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第 三 期 平均 壽命

根據歷年癌症登記資料統計,每年新增的肺癌患者超過1萬3000人,其中逾3/4確診時已是第三、四期,無法藉由手術根治,而48歲的蔡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初他意外發現肺部長了一顆直徑4.6公分的腫瘤,被醫師告知是肺癌第三期末、平均存活時間不到1年,蔡先生做出最壞的打算,開始思考如何處理身後事。

由於腫瘤大到無法以手術方式切除,蔡先生只能住院接受1個半月的同步放化療。幸運的是,化療在他身上沒有造成太大的副作用;更振奮人心的是,完成同步放化療後,蔡先生的腫瘤從4.6公分縮小成2.4公分,並在醫師協助爭取之下,以「鞏固性免疫療法」接續治療,目前已進行8次治療,再接受4次即可完成療程。

▲ 蔡先生(右二)今年初被診斷為肺癌第三期,接受1.5個月同步放化療後,接續「鞏固性免疫療法」治療中。

放化療後易復發 第三期肺癌難根治
肺癌死亡率已連續10年登上第一名,儼然成為「新國病」。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教授表示,以肺癌第一、二期的患者來說,因為腫瘤較小,可開刀根除病灶;已發生轉移的第四期患者,目前也有多種類的標靶或化療藥物陸續納入健保,可幫助患者延長存活。

「相較於其他肺癌期別,第三期患者人數雖相對較少,但其臨床治療上的需求也應受到關注。」陳育民指出,過去長達10年沒有任何新的治療進展,第三期肺癌患者若不適合手術,主要選擇同步放化療作為根治性治療;但患者往往在約1年後疾病復發,僅有1成患者能存活達5年。

免疫治療鞏固放化療效果 復發風險少一半
「鞏固性免疫治療的出現,有機會翻轉第三期肺癌患者的命運。就像在漫漫長夜中,看見一道曙光。」陳育民表示,一般來說,病患接受同步放化療可殺死大部分癌細胞,甚至有機會根治,但仍可能有部分殘存的癌細胞無法徹底消除;這時,如果接續在同步放化療後,再給予鞏固性免疫治療,可望透過活化免疫系統,讓體內殘餘的癌細胞被免疫系統辨識打擊,增加第三期肺癌患者根治疾病的機會。

陳育民提到,根據今年9月世界肺癌年會公布臨床試驗結果,銜接在放化療後的鞏固性免疫治療可降低第三期肺癌患者近5成的腫瘤復發風險,且相較於未接受鞏固性免疫治療患者,死亡率減少3成;不過約2成患者可能出現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或皮疹;少數較嚴重者有放射性肺炎或肺炎的不良反應。

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陳一瑋提醒,在接受免疫療法前,需要先做同步放化療;但民眾對放射線治療有「會燒焦皮膚、痛苦煎熬」的刻板印象,其實並不然。透過放射線治療,可有效活化腫瘤附近的免疫細胞,再接續鞏固性免疫治療,才能將藥物功用發揮到最大值。他呼籲患者不要因為害怕就對同步放化療卻步,而錯失了根治肺癌的機會!

◎ 編輯/王家瑜報導  ◎ 圖片來源/台灣肺癌學會提供

相關文章

晚期肺癌加入中醫治療可提高存活率減少死亡風險

一走路就喘得要命!新療法再造晚期肺癌婦新生

「能打的藥都用了」 7旬婦肺癌幸有免疫療法助攻重燃生機

不吸菸的女性也得肺癌原因在這裡!

追蹤B肝卻發現肺癌晚期!她不當病人當「忙人」走出抗癌路

按這裡加入健康2.0LINE  保健新知搶先看

48歲的蔡先生,今年年初半夜如廁時突然昏倒,送醫後,意外發現肺部長了一顆直徑4.6公分的腫瘤,醫師告知為肺癌第三期末,並說明在現有治療下,平均存活時間不到一年。

「當時我明明是頭撞到受傷,送醫後醫生卻要求也要照胸腔X光,」原來,雖然蔡先生看似健康,平常也有運動習慣,但是醫生對於他過去沒有的「姿勢性貧血」起疑,仔細檢查才發現是肺部長了腫瘤。

「光聽到『末』這個字,簡直是晴天霹靂,我還年輕,怎麼會發生這種事?別人辦年貨 我卻在煩後事,」蔡先生與太太不僅無法好好過年,只能做出最壞的打算,開始思考身後事該如何處理。

「當時我的想法是想要賣房子,」蔡先生表示,賣房子並不是為了要積極治療,而是因為夫妻倆並無子女,蔡先生想著多留給太太一些錢,好讓太太在自己走了以後還有個依靠。

為什麼沒有想要積極治療,而是這麼負面的在想著後事了呢?因為蔡先生得的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在近十年來都沒有新的療法,當時蔡先生腫瘤已經大到無法動手術切除,只能住院接受長達一個半月的同步放化療。而且,只接受放化療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僅有1成,也難怪蔡先生如此悲觀。

鞏固性免疫療法,給自己一個機會

不過,蔡先生年輕的姪子卻給了他建議:「現在有鞏固性免疫療法,或許也是個機會!」看到了一線曙光,蔡先生決定給自己一次機會,他來到了北榮的放射治療科,經過評估後,選擇了目前是自費項目的免疫療法。

不過,北榮發放射腫瘤科醫師陳一瑋指出,在接受免疫療法前,需要先做同步放化療。「我最害怕的就是化療會有掉頭髮、噁心及嘔吐的副作用,以及放療會讓皮膚灼傷,」蔡先生回憶當時的焦慮。

意外的是,化療並沒有在蔡先生身上產生太大的副作用,蔡先生不只沒掉髮,在治療過程中還跑去剪了一次頭髮,而放療皮膚也只是像曬傷一般。

在完成同步放化療後,肺部腫瘤從4.6變成2.4公分,當時醫師也幫忙爭取到恩慈計畫的經費,接續「鞏固性免疫治療」,蔡先生需要每2個星期進行一次治療,療程約為1年。

並沒有嚴重的治療副作用

再一次出乎眾人的意料,蔡先生完全沒有出現接受免疫治療的不適感,夫妻倆還能夠一同出遊。「很奇怪,我先生每次做完免疫治療,竟然還覺得神清氣爽,精神特別好,」蔡太太表示。

甚至,在今年清明節前後,蔡先生同個病房中的肺癌老先生,因為沒有醫護人員有空將老先生推到診間,精神不錯的蔡先生還自告奮勇的當了「志工」,將老先生推到診間。

醫生:「我找不到腫瘤!」

不過,精神再好,若是治療沒有效果,一切都是白搭。近日,蔡先生回診檢查,拿到X光照片時,醫生沈默了很久。「我跟太太那時候都非常緊張,醫生怎麼不說話,難道有什麼壞消息嗎?」

但是,醫生提起頭來說的卻是「我找不到腫瘤!」醫生將蔡先生過去的診斷照片找出來比對,發現腫瘤已經完全不見了。

現在,蔡先生只要再接受4次治療,就可以順利「畢業」了,他提醒其他病友們,不要以為罹癌就是被判了死刑,也不要覺得每個治療的副作用都會在自己身上發生,畢竟,只要嘗試,就會有機會!

延伸閱讀:

第三期肺癌患者不再「沒救」了 免疫療法大幅降低復發風險!

喘到無法平躺睡覺⋯竟然是肺癌第四期「心包膜」轉移

牛津開發新型免疫病毒,有望讓癌症不再復發!

這就尷尬了!肥胖加速腫瘤成長,卻讓免疫療法更有效!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

第三、四期。最新臨床實驗顯示,針對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無法手術切除患者,完成同步放化療後,繼續免疫療法鞏固治療1年,可延長整體存活期、降低惡化風險。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洪仁宇醫師表示,第三期患者若能開刀,應盡可能手術根除腫瘤,若無法手術,在副作用、控制疾病前提下盡可能積極治療,新加入的免疫療法期望能增加根治機會。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 64%難開刀

何謂非小細胞肺癌?洪仁宇院長說明,其屬於過去的肺癌分類,包含大細胞肺癌、肺腺癌和鱗狀上皮肺癌,占所有肺癌約90%,並且超過半數患者發現時是第三、四期,其中第三期約占13%,此期別肺癌仍未擴散出胸腔,但已經侵犯淋巴,因此也較難開刀治療。

針對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式,洪仁宇院長表示,僅約36%患者可開刀,應盡可能尋求手術,並配合放化療根除腫瘤;剩餘64%無法開刀的病患,則需盡可能控制疾病,可以考慮的治療方式包含化療、放療、標靶治療,以及最新的免疫療法。

洪仁宇院長說明,雖然放化療有機會控制疾病,但是一直以來,並沒有成功的臨床試驗證實鞏固治療對提升這個族群患者的整體存活有顯著幫助。所以放化療的療程結束後,多接續觀察與定期影像追蹤疾病,常會見到疾病復發。研究指出,第三期非小細胞無法手術者,放化療5年存活率約20-30%。

免疫療法 助延長存活期

近來加入肺癌治療的免疫療法,有機會翻轉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命運。洪仁宇院長解釋,「癌細胞並非天生存在體內,如同外在入侵的細菌,對身體是一種外來物,免疫系統是有能力加以辨認並消滅癌細胞。」至於為什麼免疫系統殺不死癌細胞呢?他進一步解釋,癌細胞會表現特殊受體PD-L1,並與免疫細胞的PD-1受體結合,避免被免疫系統辨認,免疫系統會誤認癌細胞是「自己人」,進而躲過攻擊。洪仁宇院長強調,免疫療法PD-L1調節劑透過破壞癌細胞與免疫細胞之間的互動,使免疫細胞成功辨認癌細胞,啟動毒殺機制清除癌細胞,達到治療目的。而先前的化放療,對於免疫療法更有加乘的效果。

最新臨床研究顯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先完成同步放化療後,再繼續使用免疫療法鞏固治療達一年,五年後有超過40%患者存活。同時也降低了疾病復發的風險,突破了過去第三期肺癌治療困境。

過去免疫療法的研究都是針對第四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最新的研究證實免疫療法對第三期患者的存活期與延緩復發也有幫助,並已經納入肺癌治療指引,成為患者的一種治療選擇。洪仁宇院長建議,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可以積極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治療期待,除本身疾病狀況,另評估慢性病、免疫系統等風險與個人醫療保險,共同設定治療目標。

免疫療法相關副作用,常見的有肺炎、肝功能異常、新陳代謝問題或是其他免疫相關等副作用,大多早期發現,可早期控制,提醒患者須密切注意自身狀況,有異狀盡速與您的醫護人員聯繫。

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雖難開刀 但延緩復發不是夢

洪仁宇院長分享,一位第三期鱗狀細胞肺癌患者,經標準放化療後,免疫療法接續治療1年,目前持續追蹤,病情控制良好。

洪仁宇院長認為,第三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先尋求手術治療。若無法開刀,評估患者病況與生理狀況,盡可能採取放化療。之後,無論患者腫瘤PD-L1表現量的多寡,皆可以考慮輔以免疫療法鞏固治療,增加根治機會。最後洪仁宇院長也呼籲,疫情期間,肺癌患者務必與醫師或個管師保持聯繫,不要擅自暫緩或停止治療,以免造成疾病惡化。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