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病 就 該 吃 藥

两位姐姐太真实了,小磕可以,大磕就有病了,要吃药了

#阿娇阿Sa谈嗑cp# #Twins谈嗑cp# 两位姐姐太真实了,小磕可以,大磕就有病了,要吃药了[允悲]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图片新闻

  • 新浪简介 | 广告营销 | About Sina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举报邮箱:

Copyright © 1996-202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Facebook

邮箱或手机号 密码

忘记帐户?

注册

无法处理你的请求

此请求遇到了问题。我们会尽快将它修复。

  • 返回首页

  • 中文(简体)
  • English (US)
  • Español
  • Français (France)
  • العربية
  • Português (Brasil)
  • Italiano
  • 한국어
  • Deutsch
  • हिन्दी
  • 日本語

  • 注册
  • 登录
  • Messenger
  • Facebook Lite
  • Watch
  • 地点
  • 游戏
  • Marketplace
  • Meta Pay
  • Oculus
  • Portal
  • Instagram
  • Bulletin
  • 本地
  • 筹款活动
  • 服务
  • 选民信息中心
  • 小组
  • 关于
  • 创建广告
  • 创建公共主页
  • 开发者
  • 招聘信息
  • 隐私权政策
  • Cookie
  • Ad Choices
  • 条款
  • 帮助中心
  • 联系人上传和非用户
  • 设置
  • 动态记录

Meta © 2022


編按:有鑑於立委王婉諭與其團隊長期深入、多面、即時的社政討論,Right Plus 合作開啟王婉諭專欄,收錄、匯集、編整其相關產出,避免有價值的論述散落在社群媒體的片斷之間。

本專欄目的僅在於公益專業與社政領域的累積傳承,不具政黨推廣功能、不做政治響應,內容亦不代表本站立場。


「精神衛生」對一般大眾來說,或許是很陌生的詞彙,一說到精神衛生,大多數的人都不太知道這什麼概念。然而,當媒體報導精神疾病患者犯下傷人、殺人等事件,我們社會普遍的反應是什麼?

「他就是不好好吃藥,才會發病去攻擊人!」
「為什麼不把他關在精神病院就好了?」
「他們很危險,哪天發狂攻擊我怎麼辦?」 

過去,大家多半討論這些人犯了錯後的處罰機制;卻很少人思考如何預防,如何避免他們走到傷害他人的這一步。多數人往往因為不理解,而產生對精神疾患者的刻板印象與迷思,讓我們更加恐懼、害怕。然而,這些刻板印象真的都正確嗎?

迷思 1:精神病患很危險,容易傷人犯罪

精神疾患者就一定會攻擊人嗎?

精神疾患者的犯罪率確實比一般人高,但大多以「微罪」為主,像是在意識不清醒的狀態下拿了別人的東西,或是騷擾他人等。

但若是以嚴重的傷害或兇殺案件來看,則並非如此

根據英國的研究估計,該國 2003 年到 2013 年的陌生人殺人者,共 1,563 人,佔所有殺人事件的 25%。陌生人殺人案件中,患有精神疾患者只有 117 人,佔所有陌生殺人案件的 7%。

而 2017 年臺灣相關研究發現,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殺人者比例不高,其中以思覺失調症、反社會人格、智能障礙較多。陌生人殺人者中,僅有約 5-7% 為類似疾病或障礙者。

這些數字顯示出,在嚴重的社會案件中,精神疾病者的犯罪率其實並沒有比一般人高,卻因為被「特別標記」,才會形成比較危險的標籤。

這些標籤,導致許多精神失序者害怕承認自己的疾病,外界的異樣眼光和社會的輿論壓力,讓他們不得不把自己隱身在大家看不見的角落,也因此難以得到需要的協助,讓他們的病情更加惡化。

銜接幻想的世界,回到現實來對話

基本上,多數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交上多半呈現害怕和退縮;只有被害妄想症或有幻聽幻覺症狀的患者,才可能為了保護自己或為了其他原因產生攻擊行為。

對於有幻聽、幻覺的患者來說,幻聽、幻覺所建構的世界是非常真實的,他所要防衛的對象,往往是他幻想出來的、那個不斷貶低、攻擊自己的人。在幻聽或幻覺症狀裡,劇情是幻想的,但其中的情緒、情感依然是真實的,可能存在著他們對逝去親人的思念,或是希望回應與重要他人的關係。

病友的幻覺就像是不同頻道的世界,幫助他們恢復穩定的關鍵點,在於我們能否將這個頻道的世界,與現實銜接,把另一個世界的劇本拉回現實來對話。

迷思 2:有病為什麼不吃藥?

小瑩是個非常喜歡奇幻文學、藝術電影的學生。第一次發病的時候,小瑩正就讀高中 2 年級。某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她突然「解離」,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意識像是被抽離一樣,飄在空中看著自己站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

小瑩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她以為,這樣類似放空或神遊的狀況,或許大家多少都有,「應該沒什麼吧」。後來,因為同儕及課業壓力,她假裝自己很正常,未曾向家裡求助,也沒有去看醫生,就這樣在與精神失序共處的壓力下,準備大學考試。

最終,小瑩的症狀抵擋不住壓力,仍然爆發。

從就醫至今,小瑩每天要吃 5 種以上的穩定精神藥物,這些藥為了讓她精神鎮定,抑制了一些腦部功能,讓她沒辦法背英文單字、沒辦法理解複雜的句子、身體遲鈍、劇烈頭痛,這些都是精神藥物的副作用。

然而,如果不吃,她天天都想自殺。

但吃了藥之後,她念書、社交互動的能力,都大受影響,當然,最喜歡的奇幻文學與電影也都沒辦法看了,因為她連朋友閒話家常的內容都無法理解,小說跟電影的內容,當然也就看不懂。

服藥 6 年來,這是她每天早上要吞下藥丸之前,都必須面臨的掙扎。

看見服藥的苦痛與家庭困境

吃完藥(通常是第一代的傳統型抗精神病藥物),會出現手腳抖動、眼睛往上吊、眼球歪斜、四肢僵硬、流口水、歪嘴歪頭、舌頭外吐等副作用,病人因此感到痛苦,每天吃藥前,可能都必須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掙扎。

服藥的副作用,除了患者易感到痛苦,不了解精神科藥物效果的家屬,可能也會因此嚇一大跳,所以有些家屬不願讓生病的家人吃藥,因為他們不忍心看到生病的家人,變成他們陌生、不認識的樣子。

精神藥物會產生許多副作用,並不像吃感冒藥那樣,吞下去、病就好了,也因此長期穩定的服藥,才會這麼困難。

而我們能給予精神疾患者的幫助,也不該只有提供藥物,要他們乖乖吃藥就沒事了。

迷思 3:精神病人就該去住精神病院啊?

先前伊甸活泉之家的主任廖福源,曾在「我和阿三哥的故事」一文中,提及阿三哥因經常與家人發生金錢上的衝突,即便身體狀況、表達能力與精神狀況都很好,並非生理功能較差、需要長期養護的類型,但不願照顧他的哥哥仍將他送進慢性療養院,一待就是 9 年。

當廖福源主任去看他的時候,阿三哥問:「我被關了這麼久,到底犯了什麼罪?」。為什麼沒有辦法出院呢?最大的可能,還是哥哥不放心他出院。

對身為手足的照顧者來說, 要他們這樣照顧自己的家屬,其實不怎麼公平。廖福源主任知道,他必須讓哥哥理解,在事情發生時會有人幫忙。哥哥有了足夠的支持,才有機會相信,弟弟是可以出來的。

廖福源主任問哥哥:「是什麼原因,讓你覺得弟弟還不能出院?」哥哥說:「在醫院裡面環境比較平靜、比較單純、比較適合他。」廖福源主任再問:「所以他的後半輩子都要在醫院過了嗎?」此時,哥哥沒有再說話。

其實哥哥並不認為要把弟弟一輩子關在醫院裡,心中也充滿了不捨與愧疚。只是,他真的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的選擇與協助。

廖主任後來再見到阿三哥,發現他雖然接受治療好幾年了,但他的「非現實想法」卻比以往更多。說話雖然平靜,言談內容卻充斥著不實際的想法。醫院給予的治療,是否適合阿三哥呢?

當天,阿三哥也主動問起「有沒有出院後可以在社區裡生活的方法?」他被關在醫院裡的這段日子裡,是不是一直在想著這件事呢?

住院是為了治療,不是為了與社會隔離

目前,全臺灣領有重大傷病卡的精神疾病患者約有 19 萬人,統統去住院,有可能嗎?

不僅不可能,而且更重要的是,每個人所需要的協助並不相同。有些人的生理機能可能老化,精神也可能不穩定,因此需要長照養護的機構;其他的急性症狀,根據精神科醫生的說法,通常半年到一年可以回穩。

而回歸穩定的人,其實更需要其他的不同資源,協助往復原邁進,例如透過社區精神復健中心,銜接他們出院後的轉銜,包含家庭協力、生活自立、培力賦能、就業輔導等,一步步回歸原本的生活,如你我一樣,共存在社會中。

但,我們的社會,是否能提供這些足夠的資源?

如果提供不了、承擔不了,難道我們只能把他永久隔離在醫院裡?這樣對他來說公平嗎?要求他住院,到底是為了病人的健康,還是家屬的喘息、社會的安寧?

社會必須更了解這些疾病,才能減少對患者的偏見與歧視,讓他們有勇氣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進一步尋求醫療、復健與社區生活的協助,一步步慢慢回歸到社會中。

延伸心理 & 精神健康:
1. 昂貴的精神健康:付出資源或付出代價?心理諮商究竟能否納入健保?
2. 王婉諭專欄/老是喊著要精神病人吃藥,醫療資源卻跟不上
3. 王婉諭專欄/臺灣的社區精神照護出了什麼問題?
4. 回應王婉諭:社會安全只是低標,精神病人需要更多「在社區生活的可能」
5. 怪怪的家人,不一定是病人/精神疾病照顧問答
6. 如何與精神病親友相處?了解精神病,其實是在了解「人」

原文刊於王婉諭粉專 8/24 貼文、8/26 貼文、8/31 貼文、9/9 貼文,Right Plus 獲授權編整刊登

立即支持更多公益報導

  • About
  • Latest Posts

過去我是全職媽媽,現在是時代力量立法委員。

進入立法院後,我們致力於犯罪被害人保護、社會安全網、托育幼照環境、社工權益、性別平權、性平教育、精神衛生、環境保護等多項議題。未來,我們仍希望努力關心社會中的每一個角落,讓臺灣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也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更好的成長環境。

我們一起勇敢,照亮孩子的未來!


tagged with 王婉諭, 病人, 社區, 社區精神復健中心, 社會, 社會安全網, 精神疾病, 精神疾患, 精神障礙, 精神健康, 醫院, 自立生活, 轉銜, SDG3 良好的健康與福祉, 共融, 家屬, 廖福源, 強制住院, 復原, 心理衛生, 心理健康, 支持, 會所, 服藥, 活泉之家, 伊甸基金會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