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拉 雅 族 荷兰 人

西拉雅族
Siraya
总人口分布地区语言宗教信仰相关族群

西拉雅族夜祭

约12,478人(2009年台南县补登记注记熟者)[1]
台南市、高雄市、屏东县、花莲县、台东县
西拉雅语(传统上)
台湾闽南语、台湾华语(通用语)
日语(年长者使用)
传统上为阿立祖、西拉雅十三神
现今为基督宗教、道教、佛教、台湾民间信仰
  • 和“马卡道族、大武垅族 ”在语言上有亲缘关系

西拉雅族(西拉雅语:Siraya),台湾原住民族,属于南岛民族,主要分布在嘉南平原。台湾文字历史上被外来者以福尔摩沙人Formosan)称呼,部分系专指其所接触之西拉雅族人等。[2][3]

清乾隆年间发生“黄教之乱”[注 1],新港社西拉雅族头目大里挠因协力平乱有功,获赐姓封地封官,带领部分族人迁入今高雄市内门区居住。

19世纪因汉人争地压力,部分西拉雅人逐渐东迁,移住台东、花莲一带。虽遭遇汉化冲击,仍保留传统祭仪及语言,学术上以平埔族群分类之。如今尚未受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所承认,近年发起正名运动,争取官方承认其原住民身份。台南县政府在2005年率先认定西拉雅族为“县定原住民族”,2010年县市合并后,台南市政府承袭认定其为“台南市定原住民族”。2013年,花莲县富里乡公所跟进承认。

西拉雅族由于自身的阿立祖信仰,又有“拜壶民族”的称呼[4]:15,但其实西拉雅族并非祀奉壶,而是崇拜壶中象征祖灵神力的水[5]:145

族名由来[编辑]

“西拉雅”这个中文写法最早可追溯至张耀锜于1951年所著之《平埔族社名对照表》,是“Siraya”这个发音的音译[5]:15。西拉雅的原意,语言学家费礼罗(Raleigh Ferrel)认为是“东边的人”、“内山的人”、“里面的人”,南岛语学者卡尔·A·阿德拉尔(Karl A. Adelaar)则认为“raya”是往里面的意思,所以西拉雅可解释为“往里面的人”,学者石万寿则认为Siraya是台湾闽南语“四大社”的转音,学者段洪坤则根据日治时期学者的调查记录,认为西拉雅就是“人”的意思[注 2][5]:17,如达悟族的“达悟”(Tao、Tau)。

族群分类[编辑]

西拉雅族主要有四大社,其分布区域由北而南依次为:

  • 萧垅社(八掌溪下游到曾文溪下游,以佳里为中心)
  • 麻豆社(急水溪上游以南到曾文溪之间,以麻豆为中心)
  • 目加溜湾社(曾文溪到盐水溪之间,以善化为中心)
  • 新港社(盐水溪一带到二仁溪以北之间,以新市为中心)

在荷兰时代的人口调查中,新港社约900人,目加溜湾社约8、900人、麻豆社约1300人,萧垅社人口最多,接近2000。

其他社及支社[编辑]

除了四大社之外,还有一些较小的社如大目降社、直加弄社、卓港社(卓猴社)、大杰颠社等,其中有一些社被视为四大社中某一社的属社或分支。

过去部分学者将西拉雅族分成西拉雅本族、大满族及马卡道族等亚族[6]:12,但随着新港文书等语料有更多的研究结果,以及部落田调更加完整,近年来学者及媒体普遍视三族为独立族群,如学者李国铭即认为马卡道族的文化信仰、聚落与语言跟台南的西拉雅族有很大的不同[5]:15,而日本人类学家马渊东一及近代国内外学者如土田兹、李壬癸、刘益昌、简文敏、胡家瑜及林清财等人也分别从语言、文化等各面向的差异,及族人早期自称乃至近代族人自我认同,都将大满族视为独立的一支原住民族[7][8][9][10][11][12][13]:

台湾东部的西拉雅族[编辑]

1829年开始,部分西拉雅族逐渐东迁,移住花莲的玉里、富里,台东的池上、关山、长滨、成功一带,并建立大庄、观音山、万人埔、蟳广澳、彭子存等聚落,其中以大庄最具规模,但从信仰差异、自我认同及来源地分析,东迁人数最多者为来自高雄、屏东的大武垅族(大满族)与马卡道族,西拉雅族仅占少数,例如早期当地族人多自称为“大满人”(Taivoan),[14][10],信仰呈现上也以大武垅族的信仰为主。 另近年来富里乡东里村也有些耆老们另行自设公廨并宣称为来自台南地区正统西拉雅族人,其夜祭时间仪式与原村里仪式一样,并也会邀约邻近的阿美族人一同参加。 其中分布于花东纵谷者称为“璞石阁平埔八社”、分布于海岸地带者称为“成广澳沿海八社”。西南平原原住民族的东迁也促使海岸山脉开发出“安通越岭道”、“落合越岭道”、「大庄越嶺道」等古道。19世纪末期,受到清朝政府的横征暴敛,因而爆发了「大庄事件」、“观音山事件”等抗清事件。

社会与婚姻[编辑]

社会组织[编辑]

西拉雅族是典型的母系社会,在其社会中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加勤劳、强健,因此女性负责家中的重要事务且为主要财产继承人。

西拉雅族是一个平权的社会,没有固定的领袖人物或统治者,平时部落里重要的事务皆是召开村民大会由族人共同决定,而村民大会是由长老负责主持会议及维持议会秩序,但并未有决定决策的权力,因此在西拉雅族社会中长老与其他族人属于同等地位,没有贵贱之分。[15]

婚姻制度[编辑]

西拉雅族传统社会为母系继嗣社会,因此其婚姻制度以招婿婚为主,意即女子招男子入家。日治时期之后,西拉雅族社会受到汉人移民文化影响,其婚姻制度逐渐转为以汉人传统的嫁娶婚制度为主,意即女子嫁入男子家,但是若女子家中无兄弟时仍可能采行招婿婚制度,此为受到汉人文化中需由男子继承家庭财产的传统所影响。[16]

屏东地区的西拉雅族社会发展出两种婚姻制度,一种是受到汉人文化影响的嫁娶婚,另一种则为嫁娶婚与招婿婚的融合,其运作方式为女子从夫居,但女子仍保有继承母家财产之权利,丈夫也须不定期至女方家中协助田中事务、付出劳力等,此混和制度属于传统西拉雅文化与汉人文化交融之特殊结果。[17]

婚姻习俗[编辑]

西拉雅的男子若是对女子钟情,则会直接拜访女性并且送她玛瑙珠子,若女子接受其礼物,男子则可以在半夜时趁女方父母皆沉睡后,偷偷潜入女子住屋,且必须在女方家长起床之前离开女方家。等到女子怀孕后,男子才可向女方家提亲,此时才可与女方父母见面。[17]

信仰与习俗[编辑]

祀壶信仰[编辑]

西拉雅族人的宗教信仰基础为泛灵信仰,而西拉雅族人发展出独特的祀壶崇拜。祀壶对于西拉雅族人来说象征着祖灵,他们会在壶、罐、瓶、碗、瓮等容器内装水并祭拜这些容器。祀壶有各式各样的形体,各个社系会崇拜不同的祀壶形体,壶体也代表着不同的祖灵,而著名的阿立祖即是众多祖灵的其中一种称呼。[18]从壶体的外型很难判断出是代表何种神明,因此通常会以祭祀的地点做判断,其祭祀地点分成两大体系,分别为置于家中的私家体系以及置于公廨的社群体系。私家体系包括私人家传的祖先与尪姨系统,社群体系则是代表整体社群共同祭祀的祖灵。[19]

祭典[编辑]

阿立祖祭[编辑]

一般对西拉雅族的阿立祖祭认为他们是祭拜祀壶,其实他们不是祭壶,是拜祀壶里面的水,他们认为水是祖灵依附的地方。 容器只是外在的形式,可以是瓶、碗、瓮、缸等,形式不拘。 而水是不会变动的,不换水和道教不过火是一样的道理,灵与力会消失。 然而因为水会腐败和消失,所以每月的初一、十五,他们会换祀壶里的水,就如同人不希望住在脏乱、狭窄的地方,他们也希望祖灵住的地方能舒适。

每年的三月二十九日为阿立祖祭日,当天族人会聚集在一起祭祀,族人会在壶中盛入酒,献上些许槟榔与米糠,并在壶的旁边摆上泽兰。[20]

夜祭与嚎海祭[编辑]

每年西拉雅族人会举办夜祭,分为大内头社太祖夜祭以及吉贝耍阿立母夜祭等文化活动。头社太祖夜祭会在每年至十月中旬举行,此祭典对于族人的意义等同于其他原住民的丰年祭以及汉人的神明诞辰日,其祭拜者为阿立祖。 吉贝耍阿立母夜祭则是举行于每年的农历九月初四的深夜,由一位男祭司遵从尪姨的指示主持祭典,族人会将拜猪整齐排列,准备献给阿立母。吉贝耍人的夜祭与嚎海祭融合在一起,夜祭结束则紧接着从九月初五的早上开始举行嚎海祭。嚎海祭又称为哮海祭,亦即对着大海哭泣并祭拜,象征着对于过去死于海上的先民或祖先的追思与怀念。族人会在嚎海祭摆放祭品,并由妇人歌唱“牵曲”,仪式的高潮则是尪姨会开始变得情绪激动,仿佛神明附身,尪姨还会倒在地上翻转身体、一边哭泣一边歌唱牵曲表达其追思祖先的情感,甚至会愤怒地拍打地板以及自己的大腿,借此表达祖先对于族人的斥责与不满。[21] [22]。

官方认定[编辑]

西拉雅族发起正名运动多年,但未获政府的认可,族人提起集体行政诉讼。2011年7月21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宣判,将诉讼驳回,等同于败诉。族人不服上诉到最高行政法院后,2018年5月判决出现逆转,最高行政法院撤销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决,全案发回高等行政法院更审[23]。目前官方层级认定的原住民族身份,仅台南市政府认定其为“市定原住民族”与花莲县富里乡公所认定其为“乡定原住民族”。目前行政院已通过修正原住民族身份法增加平埔原住民身份别,待立法院修法通过恢复原住民身份[24]。未来将可能出现两种回复身份的方案:1、行政诉讼胜诉获得平地原住民身份;2、原住民身份法修法增列平埔原住民选项。

主要研究文献[编辑]

由于西拉雅族多数已经和汉人同化,文化也多数失传,因此研究西拉雅族就要依靠过去建立的一些文献,主要有明朝陈第的《东番记》、台湾荷西殖民时期的官方档案与传教士记录、以及地方志书,特别是黄叔璥的《番俗六考》与六十七的《番社采风图》,记载了许多当时西拉雅族的生活情形,为后人的研究留下珍贵的史料。

德国人卡斯帕·施马尔卡登(德语:Caspar Schmalkalden) 1642-1652年的游记《东西印度惊奇旅行记》(Die Wundersamen Reisen des Caspar Schmalkalden nach West- und Ostindien 1642-1652),日记中清楚描述了台湾及岛上的住民,也留下多张珍贵的手绘画,包括福尔摩沙人图。他在游记中提到狩猎之外,也提及“福尔摩沙人最大的乐趣在于赛跑,那是在村落中固定的地方举行,为此他们的年轻人和同侪在他们的庆典中相互斗走。还说他们在奔跑时借由手上的铁环来制造清脆的声响,使他们在跑步时能听着协调步伐、轻快小跑”[25][26]:144-146。

纪念与文化保存[编辑]

南科区内的东西向主要道路被命名为西拉雅大道以资纪念

对西拉雅文化保存最力的或可说是苏焕智主政的台南县政府,苏在其任内成立了台湾第一个县级的原住民族委员会“台南县西拉雅原住民族事务委员会”;此外,位于云嘉南靠山地区的台湾第13个国家风景区“西拉雅国家风景区”在命名上首度兼具人文意涵,也是由台南县政府争取成立的国家风景区,该风景区也曾与县府合作办理文化体验营及走镖等传统西拉雅活动。在一些地区也有设立相关的文化园区与展览馆,如佳里区的北头洋平埔文化村、萧垅文化园区常设展,以及麻豆区的蔴豆古港文化园区等等。

另外,在台南县政府所主导开发的南科特定区中,县府将其中三条最主要干道分别命名为“西拉雅大道”、“目加溜湾大道”及“直加弄大道”,也被认为是县府在纪念发扬西拉雅文化的展现。

文学[编辑]

以西拉雅族为背景之作品有:

  • 叶石涛《西拉雅族的末裔》(台北:前卫出版社,1990年)/《西拉雅族末裔潘银花》(台北:草根出版社,2000年)
  • 王家祥《倒风内海》(中和:玉山社,1997年)
  • 陈雷《乡史补记》(台南:开朗杂志,2008年)
  • 方耀干《台窝湾摆摆 Tayouan Paipai》(台北:晨星出版社,2012年)
  • 陈耀昌《福尔摩沙三族记》(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12年)
  • 林建隆《刺桐花之战:西拉雅台湾女英雄金娘的故事》(台北:圆神出版社,2013年)
  • 褚士莹《在西拉雅呼喊全世界:褚士莹发现台湾之旅》(台北:大田出版社,2017年)

知名人物[编辑]

  • 陈连宏:职棒球员、教练。[27]
  • 陈金锋:知名前旅外棒球球员、国内职棒球员,外号台湾巨炮。[27]
  • 谢若兰(Bavaragh Dagalomai):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教授原转会和解小组召集人。
  • 林奎佑:笔名鱼夫,漫画家、网络政治评论家,现任嘉义市驻市作家。
  • 潘美辰:台湾知名创作歌手。
  • 潘协庆
  • 段洪坤(Alak Akatuang):西拉雅正名运动文史学者。
  • 杨南郡
  • 万淑娟(Uma Talavan):西拉雅原住民事务推动会执行秘书,现原转会平埔族群南区代表。
  • 万正雄:西拉雅文化协会理事长,西拉雅文化复兴、正名运动家。
  • 羊子乔:台南县佳里镇(今台南市佳里区)人,台湾诗人。
  • 兵家绮演员
  • 江振恺:1/4西拉雅族混血,艺人,主持、健身教练与舞蹈老师,先前为模范棒棒堂成员。
  • 理加(Dika):十七世纪的新港社头目,封号台湾王,曾去日本接受德川家光召见。

其他文化祭祀(融入汉族民间信仰)[编辑]

台南佳里金唐殿主祀雷、朱、殷、金、萧五府千岁,传闻金唐殿为最早平埔公廨改建为汉式庙宇者。当中朱、雷、殷为自归仁区大人庙分香而来,萧王爷、金元帅和方娘娘为开庙之神,一说萧府千岁为西拉雅族萧垅社头目,而萧府千岁旁祀方府娘娘为头目夫人(或萧垅社前代尪姨);另一说则为萧王爷为汉人渡海来台时所供奉之神、金元帅则是萧垅社头目。刘还月在《南瀛平埔志》记载“不管上的说法何者正确,萧、金、方三神的造型的确具有平埔族人颧骨高耸,双眼深陷的特色,境内的善信,甚至直接称他们为‘番仔佛’。金唐殿和萧垅社,实密不可分。”[28]:93-94

参见[编辑]

  • 福尔摩沙人
  • 新港文书
  • 台湾女性文化地标
  • 佳里金唐殿
  • 西拉雅神话

注释[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西拉雅人口最新登记数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南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2014年5月
  2. ^ 福尔摩沙的乐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大纪元, 2007/11/14
  3. ^ 祀壶村之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萧垄社北头洋发展协会, 1999/05/19
  4. ^ 凃顺从. 《南瀛公廨誌》. 台南县文化局. 2002年1月. ISBN 957-01-0250-0.
  5. ^ 5.0 5.1 5.2 5.3 5.4 段洪坤. 《阿立祖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年12月. ISBN 978-986-03-9416-0.
  6. ^ 刘还月. 《南瀛平埔誌》 初版二刷. 台南县文化局. 2001 (初:1994). ISBN 957-00-3358-4.
  7. ^ 李, 壬癸. 珍惜台灣南島語言. 台湾本铺:前卫出版. 2010: 159–182. ISBN 978-957-801-635-4.
  8. ^ 李, 壬癸. 新港文書研究. 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2010: 1–10. ISBN 978-986-02-3342-1.
  9. ^ 胡, 家瑜. 大武壠平埔的衣飾收藏與刺繡工藝. 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 2014: 2–10. ISBN 978-986-04-1415-8.
  10. ^ 10.0 10.1 Tsuchida Shigeru, Yamada Yukihiro, Moriguchi Tsunekazu. Linguistic Materials of the Formosan Sinicized Populations I: Siraya and Basai.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1991: 8, 29.
  11. ^ 刘益昌、颜廷伃. 臺灣史前史專論. 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公司. 2015: 258. ISBN 978-986-04-6324-8.
  12. ^ 日光小林. 陳菊,我們也是原住民!小林村大武壠歌舞文化節籲早日正名. Mata Taiwan. 2016-04-12 [2016-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30).
  13. ^ 牛奶鱼小姐. 老師告訴孩子「你不是原住民」,但我們會繼續正名,找回我們在世界的位置!. Mata Taiwan. 2016-04-17 [2016-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14. ^ 张, 振岳. 大庄平埔西拉雅族文物圖說與民俗植物圖誌. 花莲县文化局. 2010: 10. ISBN 978-986-02-5684-0.
  15.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原住民族资讯资源网。
  16. ^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讯第282期-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馆讯第282期。
  17. ^ 17.0 17.1 存档副本 (PDF). [2020-04-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01).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test”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
  18. ^ [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西拉雅的宗教信仰:揭开祀壶崇拜民族的面纱。
  19. ^ [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大百科全书--西拉雅族祀壶。
  20. ^ [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原住民族资讯网--西拉雅族壶神祭。
  21. ^ 平埔族吉贝耍夜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雅石文史工作室
  22. ^ 平埔族嚎海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大百科全书
  23. ^ 西拉雅争正名有望! 最高法院撤原判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原视, 2018/05/08
  24. ^ 行政院通过原住民身份法修正草案 增列平埔原住民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联合电子报, 2017/08/17
  25. ^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平埔西拉雅原住民奔跑逐鹿圖. 斯土斯民展品列表 - 斯土斯民-台湾的故事.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2018-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26. ^ 卡斯帕·施马尔卡登. Reise von Batavia nach Tayouan auf der Insel Formosa 1648 [巴达维亚前往福尔摩沙岛的台湾之旅1648年]. Die Wundersamen Reisen des Caspar Schmalkalden nach West- und Ostindien 1642-1652 [东西印度惊奇旅行记] 重刊本. 德国莱比锡: Veb F. A. Brockhaus Verlag. 1987-11-30: 140–148 [1967年由生物学家Wolfgang Joost修复]. ISBN 3-325-00204-8 –通过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馆藏 (德语).
  27. ^ 27.0 27.1 《台湾巨炮陈金锋》第一章[永久失效链接]
  28. ^ 刘还月著. 《南瀛平埔誌》. 新营: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1994年4月初版. ISBN 957-00-3358-4.

参考文献[编辑]

  • 刘还月、李易蓉(2001年)。《认识平埔族的第N种方法》。

外部链接[编辑]

  •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数位典藏:西拉雅馆
  • 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央研究院数位典藏资源网:西拉雅族夜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甘治士的《台湾略记》:17世纪西拉雅族的人类学报告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人文西拉雅- 西拉雅国家风景区管理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湾原住民族

中央政府认定族群地方政府认定族群非官方认定族群统治管理区分相关条目
泰雅语群西北及西部平原邹语群东台湾南岛语族其他南部语族巴丹语群

泰雅 · 太鲁阁 · 赛德克

赛夏 ·

邹 · 卡那卡那富 · 拉阿鲁哇

阿美 · 噶玛兰 · 撒奇莱雅

排湾 · 布农 · 卑南 · 鲁凯

达悟/雅美

东台湾南岛语族

西拉雅(台南、花莲富里) · 大武垅/大满(花莲富里) · 马卡道(屏东、花莲富里)

西北及西部平原东台湾南岛语族其他南部语族

龟仑 · 巴宰 · 噶哈巫 · 巴布萨(费佛朗) · 洪雅(阿立昆 · 罗亚) · 巴布拉 · 道卡斯

凯达格兰(巴赛 · 雷朗 · 哆啰美远) · 猴猴

欧布诺伙 · 德乐日卡 · 古纳达望 · 箕模 · 斯卡罗族

高山族群 · 平埔族群 · 土牛界线 · 化番 · 味方蕃 · 平地原住民 · 山地原住民

福尔摩沙人 · 台湾南岛语言 · 台湾原住民族泛灵信仰 · 原住民族地区(山地乡 · 直辖市山地原住民区)

西拉雅族

社宗教语文历史

四大社

其他

新港社 · 目加溜湾社 · 萧垅社 · 蔴豆社

赤崁社 · 大目降社

神话

其他

塔马吉山岗 · 塔卡琅帕达 · 塔码吉山嘉 · 帖卡露帕达 · 塔吉铁拉 · 塔吉熙克 · 提瓦拉卡呼鲁 · 塔码卡卡玛 · 塔帕犁沛 · 塔塔巫里 · 塔卡莱 · 塔码卡汀 · 法理海

阿立祖 · 向祖 ·

西拉雅语 · 新港文书 · 福尔摩沙语辞汇集

荷治

麻豆溪事件 · 圣诞节之役 · 麻豆协约

台湾族群

宪法、基本法律、
宣言及政策原住民族
(参见南岛民族)汉族其他民族新住民相关条目

  • 《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
  • 《原住民族基本法》
  • 《台湾原住民族权利宣言》

中央政府认定地方政府认定未受政府认定因同化或种族灭绝而消失

  • 阿美族(邦查)
  • 排湾族
  • 泰雅族
  • 布农族
  • 太鲁阁族
  • 鲁凯族
  • 卑南族
  • 邹族
  • 赛德克族
  • 赛夏族
  • 达悟族
  • 噶玛兰族
  • 邵族
  • 撒奇莱雅族
  • 卡那卡那富族
  • 拉阿鲁哇族

  • 西拉雅族(台南市市定、花莲县富里乡乡定)
  • 大武垅族(花莲县富里乡乡定)
  • 马卡道族(屏东县县定、花莲县富里乡乡定)

  • 欧布诺伙族
  • 德乐日卡族
  • 古纳达望族
  • 巴布萨族(猫雾捒族)
  • 巴赛族
  • 洪雅族(和安雅族)
    • 阿立昆族
    • 罗亚族
  • 凯达格兰族
  • 雷朗族
  • 龟仑族
  • 道卡斯族(平埔客)
  • 巴宰族(巴则海族)
  • 噶哈巫族
  • 拍瀑拉族(巴布拉族)
  • 斯卡罗族
  • 虎尾垄族(费佛朗族)
  • 搭加里扬人
  • 琅峤人
  • 放索人
  • 宜兰噶玛兰族
  • 邦查人

  • 箕模族
  • 达谷布亚努族
  • 哆啰美远族
  • 里脑族
  • 猴猴族
  • 小琉球人

战前战后
闽南族群客家族群其他汉族

  • 台湾闽南人
    • 台湾泉州人
    • 台湾漳州人
    • 台湾潮州人
  • 福佬客
  • 半山仔

  • 台湾客家人
  • 福佬客
  • 半山仔

  • 台湾福州人
  • 台湾兴化人
  • 台湾江浙人
  • 台湾广府人

  • 台湾外省人
    • 外省后代
    • 台湾大陈人
  • 马祖闽东人
  • 金门闽南人
  • 乌坵兴化人(莆仙人)
  • 在台缅甸华人

其他民族移民在台大陆少数民族

  • 荷兰人
  • 西班牙人
  • 大和族(湾生)
  • 琉球族
  • 朝鲜族
  • 京族
  • 菲律宾人
  • 印尼人
  • 泰族

  • 满族
  • 畲族
  • 回族
  • 蒙古族
  • 藏族
  • 景颇族
  • 摆夷族
  • 归化族
  • 维吾尔族
  • 景颇族
  • 哈尼族
  • 傈僳族
  • 佤族
  • 其他云南少数民族

按国籍按族群
在台外籍人士在台港澳人士在台中国大陆人士

  • 越南人
    • 越南配偶
  • 马来西亚人
  • 菲律宾人
  • 印度尼西亚人
  • 泰国人
  • 缅甸人
    • 缅甸华人
  • 日本人
    • 湾生
  • 韩国人
  • 印度人
  • 蒙古人
  • 俄罗斯人
  • 犹太人
  • 阿拉伯人
  • 美国人
  • 英国人
  • 法国人
  • 巴西人
  • 荷兰人
  • 西班牙人
  • 乌拉圭人
  • 其他外籍配偶

  • 香港人
  • 澳门人

  • 中国大陆配偶
  • 中国大陆学生

  • 大和族
  • 朝鲜族
  • 琉球族
  • 京族
  • 蒙古族
  • 满族
  • 回族
  • 俄罗斯族
  • 藏族
  • 景颇族
  • 维吾尔族
  • 马来族
  • 爪哇族

  • 本岛人
  • 本省人
  • 福尔摩沙人
  • 台湾人
  • 台湾人口
  • 侨生
  • 海外台湾人

注:战后移民是指1945年日本投降离台后,移往台澎金马之中华民国国民

台湾女性文化地标

淡水女学堂 · 长荣女中 · 清信产婆讲习所 · 彰化妇女共励会(自主性妇女团体) · 诸罗妇女协进会(自主性妇女团体) · 妇联会 · 女青年会 · 养女之家 · 许世贤纪念碑 · 蔡瑞月舞蹈社 · 拓荒者出版社 · 妇女新知 · 主妇联盟 · 女书店 · 慰安所遗址 · 贞节牌坊 · 五妃庙 · 劳动女性纪念公园(二十五淑女墓) · 姑娘庙 · 西拉雅族

Toplist

最新的帖子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