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附圖中的創用cc的授權條款代表什麼意思

再會了

感謝您對「台灣創用CC計畫」的支持與愛護,十多年來「台灣創用CC計畫」受中央研究院支持,並在資訊科學研究所以及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執行,現已完成階段性的任務。CC 授權條款在台灣的推廣使用,之後將由「開放文化基金會」協調組織的「CC台灣社群 」進行。

本網站預計持續維運至 2021年底,網站內容基本上不會再更動。

在資訊時代,電腦網路上流通各類的作品:有些是個人抒情表意的創作,有些是媒體或娛樂事業所商業發行的影片或音樂,有些又是源自政府機構 及民間組織的出版品。紛雜多樣的數位內容,縱然檢索容易、使用方便,但是如果沒有清楚的標示,告知大眾其授權使用的範圍,一般人因為害怕造成侵權行為,卻也不敢任意利用。

依據現行的著作權法,著作的使用權利,全然保留於著作權人手中;即所謂的「所有權利保留」(All Rights Reserved) 。任何「合理使用」之外的利用,使用者都要事先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才可進行。這對於志在流通其創作,歡迎別人複製、散布、甚或改作其作品的創作者,反而造成困擾。

著名法律學者 Lawrence Lessig 與具相同理念的先行者,於 2001 年在美國成立 Creative Commons 組織,提出「保留部份權利」(Some Rights Reserved)的相對思考與作法。Creative Commons 以模組化的簡易條件,透過4大授權要素的排列組合,提供了6種便利使用的公眾授權條款。創作者可以挑選出最合適自己作品的授權條款,透過簡易的方式自行標示於其作品上, 將作品釋出給大眾使用。透過這種自願分享的方式,大家可以群力建立內容豐富、權利清楚、且便於散布的各式內容資源,嘉惠自己與其它眾多的使用者。

而 Creative Commons 所提供的公眾授權條款,台灣稱為「創用CC授權條款」,取其授權方式便於著作的「創」作與使「用」之意。


四個授權要素

創用CC授權條款包括「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以及「相同方式分享」四個授權要素,其意思分別為:

姓名標示表示:

您必須按照著作人或授權人所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非商業性表示:

您不得因獲取商業利益或私人金錢報酬為主要目的來利用作品

禁止改作表示:

您僅可重製作品不得變更、變形或修改

相同方式分享表示:

若您變更、變形或修改本著作,則僅能依同樣的授權條款來散布該衍生作品

六種授權條款

四個授權要素,共組成六種授權條款,各條款之使用條件簡述為:


姓名標示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以及修改著作(包括商業性利用),惟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或授權人所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 下載圖示: svg eps png
  • 閱讀 授權標章 或 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 產生嵌入式程式碼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以及修改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 下載圖示: svg eps png
  • 閱讀 授權標章 或 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 產生嵌入式程式碼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以及修改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若使用者修改該著作時,僅得依本授權條款或與本授權條款類似者來散布該衍生作品。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 下載圖示: svg eps png
  • 閱讀 授權標章 或 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 產生嵌入式程式碼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包括商業性利用),但不得修改該著作。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 下載圖示: svg eps png
  • 閱讀 授權標章 或 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 產生嵌入式程式碼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該著作。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 下載圖示: svg eps png
  • 閱讀 授權標章 或 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 產生嵌入式程式碼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本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以及修改著作(包括商業性利用)。若使用者修改該著作時,僅得依本授權條款或與本授權條款類似者來散布該衍生作品。使用時必須按照著作人指定的方式表彰其姓名。

  • 下載圖示: svg eps png
  • 閱讀 授權標章 或 授權條款法律文字
  • 產生嵌入式程式碼

將自己的創作以創用 CC 授權釋出

如果你是創作人,你可以根據需求自行挑選適合的授權條款釋出你的作品。透過使用「創用CC授權條款」,不但保障了你的著作權利,也讓使用者清楚地了解使用與散佈你的著作的條件。
你可以透過我們的授權精靈來選擇適合的授權條款

使用創用 CC 授權的作品

作為一個使用者,透過清楚標示於作品上的創用CC授權標章,你可以知道創作人對該作品的使用要求與限制,以合法且合於創作人意思的方式適當地使用該作品。
你可以透過我們的搜尋服務尋找以創用CC授權釋出的著作

最近常見問題

創用CC授權條款[1](英語:Creative Commons license,或創用CC授權[2])是一種公共著作權授權條款,其允許按照多種需求分發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一個作者可使用創作共享授權授予他人分享、使用,甚至創作衍生作品的權利。創作共享提供給作者靈活性(例如,他們可以選擇允許非商業用途使用他們的作品),保護使用或重新分配他人作品的人,所以他們只要遵守由作者指定的條件,而不必擔心侵犯著作權。

創用CC授權條款有多種不同類型。授權條款可以有不同的組合,並由分發條款決定。

授權條款最初由創用CC於2002年12月16日釋出,其是一家美國非營利性組織,於2001年成立。

歷史[編輯]

2001年,勞倫斯·雷席格和艾瑞克·埃爾德雷德設計了「創用CC授權條款」(Creative Commons License,縮寫CCL),因為他們認為需要在現有著作權模式和公共領域狀態之間建立授權條款。2002年12月16日,授權條款1.0版正式發布。[3]

CCL允許發明人保留對其創新的權利,同時也允許對發明進行一些外部使用。[4]CCL的出現是對埃爾德雷德訴阿什克羅夫特案裁決的反應,在該案中,美國最高法院裁定《著作權年限延長法案》的條款符合憲法,該法將作品的著作權期限延長至最後一位在世作者的壽命再加70年。[4]

最初的非在地化CCL是以美國的法律體系為基礎編寫的,因此,其措辭可能與其他司法管轄區的當地法律不一致,導致授權條款在那裡無法執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創用CC組織要求其附屬機構翻譯各種授權條款,以反映當地法律,這個過程被稱為「移植」。[5]截止2011年7月,創用CC授權條款已經被「移植」到超過50個不同的司法管轄區。[6]

適用作品[編輯]

如何將Creative Commons授權條款與商業授權條款同時使用

根據創用CC授權條款獲得授權的作品受適用的著作權法管轄。[7]這允許將創用CC授權條款應用於所有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包括:書籍、戲劇、電影、音樂、文章、相片、部落格和網站。

雖然軟體也受著作權法管轄,並且適用創用CC授權條款,但由於現有常用軟體授權的後向相容性限制,創用CC組織建議不要在軟體中特別使用它。[8][9]相反地,開發者可以採用對軟體更友好的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FOSS)授權條款。除了軟體的FOSS授權使用案例之外,還有幾個利用創用CC授權條款來指定「免費軟體」授權模式的使用案例;例如《白色密室》、《傳送門馬里奧》或《AssaultCube》。[10]儘管CC0為最自由的著作權授權條款,自由軟體基金會不建議將使用CC0將軟體釋出到公共領域。[11]

但是,申請創用CC授權不得修改合理使用或公平交易允許的權利,也不得施加違反著作權例外的限制。[12]此外,創用CC授權條款是非專屬且不可復原的。[13]根據創用CC授權條款獲得的任何作品或作品的副本可以繼續在該授權下使用。[14]

對於受多種創用CC授權條款保護的作品,使用者可以自行選擇其中一種授權。[15]

授權類型[編輯]

四項權利[編輯]

公共領域(頂部)和保留所有權利(底部)之間的創用CC授權範圍。左側表示允許的用例,右側表示授權組件。深綠色區域表示與Free Cultural Works相容的授權條款,兩個綠色區域與Remix文化相容。

原設定的授權條款授予「基本權利」,例如允許在世界各地不做修改且非商業性分發帶有著作權的作品。[16]這些授權的細節取決於版本,包括選擇四個條件:

標誌權利備註
姓名標示(英語:AttributionBY您(使用者)可以複製、發行、展覽、表演、放映、廣播或通過資訊網路傳播本作品;您必須按照作者或者授權人指定的方式對作品進行姓名標示。
相同方式分享(英語:ShareAlikeSA您可以自由複製、散布、展示及演出本作品;若您改變、轉變或更改本作品,僅在遵守與本作品相同的授權條款下,您才能散布由本作品產生的衍生作品。(參見copyleft)。
非商業性使用(英語:Noncommercial,NC您可以自由複製、散布、展示及演出本作品;您不得為商業目的而使用本作品。
禁止改作(英語:No Derivative WorksND) 您可以自由複製、散布、展示及演出本作品;您不得改變、轉變或更改本作品。

根據諸如DFSG或自由軟體基金會的標準之類的定義,後兩個條款並不是免費的內容授權,且不能在需要這些自由的上下文中使用,例如Wikipedia。對於軟體,創用CC包括其他機構建立的三個免費授權條款:BSD授權條款,GNU LGPL和GNU GPL。

七個常規授權條款的使用[編輯]

2014年的CC授權條款使用情況(頂部和中部),相容「免費文化作品」的授權條款的使用情況2010年至2014年(底部)

混合搭配這些條件可產生16種組合。4種組合是同時包括「ND」和「SA」的條款,相互排斥;還有一種沒有包括任何條款,因此有5個組合無效。11種有效組合中,因為98%的特許人要求姓名標示,五種缺乏「BY」的條款不再使用。[17][18][19]

圖示說明縮寫 姓名標示要求混合作品 允許商業性使用符合自由文化作品符合OKI的「開放定義」
不受限制地在全球範圍內釋出內容 CC0
姓名標示(BYBY
姓名標示(BY)-相同方式分享(SABY-SA
姓名標示(BY)-非商業性使用(NCBY-NC
姓名標示(BY)-非商業性使用(NC)-相同方式分享(SABY-NC-SA
姓名標示(BY)-禁止改作(NDBY-ND
姓名標示(BY)-非商業性使用(NC)-禁止改作(NDBY-NC-ND

姓名標示(BY)授權允許只要姓名標示便能分享和演繹(建立衍生作品),且可用於商業用途。[20]

4.0版[編輯]

最新的4.0版(於2013年11月25日發佈[21])不需要移植就可以適用於各地的法律[22],4.0版並不鼓勵移植[23],而是希望能作為一個全球通用的授權方式[24]。

權利和義務[編輯]

姓名標示[編輯]

自2004年以來,目前所有的授權協定都要求原作者姓名標示。[18] 姓名標示必須包含「至多的資訊」。[25] 一般來說,這意味著:

  • 包含任何著作權聲明(如適用)。如果作品自身帶有作者的著作權聲明,著作權聲明必須保持不變,或在一種合理的方式下重新分發給媒介。
  • 參照作者的名字,網名或使用者ID等。如果作品釋出在網際網路上,如果存在作者的個人檔案頁面,應附上頁面的連結。
  • 參照作品的標題或名稱(如適用),前提是存在標題或名稱。如果作品釋出在網際網路上,應在重新分發時連接到原作品的標題或者名稱。
  • 參照作品的CC授權協定。如果作品釋出在網際網路上,應參照作者的CC授權協定,且應附有到CC網站的連結。
  • 如果作品是一個衍生作品或改編作品,除了以上幾點外,還應該說明這是一個衍生作品,如「這是[作者]的[作品]的芬蘭語翻譯版本」或「劇本在[作者]的[原作品]基礎上改編」。

非商業用途授權[編輯]

部分創作共享授權中的選項「非商業用途」在定義上有爭議,[26] 有時候使人不清楚什麼可以考慮使用非商業選項,根據促進內容開放的原則,它的限制不同於其他授權。[27]

公有領域[編輯]

除了授權,創作共享還提供了通過CC0來釋出作品進入公有領域的方法,[28]一個放棄所有權利,且在法律上是可行的,全球性的法律工具。CC0開發於2007年開始。[29]工具於2009年提供。[30][31]

在2010年,創作共享釋出了Public Domain Mark,[32]一個給公有領域作品打上標籤的工具。CC0和Public Domain Mark共同取代了以美國中心的公有領域貢獻和認證(英語:Public Domain Dedication and Certification。[33]

在2011年,自由軟體基金會添加了CC0到其自由軟體授權,讓CC0成為釋出軟體到公共領域的推薦方式。[34]

創用CC公共領域圖示。表示已經屬於(已授予)公共領域的作品

在2012年2月,CC0提交給OSI審批,[35]但卻遭到拒絕。OSI的常見問題解答[36]總結稱「目前,我們不建議軟體通過CC0釋出到公有領域」在所有管轄區,站在法律的立場上,其會放棄所有著作權(「公有領域」)。OSI的常見問題解答進一步說明「CC0沒有明確被拒絕,但審查委員會無法達成共識,創作共享最終撤回申請」。撤下的訊息稱[37]創作共享代表解釋稱CC0最初開發是因為科學資料社群的需求,以幫助資料共享自由。它不是設計用來取代有時會用於軟體原始碼聲明的「釋出到公共領域」。

2013年,Unsplash開始使用CC0授權條款分發免費的攝影作品。它現在每月分發數百萬張相片,並啟發了許多類似網站,包括CC0攝影公司和CC0部落格公司。 創用CC的創始人勞倫斯·萊西格(Lawrence Lessig)為該網站做出了貢獻。Unsplash於2017年6月從使用CC0授權條款移至其自己的類似授權條款,但增加了使用相片製作競爭服務的限制,使其與CC0授權條款不相容。

2014年10月,開放知識基金會批准了創用CCCC0,使其符合「開放定義」,並推薦了將內容專用於公共領域的授權。

匹配[編輯]

改變作品中的權利可以通過CC授權來表達,該CC授權與改變所基於的原始作品的狀態或授權相容。

允許將兩部作品進行組合的範例,其中一項是CC BY-SA,另一項是公共領域。

用於合併或混合兩個創用CC授權作品的授權相容性圖表 圖示

使用創用CC授權[編輯]

創用CC使用創用CC授權維護組織和專案的內容目錄Wiki。 CC還在其網站上提供了使用CC授權在世界各地進行的專案的案例研究。 CC授權的內容也可以通過許多內容目錄和搜尋引擎進行存取(請參閱CC授權的目錄)。

已停用的授權[編輯]

由於不被使用或受到批評,許多以前提供的創用CC授權已被淘汰,並且不再推薦用於新作品。淘汰的授權條款包括所有缺少姓名標示標示(除了CC0)的授權條款,及以下四種授權:[17][38]

  • 開發中國家的授權:一個開發中國家的授權,這僅適用於由世界銀行認為「非高收入經濟體」的國家。完整著作權限制適用於在其他國家的人。根據諸如DFSG或自由軟體基金會的標準之類的定義。[39]
  • 採樣:部分作品內容可以用於廣告以外的任何用途,但整個作品不能複製或更改。[40]
  • 特別採樣:部分作品內容可以複製或修改,但不能用於廣告目的。可以在非商業用途下複製整個作品。[41]
  • 非商業特別取樣授權:出於非商業目的,可以複製和修改整個作品或部分作品。[42]

部分創作共享授權下釋出內容的專案列表[編輯]

  • BdFIS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C BY-NC-ND
  • 網際網路檔案館 (各種)
  • AnatomographyCC BY-SA
  • 進步通訊協會CC BY-SA
  • ccMixter (大部分CC BY-NC
  • 大眾百科 (CC BY-SA
  • 哥白尼刊物CC BY
  • 歐洲地球科學聯盟CC BY
  • FreesoundCC0CC BYCC BY-NC和其他)
  • 免費音樂檔案館 (各種)
  • identi.caIdenti.caCC BY
  • Jamendo (各種)
  • 可汗學院 (CC BY-NC-SA
  • knol (大多數CC BY-SACC BY-NC-SA
  • 真菌觀察者 (CC BY-SACC BY-NC-SA
  • 開放式課程網頁 (CC BY-NC-SA
  • Stock-ai (CC BY-NC-SA)
  • Open Game ArtCC BY-SA 3.0不帶NCCC0
  • PLOS One (CC BY
  • 塞勒基金會CC BY
  • Stack Overflow (CC BY-SA
  • Fandom (CC BY-SA,自2009年6月)
  • 維基學院 (預設CC BY-SA,還允許CC-BYCC0
  • 維基新聞 (CC BY
  • 維基百科 (CC BY-SA,自2009年6月)
  • 維客旅行 (CC BY-SA
  • 維基導遊 (CC BY-SA
  • 維基數據(結構化資料相關命名空間[註 1]CC0,其餘為CC BY-SA
  • xkcd (CC BY-NC

參見[編輯]

  • Copyright
  • Copyleft
  • 相同方式分享(SA)
  • 創作共享管轄區
  • 自由文化運動
  • 自由音樂 (著作權)
  • 自由軟體
  • 非商業教育
  • Wikipedia:CC BY-SA 3.0協定文字
  • 內容遵循創用CC授權條款的專案列表

參考資料[編輯]

  1. ^ 关于许可协议 - Creative Commons. creativecommons.org. [2019-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7).
  2. ^ 關於授權條款 - Creative Commons. creativecommons.org. [2019-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7).
  3. ^ Creative Commons Unveils Machine-Readable Copyright Licenses. 2002-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12-22).
  4. ^ 4.0 4.1 1.1 The Story of Creative Commons | Creative Commons Certificate for Educators, Academic Librarians and GLAM. certificates.creativecommons.org. [2021-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3).
  5. ^ Murray, Laura J. Put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its place : rights discourses, creative labor, and the everyday. S. Tina Piper, Kirsty Robertson. Oxford. 2014. ISBN 978-0-19-933626-5. OCLC 844373100.
  6. ^ "Worldwide". Creative Common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October 15, 2008.
  7. ^ Creative Commons Legal Code. Creative Commons. 2008-01-09 [201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1).
  8. ^ Creative Commons FAQ: Can I use 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for software?. Wiki.creativecommons.org. 2013-07-29 [2013-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7).
  9. ^ Non-Software Licenses. Choose a License. [2020-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2) (英語).
  10. ^ AssaultCube - License. assault.cubers.net. [2011-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5). AssaultCube is FREEWARE. [...] The content, code and images of the AssaultCube website and all documentation are licensed under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ShareAlike 3.0 Unported
  11. ^ Various Licenses and Comments about Them. GNU Project. [2015-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4).
  12. ^ Do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 affect exceptions and limitations to copyright, such as fair dealing and fair us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 Creative Commons. [2015-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8).
  13. ^ What if I change my mind about using a CC licens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 Creative Commons. [2015-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8).
  14. ^ What happens if the author decides to revoke the CC license to material I am using?.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 Creative Commons. [2015-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8).
  15. ^ How do CC licenses operat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 Creative Commons. [2015-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8).
  16. ^ Baseline Rights. Creative Commons. 2008-06-12 [201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1).
  17. ^ 17.0 17.1 退休法律工具. Creative Commons. [2012-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英語).
  18. ^ 18.0 18.1 Announcing (and explaining) our new 2.0 licenses.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19. ^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 Creative Commons. [201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5).
  20. ^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3.0 United States. Creative Commons. 2009-11-16 [201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21. ^ Peters, Diane. CC’s Next Generation Licenses — Welcome Version 4.0!. Creative Commons. 2013-11-25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22. ^ CC Affiliate Network. Creative Commons.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9).
  23.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What if CC licenses have not been ported to my jurisdiction?. Creative Commons.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7).
  24. ^ What’s New in 4.0. Creative Commons. [2013-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9).
  25. ^ 常见问题. Creative Commons. 2010-02-02 [201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3) (英語).
  26. ^ Defining Noncommercial report published".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6).
  27. ^ The Case for Free Use: Reasons Not to Use a Creative Commons -NC License
  28. ^ CC0. Creative Commons. [201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 (英語).
  29. ^ Creative Commons Launches CC0 and CC+ Programs (新聞稿). Creative Commons. 2007-12-17 [201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2月23日).
  30. ^ Baker, Gavin. CC董事会会议报告. Open Access News. 2009-01-16 [201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9) (英語).
  31. ^ Expanding the Public Domain: Part Zero.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05).
  32. ^ Marking and Tagging the Public Domain: An Invitation to Comment. [2013-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6).
  33. ^ 仅限版权保护(基于美国法律)或公共领域认证. Creative Commons. 2009-08-20 [201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4) (英語).
  34. ^ 将CC0用于公共领域的软件. Creative Commons. 2011-04-15 [2011-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30) (英語).
  35. ^ Carl Boettiger(在「開源倡議授權條款」審查郵寄清單中). OSI承认CC0公用领域许可证?. [2012-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6) (英語).
  36. ^ 開源計劃常見問題解答. 知识共享“CC0”(公用领域)公共领域的贡献如何?那是开源的吗?. [2013-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4) (英語).
  37. ^ Christopher Allan Webber(在「開源倡議授權條款」審查郵寄清單中). CC从OSI流程撤消CC0. [201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9) (英語).
  38. ^ Lessig, Lawrence. 淘汰独立的DevNations和一个采样许可证. Creative Commons. 2007-06-04 [2007-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8) (英語).
  39. ^ 发展中国家执照. Creative Commons. [2012-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6) (英語).
  40. ^ 抽样授权1.0. Creative Commons. [2012-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0) (英語).
  41. ^ 采样授权增强版1.0. Creative Commons. 2009-11-13 [2012-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21) (英語).
  42. ^ 非商业性使用采样增强版1.0. Creative Commons. 2009-11-13 [2012-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4) (英語).

備註[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 官方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授權完整內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創作共享授權相容性精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適用創作共享授權的指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創作共享CC-BY-SA授權2.5版本的可讀的總結 (2010-04-10檢索)
  • CC-BY-SA3.0授權的法律代碼

創作共享授權

作品及專案人物參見

主要專案

  • 授權的作品及專案(Category:創作共享授權的作品
  • 內容目錄
  • 管轄區

  • 創用CC
  • ccMixter
  • Ourmedia
  • OpenGameArt.org
  • Dogmazic
  • Jamendo
  • Phlow
  • Electrobel
  • Newgrounds音訊門戶
  • Scripped
  • Mininova
  • 維基媒體 (共享資源)

  • 勞倫斯·雷席格
  • 伊藤穰一

  • 自由及開放內容
  • 自由文化運動

智慧財產權

問題和爭論概念運動組織人物文件

  • 著作權侵犯
  • 軟體著作權侵犯
  • 數位版權管理
  • Gripe site
  • 音樂著作權的歷史
  • 智慧財產權
  • 檔案分享的合法性
  • 混制
    • 影片
    • 音樂
  • 專利權
  • 公有領域
  • 軟體專利爭論
  • 專利流氓
  • 著作權蟑螂

  • All Rights Reversed
  • 反著作權提示
  • Copyleft
  • Copyleft的商業應用
  • Commons-based peer production
  • 自由內容
  • 自由軟體授權
  • 資訊無政府主義
  • Libertarian positions
  • 開放內容
  • 開放設計
  • 開放音樂模式
  • 開放專利權
  • 開源硬體
  • 開源軟體
  • 相同方式分享
  • 公共借閱權

  • 知識無界運動
  • 反著作權
  • Copyleft
  • 文化環境
  • 自由文化運動
  • 自由軟體運動

  • 創作共享
  • 電子前哨基金會
  • 自由軟體基金會
  • 自由權利組織
  • 軟體自由法律中心
  • Organization for Transformative Works
  • 海盜灣
  • 海盜署
  • 海盜黨
  • Students for Free Culture
  • Sci-Hub

  • 李卡德·法克明炎
  • 勞倫斯·雷席格
  • 理察·斯托曼

  • 幹走電影 (2006, 2007)
  • 正版盜版 (2007)
  • 混制宣言 (2008)
  • TPB AFK (2013)
  • 網際網路之子 (2014)

自由文化和開放原始碼運動

概念工具組織活動家專案

  • 公眾科學
  • 共有知識
  • 開放取得
  • 開放式協同合作
  • 開放內容
  • 開放交流
  • 開放資料
  • 開放設計
  • 開放教育
  • 開放政府
  • 開放式創新
  • 開放知識
  • 開放專利
  • 開放研究
  • 開放科學
  • 開源
  • 開源架構
  • 開源軟體
  • 開源治理
  • 開源新聞
  • 開源硬體
  • 開放標準
  • 開放式大學
    • 入學
  • 開放Web
  • 分享主義

  • 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
  • 開放教育資源
  • 開放音樂模型
  • 開放科學筆記

  • 創用CC
  • DIYbio
  • 自由軟體基金會
  • 開放架構網路
  • 開放知識基金會
  • 開放權力集團
  • 開放原始碼促進會
  • 軟體自由法律中心
  • 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 學術出版與學術資源聯盟(SPARC)

  • 提姆·柏內茲-李
  • 亞倫·斯沃茨
  • 亞歷珊卓·艾爾巴金
  • John Wilbanks
  • 科迪·威爾遜
  • 勞倫斯·萊斯格
  • Peter Murray-Rust
  • Peter Suber
  • Peter Sunde
  • 理察·斯托曼
  • 周懷北

  • 創作共享授權
  • 自由文化作品定義
  • 自由文化運動
  • 自由軟體運動
  • 開源生態學
  • OpenCores
  • OpenWetWare
  • Sci-Hub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