聯合國?—季辛吉再訪北京後聯合國風雲突變. 2017-07-12 [2017-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2) –通过《故事》網站 (中文(臺灣)). 搶在阿案表決前,周書楷臉色鐵青,走向講臺,當場宣佈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隨後率領代表團全體團員魚貫走出會場。
  5. ^ 陸以正. 不再是機密的外交秘辛. 國政評論《國安(評)091-332號》.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2-07-24 [2017-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臺灣)).
  6. ^ 王正華. 蔣介石與197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 (PDF). 《國史館館刊》第26期. 國史館. 2010-12-01 [2017-09-0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9-03) (中文(臺灣)).
  7. ^ 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8. ^ 8.0 8.1 解放军出版社. 新中国代表首次登上国际讲坛. 人民网. 北京. 2010-10-29 [2017-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4) (中文(中国大陆)).
  9. ^ 9.0 9.1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10. ^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正式记录 第五年 第二十二号 第四八〇次会议 一九五〇年八月一日 纽约成功湖. 联合国文件中心. [2020-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中文(繁體)).
  11. ^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正式记录 第五年 第六十九号 第五二七次会议 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纽约成功湖. 联合国文件中心. [2020-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中文(繁體)).
  12. ^ UN Audiovisual Library. 494th, 518th, 525th, 526th, 527th Meetings of Security Council. [2019-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2) (英语).
  13. ^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正式记录 第五年 第七十号 第五二八次会议 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纽约成功湖. 联合国文件中心. [2020-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9) (中文(繁體)).
  14. ^ UN Audiovisual Library. 528th, 530th Meetings of Security Council. [2019-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2) (英语).
  15. ^ 台媒称蒋介石曾想拉苏联“反攻大陆”. 鳳凰網. [2015-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16. ^ 沈敏. 吳淑珍缺乏歷史常識 戴鴻超暢談當年故事.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0).
  17. ^ 學者從蔣介石日記發現歷史秘辛. VOA. 2010-04-20 [2011-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10).
  18. ^ 联合国新闻部联合国网站事务科制作. 联合国大会第2758(XXVI)号决议. www.un.org. [2020-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中文(中国大陆)).
  19. ^ 決議文英文版.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8).
  20. ^ 決議文中文版. [2017-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5).
  21. ^ 王正華. 蔣介石與197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 《國史館館刊》: 146-148. [2021-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简明摘要.引用「總統蔣中正接見美國總統私人代表墨菲大使談話紀錄」(1971年4月23日),〈黨政軍文卷/05國際情勢與外交/128外交-蔣中正接見美方外交大使談話紀錄〉,《蔣經國總統檔案》,國史館藏。以及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三卷,下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12月),1080-1081。
  22. ^ Szulc, Tad. Nixon Is Said to Have Told Chiang In April of Shift in China Policy. New York Times. 1971年8月24日 [2021年7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7月11日).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联合国文件中心. 大会 - 笫二十六屈会议 - 全体会议 第一九七六次会议 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星期一下午三时纽约 (PDF). [2022-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2) (中文(简体)).
  24. ^ 「行政院長嚴家淦上總統蔣中正呈」(1971年7月23日),附件「外交部長周書楷致駐美大使沈劍虹第797號電」(1971年7月23日),〈黨政軍文卷/05國際情勢與外交/10聯合國案(1)〉,《蔣經國總統檔案》,國史館藏。見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中國代表權》,頁539-541。
  25. ^ 「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與馬康衛大使談話紀錄」(1971年7月23日),〈忠勤檔案/67中美關係)
  26. ^ 《蔣經國總統檔案》,國史館藏。見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中國代表權》頁535-539。
  27. ^ 「外交部長周書楷致駐美大使沈劍虹第798號電〉(1971年7月27日),〈黨政軍文卷/05國際情勢與外交/10聯合國案(1)〉,《蔣經國總統檔案》。見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中國代表權》,頁542-543。錢復承辦電稿,據其回憶,此電7月25日由蔣總統親自核定,文字和發電有出入,「供沈大使個人密參」三點,原電是要告訴沈大使告訴美方的;又蔣在第三點「我方對任何形式的雙重代表案,必須發言並投票反對。」核定時將原文有「並投票」三字刪除。錢復,《錢復回憶錄、卷一-外交風雲動》,頁150-151。
  28. ^ 28.0 28.1 陸以正,《回憶一九七一年聯合國席位的最後一戰》,《中國時報》2000-10-25,後收錄至《如果這是美國—一位退休外交官看台灣》,三民書局,2001-03-01
  2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声明 (1971年8月20日). [2020年8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21日).
  30. ^ 〈蔣介石日記〉,書於1971年8月2-3日條,9月16日補記,box 76,folder 14。 115 Message from the Chief of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Station in Taipei (Cline)to the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Bundy), October 14,1961, FRUS, 1961-1963, Vol.22: Northeast Asia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6), pp.156-157. 中方討論譯稿,見「蔣介石和甘迺迪相互信任協議草案」(1961年10月14日),〈特交檔案分類資料–外交:對聯合國外交〉,第20卷,《蔣中正總統檔案》,國史館藏。
  31. ^ Message from the Chief of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Station in Taipei (Cline) to the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Bundy), October 14,1961, FRUS, 1961-1963, Vol.22, p.157.
  32. ^ Message from the Chief of 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Station in Taipei (Cline) to the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Bundy), October 16,1961, FRUS, 1961-1963, Vol.22, p.158, footnote 2
  33. ^ 中華民國檔案「外交部長周書楷致外交部常務次長陳雄飛政務次長蔡維屏電」(紐約,1971年9月16日19時發,9月17日15時收),聯合國代表權,《外交部秘書處檔案》,檔號:818.4/0003。
  34. ^ 34.0 34.1 UN Yearbook. United Nations Multimedia, Radio, Photo and Television: 127.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英语).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ebate, the General Assembly had before it three draft resolutions. The first draft resolution submitted on 25 September 1971 was sponsored by 23 States, including...... By the operative paragraph of the text, the General Assembly would decide to restore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a all its right, ......
  35. ^ UN Yearbook. United Nations Multimedia, Radio, Photo and Television: 127-128.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英语). The second draft resolution, submitted on 29 September 1971, was sponsored by the following 22-states:......
  36. ^ 36.0 36.1 Yearbook of the United Nations. United Nations. 1971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37. ^ 各國所提有關中國代表權問題決議草案及修正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出自《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二十六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臺北:外交部國際司,民國六十一年四月)頁五三~五六。,國史館,
  38. ^ 沙國曾提案… 一台一中 台灣人民自決 -->. 自由時報. [2017-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2) (中文(臺灣)).
  39. ^ 《中華民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26屆常會代表團報告書》,頁105-110。
  40. ^ 王國璋,〈中共如何取代我國在聯合國之席位〉,《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5期(1993年5月),頁23。
  41. ^ UN Yearbook. United Nations Multimedia, Radio, Photo and Television: 132.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英语). Thereupon,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42. ^ History Mania: China Admitted To UN - 1971; Recording of proceedings at UN General Assembly, accessible on YouTube
  43. ^ 凤凰卫视. 一席风云:1971联合国密档【皇牌大放送20180602】【官方1080P】. [2019-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中文(繁體)).
  44. ^ UN Yearbook. United Nations Multimedia, Radio, Photo and Television: 132. [2019-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英语). The Assembly then adopted the 23-power text, by a roll-call vote of 76 to 35, with 17 abstentions, as resolution 2758 (XXVI).
  45. ^ 台灣前外長錢復回憶台灣敗退聯合國秘辛.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2).
  46. ^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_b 民視台灣演義. [2014-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7).
  47. ^ 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大意义. news.xinhuanet.com. 2006年10月25日 [2017-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5月10日).
  48. ^ 林楠森. 特稿:美前官員稱台灣弱化將成中國特區. BBC中文網. 2014-03-15 [2014-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8).
  49. ^ 金恆煒. 從“入聯”“返聯”看台灣明年大選. BBC中文網. 2007-11-12 [2007-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8) (中文).
  50. ^ 李胤茜; 李烨. 台当局钻2758号决议漏洞忌惮“一中决议”. 国际先驱导报. 2007-08-16 [2007-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2) (中文(中国大陆)).
  51. ^ 中国驻美大使馆正告美国勿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 [202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52. ^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解读. [2021-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7).
  53. ^ 外交部就美国务卿涉台言论强调四点基本事实. 新华网. [2021-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7).
  54. ^ 全球连线|国台办: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无权参加联合国. 新华网. [2021-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55. ^ 王毅就当前台海局势答记者问: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不容挑战. 中新网. [202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56. ^ 駁國民黨批評 外交部:國際友台動能超越以往. 中央社. 2021-09-15 [2021-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1).
  57. ^ 中國濫用聯大2758決議阻我參與 外交部重轟「陽謀」. [202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58. ^ 2021亞太安全對話》聯合國2758決議不能擋台灣參與UN!前大使克拉夫特:美國挺台承諾堅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21.8.31 風傳媒
  59. ^ 美副助卿批中國誤用2758決議 籲挺台參與聯合國. [202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4).
  60. ^ 为台湾铺路? 美批北京歪曲联大2758号决议. [2021-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6).
  61. ^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支持台湾有意义参与联合国”. [2021-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7).
  62. ^ 馬紹爾總統聯大致詞挺台 籲UN終結「可恥沉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21.9.23 民視

来源[编辑]

书籍
  • 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最後日子:一九七一年臺北接受雙重代表權之始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SBN 978-986-221-057-4

参见[编辑]

  • 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
  • 中国与联合国关系
  • 一個中國、兩個中國、漢賊不兩立
  • 两岸关系、台湾问题、一邊一國
  • 臺灣對外關係史
  • 台灣地位未定論
  • 台湾和世界卫生组织
  • 中華民國外交

外部連結[编辑]

  • 大會第二十六屆通過的決議 2751-285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大会第2758(XXVI)号决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大会第1966次全体会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大会第1967次全体会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大会第1968次全体会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大会第1969次全体会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大会第1970次全体会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大会第1971次全体会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大会第1972次全体会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大会第1973次全体会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大会第1974次全体会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大会第1975次全体会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全体会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大会第1977次全体会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官方纪录片:中国席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聯合國

聯合國系統會員與觀察員歷史決議選舉相關主題

  • 安東尼奧·古特雷斯
    • 秘書長
  • 阿米納·簡·穆罕默德
    • 常務副秘書長
  • 阿卜杜拉·沙希德
    • 大會主席

聯合國憲章

辦公室

主要機構

方案與基金

專門機構

秘書處
附屬機構

特別法庭

其他組織

聯合國憲章序言

  • 聯合國總部
  • 日內瓦辦事處
    • 萬國宮
  • 内罗毕辦事處
  • 維也納辦事處
  • 各地聯合國組織列表

  • 秘書處
    • 秘書長
    • 常務副秘書長
    • 副秘書長
  • 大會
    • 主席
  • 國際法院
    • 條約
    • 法官
    • 案件
  • 安全理事會
    • 成員
    • 常任理事國
    • 否決權
  • 經濟及社會理事會
    • 主席
  • 託管理事會
    • 託管領土

  • 國際貿易中心
  •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 国际原子能机构
  • 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團
  • 愛滋病規劃署
  • 貿易和發展會議
  • 國際貿易法委員會
  • 資本發展基金
  • 新聞部
  • 開發計劃署
  • 维持和平行動部
    • 维持和平部隊
  • 環境署
    • 臭氧行動
    • 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庫阿倫達爾分部
    • 世界保護監測中心
  • 人口基金
  • 人居署
  • 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
  • 難民署
  • 人權理事會
  • 兒童基金會
  • 區域間犯罪和司法研究所
  • 裁軍研究所
  • 訓練與研究機構
  • 海洋網絡
  • 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
  • 聯合國项目事務署
  • 衛星中心
  • 社會發展研究所
  • 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
  •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集團
  • 系統職員學院
  • 大學
    • 駐教科文組織辦公室
    • 比較區域一體化研究所
  • 志願人員組織
  • 婦女署
  • 世界糧食計劃署

  • 糧食及農業組織
  • 國際民用航空組織
  •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
  • 國際勞工組織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 國際海事組織
  • 國際移民組織
  • 国际电信联盟
  • 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 工業發展組織
  • 世界旅遊組織
  • 萬國郵政聯盟
  •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
  • 世界衛生組織
  •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 世界氣象組織
  • 世界銀行集團
    • 國際復興開發銀行
    • 國際開發協會
    • 國際金融公司

  • 秘書長發言人辦公室
  • 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
  • 經濟和社會事務部
  • 政治和建設和平事務部
    • 達格·哈馬舍爾德圖書館
  • 安全和安保部
  • 巴勒斯坦人民權利司
  • 內部監督事務廳
  • 法律事務廳
  • 最不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高級代表辦公室
  • 體育促進發展與和平辦公室
  • 裁軍事務廳
  • 外層空間事務廳
  • 夥伴關係辦公室
  • 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
  • 負責衝突中性暴力問題秘書長特別代表辦公室

  • 柬埔寨法院特別法庭
  • 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
  • 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
  • 塞拉利昂特别法庭
  • 東帝汶重罪特別法庭
  • 黎巴嫩問題特別法庭

  • 全球契約組織
  • 口譯處
  • 軍事參謀團
  • 地方當局諮詢委員會
  • 聯邦信貸聯盟
  • 國際學校
    • 河內
  • 和平大學
  • 電台

  • 會員國
    • 區域集團
  • 創始會員國
  • 常駐代表
    • 常駐代表列表
  • 觀察員
    • 歐盟

建立前

準備工作

行動

  • 國際電訊聯盟
  • 萬國郵政聯盟
  • 海牙和平會議
  • 常設仲裁法院
  • 國際衛生局
  • 國際聯盟
    • 會員國
    • 盟約
    • 架構

  • 聖詹姆士宮宣言(1941)
  • 大西洋憲章(1941)
  • 聯合國家宣言(1942)
  • 莫斯科會議(1943)
  • 德黑蘭會議(1943)
  • 敦巴頓橡樹園會議(1944)
  • 雅爾達會議(1945)
  • 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1945)

  • 維持和平行動
    • 歷史
    • 時間軸
  • 世界人權宣言
    • 起草
    • 國際人權日
  • 擴張
  • 兒童權利公約
    • 兒童權利委員會
  • 原住民族權利宣言

  • 大會
  • 安全理事會
    • 賽普勒斯
    • 伊朗
    • 伊拉克
    • 以色列
    • 黎巴嫩
    • 納哥諾卡拉巴克
    • 朝鮮
    • 巴勒斯坦
    • 敘利亞
    • 西撒哈拉

  • 秘書長選舉
  • 安全理事會選舉
  • 大會主席選舉

條約

組織

其他

  • 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 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
  •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 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 核武禁擴條約
  • 禁止核武器條約
  • 千禧年宣言
  • 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
  • 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
  • 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

  • 國際刑事法院
  • 國際麻醉品管制局
  •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 聯合國協會世界聯合會

  • 徽章與旗幟
  • 正式語文
  • 聯合國日
  • 對聯合國的批評
  • 退出聯合國
  • 聯合國改革
    • 安理會改革
  • 可持續發展目標
  • 四國倡議
  • 一體行動
  • 國際和平日
  • 人權獎
  • 勳章
  • 國際年
    • 世界兒童和平非暴力文化國際十年
  • 通行證
  • 藝術收藏
    • 安理會壁畫
  • 拉爾夫·本奇公園
  • 紀念墓園
  • 電視劇系列
  • 聯合國與大眾文化
  • Block by Block
  • 布雷頓森林體系
  • 模擬聯合國

  • 聯合國主题
  • 聯合國專題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

概述組織術語歷史文件其他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大陆
    • 中国内地
    • 香港
    • 澳門
  •  
    中華民國
  • 臺灣地區
    • 臺灣
    • 澎湖
    • 金門
    • 馬祖

  • 臺灣問題
  • 臺灣海峽現狀
  • 臺灣與福建關係
  • 臺灣與香港關係
  • 臺灣與澳門關係
  •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 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統一戰線工作部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政黨

  • 中国共产党
  • 民主党派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
  • 其他政黨

  •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 國家統一委員會
  • 大陸委員會
  • 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委員會大陸事務部
  • 民主進步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國事務部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民主進步黨
  • 臺灣民眾黨
  • 時代力量
  • 其他政黨
    • 列表

一个中国
中国统一

两个中国
一中一臺
臺灣獨立

其他

  • 一中兩國
  • 一中兩憲
  • 一中三憲
  • 一中共表
  • 一中各表
  • 一中同表
  • 一五新觀點
  • 一国两制
  • 一国两区
  • 一国两府
  •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 一國良制
  • 一纲四目
  • 兩岸一中
  • 兩岸共同議會
  • 兩岸和平協議
  • 三个可以谈
  •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 九二共識
  • 中國臺灣
  • 中國臺北
  • 中華臺北
  • 中華北京
  • 各表一中
  • 憲法一中
  • 大一中架構
  • 去臺灣化
  • 反攻大陸
  • 殺朱拔毛
  • 漢賊不兩立
  • 終極統一
  • 統派
    • 臺灣親中共派
  • 统战团
  • 葉九條
  • 邓六条
  • 江八点
  • 胡四点
  • 胡六点
  • 习五条
  • 解放臺灣

  • 一個原則、三個堅持、五個反對
  • 一邊一國
  • 兩國一制
  • 四不一沒有
  • 四個堅持
  • 四要一没有
  • 四階段論
  • 九六共識
  • 中國分裂論
  •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 中華民國在臺灣
  • 中華民國是臺灣
  • 中華民國(臺灣)
  • 中華民國臺灣
  • 中華民國軍事占領臺灣論
  • 去中國化
  • 臺灣主體性
  • 臺灣價值
  • 臺灣共和國
  • 臺灣共識
  • 臺灣地位未定論
  • 臺灣本土化
  • 臺灣民族主義
  • 臺灣正名
  • 天然獨
  • 法理臺獨
  • 獨派
  • 獨臺
  • 華獨
  • 憲法各表
  •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 協防臺灣
    • 美國
    • 日本
  • 棄臺論
  • 美屬臺灣群島方案
  • 俄羅斯不友好國家名單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

1949年前1949-19791979-19961996-20082008-20162016至今

海峽兩岸關係 · 臺灣問題 · 臺海現狀

  • 澎湖寨巡检司
  • 澎湖之战
  • 崇禎明荷海戰
  • 鄭荷之戰
  • 丁未漂人事件
  • 康熙平定台灣
    • 澎湖海戰
    • 渡臺禁令
  •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 福建臺灣省
  • 马关条约
  • 厦门事件
  • 开罗宣言
  • 臺灣光復

  •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
  • 臺灣海峽危機
  • 金门战役
  • 舟山战役
    • 登步岛战役
    • 舟山撤退
  • 台海空战
    • 上海空战
    • 1958年空战
  • 第一次東山島戰役
  • 大擔島戰役
  • 南日島戰役
  • 湄州岛战斗
  • 第二次東山島戰役
  • 陶普斯號事件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臺灣海峽危機
  • 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九三砲戰)
  • 一江山岛战役
  • 1·20福州大轟炸
  • 大陳島撤退
    • 金剛計劃
  • 台山列島海戰
  •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 洪進山事件
  • 7·21馬祖空戰
  • 閩江口海戰
  • 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金门炮战)
  • 九二海戰
  • 1958年台海空戰
    • 九二四空戰
    • 雙十馬祖空戰
  • 台海心戰
  • 六一九砲戰
  • 湄公河戰役
  • 周鸿庆事件
  • 马晴山事件
  • 國光計劃
    • 东引海战
    • 東山海戰
    • 崇武以东海战
  • 吳文獻事件
  • 臺灣海峽中線
  • 关闭政策
    • 打通南北航线
    • 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
    • 臺湾海峡复航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 告台湾同胞书
  • 三不政策
  • 六二七事件
  • 中华航空334号班机劫机事件
  • 三七事件
  • 開放兩岸探親
  • 閩平漁事件
  • 金门协议
  • 闽狮渔事件
  • 九二香港會談
  • 汪辜会谈
  • 千岛湖事件

  • 戒急用忍
  • 小三通
  • 第三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 中国国民党和平之旅
  • 兩岸定期航線

  • 活路外交
  • 兩岸兩會高層會談
    • 野草莓運動
  • 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
  • 陆客赴臺
  • 陆生赴臺
  •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 小三通
  • 大三通
  • 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 服貿協議
    • 太陽花學運
  • 习连会
  • 陳雲林訪臺爭議與衝突
  • 张王会谈
  • 張志軍訪臺爭議與衝突
  • 貨貿協議
  • M503航路事件
  • 习朱会
  • 习马会
  • 周子瑜国旗事件
  • 羅志祥國族事件

  • 臺灣詐騙犯遣返案
  • 雄三誤射
  • 桃園火燒車案
  • 退將赴陸
  • 周泓旭案
  • 李明哲事件
  • 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
  • 习洪会
  • 解放軍對臺飛彈
  • 解放軍機艦繞臺
  • 反紅媒遊行
  • 中國大陸抵制金馬獎
  • 陸客赴臺自由行停簽
  • 武漢返臺包機事件
  • 李孟居事件
  • 2019年解放軍軍機越線
  • 2020年解放军台海演练
  • 黄郁婷队服事件
  • 2021年所羅門群島騷亂
  • 2022年美国教堂台裔枪击案
  • 佩洛西访台
    • 反應與影響
    • 解放军环台军演

台灣海峽 · 臺灣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海峽兩岸

美國

其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
  •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
  • 《反分裂國家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 《「臺獨」頑固分子清單》
  • 《「臺獨」頑固分子關聯機構》
  • 《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

  • 《中華民國憲法》
  •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 《國家統一綱領》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 《反渗透法》
  • 《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
  • 《反併吞中華民國法》(草案)

  • 《金門協議》
  •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
  • 《海峡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协议》
  •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美國國會所認可通過之臺灣相關重要文件

基於《美國憲法》之三權分立政府權限

  • 舊金山和約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臺灣關係法
  • 六項保證
  • 臺灣安全加強法案
  • 台灣旅行法
  • 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 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
  • 台灣保證法

  • 《马关条约》
  • 《开罗宣言》
  • 《波茨坦公告》
  • 《降伏文書》
  • 《聯合國安理會第87號決議》
  • 《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 《中日和約》
  •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臺灣海峽通道
  • 金厦跨海大桥
  • 國道
    • 228
    • 319
  • 高速公路
    • 北京-臺北
  • 高速鐵路
    • 北京-臺北
    • 昆明-臺北
    • 北京-香港(合肥-臺北)

  • 分類
  • 共享資源
  • 文庫

冷战

194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冷冲突情報組織技術競賽外交政策意識形態组织宣傳參見

  •  
    美國
  •  
    蘇聯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华沙条约组织
  •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 東南亞條約組織
  • 中部公約組織
  • 不结盟运动
  • 第二次冷战

  • 摩根索計劃
  • 虎克軍反叛
  • 牙买加政治冲突
  • 希腊十二月冲突
  • 英苏百分比协定
  • 雅尔塔会议
  • 波羅的海三國遊擊戰
    • 森林兄弟
    • 冲浪行动
    • 丛林行动
    • 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 被诅咒的士兵
  • 不可思议行动
  • 没落行动
  • 波茨坦会议
  • 古琴科事件
  •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
  • 支配行动
  • 围困行动
  • 四十黑名单行动
  • 伊朗危机
  • 希腊内战
  • 巴魯克計畫
  • 科孚海峽事件
  • 土耳其海峽危機
  • 對德政策的重述
  •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 杜鲁门主义
  • 亞洲關係會議
  • 1947年5月危机
  • 马歇尔计划
  • 莫洛托夫計劃
  • 经济互助委员会
  • 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二月事件
  • 阿尔瓦思巴起义
  • 第一次中东战争
    • 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
    • 1948年以色列-阿拉伯戰爭
    • 1948年巴勒斯坦人大流亡
  • 苏南冲突
  • 柏林封鎖
  • 西方盟國的背叛
  • 铁幕
  • 南非種族隔離
  • 東方集團
  • 西方集團
  • 国共内战
    • 臺灣戒嚴
    • 台湾海峡两岸分裂
  • 馬來亞緊急狀態
  • 缅甸共产党叛乱
  • 1949年3月叙利亚政变
  • 阿爾巴尼亞政变

  • 竹幕
  • 朝鲜战争
  • 麦卡锡主义
  • 茅茅起義
  • 阿尔及利亚战争
  • 埃及七月革命
  • 1953年伊朗政變
  • 东德六一七事件
  • 罗森堡夫妇案
  • 馬德里條約
  • 布里克爾修正案
  • 1954年危地马拉政变
  • 1954年日內瓦會議
  • 绿山战争
  • 越南战争
  •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
  • 塞浦路斯紧急状态
  • 黄金行动
  • 1955年日內瓦高峰會
  • 萬隆會議
  • 波茲南事件
  • 1956年匈牙利革命
  • 第二次中东战争
  • “我们要埋葬你们”
  • 伊夫尼战争
  • 格拉迪奥行动
  • 阿拉伯冷战
    • 1957年叙利亚危机
    • 1958年黎巴嫩危机
    • 1958年伊拉克革命
  • 史普尼克危機
  • 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
  • 1959年藏区骚乱
  • 1959年摩蘇爾起義
  • 古巴革命
    • 古巴革命的影响
  • 赫鲁晓夫解冻
  • 厨房辩论
  • 中苏交恶

  • 刚果危机
  • 辛巴叛亂
  • 1960年U-2擊墜事件
  • 猪湾事件
  • 1960年土耳其政变
  • 苏阿决裂
  • 伊拉克–库尔德冲突
    • 第一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
  • 1961年柏林危機
  • 柏林圍牆
  • 巴布亞衝突
  • 沙漠戰爭
  •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 安哥拉独立战争
    • 幾內亞比索獨立戰爭
    • 莫桑比克独立战争
  • 古巴导弹危机
  • 埃爾·波特納佐
  • 中印边境战争
  • 砂拉越共產黨叛亂
  • 斋月革命
  • 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
  • 北也门内战
  • 1963年叙利亚政变
  • 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
  • 亞丁緊急状态
  • 1963年塞浦路斯危机
  • 越南战争
  • 叛乱战争
  • 墨西哥肮脏战争
    • 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 危地马拉内战
  • 哥倫比亞內戰
  • 1964年巴西政變
  • 多米尼加內戰
  •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 南非边境战争
  • 印度尼西亞過渡期
  • 多米諾骨牌理論
  • 东盟宣言
  • 寮國內戰
  • 1966年叙利亚政变
  • 阿根廷革命
  • 朝韩非军事区冲突
  • 希臘軍政府時期
  • 鉛弹岁月
  • 普韦布洛号危机
  • 第三次中东战争
  • 埃以消耗战争
  • 佐法尔叛乱
  • 南也门战争
  • 尼日利亚内战
  • 六八运动
    • 五月风暴
  • 文化大革命
  • 布拉格之春
  • 1968年波兰政治危机
  • 马来亚共产党叛乱
  •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正常化
  • 7月17日革命
  • 中苏边界冲突
    • 珍宝岛事件
    • 铁列克提事件
  • 利比亚绿色革命
  • 足球戰爭
  • 古拉什共产主义
  • 菲律宾共产主义叛乱
  • 校正运动

  • 缓和政策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1970年约旦内战
  • 阿爾科拉演習
  • 叙利亚校正运动
  • 西撒哈拉冲突
  • 1970年波兰抗议事件
  • 柬埔寨內戰
  • 越南战争
  • 胡差暴動
  • 现实政治
  • 乒乓外交
  • 埃及校正运动
  • 1971年土耳其备忘录政變
  • 1971年苏丹政變
  • 柏林四强协定
  •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 1972年尼克松访华
  • 南北也门1972年边境冲突
  • 第一次也門戰爭
  • 慕尼黑惨案
  • 孟加拉国共产主义骚乱
  • 第一次厄立特里亚内战
  • 1973年烏拉圭政變
  • 1973年阿富汗政变
  • 1973年智利政變
  • 贖罪日戰爭
  • 1973年石油危机
  • 康乃馨革命
  • 苏联绕飞日本常规化
  • 西班牙民主转型
  • 印度尼西亚占领东帝汶
  • 希腊民主转型
  • 战略武器限制谈判
  • 第二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
  •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
  • 安哥拉内战
  • 赫尔辛基协议
  • 莫三比克內戰
  • 奧羅莫衝突
  • 歐加登戰爭
  • 1978年索马里政变
  • 西撒哈拉战争
  • 埃塞俄比亚内战
  • 黎巴嫩內戰
  • 中阿决裂
  • 柬越戰爭
  • 兀鷹行動
  • 阿根廷骯髒戰爭
  • 1976年阿根廷政变
  • 利比亚–埃及战争
  • 德意志之秋
  • 南黎巴嫩冲突
  • 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
  • 尼加拉瓜革命
  • 烏坦戰爭
  • 改革开放
  • NDF叛乱
  • 乍得-利比亞衝突
  • 1979年葉門戰爭
  • 麦加禁寺围困事件
  • 伊朗伊斯蘭革命
  • 沙爾革命
  • 中越战争
    • 中越边境冲突
  • 新宝石运动
  • 1979年赫拉特起义
  • 七日抵達萊茵河演習
  • 反對蘇聯政治精神迫害鬥爭

  • 薩爾瓦多內戰
  • 阿富汗战争
  • 联合抵制1980年夏季奥运会
  • 秘鲁内部冲突
  • 第二次厄立特里亚内战
  • 1980年土耳其政变
  • 两伊战争
  • 乌干达丛林战争
  • 锡德拉湾事件
  • 西方-81演习
  • 卡萨芒斯冲突
  • 马岛战争
  • 第五次中东战争
  • 1982年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边界战争
  • 1983年苏联核警报误报事件
  • 入侵格林納達
  • 仰光爆炸事件
  • 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 星球大战计划
  • 联合抵制1984年夏季奥运会
  • 东芝事件
  • 1986年黑海事件
  • 南也门内战
  • 豐田戰爭
  • 圣灵抵抗军叛乱
  • 臺灣戒嚴令解除
  • 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
  • 布干维尔内战
  • 伊朗航空655号班机空难
  • 8888民主運動
  • 团结工会
    • 苏联对团结工会的应对
  • 康特拉
  • 中美洲危機
  •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 人民力量革命
  •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
  • 阿富汗内战
  • 1988年波蘭罷工
  • 六四天安门事件
  • 新思维
    • 经济改革
    • 開放政策
  • 东欧剧变
    • 波羅的海之路
    • 柏林墙倒塌
    • 德国国内边界的撤除
    • 天鵝絨革命
    •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 东德转型与和平革命
  • 美国入侵巴拿马

  • 1990年蒙古革命
  • 海湾战争
  • 兩德統一
  • 也門統一
  • 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政權的垮台
  • 南斯拉夫解體
  • 天鵝絨分離
  • 苏联解体
    • 八一九事件

  • 阿布哈茲
  • 臺灣
  • 朝鲜半岛
  • 波多黎各
  • 科索沃
  • 南奥塞梯
  • 德涅斯特河沿岸
  • 中印边界
  • 北婆羅洲

  • 中央情报局
  • 联邦调查局
  • 美国国家安全局
  • 秘密情報局
  • 克格勃
  • 史塔西
  • 摩萨德
  • 對外安全總局

  • 军备竞赛
  • 核軍備競賽
  • 太空競賽

  • 杜鲁门主义
  • 围堵
  • 艾森豪威尔主义
  • 多米諾骨牌理論
  • 三個世界
  • 哈尔斯坦学说
  • 甘迺迪主義
  • 三和路线
  • 东方政策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詹森主義
  • 勃列日涅夫学说
  • 尼克松主义
  • 烏布利希學說
  • 卡特主義
  • 里根主义
  • 推回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其他

  • 反共主義
  • 麦卡锡主义
  • 凯恩斯主義
  • 货币主义
  • 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 芝加哥經濟學派
  • 雷根經濟學
  • 供應面經濟學
  • 撒切尔主义
  • 基督教民主主義
  • 新保守主義

  • 共产主义
  • 马克思列宁主义
  • 斯大林主义
  • 托洛茨基主义
  • 左翼共产主义
  • 毛泽东思想
  • 胡志明思想
  • 赫魯曉夫主義
  • 铁托主义
  • 霍查主义
  • 卡斯特罗主义
  • 格瓦拉主義
  • 古拉什共产主义
  • 胡萨克主义
  • 纳萨尔主义
  • 欧洲共产主义

  • 不結盟主義
  • 民族主義
  • 极端民族主义
  • 白人民族主義
  • 沙文主义
  • 帝国主义
  • 族裔民族主义
  • 白人優越主義
  • 錫安主義
  • 种族主义
  • 法西斯主义
  • 新納粹主義
  • 極權主義
  • 威权主义
  • 独裁
  • 泛伊斯蘭主義
  • 伊斯兰社会主义
  • 解放神學
  • 新左翼
  • 主体思想
  • 自由民主制
  • 不自由的民主
  • 指导式民主
  • 社會民主主義
  • 三民主義
  • 第三世界主義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 東南亞條約組織
  • 中部公約組織
  • 欧洲经济共同体
  • 华沙条约组织
  • 经济互助委员会
  • 不结盟运动
  • 东南亚国家联盟
  •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 狩猎俱乐部

  • 積極策略
  • 《消息报》
  • 《真理报》
  • 美利坚报
  • 俄罗斯生活报
  • 自由十字军
  • 自由歐洲電台
  • 自由亚洲电台
  • 红色恐慌
  • 塔斯社
  • 美国之音
  • 莫斯科广播电台

  • 冰幕
  • 仙人掌幕
  • 朝韩关系
  • 末日之鐘
  • 富爾達缺口
  •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 中东战争
  • 邊緣政策
  •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
  • 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
  • 美蘇關係
  • 美蘇首腦會議
  • 第二次冷战
  • 1917年俄国革命

蔣中正政府時期中華民國外交

人物事件和條約

對外關係史 · 外交史 · 建交史 · 外交關係年表

  • 外交部部長
  • 外交官
  • 駐外官員
    • 使節

  • 景明大楼事件
  • 《聯合國安理會第60號決議》
  • 《中美關係白皮書》
  • 《聯合國安理會第87號決議》
  • 《聯合國安理會第88號決議》
  • 《舊金山和約》
  • 《中日和約》
  •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
  • 《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
  • 陶普斯號事件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1955年臺灣決議案》
  • 洪進山事件
  • 五二四事件
  •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166號決議》
  • 保釣運動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 远朋班

國民政府時期 → 蔣中正政府時期 → 嚴家淦政府和蔣經國政府時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

概念事件人物

  • 世界革命
  •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 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 美帝國主義
  •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
  • 三个世界
  • 人民外交
  • 援外医疗队
  • 援外建筑

  • 中苏交恶(九评苏共)
  • 中苏边界冲突
  •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 越南战争(抗美援越)
  • 莫斯科红场事件
  • 中国驻缅甸使馆遇袭事件
  • 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
  • 焚毁蒙古驻华大使专车事件
  • 美越和谈
  • 非洲独立运动
  • 西哈努克在华流亡
  • 坦贊鐵路
  • 基辛格秘密访华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 1971年印巴战争
  •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 牛蛙外交
  • 乒乓外交
  • 尼克松访华
  • 中日邦交正常化
  • 王府井“围攻外宾事件”
  • 石油危机
  • 中东战争
  • 雅典事件
  • 西沙之战
  • 印度吞并锡金
  • 中阿决裂

社会主义阵营印度支那三国东南亚南亚
 
美国西欧
 
英联邦
 
日本中东北非
 
非洲拉美
 
联合国|国际友人外交人员

  • 勃列日涅夫苏
  • 杜布切克捷
  • 铁托南
  • 哥穆尔卡波
  • 齐奥塞斯库罗
  • 卡达尔匈
  • 泽登巴尔蒙
  • 卡斯特罗古
  • 切·格瓦拉拉美
  • 霍查阿
  • 金日成朝

  • 胡志明越
  • 黎笋越
  • 阮友壽越
  • 富马亲王老
  • 苏发努冯老
  • 凯山·丰威汉老
  • 西哈努克柬
  • 波尔布特柬

  • 吴奈温缅
  • 苏加诺印尼
  • 蘇哈托 印尼
  • 东姑阿都拉曼马
  • 拉扎克马
  • 李光耀新

  • 英迪拉·甘地印
  • 阿尤布·汗巴
  • 阿里·布托巴
  • 拉赫曼孟
  • 班达拉奈克夫人斯
  • 马亨德拉尼
  • 比兰德拉尼
  • 查希尔阿
  • 达乌德阿

  • 约翰逊
  • 尼克松
  • 基辛格
  • 福特

  • 戴高乐法
  • 蓬皮杜法
  • 德斯坦法
  • 威爾遜英
  • 希思英
  • 勃兰特西德
  • 施密特西德
  • 哈特林丹

  • 惠特拉姆澳
  • 特鲁多加

佐藤榮作

  • 田中角荣
  • 三木武夫
  • 大平正芳
  • 黑田壽男

  • 纳赛尔埃
  • 薩達特埃
  • 巴列维伊
  • 阿拉法特巴勒
  • 梅厄夫人以
  • 苏奈土
  • 尼迈里苏丹
  • 布迈丁阿尔
  • 达达赫毛
  • 马卡里奥斯塞
  • 戈翁尼日
  • 鲁巴伊也
    • 恩克鲁玛加纳
    • 塞拉西一世埃塞
    • 尼雷尔坦
    • 卡翁达赞
    • 邦戈加蓬
    • 蒙博托扎
    • 马谢尔莫
    • 特拉奥雷马
    • 史蒂文斯塞拉
    • 埃亚德马多
    • 桑戈尔塞内
    • 曼德拉南非

    • 阿连德智
    • 皮诺切特智
    • 埃切维里亚墨

    • 吴丹
    • 瓦爾德海姆

    • 宮本顯治
    • 安娜·路易丝·斯特朗
    • 埃德加·斯诺
    • 伯纳德·蒙哥马利
    • 西泽隆二
    • 松山芭蕾舞团
    • 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

    • 陈毅
    • 姬鵬飛
    • 乔冠华
    • 王海容
    • 唐闻生

    模板:大模板 · 编年史 · 地方史 · 政治案 · 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 · 外交 · 艺术 · 作品 · 成果 · 古蹟 · 天災 · 後續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中国什么时候恢复联合国席位?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中国如何获得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通过《联合国宪章》,决定新的世界组织定名为“联合国”,中国(中华民国)为《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五个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为了表扬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中国获得在《联合国宪章》上第一个签字的荣誉。 代表团代首席代表顾维钧率先签字后即发表华语演说。

    台湾为什么没有加入联合国?

    为什么台湾没有资格“参与联合国”? 联合国是主权国家间的国际组织,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根本无资格也无权加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当局曾在联合国非法窃占中国的席位达22年之久。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

    中国是什么时候加入联合国的?

    中華民國(中国).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