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化 英文

去中國化,是指曾經受中國中華文化影響的国家或地區,出現排除中華文化的主导地位,以建立「本地独特自主的国族認同」的一種運動。

目录

  • 1 中國大陸
    • 1.1 中華民国时期
    • 1.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2 臺灣
    • 2.1 背景
    • 2.2 去中國化的部分說法
    • 2.3 民進黨主張「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
    • 2.4 國民黨主張
  • 3 泰國
  • 4 越南
  • 5 朝鲜半岛
    • 5.1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 5.2 韓國
  • 6 日本
  • 7 蒙古
  • 8 苏联
  • 9 參見
  • 10 參考文獻

中國大陸[编辑]

中華民国时期[编辑]

参见:廢除漢字

中国近代历史,饱受西方列强侵略,徹底打破了国人对中國原生的文化自豪感,產生自卑感。中國近代的一些思想家因而認為中國古代的一些歷史遺留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包括孔子思想、禮教等,其中也包括漢字。由於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兴起了廢除本民族漢字,主張採用本民族語的表音文字的運動,其中劉半農、魯迅等提倡尤甚。

  • 魯迅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 钱玄同宣布“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减省现行汉字笔画是治标的办法……治标的办法实是目前最切要的办法”,“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 陈独秀说:“……惟有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母书之。”
  • 瞿秋白说:“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瞿秋白文集二卷六九〇页)

由於滿清時代中國日趨落後,許多人失去民族自信,中國文化受到許多衝擊,這被一些人認為是去中國化。其中包括:滿清被推翻後漢服沒有得到恢復而西式服裝流行,採用西方耶曆等等。

當時失掉民族自信的人,不少持有打倒全部中國文化而拿西方文化來填充的觀點,主張接軌西方,全盤西化,出現了許多盲目、極端的言論和行為。比如新青年中的共產黨員認為“除了小腳和辮子之外”,沒有什麼“是東方文明——中國文化——所特有的”,東方文明中沒有任何特有的東西“值得我們引為光榮”,中國文化中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唾棄。魯迅、胡適喊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瞿秋白認為“漢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齷齪最惡劣最混蛋的中世紀的茅坑”,並開展用拉丁化拼寫取代漢字的活動。毛澤東曾認為:「世界的大國多半瓦解了。……全世界風起雲湧,民族自決高唱入雲,在歷史上湖南一直『受中國之累』,得不到發展,湖南人應該站起來爭取獨立,脫離中國,建立『湖南共和國』。」陳獨秀認為孔子文化是“國之妖孽”,“麻痹、蠱惑中國人的精神鴉片”,並認為“國人唯一之希望,外人之分割耳”。

當時的愛國人士,如國家主義派的陳啟天便站出來,指出共產黨是要打破國家,推翻本國文化,號召中國人揀選本國文化,依賴自立,保衛國家,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學衡派柳詒徵、梅光迪、吳宓、胡先驌等人站出來昌明國粹,並對新青年派對孔子和中國文化的片面評論乃至攻擊在學術上進行澄清,進而指出中國孔子文化是世界之光,以儒家思想拯救當今物質社會,免蹈近代歐美生計組織之覆轍,“此吾儕對於全人類之一大責任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编辑]

1960年代,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起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6月1日中共黨媒《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1],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2],大肆宣揚破四旧,摧毁許多中国文物、古迹及藝術品,並展開了批林批孔的活動,對孔子思想進行批判。 在共產黨改革开放前,中國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其中包括孔子、岳飛、包拯的墳墓更遭到嚴重破壞。参加祭祖大典、祭祀軒轅黃帝、祭孔活動都會被認為是“封建活動”而被停止甚至破壞,炎帝陵被焚被掘墓[3],改革開放後,才陆续在中国大陆得以部分恢复。

臺灣[编辑]

参见:臺灣本土化運動、臺灣獨立運動、臺灣獨立運動年表和臺灣正名運動

背景[编辑]

與越南及朝鮮不同的是,臺灣社會的主體民族是漢族血統,自約十八世紀起,台灣西部通用語言也是屬於漢藏語系汉语族的台語與客語。至今台灣仍然堅持使用正體中文書寫。

自近400年前的17世紀初荷蘭人統治臺灣。爾後,鄭成功統治臺灣以後,中華文化開始在臺灣有官方系統的發展,並跟隨漢人的擴展而生根發展。隨著中國大陆移民的增長,中華文化在台為日漸強勢,加上臺灣原住民使用文字時間較晚,使得其文化留傳相對不易。

不少台獨支持者認爲,「去中國化」是臺灣獨立運動,而非「脫離漢文化源頭」、「破壞文化」,也並非像韓國等鄰近國家般去漢字,而是強調台灣的國家自身認同(與中國並非同一國,而是兩個國家),以台灣多元文化為主體,並不改變自身的文化和精神,而且對於去中國化的激進派也多有批判。

去中國化的部分說法[编辑]

這些想法有些較激進有些較溫和。其中,溫和措施跟去除「中華文化」幾乎無關,激進措施則可能造成社會震盪,沒有執行:

  • 承認國際認同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簡稱,但否定與切割「中華民國」與中國的淵源。將中華民國等同台灣,而非中國,或稱中華民國(台灣),台灣的目前國號為「中華民國」,但部分人士认为「中華民國政府」为来自中国的流亡政府,是非法霸占台湾。[4]
  • 臺灣國立成功大學教授蔣為文主張去中国化是出自於住民自決的獨立運動,「指透過文字改革──廢漢字或者限制漢字使用程度,來達成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的完全獨立」,並從語文的角度出發,主張廢除漢字、改用羅馬字書寫台灣語文(原住民族語、客家話及台語等),另將華語定位為外國語文,並將這種書寫改變形容為脫漢。[5][6]
  • 重新定義中國人為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之公民,與種族、文化上的漢族、華人加以區分。並藉由中華民國等於「臺灣」,不等於「中國」的概念,以使中華民國之公民不再自認是中國人,而僅是漢化程度極深的平埔族裔。
  • 以臺灣做為主體詮釋歷史,而非國民黨乃至於清朝及之前之政權之延續為主體。[7]
  • 不再僅把中華文化當成臺灣的正統文化,而是發掘舊有或發展新創的本土文化。
  • 在語言的使用上,不再把中國當成自己的國家,例如全面揚棄「古今中外」一詞,改稱中醫為漢醫,改稱中文為北京話、華語或漢文。
  • 處置國立故宮博物院,例如將文物歸還中國,抑或向中國以外之國家販賣[8]。
  • 重新詮釋中華文化在臺灣的影響,並努力克服其中對臺灣共和國建國造成障礙的因素。
  • 全面消除古漢文書面語文言文的教學,以近現代的臺灣文學作為國文教育主流。
  • 反對臺語中的白話字使用漢字、羅馬字摻雜的臺語書寫法。
  • 大規模的去除漢文化影響,不是只消除或改革其落後不民主的部分。
  • 擴大解釋基因研究,稱臺灣人不是漢人,以建立「去中國化」的正當性。依照台大醫學院教授林媽利對臺灣人(特別是原住民、平埔族、河洛人、客家人等)的血統基因研究,台灣有85%的福佬人、客家人有原住民血統,90%以上還有中國東南沿海的越族血統。而泛綠將「擁有血統」擴大解釋成「主要血統」。[9][10]但該研究遭人類學博士,也是其學生陳叔倬,以及西拉雅文化研究者、西拉雅族人段洪坤的質疑,指出追溯祖源基因检测不單是科學研究也同樣的會影響政治政策。[11][12]

以下行為被部分人士認為是去中國化,但是否如此存在爭論:

  • 重新詮釋國共兩黨的歷史,加大論述上其中批判獨裁者部分,揭示更多兩黨實行獨裁統治下人民的苦難。許多台獨人士是認為不應該繼續維持錯誤及該被淘汰的歷史觀點;而實際上國共兩黨歪曲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應從第三方角度看中國歷史。許多抱持中國認同的歷史學者也會抱持同樣的觀點,因此出現台獨人士與統派歷史學者會支持相同的歷史教材,共同反對中國民族主義史觀的現象(滿足歷史專業的歷史教科書,大多能說服台獨人士;而要堅持中國民族主義的歷史教科書,必須違反歷史專業,連統派歷史專業者都會反對)。
  • 降低國高中國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加強台灣的本土文學比例。而實際上,中國大陸的中學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都遠低於台灣的教材[13]。
  • 拒絕使用被认为是中共統治後在中國大陸使用的簡體字,堅持使用正體字。

民進黨主張「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编辑]

陳水扁政府執政時期,推動將官方機構由中華民國改成中華民國(台灣)或直接以台灣稱之。不少機構如中國石油改為「台灣中油」、中華郵政曾改為「台灣郵政」等。

蔡英文政府執政時期,民主進步黨美西黨部主任委員楊琬柔於第17屆第1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中臨時提案,強調中華民國護照改用Taiwan、中華航空等中華民國公營事業正名為「Taiwan Airlines」。兼任民主進步黨主席的蔡英文全都裁示,交付中央執行委員會研議[14][15][16]。

「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而非「去中國化」

2012年12月10日「兩岸統合會」舉辦台北會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宣稱兩岸「一個中國」,並批評中華民國政府十多年來「去中國化」。民進黨執政時期的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委陳明通回應:台灣民眾支持「中國認同」的比例從過去七八成到迄今大幅減少,「這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壟斷了中國」,民進黨執政推動不是「去中國化」,而是「去中華人民共和國化」;並表示,認同是感情及理性算計,「文明價值」是台灣民眾無法認同當今中國的核心問題[17]。

國民黨主張[编辑]

2014年,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認為,在2000年後,因為中國國民黨失去政權,台灣青年受到「非中國化」的教育,因此造成台獨[18]。

部份評論者,如王曉波等人,將去中國化與台獨運動等同於日本皇民化運動。他們認為陳水扁時代修改課綱,加重台灣歷史內容,走向日本皇民化。在馬英九政府時期,推動修改教科書及微調課綱,希望以教育力量使台灣人重新中國化,避免天然獨的產生。蔡英文政府時期,廢除微調課綱,被洪秀柱批評為文化台獨[19][20]。

泰國[编辑]

参见:泰化

越南[编辑]

主条目:喃字

越南原有當地豐富的文化及語言,北部曾被中華王朝統治超過千年。當地的統治者及高級知識份子曾長期尊中原文化為正本。在政治與教育方面,正式公文與書籍一度僅以漢字寫成[21]。

越南的去中國化過程,以羅馬拼音文字取代漢字的官方地位,而發明並推行本地語言的書面語,以正式明確地脫離以中國為宗主國的屬國關係。以馬列主義為教條的越南共產黨政府(北越政權)全面廢除漢字,推動越南國語字為國家文字。越共1976年統一越南以後更是废除南越中等教育中保留的必修「汉文科」,在之后和中國共產黨政權间爆发的包括中越戰爭在内的數次边境纷争更是让越南官方进一步加速了去中國化的運動,街道上曾一度严禁漢字出现。

朝鲜半岛[编辑]

主条目:朝鲜汉字

朝鲜半岛當地的統治者、貴族及高級知識份子千年來一直尊中原文化為正宗。在政治與教育、法律方面,正式公文與書籍亦以漢字寫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北韓分別建國,雙方都開始展開在文化上的去中國化。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编辑]

1945年,朝鲜半岛摆脱日本统治,由於日本統治時強制使用大量日本漢字,獨立后為去殖民化,迫切需要採行獨尊朝鮮自己的民族文字的背景。1945年金日成发出指示,要求朝鲜共产党(今日朝鲜劳动党的前身)党内所有出版物印刷不要夹用汉字。第二年,朝鮮就有部分的出版物不再夹用汉字。1947年,朝鲜的《劳动新闻》开始在部分版面裡使用朝鲜文印刷,而到了1949年则彻底使用朝鲜文印刷,这也意味着朝漢混用文的时代在北朝鲜正式结束。由於朝鲜特殊的政治体制,废除汉字的政策并没有受到民间与学术界的强烈反对,这项政策一直被朝鮮政府强制推行至今。

朝鮮舊有傳說中,曾以箕子為其始祖之一,與檀君並立。在北韓建國後,改以檀君為主。1959年,金日成下令拆毀箕子陵[21][22]。

韓國[编辑]

1948年10月9日,剛成立兩個月的大韓民國政府,頒布了第六號法律「韓文專用法」,以韓文為官方文字,逐漸停用漢字。1971年起在小学教育中完全废除汉字教育[23],韓國的去中國化過程,其內涵是全面改用韓國字,取消使用漢字,大韓航空更改為諺文表記,並建立獨特的韓國文化與民族。現在的韓國人通常只把漢字應用於專有名詞(國名、地名、人名等能用漢字併記,並用作區別)。隨著近年來中國的快速發展以及韓國對傳統文化的推廣,表音文字諺文無法像漢字能表意區分,於是開始有一部分人試圖恢復漢字教育的主張出現,惟無具體成效。目前在韓國除了小學之外,只有法律專業才深入學習漢字[21][22]。

南韓史學教育中,不再以箕子為其始祖,也以檀君為主[21][22]。

日本[编辑]

主条目:日語漢字和日本國語國字問題

日本在大化革新前後,吸收了不少中原文化以及漢字,正式的書寫語也採用漢字假名混用文[21][22][21]。

明治維新前後,脫亞入歐論與中國發展落後,社會開始辯論是否廢除漢字,全面改用假名或羅馬字的爭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在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建議推行日語羅馬字之下於1946年制定了當用漢字表,曾經以最終全面廢除漢字為目的[21][22],對漢字的使用數量作出了嚴格的限制。但是在1980年代,當用漢字表被常用漢字表所取代,廢除漢字也不再被當成目標了。除了不用漢字會造成大量同音字詞的困擾,以及大量假名難以表意,例如名字、地名等,也可能是因為漢字表已經通行數十年,語言學有了新發展,世界情勢也有所改變,全面廢除變得十分困難的緣故。

日本限制使用漢字及簡化,肇因當時GHQ外力之影響,並非日本人「去中國化」[21][22]。

蒙古[编辑]

蒙古人在元代曾統治中原,雖進行種族隔離政策,但多少也吸收了漢字及中原文化,契丹古城、元代的哈拉和林和清代的庫倫有大量中式廟宇。外蒙古獨立後通過驅逐漢人,沒收晉商財產等措施拉開與中國的距離,並且通过更改回鹘式蒙古文等在文化領域積極向蘇聯等歐洲國家靠攏。

苏联[编辑]

参见:1972年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名变更

參見[编辑]

  • 本土化
  • 臺灣本土化運動
  • 臺灣獨立運動
  • 臺灣正名運動
  • 反中
  • 反華
  • 中國化
  • 去台灣化
  • 漢字文化圈
  • 漢字廢止
  • 两个中国
  • 脱亚论

參考文獻[编辑]

  1. ^ 《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是如何出籠的.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尚德塞. 江青与样板戏怎样挫断了中国传统文化. 共识网. 2015-09-01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9).
  3. ^ 部分碣及石雕等陆续散失. [2016-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0).
  4. ^ 蔡英文:中華民國 是流亡政府. [2015-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5. ^ 漢字文化圈 ê 脫漢運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收於蔣為文著2005《民族、認同與獨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6. ^ 廢漢字chiah有chai-tiau獨立(廢漢字才有辦法獨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收於蔣為文1996《海翁台語文集》。
  7. ^ 台灣經過22年的明鄭氏政權後在1683年才正式納入清朝版圖,1895年甲午戰爭後,日本統治台灣,開始台灣日治時期。1945年日本把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政府,但四年後因國共內戰,大陸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開始兩岸分治。
  8. ^ 台聯立委周倪安:故宮文物應還給大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aiwanheart.ning.com 博客,2010年1月17日
  9. ^ 臺灣人在血統上大多有別於中國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07年11月21日
  10. ^ 臺灣人【血統獨立】臺灣人的祖先不是來自中國,而是土生土長的原住民,被強迫漢化而變成的假漢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aiwanheart.ning.com 博客,2010年1月17日
  11. ^ Carl Elliott; Paul Brodwin. Identity and genetic ancestry tracing (PDF). BMJ. 2002-12-21, 325 (7378): 1469–1471 [2013-06-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02).
  12. ^ 陳叔倬; 段洪坤. 台灣原住民祖源基因檢驗的理論與統計謬誤 (PDF).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09, (76): 347–356 [2013-06-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02).
  13. ^ 中学语文教材将增古诗文比重 由原来的25%提至35%。. [2015-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6).
  14. ^ 鍾麗華. 民進黨全代會/各項爭議提案 交中執會研議. 自由時報. 2016-07-18 [201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8) (中文(繁體)).
  15. ^ 鍾麗華. 民進黨全代會臨時提案 華航正名為Taiwan Airlines. 自由時報. 2016-07-18 [201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8) (中文(繁體)).
  16. ^ 張佩芬. 又要正名?綠全代會提華航改Taiwan Airlines. 中國時報. 2016-07-19 [2016-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19) (中文(繁體)).
  17. ^ 徐珮君. 台北會談 紅綠互槓兩岸認同. 《蘋果日報 (台灣)》. 2012-12-11 [201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8. ^ 盧姮倩. 連戰:受「非中國化」教育的青年 造成社會不安定. 自由時報. 2014-11-16 [2014-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19. ^ 張文馨. 洪秀柱:民進黨推動文化台獨 兩岸將更嚴重對抗. 台灣蘋果日報. 2016-06-02 [2016-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4).
  20. ^ 任鳳儀. 王曉波:新政府廢課綱搞文化台獨恐釀社會分裂. 中國時報. 2016-06-03 [2016-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2).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日本ではなぜ漢字が廃止されなかったのか?》,Record China(日文). [2012-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22. ^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当用漢字表」と漢字全廃論》,国立国会图书馆檢索(日文). [2012-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6).
  23. ^ 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世界大势. [2010-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6).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

概述組織術語歷史文件其他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国大陆
    • 中国内地
    • 香港
    • 澳門
  •  
    中華民國
  • 臺灣地區
    • 臺灣
    • 澎湖
    • 金門
    • 馬祖

  • 臺灣問題
  • 臺灣海峽現狀
  • 臺灣與福建關係
  • 臺灣與香港關係
  • 臺灣與澳門關係
  •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 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臺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
  •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統一戰線工作部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政黨

  • 中国共产党
  • 民主党派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臺灣民主自治同盟
  • 其他政黨

  •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 國家統一委員會
  • 大陸委員會
  • 海峽交流基金會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委員會大陸事務部
  • 民主進步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國事務部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民主進步黨
  • 臺灣民眾黨
  • 時代力量
  • 其他政黨
    • 列表

一个中国
中国统一

两个中国
一中一臺
臺灣獨立

其他

  • 一中兩國
  • 一中兩憲
  • 一中三憲
  • 一中共表
  • 一中各表
  • 一中同表
  • 一五新觀點
  • 一国两制
  • 一国两区
  • 一国两府
  •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
  • 一國良制
  • 一纲四目
  • 兩岸一中
  • 兩岸共同議會
  • 兩岸和平協議
  • 三个可以谈
  • 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 九二共識
  • 中國臺灣
  • 中國臺北
  • 中華臺北
  • 中華北京
  • 各表一中
  • 憲法一中
  • 大一中架構
  • 去臺灣化
  • 反攻大陸
  • 殺朱拔毛
  • 漢賊不兩立
  • 終極統一
  • 統派
    • 臺灣親中共派
  • 统战团
  • 葉九條
  • 邓六条
  • 江八点
  • 胡四点
  • 胡六点
  • 习五条
  • 解放臺灣

  • 一個原則、三個堅持、五個反對
  • 一邊一國
  • 兩國一制
  • 四不一沒有
  • 四個堅持
  • 四要一没有
  • 四階段論
  • 九六共識
  • 中國分裂論
  •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
  • 中華民國在臺灣
  • 中華民國是臺灣
  • 中華民國(臺灣)
  • 中華民國臺灣
  • 中華民國軍事占領臺灣論
  • 去中國化
  • 臺灣主體性
  • 臺灣價值
  • 臺灣共和國
  • 臺灣共識
  • 臺灣地位未定論
  • 臺灣本土化
  • 臺灣民族主義
  • 臺灣正名
  • 天然獨
  • 法理臺獨
  • 獨派
  • 獨臺
  • 華獨
  • 憲法各表
  • 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 協防臺灣
    • 美國
    • 日本
  • 棄臺論
  • 美屬臺灣群島方案
  • 俄羅斯不友好國家名單

臺灣海峽兩岸關係史

1949年前1949-19791979-19961996-20082008-20162016至今

海峽兩岸關係 · 臺灣問題 · 臺海現狀

  • 澎湖寨巡检司
  • 澎湖之战
  • 崇禎明荷海戰
  • 鄭荷之戰
  • 丁未漂人事件
  • 康熙平定台灣
    • 澎湖海戰
    • 渡臺禁令
  • 大甲西社抗清事件
  • 福建臺灣省
  • 马关条约
  • 厦门事件
  • 开罗宣言
  • 臺灣光復

  •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 朝鲜战争战俘遣返问题
  • 臺灣海峽危機
  • 金门战役
  • 舟山战役
    • 登步岛战役
    • 舟山撤退
  • 台海空战
    • 上海空战
    • 1958年空战
  • 第一次東山島戰役
  • 大擔島戰役
  • 南日島戰役
  • 湄州岛战斗
  • 第二次東山島戰役
  • 陶普斯號事件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臺灣海峽危機
  • 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九三砲戰)
  • 一江山岛战役
  • 1·20福州大轟炸
  • 大陳島撤退
    • 金剛計劃
  • 台山列島海戰
  •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 洪進山事件
  • 7·21馬祖空戰
  • 閩江口海戰
  • 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金门炮战)
  • 九二海戰
  • 1958年台海空戰
    • 九二四空戰
    • 雙十馬祖空戰
  • 台海心戰
  • 六一九砲戰
  • 湄公河戰役
  • 周鸿庆事件日语LT貿易#中華民国の対応と周鴻慶事件
  • 马晴山事件
  • 國光計劃
    • 东引海战
    • 東山海戰
    • 崇武以东海战
  • 吳文獻事件
  • 臺灣海峽中線
  • 关闭政策
    • 打通南北航线
    • 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
    • 臺湾海峡复航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 告台湾同胞书
  • 三不政策
  • 六二七事件
  • 中华航空334号班机劫机事件
  • 三七事件
  • 開放兩岸探親
  • 閩平漁事件
  • 金门协议
  • 闽狮渔事件
  • 九二香港會談
  • 汪辜会谈
  • 千岛湖事件

  • 戒急用忍
  • 小三通
  • 第三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海峽飛彈危機)
  • 中国国民党和平之旅
  • 兩岸定期航線

  • 活路外交
  • 兩岸兩會高層會談
    • 野草莓運動
  • 两岸互赠保育类动物
  • 陆客赴臺
  • 陆生赴臺
  •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 小三通
  • 大三通
  • 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
  • 服貿協議
    • 太陽花學運
  • 习连会
  • 陳雲林訪臺爭議與衝突
  • 张王会谈
  • 張志軍訪臺爭議與衝突
  • 貨貿協議
  • M503航路事件
  • 习朱会
  • 习马会
  • 周子瑜国旗事件
  • 羅志祥國族事件

  • 臺灣詐騙犯遣返案
  • 雄三誤射
  • 桃園火燒車案
  • 退將赴陸
  • 周泓旭案
  • 李明哲事件
  • 2019年東亞青年運動會
  • 习洪会
  • 解放軍對臺飛彈
  • 解放軍機艦繞臺
  • 反紅媒遊行
  • 中國大陸抵制金馬獎
  • 陸客赴臺自由行停簽
  • 武漢返臺包機事件
  • 李孟居事件
  • 2019年解放軍軍機越線
  • 2020年解放军台海演练
  • 黄郁婷队服事件
  • 2021年所羅門群島騷亂
  • 2022年美国教堂台裔枪击案
  • 佩洛西访台
    • 反應與影響
    • 解放军环台军演

台灣海峽 · 臺灣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海峽兩岸

美國

其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臺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
  •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臺灣問題》
  • 《反分裂國家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 《「臺獨」頑固分子清單》
  • 《「臺獨」頑固分子關聯機構》
  • 《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

  • 《中華民國憲法》
  • 《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 《國家統一綱領》
  •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
  •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
  •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 《反渗透法》
  • 《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草案)
  • 《反併吞中華民國法》(草案)

  • 《金門協議》
  • 《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
  • 《海峡两岸避免双重课税及加强税务合作协议》
  •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

美國國會所認可通過之臺灣相關重要文件

基於《美國憲法》之三權分立政府權限

  • 舊金山和約
  •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臺灣關係法
  • 六項保證
  • 臺灣安全加強法案
  • 台灣旅行法
  • 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 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
  • 台灣保證法

  • 《马关条约》
  • 《开罗宣言》
  • 《波茨坦公告》
  • 《降伏文書》
  • 《聯合國安理會第87號決議》
  • 《聯合國大會第505號決議》
  •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 《中日和約》
  •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臺灣海峽通道
  • 金厦跨海大桥
  • 國道
    • 228
    • 319
  • 高速公路
    • 北京-臺北
  • 高速鐵路
    • 北京-臺北
    • 昆明-臺北
    • 北京-香港(合肥-臺北)

  • 分類
  • 共享資源
  • 文庫

臺灣主题

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
歷史年表兩岸關係史對外關係史

  • 史前時期
    • 考古遺址
  • 荷治時期
  • 西治時期
  • 明鄭時期
  • 清治時期
    • 牡丹社事件
  • 日治時期
    • 自治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 首個政黨
    • 首次選舉
  • 戰後時期
    • 二二八事件
    • 戒嚴
    • 國府遷臺
    • 白色恐怖
    • 臺灣奇蹟
    • 美麗島事件
  • 民主化
    • 解嚴
    • 野百合學運
    • 修憲
    • 國會全面改選
    • 總統全民直選
    • 首次政黨輪替

  • 兩岸三通
  • 服貿協議
  • 太陽花學運
  • 福建
  • 香港
  • 澳門

亞太歐美

  • 日本
    • 琉球
  • 韓國
  • 印尼
  • 菲律賓
  • 越南

  • 英國
  • 西班牙
  • 荷蘭
  • 法國
  • 德國
  • 瑞典
  • 俄羅斯
  • 美國
  • 巴西

  • 城市
  • 氣候
  • 自然災害
    • 地震
  • 地形
    • 島嶼
    • 海岸
    • 火山
    • 百岳
    • 山峰
  • 河流
  • 湖泊
  • 瀑布
  • 濕地
  • 地質
    • 斷層
    • 溫泉
  • 特有種 / 保育物種
  • 國家公園
  • 國家風景區
  • 自然保護區
  • 自然生態保護區
  • 環境保育

內部外部議題

  • 政府
  • 總統
  • 副總統
  • 行政院院長
  • 總統府
  • 行政區劃
    • 中華民國
  • 憲法
  • 民主化
    • 選舉
    • 審查制度
  • 國家安全會議
    • 國安局
  • 法律
    • 警政署
    • 國籍
  • 行政院
  • 立法院
  • 司法院
  • 考試院
  • 監察院
  • 軍事
    • 國防部
    • 國軍
    • 空軍
    • 海軍
    • 陸軍
    • 資通電軍
    • 憲兵
    • 後備兵
    • 兵役
  • 政黨

  • 外交
  • 統獨議題
  • 臺海現狀
    • 中華民國在台灣
    • 中華民國是臺灣
    • 中華民國(臺灣)
    • 中華民國臺灣
    • 一邊一國
    • 兩個中國
    • 兩國論
    • 特殊非兩國論
  • 台灣地位未定論

  • 中華意識 / 台灣主體意識
    • 臺灣意識論戰
  • 去中國化 / 去臺灣化
    • 台灣本土化運動
  • 中國史觀 / 臺灣島史觀
  • 台灣民族主義 / 中華民族主義
    • 中国统一
  • 台灣獨立運動
    • 白色恐怖
  • 南北差距
  • 臺灣轉型正義
    • 不當黨產
  • 軍公教爭議
    • 年金改革

  • 銀行
    • 中央銀行
  • 新臺幣 (貨幣)
  • 統一發票
  • 經濟史
    • 美援
    • 十大建設
    • 十二項建設
    • 六年國建
    • 亞太營運中心
    • 新十大建設
    • 愛台十二建設
    • 前瞻計畫
  • 台灣農業
  • 土地改革
    • 三七五減租
    • 公地放領
    • 耕者有其田
  • 科技
    • 科學園區
    • 半導體產業
  • 能源
    • 電力
    • 礦業
  • 都會區
  • 證交所
  • 期交所
  • 櫃買中心
  • 集保結算所
  • 臺灣ETF
    • TAIEX

交通

  • 公路
    • 汽車客運
  • 鐵路運輸
    • 台鐵
    • 高鐵
    • 捷運系統
  • 飛航
    • 民航相關事業列表
    • 航空公司列表
  • 港口
    • 漁港

概觀

  • 台灣社會學會
  • 公衆假期與國定假日

文化輸出文化人口媒體醫療教育環境

  • 臺灣書院
  • 國際排名
  • 人權
    • LGBT
    • 社會運動
  • 台灣之最
    • 台灣之光

  • 文化史
    • 次文化
  • 飲食
    • 小吃
    • 夜市
    • 茶文化
  • 公益彩券
  • 電影(電影列表)
  • 戲劇
    • 布袋戲
    • 歌仔戲
    • 梨園戲
    • 客家大戲
    • 電視劇(列表)
  • 音樂
  • 流行文化
  • 語言
  • 文學
    • 文學史
  • 建築
    • 列表
  • 攝影
  • 觀光景點
    • 台灣八景
  • 哲學

  • 臺灣人
  • 族群
    • 原住民
    • 漢族
    • 本省人
    • 外省人
    • 閩南人
    • 客家人
    • 臺灣新住民
    • 在臺外國人
  • 省籍情結
    • 國語政策
  • 日本情結
    • 倭寇
    • 皇民化運動
    • 國語家庭
    • 灣生
    • 去日本化
  • 族群械鬥
    • 原漢衝突
    • 閩客械鬥
    • 漳泉械鬥
  • 海外臺灣人
    • 日本籍
    • 越南籍
    • 美國籍
    • 加拿大籍
    • 澳大利亞籍

  • 媒體史
  •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 新聞記者協會
  • 電視
  • 電台
  • 報業
    • 報業史
  • 雜誌
    • 新聞紙雜誌圖書管制
    • 電玩
    • 雜誌及期刊
  • 地下電台
  • 兩報三台
    • 老三台
  • 南臺灣三大報

媒體操縱

  • 黨政軍退出媒體
  • 乱象
  • 財團化
  • 統派
    • 泛藍
    • 親中
  • 獨派
    • 親綠
    • 三民自

  • 十大死因
  • 國家衛生研究院
  • 衛生福利部
    • 全民健保
    • 疾病管制署
    • 國家衛生指揮中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 醫療機構
    • 醫學中心

  • 教育史
  • 發明與發現
  • 體育
  • 學術期刊
  • 文獻資料庫
    • 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 政大機構典藏
    • 華藝學術資料庫
    • 國家檔案館

  • 環境汙染
  • 空氣汙染
  • 垃圾焚化爐

  • 分类
  • 主题

  • 中国主题
  • 韩国主题
  • 越南主题
  • 中華民國主题
  • 台湾主题
  • 日本主题
  • 汉字文化圈主题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