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的 十 二 樣 見面禮 簡介

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2007年印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书    名 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 作    者 簡媜 出版社 印刻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6月1日 页    数 312 页 定    价 NT$320 装    帧 17×23CM ISBN 9789866873232 副标题 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深挚、温暖、幽默的心灵「慢游」记录

「这些东西可能是多馀的。但老师希望当你看到这些东西时,想起他们象徵的讯息。」

第一件牙签。挑出别人的长处。

第二件橡皮筋。保持弹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绷。恢复别人以及自己受伤的感情。

第四件铅笔。写下你每天的愿望。

第五件橡皮擦。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每个人都会犯错,没关系的。

第六件口香糖。坚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当你尝试时,你会得到乐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这间教室充满和善的言语与温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当你沮丧时会让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纸。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帮别人擦乾眼泪。

第十件金线。记得用友情把我们的心绑在一起。

十一,铜板。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提醒你,你是有价值而且特殊的。

十二,救生圈(救生圈形糖果),当你需要谈一谈时,你可以来找我。

「作为一个妈妈,谁不希望孩子在新学期开始那天,得到这样一个装著十二样礼物的纸袋呢?」

当年那个头大如丸,出生时折腾简媜许久的「红婴仔」,让她写了一部育婴小史。十年过去,因著丈夫的学术交流,带著孩子(即书中的小男孩「姚头丸」)远赴美国科罗拉多州旅居四个月,又激励简媜写下本书。

从美国的基础建设、小学教育看到这个国家重视的品格、价值,流露出对台湾这块土地因深情而生的怨怼;从异国厨房的「豪华」设备、超市的柴米油盐,延伸出一连串饮食生活的喜怒哀乐;再从湖滨小径的日常漫步,写到辽阔的哲学问题,关於生死失去、创伤阴影、工作热情和生命期许。自称「不可救药的散文爱好者」,简媜的笔调犀利幽默又优美灵动,文字细腻婉约,却总难掩澎湃热情。

这一趟短期居留伴读游学记录,除了疑问和省思(在那一块土地成长会不会更好?),简媜也再次透过书写充分体现她「将生活的漫天烟尘化为思想朝露」的散文观。

简媜,一九六一年生,宜兰人。台大中文系毕业。曾任职联合文学、远流出版公司、实学社,现专事写作。

曾获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创作类文艺奖章、梁实秋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中国时报散文奖首奖。自诩为「不可救药的散文爱好者」。

著有《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私房书》、《下午茶》、《梦游书》、《胭脂盆地》、《女儿红》、《红婴仔》、《天涯海角──福尔摩沙抒情志》、《好一座浮岛》、《微晕的树林》等。

游学志1 旅行要开始了

游学志2 给亲友团的email

游学志3 一所小学

游学志4 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

游学志5 姐妹校野餐

游学志6 姚头丸掉到溪里

游学志7 我们去酒家

游学志8 2000公里长征,四座国家公园

游学志9 旅行一定会吵嘴

游学志10 伙夫头求生术

游学志11 颜色像诗

游学志12 美国小学西游记

游学志13 颁奖

游学志14 期中成绩单

游学志15 小学里的选修课

游学志16 音乐晚会

游学志17 瞬间小石子 之一

游学志18 拄柺杖的小男孩

游学志19 有情绪问题的孩子

游学志20 风中的白杨树

游学志21 小径

游学志22 国旗誓词

游学志23 瞬间小石子 之二

游学志24 请假授课备忘单

游学志25 研讨会练习

游学志26 万圣糖果夜

游学志27 织一张阅读网

游学志28 职业展览会与成长史

游学志29 橄榄球迷

游学志30 下雪

游学志31 咖啡馆里的画展

游学志32 巨人的肩膀

游学志33 没有电视的日子

游学志34 不想见到的事

游学志35 中文热

游学志36 留或不留

游学志37 圣诞节灯饰

游学志38 感谢信

游学志39 暴风雪相送

游学志40 一个野马迷的机场观球报告

游学志41 妈妈送你九样礼

後记

附录1 开学十二件礼物感怀

附录2 一篇采访稿

[1] 

参考资料
  • 1    老师的十二样见面礼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2013-03-04]

1.
這本書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換言之,我們拖著行李抵達柯林斯堡(Fort Collins)那一天,我完全不知道往後五個多月會有十二萬字自我的指尖敲出。我怎能想像這些?到那一天止,我因乾眼問題還是個拒絕用電腦寫作的手工作家,行李箱內有一疊稿紙以及預定完成的功課。

事情開始起變化是在安頓之後,二姚出門幹活,我在家看不到半個中文字頗似魯賓遜漂流荒島有點兒精神饑餓,被逼著上網用一指神功打字發「簡氏報告」email給親友團。沒想到這台筆記電腦像個小書僮乖巧聽話,未刺痛眼睛,平日做慣家事手指還算靈活,速度漸快,一指練成三雞兩鴨飛奔狀,字越打越多。偏偏親友團個個充滿同情心,回應迅速、言詞溫暖、語多鼓舞(簡直就是好不容易把禍害送出去怕我住不慣溜回台灣般),令我銘感五內,載欣載奔又打了幾回「簡氏報告」分享異國生活所見,以慰身陷焦躁生活的諸親好友,文末且附簡氏工商服務自娛娛人,十分不正經。如此「媚來媚去」竟一步步越陷越深;字打得飛快,想分享的事很多,我像個臥底的,每天給總部送一點情報,總部也每天記我一支嘉獎。

原本這是快樂的事,但事情又開始起變化了;隨著姚頭丸帶回的學校訊息越來越多,我的心情越來越沉,這所小學逼我看到別人的教育現場。
姚同學唸過民國四十年代的城市小學,我唸過五十年代的鄉下小學,這些陳年舊事姑且不提;姚頭丸唸過公立田園小學及私立小學,周遭親友正巧都有孩子唸小學,平日聚談所及超過十所小學,統整各家留給我的印象,發覺生態大同小異。我儲存著對台灣現今小學的認知,以此為座標試著認識這所美國小學,才發現無法放進我的認知系統,茲事體大。
我告訴親友團不再寄信了,要認真思考寫一本書的可能。

 2.
首先,我得回答自己幾個問題:

美國生活是個舊廚房舊材料,何必去炒?「旅遊」題材滿坑滿谷到了膩的地步,誰有興趣看天黑就回家、危險的地方不敢去的中年老袋鼠全家出遊記錄,既無玩命冒險、夜店狂歡又無異國豔遇。坊間談異國教育差異的書甚多,我不是教育專家也受限於停留時間短暫,如何能碰?市面上宣揚「資優兒童」、鞏固智育掛帥的書大多單薄,封面放天才兒童照片以刺激其他父母的焦慮感讓他們更看不起自己孩子繼而增進補習班業績的作法,素來為我所不喜,我能抵抗出版者的操作意圖與讀者的誤解嗎?為什麼非寫這本書不可?我的這趟旅行跟別人有何不同?

每天,我面對自找的問題好似開門看見大窟窿,頭就痛,幾乎要搥腦(電腦)刪除所有檔案一了百了。之後,我換個角度自問,到目前為止我看到這一趟旅行所帶來的最特別之事是什麼?

「轉變」,是的,我看到轉變。

看到孩子進入一所校園氛圍親切、老師臉上掛著笑容的學校如沐春風(那個牛皮紙袋讓我眼眶微紅),展現了積極學習與主動閱讀。看到我們一家暫時脫離令人沮喪不斷紛擾的社會,卸除無力感之後,心情如在桃花源安頓一磚一瓦般愉悅。看到帶一個「家」一起出遊,分工合作,每一件記憶都顯得熱鬧珍貴。看到孩子在溫暖有禮的學校變得溫暖有禮,我們在文明的社會變得文明,處於微笑社會也時時在臉上掛出微笑。

於是,我知道這趟旅行最特別是,展現了全家一起出遊的「短期租住」模式──非小留學生或母袋鼠帶小鼠型的移民行動,而是大人小孩共同體驗的「遊學」之旅──遊小學、遊生活、遊山川。旅遊,也是教育與學習的一部分,浸泡於他人社會藉以檢查自己社會之有所不足,或許就是這趟旅行漸漸跨過私體驗界線進入公眾思維之後,不得不負起的任務。

既然是「任務」,我的角色很清楚了:假設,請讓我大膽假設,我是教育研發暨國際考察組(別懷疑,這是個剛剛才虛構出來的單位)從全國數百萬家庭中挑選出的「種芽家庭」──為了進行教育改革,政府派遣家有小學、中學生的家庭在父母至少有一人隨行的情況下,再配合一位老師,同時赴有關單位擇定的一所國外學校「寄讀」一學期。學生浸於異國教育系統學習,老師進入班級隨堂上課以記錄教學現場與學校經營,隨行父母從家長角度觀察孩子的變化,記錄一切轉變與心得。

假設,在擬定教育改革具體作法之前,兵分二路:有一百個種芽家庭與一百個老師分佈於全國各中小學發掘問題、認真記錄,另有一百個種芽家庭配合一百個老師外派到五個國家的一百所中小學進行為期半年的教學現場體驗與考察。半年之後,這總共二百個老師與二百個家庭所提出的具體報告、記錄片,相互參照、對比、研討之後,會讓我們的教育起什麼變化?又假設,這些教學現場記錄片透過研習脈絡(或電視時段)讓老師與家長觀摩、觀賞,不談大理論,就只是看電影一般,看我們的孩子與他國孩子所過學校生活之不同,看一部兩部三部四部五部……之後,我不相信做老師做父母的內心毫無感覺!

最後一個假設,我是外派種芽家庭之一,以作家的本能訓練,這本書便是該報告應有的樣子。

我希望這趟旅行中關於小學教育的種種見聞實錄,能展現異於教育理論的親和力與臨場感,讓「小學部隊」同胞們──包括小朋友、老師與父母──從中獲取活力與熱能,即使是一點驚訝一絲遲疑也比麻木沮喪好。遇事我總想,為什麼別人做得到我做不到?這種想法意謂著還有改革的熱情與學習潛力。借他山之石或許能對照出我們根深柢固的某些觀念不只不是「學習」而是「反學習」,某些填鴨式教育技倆乃過去聯考的餘毒。這些觀念與作為雖然「保證」了孩子在成績單上的數字,卻可能逐步扼殺「閱讀食慾」與「學習的興奮感」使之從小就是個「投機客」──要考的才讀,不考的不讀。最後,變得像大多數的我們一樣:離開學校就不再看書了。

我們做父母與老師的,要把這種人生再次、再次、再次塞給孩子,然後自豪地說:「一切都是為他好」嗎?
二○○七年三月

[其他文學]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其他文學]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一個小男孩的美國遊學誌

健康一甲 U1022155 張家慈

作者:簡媜 著

出版社:2008年3月18日/印刻出版有限公司/初版六十四刷

摘要:

簡媜因為先生的關係而搬到美國居住一段時間,這本書從美國的基礎建設跟小學教育看到美國這個國家重視的品格、價值,從異國廚房、超市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延伸出許多飲食生活的上喜怒哀樂 ,再從湖邊的日常散步,寫到遼闊的哲學問題,關於生老死去、創傷陰影、工作熱情和生命的期許。

心得:

閱讀過這本書後,才真正了解了,這十二樣見面禮的背後包含了多麼深刻的意義,是鼓勵,也是一種教育,更是一個老師對自己學生最深的期許。書中作者時常把當地的教學方式,拿來與台灣的做比較,例如:美國的老師建議每天回家做功課的時間,包含閱讀不要超過四十分鐘。就這點來看,就可以看出台灣和美國教學方式上的差異,台灣的父母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閱讀時間不夠多,而在美國則是擔心孩子讀書讀得太久,缺少活動身體的時間,而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書中提及許多台灣和美國許多教育上的不同之處,使得讀者在閱讀時,雖然羨慕美國的教育方式,卻也同時體認到兩地學生本質上的差異,例如:當老師在課堂上發問問題時,美國學生總是自動自發的舉手回答,而台灣學生卻非得等到老師點名時,才肯回答問題。所以,當文中出現兩地教育方式的差異時,作者寫來貼近生活,最後送給自己的孩子九樣禮物,我們可以從這九樣禮物中看出這是一個身為母親對孩子的鼓勵與期盼。

我覺得書中老師所送給孩子的這十二樣見面禮,提醒的就是一些最簡單,卻又最容易被遺忘的十二件重要的人生哲學,這十二件禮物,當中所隱藏的意義,雖然大家早就已經耳熟能詳了,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人呢?也正因為它們容易被人遺忘,所以作者才會以它為題材,把它寫成書吧!為了讓我們記得,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這些物品時,能想起他們所象徵的訊息,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提醒「挑出別人的長處」,提醒「記得幫別人擦乾臉上眼淚」,不要忘了,世界上還充滿著濃厚的溫情!

對於不同時代的人來說,教育也有著不同的意義,但卻有著同一種使命,是學習的一步,也是對於創造自我的一大步。不管學習到多少知識,只要能學習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對書的評價:

作者用幽默詼諧的手法,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美國短期伴讀遊學記錄,寫的栩栩如生,所以,當我閱讀這本書時一點都不覺得無趣,反而被作者幽默的文筆,逗得哈哈大笑。作者從美國的基礎建設、小學教育方式,看到美國是一個重視品格、價值的國家;又從美國的廚房、超市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延伸出許多飲食生活所造成的差異,這些地方其中的新奇與不適應。再從湖邊的日常漫步,寫到深奧的哲學問題,這正是作者寫做文章時的厲害地方!

點閱率: 5%

201310/22張貼者U1022155分類1021文章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