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仁者 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论语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全文
  • 简介
  • 思想
  • 孔子
  • 目录
  • 视频
  • 人物
  • 名句
  • 书评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

【注释】

①约:穷困之意。

②知(zhì):同“智”。

【翻译】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解读】

在这一章,孔子突出地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认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会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矢志不移,保持节操。

贫富沉浮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在人生中经历,但每个人对处在这样的境遇中有着不同的心态。不仁之人,不可以久处贫困,久困则为非。也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容易滋生骄奢淫逸之心。仁者宅心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求心安理得,不会因为身处贫困而忧心悲戚,也不因为身居富贵而骄奢凌人,有着平和的心态和不易的情操志向,是为安仁。智者有洞明之识见,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关键词:论语,里仁第四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雪公老人的《讲要》里头引用皇侃的注疏说到,「约,犹贫困也。乐,富贵也」。所以约是讲贫困的环境。不仁之人,他心里没有仁爱心,也就是他自私自利的人,只想到自己,没有想别人,这是不仁。那这种人不可以久处于贫困,为什么?「久困则为非」。他老在贫困的环境里面,他一定会为非作歹。他不会甘心那种贫困的环境,他会用种种手段来谋取他的利益,甚至不惜做出损人利己、伤天害理之事,所以他不可能久处于贫困。那么他能不能用非法的手段脱离贫困?那要看他有没有这个命。他要是没有这个命,无论用什么手段都达不到,得不到自己的利益,反而造的业愈来愈重,他的苦报愈来愈深。「不仁之人,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骄奢淫佚」。这个不仁的人,他要是在富贵的环境里,他有很多五欲之乐,他也不可以长处在这样的环境。如果长在这种环境当中,必定是骄奢淫佚,因为他不能自律,他肯定很多邪思邪念,也一样会做出伤天害理之事。

『仁者安仁』,这个安是心安。「仁者天赋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为心安理得」,否则他心不安,这叫安仁。仁者的心想自己的少,想别人的多。他的天性仁厚,所以他不在这个外界环境当中太过的讲求,他只有一个志愿,就是为仁。逐步逐步提升自己,让自己的仁慈心愈来愈大,愈来愈广,对其他的没有任何希求,特别是对于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这些希求,他没有。他能做到心安理得,心安了,理就能得到。他对于宇宙万物之理,他因为心清净,他能够明了。如果心不安,那理就得不到。我们自己是不是仁人?那要问自己是不是对这些生活享受、名闻利养无所希求。如果心不安,怎么办?那要明理,心安能得到理得,那理得也能够得到心安,反过来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学道理,认认真真的学习圣贤教诲,理得了也就心安了,那就能够安仁了。安仁就是《大学》里讲的「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虑是智慧,得是什么?得成圣贤。

『知者利仁』,雪公说到,「智者知行仁为有利于己而行之也」,这个解释很实在、很具体。什么是智慧的人?智慧的人他不一定是仁人,可能他还是有想到他自己,有我这个念头在。但是这个人他聪明,他知道行仁修善一定有利于自己,至少他能明白因果,他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明了《尚书》里面说的「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他了解《易经》里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他对这个因果道理,他能够明了,他深信不疑,所以他乐于行仁,这个有利于自己。愈修善就愈有善果,愈有善果又加深他对于因果的信心,更加努力去修善行仁,这是属于「知者利仁」。

雪公又说到,「交友必须知其仁与不仁,不仁者无论贫富皆不可交」。这个是跟前面第一章所说的「择不处仁,焉得知」延伸下来这个意思。前面是说到择地、择居处,这里讲择友。特别是一起学习圣贤之道的这些朋友,必须知道他是仁还是不仁,他的心地是善还是不善。孔子讲过,「无友不如己者」。你看,在德行学问上比不上自己的,都不要跟他交朋友,就是不要跟他学习,不是说不帮助他,而是不跟他学习,不以他做为帮助自己道业的同修道友,那更何况不仁之人?所以,不仁者无论是贫富都不可以跟他交往。你跟他交往,一来会受他的影响,被他拉堕落了。二来别人会看,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为什么跟他交朋友?你肯定跟他一类人,保全自己的名节。更何况,第三个,不仁者,你跟他在一起肯定会有烦恼、不愉快,因为我们还是凡人,我们自己如果自私自利没放下,跟那些不仁者在一起,肯定会起冲突,因为他也自私自利。他自私自利,你也自私自利,这不是冲突了?那关系肯定闹得很僵,很不愉快。除非你真正是仁者,真正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就像下面一章所说的,「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你真正是仁者,你志向是求仁道,你心里没有恶人,你没有你所厌恶的人,那个可以。你看一切人都是好人,一切人都是善人,一切人都是仁人。他即使不仁,在你的身边,他也被你转化。这个境界,你要达到了,那你跟什么人在一起都没有问题。如果没达到这个境界,确实要有选择。选择的目的是尽快的达到这个仁的境界,然后去帮助别人。

所以我们虽然未必能做到仁者,至少得做一个智者。智者是会选择,选择的方向一定是朝着仁者这个方向去走。到了仁者,你心就安了,安仁。安仁是什么?心没有任何希求,所谓「能好人,能恶人」,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能好人能恶人。为什么?因为你心中没有善恶、好恶,但是你又对于善恶的这些情形清清楚楚、明明了瞭,你只会帮助别人断恶修善、改过自新,这叫安仁了。

蕅益大师的解释说,「见有心外之约乐,便不可久处长处。可见不仁之人,无地可容其身矣。安仁,则约乐皆安。利仁,则约乐皆利。何等快活受用。」蕅益大师这几句话,完全是他自己修行体验,他证得夫子所说的道理了。什么是真正的安仁、利仁?这里说,如果见心外有约和乐,约是贫困,乐是富乐,就是有环境的好坏善恶,你看到了,你这是分别,有这个分别,你不可能久处长处。因为你有分别,你会产生执着,一执着,你会生烦恼,那你怎么可能久处长处?你不能够安心,不能够守本分了。就像《中庸》里面讲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这个心不安了,为什么不安?因为有分别、有执着,那就不能叫仁人。所以可见得,不仁之人无地可以容身,他到哪里都不安。不管环境是好的是坏的,他都不安。常常也有听过一些人成天抱怨,说以前小的时候生活很贫苦,受尽了苦,吃尽了苦头,在抱怨。等他后来生活改善了,富足了,他还是抱怨,还是处处不满意,而且比以前烦恼更多。为什么是这样?他心不安,他不乐。不管是贫困的环境还是富乐的环境,他都不快乐,他的心不安,简直是无地可以容其身。其实,心外的环境没有什么好坏,好坏是你自己心的分别执着。

就像胡小林老师在讲课当中他检讨自己,他很难得,他学了传统文化,他就知道自己过去想法错了。说以前,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很希望去读书,认为能够读上书是最快乐的。结果后来也考取了研究生,读上书了。发现读上书,自己很穷,还是不快乐。于是想到有钱,有钱就快乐,结果读完书出来就赚钱,赚了很多钱。可是赚了钱之后,他觉得还是不快乐。天天在生意场上要应酬,因为常常想着利,所以心就浮躁,很容易发脾气,他还是不快乐。常发脾气,后来长了癌症,那更不快乐,这觉得能有健康的身体,哪怕没有钱,没有书读,都快乐。原来不也是这个样子吗?后来他还觉得这样才快乐。结果后来癌症好了,身体恢复健康了,他还是有很多的焦虑烦恼。一直到学了《弟子规》,学了传统文化,才真正知道,其实快乐由心,心外没有什么快乐不快乐,全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感受。

所以你看看,颜回他箪食瓢饮居陋巷,都不改其乐,为什么他不改其乐?因为他内心真正有法喜,「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真正得到了。胡老师他给我们的分享就说到,真正学了传统文化才知道,那些追求物质生活、欲望的满足,只会增加烦恼,不会快乐。现在学了传统文化才快乐,心才安。所以心能安仁,「约乐皆安」,就是贫困和富乐心都安。像孔子的学生颜回他是处于贫困,他安他乐。子贡他是富贵,富贵他也心安心乐。所以不是说你要得到富贵才乐才安。如果安是建立在外在的环境的基础上,那这个心永远不安。「利仁」,是「约乐皆利」。只要行仁,不管你是处贫困还是处富贵,你都能够得到大利,这是「何等快活受用」!

我们看到蕅益大师这句话,也非常的欢喜,非常羡慕。学习传统文化,用世间的话来讲,这个收益很大。你只要肯学,你不用花一分钱,你也能得到快乐,得到受用。现在学习传统文化方便了,上网就能听到这些文化的讲席。我们恩师的讲演,蔡老师、胡老师,还有我的这些讲课内容都是免费上网。只要你肯去听,你肯去照做,你这种快活受用就能得到。所以,如何才能够安仁、利仁,说到底还是要真干!学懂一句就照做一句,认真依教奉行,处处以仁做标准,慢慢把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淡化。学着想别人,把自己忘掉,一切为社会众生着想,逐渐逐渐你这心就愈来愈仁爱了,你心也愈来愈快乐。所以,学传统文化是要用心去体验的。如果没有体验,所学的只是皮毛,只是语言文字,不是真实受用。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注释出处

[请记住我们 国学梦 www.guoxuemeng.com]

(1)约:穷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论语》里仁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很多人将这段话翻译为:“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我可以很客气的说,这个翻译是有问题的,首先就是穷困这件事,没有仁德的人不长久的安于穷困,意思是说有仁德的人能安于穷困咯,哪怎么可能,孔子都说过如果肯定能挣到钱,就是去牵马坠镫都会去,这就是孔子的名句:”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所以说啊,孔子都不想长久的安于穷困。仁德的人,最终会得到仁,智慧的人,会推动仁来对自己形成帮助。

如此看来,这句话的翻译,首先就是”约“这个字,翻译成穷困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字多数时候是约束的意思,比如”约之阁阁。《诗·小雅·斯干》“,再比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时间被约束的,即不肯自我约束,又不肯被人约束,一旦被约束,必然生事,也不能长久的处于安乐之中,因为他不懂得什么是真的安乐,总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安乐,


网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李易峰“嫖娼细节”被曝光:脱光甩辫弄疼女生!

默默有话说

2022-09-11 21:28:47

如果有一天俄罗斯倒下,或者投降西方,我们该怎么应对?

中国颖瑞生活圈

2022-09-11 23:32:37

李易峰被捕现场照曝光!

鱼真香综艺

2022-09-11 23:13:04

“张若昀和唐艺昕同时发布声明,正式开撕!”

扒圈大佬

2022-09-12 10:27:41

李易峰塌房后的12小时

天下网商

2022-09-12 10:12:13

相關文章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