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學系出路

大學校園

考大學:社會工作科系學什麼? 收藏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吳秀照   2017-02-06   2017-02-06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 東海大學 , 升大學 , 社會與心理學群 , 社會工作學類 , 社會工作學系


社會工作系屬於「社會與心理學群」,強調對社會及弱勢的關懷,希望用專業的助人藝術來提升人們的生活福祉。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吳秀照指出,如果對人及自己有興趣、對改善社會、環境,提升臺灣人的福祉有強烈的使命感,並樂於助人的學生,快來以東海社工系為例,了解社會工作科系所學為何。

選擇進入大學,代表你將歷練成為獨立的個體,面對未來的學習、生活、人際相處、社團活動與領導等,你需要從人際的學習中認識自己與群我關係,你需要紮實地拓展知識的深度與廣度、提升自己的視野與胸懷,準備好了嗎?

社工是助人的專業

Photo credit: Visual Hunt / CC BY

如果你搜尋社會工作辭典,它會告訴你:「社會工作」(Social Work)是一門助人的專業,聚焦於觀察與理解人類及環境的互動,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適應或轉化社會環境脈絡,增強或恢復其社會功能,創造有利於預防、舒緩、解決問題或達成目標的一種專業活動。

以東海社工系為例,除有完整的基礎訓練外,亦邀請實務界優秀工作者擔任實習與實務課程教師,提供理論與實務應用的整合訓練。自大二到大四,透過學校與機構的合作,學生將經歷三個階段的實習準備與訓練,社工專業訓練紮實,畢業後成為職場的生力軍。此外,由於學制完整、系友遍布各地,大多在政府機構各層級、民意機構、各級學校、社工實務界乃至於企業界服務。

簡單來說,社工系關懷弱勢族群、關心人群福祉。社工關懷「人」的事情,像是對人的瞭解、對人的關懷以及如何助人(包括自己)。如果你對人有興趣,具備溫暖、真誠、同理心等特質,社工系很適合你的調性。

社工畢業出路廣

社會工作是應用科學,強調實務能力與技巧。除了瞭解人、發展助人的能力,對於機構的管理也是需要學習的。

社工系的畢業出路很廣,通常受僱於各公私立社會福利機構、醫療單位、企業組織、基金會的社工員;也可考取社會工作師執照,自行開業或受僱為社會工作師;或是考取公務人員資格,成為政府社會科局相關單位的公務員;也可擔任各學術研究單位、公關、市場調查的助理或研究人員;或者走向企業或機構的人力資源管理人才;甚至繼續進修深造碩士、博士,朝學術界發展等。

  延伸閱讀

用溫柔的力量改革世界

吳萱從小就對臺北橋另一頭的世界感到好奇,想知道為何在師長的描述中,臺北市存在特別多頂尖人才,使她開始關注教育資源落差的議題,加上擔任輔導股長的經驗,使她對輔導老師、社工帶來正面能量的模樣產生憧憬。「有力量才能改變世界!」平常喜歡觀察人的吳萱懷抱改變世界的野心,選擇就讀臺大社會工作學系(以下簡稱為臺大社工系),在大學期間看見自己想成為的模樣,也在社工系造就她想獲得的力量。

簡介臺灣大學

位於捷運公館站的臺灣大學,校地廣大,周遭有熱鬧的公館商圈、夜市,生活機能便利。在宿舍方面,只要在升大二時抽一次籤,就能夠一直住到大四畢業,但因為宿舍名額有限,基本上北北基的同學無法入住一般宿舍,另有設備較好、價格也相對昂貴的 BOT 宿舍可以選擇。臺大擁有橫跨 64 國、629 間的合作姐妹校(根據 2019 年 6 月資料),吳萱建議學弟妹們可以事先準備好相關的語言能力證明,把握機會。而想培養跨領域專業的同學,也有各式學程如人口性別研究學程、老人學程、中英翻譯學程等能申請,吳萱自己則是選擇修習傳播學程。

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的專業

「社工是不是就都是在做善事?和志工有什麼不一樣?」這是大眾對社工所持有的常見迷思,吳萱向大家解釋,社工是由一套有目標、系統性的專業訓練所培育的,同時擁有專業證照、完整的職業升遷制度,且有給薪;志工則是自發性的志願服務。事實上,社工擁有多元的角色,除了擔任社會福利資源的輸送者、評估個案需求以媒合資源,也可以是社會福利政策的倡議者、改革者,或是成為宣揚社會理念的教育者。「一定要很有愛心?喜歡幫助別人嗎?」吳萱認為只要喜歡觀察人,或常關注社會議題、擁有好奇、同理心以及傾聽的能力,就很適合讀社工系。另外,如果你也有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念頭,也非常適合念社工系。

社工系 VS 社會系 VS 心理系

若以微視、中視、巨視區分三種層次的視角,「微視」關注個人、家庭成員間的關係,「中視」更進一步拓展至社區、學校、工作場域,「巨視」則涵蓋社會制度、文化等。「社會學系」是以巨視的角度來觀察社會的制度與結構,比較注重理論。「心理學系」主要是以微視的角度研究個人的內心活動,而「社會工作學系」兼具微視與巨視,同時分析個人與社會,在面對個案時,主要關注的是人與其所處環境間的連結,也就是採用所謂的「生態系統觀點」。

臺大社會工作學系課程規劃與出路

大一的基礎課程包含社會工作概論、普通心理學、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會統計。進入,大二、大三,會接觸在實務上常使用到的三大服務方法——個案、團體、社區工作方法。其中,「個案工作方法」會訓練學生畫出「家系圖」以及其周遭資源連結的「生態圖」,也會學到訪談技巧;在「團體工作方法」這堂課要進行團體活動設計,吳萱和同學就共同設計了舒壓團體的活動;「社區工作方法」則是針對周遭社區進行問題解決的方案設計。在升大四的暑假,同學要開始進行實習,場域可以是非營利組織、醫院、社會局等,在大三也有一門「社會工作實習指引」的課程,為同學大四的實習生活鋪路。在未來出路的部分,除了一般社工師、公職社工師之外,非營利組織、學校、醫院、公家機關、社會企業中也能見到社工的身影。

看著想轉系的同學們,我也曾懷疑過

吳萱發現許多系上的同學持有轉系的念頭,原因是一開始就把社工系當成進入臺大的跳板,其實對社工系並沒有特別熱忱。另外,也有人認為大一、大二基礎課程偏重理論,比起微積分、會計學等相對容易,因此覺得沒有學到新的知識或技巧,產生轉系念頭。也有些人因為系上必修課少,在課餘時間修了外系的課以後,便對社工系失去興趣。吳萱認為,同學在入學以前,就需衡量自己適不適合、問問自己的初衷為何。「其實我在大一、大二時,也經歷過這些掙扎,但進入社工系帶給我更寬廣的視野,我也很享受學習更多觀察人和環境的方式。」社工系使吳萱開始相信,任何事情必有背後的原因,對於原本就以觀察人為樂的她而言,來到社工系並非一無所獲,因此不後悔當初的決定。

印象深刻的課程

「社會工作與行銷」這門課中,「行銷」不只是商業公司使用的營運策略,對非營利組織宣傳社會理念、推廣組織活動或募款也很重要。吳萱發現媒體是強而有力的管道,似乎可以即時改變社會大眾的想法,於是開始思考社會工作與媒體結合的可能,做出申請傳播學程的決定,進一步研究媒體的力量;「媒體素養」這門課使她反思臺灣現今的媒體環境,人們該如何保持理性、成為好的閱聽人,並在期末和同學共同產製影片,放在公用頻道上播出;另外,強調跨領域合作的「老人長照團隊」是物理治療系的選修課,吳萱與物治、職治、護理系同學一起憑著各自的專長設計出老人團體活動方案,不僅使她認識其他專業,也學會盡可能發揮系上所學。

服務經驗給予我的啟發

「自閉星雨服務社」是個相當注重活動目標與成效的社團,每次都會為自閉症星兒量身打造出活動標的,而非純粹玩樂的營隊。吳萱在擔任宣傳幹部期間,與組員設計了問答遊戲,走上街頭向社會大眾破除對自閉症的迷思,希望透過面對面的講解,讓更多人認識這個族群。吳萱也曾參與系上的「離島課輔計畫」,經由每週的線上課輔,為離島的孩子帶來更廣闊的視野,她發現相較於許多到偏鄉舉行短短幾天的一次性營隊,自己更認同長期陪伴、建立關係的形式。同時,她也體會到,參與服務行動與其說是幫助別人,其實自己能從被服務者的身上學到更多。

去到哪都別忘了與人連結

為了拓展視野,吳萱選擇去到餐廳打工,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學著接納更多與自己不同的價值觀。她也在服務客人的同時訓練自己的同理心,隨時隨地為客人著想,進而改善自己的服務品質。而在某次課堂作業的誤打誤撞之下,吳萱參與了淡水攝影計畫,每週末到當地拍攝、訪談路人。「鼓起勇氣與他們聊天的同時,我發現想與一個地方、一個人建立關係,需要花費一段時間,但沒有想像中可怕和困難,這也和社工系所學到與人、土地保持連結,有很大的相關性。」

在保持思考與溫柔的同時,記得擴充力量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思考為什麼,尤其當茫然、沒有成就感的時候,更要保持思考,只有思考才能促使行動的改變,也能重新為自己找到方向。」在待人處事的過程之中,吳萱希望能同時對自己與他人溫柔,接納全部的自己、展現自信是對自己溫柔的表現,對他人溫柔的方式則是「同理」。在保持思考與溫柔的同時,吳萱叮嚀道,也要持續擴充自己的力量,唯有透過不斷學習與充實自我,才能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將世界變得更美好、更接近想像的模樣。

【推薦觀看】社會心理科系比較:心理系 vs 社工系 vs 社會系 vs 輔諮系,所學出路差異與適合特質?

【推薦觀看】最新錄製之同校系講座:高雄醫學大學醫社系 趙少筠對人的好奇心

「雖然我可以理解物理、化學、生物,卻無法從中產生漣漪或是共鳴。」高中時選擇三類組的美辰形容自己18歲以前的生活雖然只是規律地唸書學習,但因為當時老師對議題時事的關心,很常鼓勵同學敢於發表和社會主流價值不一樣的意見,給予了美辰極大的啟發,而她也因為與同儕互動、母親的潛移默化中發現:比起鑽研純粹的生物、理科,自己心中更為強烈的是對於人的好奇心。學測推甄後,她進入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就讀,在這裡,她不僅學會如何體察他人的需求,嘗試以實際行動來改善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總總問題,更重要的是她還擁有了更開闊的心胸去接納事物,成為更真實的自己。

與社會為伍

醫社系究竟是怎麼樣的系所?與社工系有何區別?美辰提及醫社系課程除了涵蓋社區工作、社會個案工作、社會統計學等社工系課程之外,更多了解剖生理學、醫學概論、醫學社會學課程,畢業發展方向可以是當社工、考取社工師證照、從事公職或攻讀研究所。那從事社會工作者又是怎麼樣的工作?等同於是在做志工嗎?美辰認為社工必須能了解服務者與家庭、社會環境的關係,針對不同情況找尋適宜的資源,輔導服務者能漸漸自給自足,所以社工並不是一味地在給予資源,更非沒有支薪的志工。

印象深刻的課程

因為系上的「社區工作」課程,讓美辰有機會和在地居民有更深入的互動,了解社區運作模式的過程中,也發現到社區型態是如何影響著自己;大二時美辰因為修習了「早期療育」課程,而有機會來到恆春工作站,觀察社工在早療中的角色,令她發現:「社工不是單打獨鬥的個體,其實是需要和很多專業團體的合作,才能真正對服務對象帶來幫助」;「臨終社會工作」的創意報告也是美辰很珍貴的回憶,例如老師曾要求同學創作出能幫助孩童認識生命可貴的繪本,也出過要學生整理個人失落故事的報告,藉由整理過往挫折經驗、回憶當時是如何平復心情,讓美辰多了很多靜下心來和自己對話的時間;美辰認為大三暑期的「機構實習」與大四整學期的「方案實習」也是需好好把握的難得機會,可以藉此了解未來工作的樣貌。

找到大學生活的重心

醫社系擁有五花八門的系上活動,囊括迎新宿營、導生聚、班遊、系隊、制服日、系卡K、醫社之夜等,參與其中的美辰也在和同儕的互動裡了解自己待人處事的模式,每年寒假她更參加醫社營的籌辦,幫助高中生能對醫社系、社工有更具體的認識。眾多活動裡,構築美辰大學生活重心的是系上志工隊,其經驗不只讓她結識到交心的夥伴,從互動中激盪不一樣的想法,更使美辰學會如何體察服務對象的需求,藉此設計適合的方案,成為她社會工作中重要的養分。

追求更真實的自己

不侷限於系上的學習,美辰還去聆聽不同領域的講座,藉此拓展自己的視野;一門「藝術與生命探討」通識課也意外開啟她對於攝影的興趣,發現另一種觀看生活的視角;美辰更參加了兩岸四地社工學生交流研討會,與來自香港、中國、澳門的朋友分享自己對社工的見解。回首大學生涯,美辰認為在與不同背景的朋友討論交流中,讓她發覺自己思考的盲點,而對自己的認識有了更深層的想法,那些回顧生命經驗的報告則讓她看見過去、現在與未來自己的連結,美辰由衷地感謝這些曾出現在她生命裡的人事物,幫助她能以更開闊的想法接受知識,她相信大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擁有不一樣的經驗、經歷著不一樣的思考,因此她祝福學弟妹們都能在未來的大學路途中,享受不一樣的歷程,這沿途的所見所聞都將讓你變成更真實的人,而不再是別人眼中的自己。

【推薦觀看】社會心理科系比較:心理系 vs 社工系 vs 社會系 vs 輔諮系,所學出路差異與適合特質?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