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科技領域國小

國民基本教育過去以培養學生之讀、寫、算基本素養為主,然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科技素養儼然成為現代國民應具備的另一種基本素養。為培養國民的科技素養,美國、英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家,皆已獨立設立科技領域。因此,為了強化未來人才的競爭力,本次十二年國民教育新課綱獨立設立科技領域,讓每一個學生在適性與友善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做、用、想」的能力,以具備21世紀所需的科技素養。

新課綱科技領域包含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二科目,在國中階段部定課程每週2節,高中部定必修4學分,並納入加深加廣選修課程8學分,在國小階段則可於彈性學習課程中安排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或社團活動,供學生學習。雖然過去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及資訊教育重大議題的學習內涵中,已包括生活科技及資訊科技相關內容,然而將科技領域獨立列出後,能讓課程規劃及實施更為統整,有助於學生的學習。

為使新課綱科技領域能順利實施,教育部透過各單位協作,從師資盤點及增能規劃、課程與教學準備、設備整備及預算籌編等三大面向,完整的配套準備為新課綱科技領域實施建立基礎,分別說明如下:

一、師資盤點及增能規劃

教師的專業能力為課程能否成功實施的關鍵,為了解教學現場教師未來擔任科技領域課程的專業及意願,教育部國教署已調查領有科技領域相關教師證,而為從舊課程銜接到新課程所需進行增能進修的教師人數。教育部師資司並據以規劃及協調師資培育之大學自106年寒假起陸續開設「增能學分班」供教師修習,另對於現職編制內專任教師而有意願進修科技領域專長者,則可經過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薦送修習「第二專長學分班」,以補足學校內所需科技領域教師。

再者,為符合區域平衡、各地區教師就近進修的原則,教育部已調查各縣市科技領域教師進修需求人數,國高中生活科技教師進修增能學分班之人數計有887人、資訊科技科計有1,111人,有意願進修生活科技科第二專長學分班之教師計有1,352人、資訊科技科則有716人。本部將依據上開教師進修數據,並依就近進修、區域平衡等原則,分3年期程規劃開班,逐步完成科技領域教師增能及培訓。透過分區開班,並安排於寒假、暑假、學期中假日、或領域共同不排課時間上課,對於花東、離島地區教師,倘因鄰近地區未有開班而未能就近進修者,則由教育部補助交通費及住宿費。

師資職前培育部分,教育部已於105年12月依現行新課綱科技領域領綱(草案)規劃完成科技領域專門課程科目及學分一覽表,並於105年11月分別召開2場分區公聽會(北區、南區各1場)及網路公聽會蒐集意見,並於106年3月29日召開師資培育之大學說明會,蒐集師資培育之大學意見,俾利師資培育之大學進行職前培育。此外,並透過補助各師資培育之大學,針對現行修習高級中等學校資訊科技概論科、高級中等學校生活科技科及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生活科技專長)之師資生開設增能學分班或其它類科師資生開設科技領域專長學分班,以協助師資生修課完成後發給第二張中等學校科技領域資訊/生活科技專長教師證書。

二、課程規劃與教學準備

教育部國教署自105學年起逐年補助各縣市皆成立1所自造教育示範中心,期透過自造教育中心,整合相關資源,開發課程與教學模組,培養學生動腦思考並動手做的能力,以為新課綱科技領域的實施奠下基礎;105學年度已補助11個縣市,106學年度並將推展到各縣市均有一個自造教育中心;5年內並期待達到100個。而高級中等學校則透過推動「創意自造」5年計畫,規劃逐年增建創客實驗室,提供教師增能、發展相關課程與教材,創客實驗室場域空間亦提供師生設計與製作之機會。另外,科技領域中的Coding課程自104學年度起納入國民中小學夏日樂學計畫,提供國中小學生有機會在暑假期間,動手學習Coding。

為試行新課綱,教育部國教署自104學年度起即辦理前導學校計畫,目前國小有49校、國中有25校、普通高中有45校、技術型和綜合型高中分別有26校、3校參與。106學年度起除將倍增前導學校的辦理校數外,並國中小將增加專為辦理科技領域的前導學校。透過前導學校運行機制,提出問題及解決策略,供將來全國各校實施科技領域課程時,有更具體的參考經驗。

為了各縣市均能在課程規劃上做好準備,國中小課程推動中的重要機制-三級輔導體系,已規劃自106學年度成立科技學習領域中央輔導團,繼續引領各縣市於107學年度成立科技學習領域地方國教輔導團,共同協助學校進行科技領域課程及教學。透過結合自造教育示範中心及科技領域前導學校的產出及經驗,輔導團成員持續轉化課程綱要並發展具體教學與評量之示例,提供現場教師教學之專業協助與支持。而各縣市的自造教育中心則成為課程開發與測試之最佳場域,讓科技領域課程模組能推展至各國民中小學。

三、設備整備及預算籌編

配合新課綱在國中教育階段新增科技領域,教育部國教署業完成國民中小學設備基準之研修準備,依設備基準草案,各國中全校班級數24班以下者,需設1間生活科技教室,25班以上者每增加24班再增設1間,全國各國中約需增設1,385間生活科技教室。

另,配合新課綱,現有電腦教室未來將更名為資訊科技教室,各國中以24班設置1間、國小以36班設置1間為基準。並經調查縣市現況,全國國中將增設204間、國小將增設75間,共計將增設279間資訊科技教室。

國中小新增設之生活科技教室及資訊科技教室,教育部將自107年度起分3年籌編16億820萬元經費,補助各縣市及學校;其中107年預計籌編8億2,440萬元。高中職依據新課程綱要設備基準新增之項目補助學校科技領域設備,自107年度起分4年籌編4億9,848萬元,其中107年預計籌編2億4,906萬元,透過經費的挹注讓所有學校在學生上課前,做好良好教學環境及設備之整備。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以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的主軸,培養學生成為自主行動、溝通互動及社會參與等三大面向均衡發展的終身學習者。希望藉由科技領域來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透過運用科技工具、材料、資源,培養學生動手實作及跨學科知識整合運用知能,並涵育學生的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問題解決、邏輯與運算思維等高層次思考的能力及資訊社會中公民應有的態度與責任感。為迎接新課綱的實施,教育部以師資培訓及增能、課程教學準備及支持、設備整備及預算籌編,做為科技領域全面推動的後盾。
 


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科技領域課程綱要草案.pdf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6),國家教育研究院

12年國教課程綱要,資訊科技以「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 為主軸,逐年各個階段也加入不同的建議課程,預定於2018年實施;其實在私人教育機構,早已開始推動程式教育與自造教育maker

為因應數位時代之挑戰,學習內涵和方式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新的趨勢包括下列各方面:

1.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當代資訊工具以及產生之資訊建基於運算思維,為能掌握其特性,並應用自如,必須熟知其邏輯(Wing,2011)。

2.掌握資訊工具:資訊科技衍生之工具可分二類。一為資訊媒介,如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以至於穿戴式載具。一為多媒體,文字、圖片、影像、聲音合一之多媒體已成為學習的新語言(New London Group,1996)。

3.深度學習:資訊科技工具的進步及普及改變了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深入瞭解學習內容,並應用所學至新情境。資訊科技也讓專題學習、問題導向學習及探究學習等能更有效的實踐,使得學習能更深入,更專注於高層次能力的發展。

4.連結學習(connected and networked learning):網路提供了跨時空學習的空間,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及學校內,學生可以透過網路連結線上資源及校外學者專家;學習也不再侷限於與班上的同學及教師互動,學生可以透過網路參與、組成校內外的學習社群,合作學習將更為普遍。

5.創作學習:資訊科技如3D列印、機器人提供了知行合一的機緣,學生更能發揮「創客」的精神,讓「想」到「做」變得更容易,激發學生創意,在實踐創作的過程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更促成做中學的契機。

「成就每一個孩子」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願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之願景亦在透過營造適性與友善的學習環境,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具備基本的科技素養,並且在適性與支持的環境下,啟發與開展孩子的天賦。以往傳統的國民基本教育以培養讀、寫、算之基本素養,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行動網路、大數據、物聯網、數位化製造技術、城市智慧化等科技的快速發展。

身為資訊社會的公民,因應科技發展帶來的新世代生活方式,掌握、分析、運用科技的能力儼然成為現代國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之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透過運用科技工具、材料、資源,進而培養學生動手實作,以及設計與創造科技工具及資訊系統的知能,同時也涵育創造思考、批判思考、問題解決、邏輯與運算思維等高層次思考的能力。(教育部,2016)

資訊育總(2016-2020)

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pdf

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願景為「深度學習、數位公民」,旨在培養學生能有效使用資訊科技熟悉所學習的內容,並在不同情境中應用,解決問題。在學習歷程中,同時培養其具有數位時代公民應有的態度與能力。

()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是指培養學生深入瞭解所欲學習內容,並能進一步將所學遷移到解決新情境問題的能力,資訊科技的工具及方法有利於學生深度學習的實踐及養成。深度學習具體而言是指:

1.培養學生資訊表達與詮釋的能力。因應資訊媒體和資料之特性,學生應具備理解、分析與傳播資訊、及有效向他人表達自己之能力;並能了解自己的資訊需求,利用適當的資訊科技工具,有效篩選、評鑑、分析與詮釋資訊,使其最終成為個人知識的能力。

2.培養學生學習遷移的能力。學生能運用資訊科技將所學知識及方法,應用到新情境。具有知道如何、為何、及何時應用所學回答問題、解決問題、協同工作、以及有效溝通的能力。

3.培養學生解決真實世界問題之能力。學生能運用資訊科技透過問題導向學習、專題式學習及探索式學習等方法,了解學習內容與真實世界的連結,共同合作激發創意,產生解決方案,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

()數位公民

數位公民是指培育數位時代公民應有之態度和能力。具體而言,可分成以下幾個面向:

1.培養學生資訊科技的基本能力。學生應能掌握數位工具和資料之基本邏輯以建立深度學習之基礎,如透過程式設計之訓練以掌握運算思維。

2.培養學生數代時代公民參與之態度。如尊重名譽、隱私、智慧財產權、軟體規範;了解個人的資訊權利、義務及倫理行為,且為自己的資訊行為負責;善用科技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及政策。

3.提供數位時代公平、合理使用資訊的環境。例如,保障平等取用資訊之權利、防範資訊權力之濫用等。

依據本藍圖願景,從學習、教學、環境及組織等四個面向分別提出目標,以利願景的實現,並依此四大目標規劃出 24 項發展策略,作為未來資訊教育推動之參考依據,以確實培養未來公民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

1.學習:培養關鍵能力,養成創新實作及自主學習之數位公民。

2.教學:強化培訓機制,支援教師發展及善用深度學習之策略。

3.環境:打破時空限制,提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之雲端資源。

4.組織:健全權責分工,落實資訊專業人力合理配置與進用。

經過10多年的努力,教育部已經累積大量的開放數位資源,光是「教育雲」網站,就有教育大市集、教育百科、教育媒體影音、學習拍立得及磨課師等豐富內容。加上遠距課程、翻轉教室、行動學習等教育推廣,教育部一步一步朝向「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的願景持續邁進。

資訊教育總藍圖2016-2020策略架構表

二大願景

深度學習

數位公民

四大目標

1.學習面

培養關鍵能力,養成創新實作及自主學習之數位公民

2.教學面

強化培訓機制,支援教師發展及善用深度學習之策略

3.環境面

打破時空限制,提供學生隨時隨地學習之雲端資源

4.組織面

健全權責分工,落實資訊專業人力合理配置與進用

二十四項發展策略

1.1提供豐富數位資源環境,支援學生參與學科及跨領域學習

2.1提升資訊教師專業,確保資訊科技教學品質

3.1建置足用的網路頻寬,設計彈性透明的管理機制

4.1擬定資訊教育推動計畫,定期檢核推動效益

1.2降低數位使用落差,使學生成為自主的終身學習者

2.2規劃培訓與增能課程,強化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

3.2確保師生無礙使用雲端教育資源,普及運用學習裝置

4.2健全各級教育單位資訊教育人力,落實專業權責分工

1.3強化資訊科技學科學習,培養學生運算思維能力

2.3發展「深度學習」與「數位公民」教學資源,建立典範教學與標竿學習

3.3建立校園資訊軟硬體基礎設施規範,制訂資訊交換機制

4.3訂定認證獎勵機制,提升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知能

1.4運用數位合作工具共構知識,培養學生合作和領導能力

2.4鼓勵教師參加共學社群,促進教學分享及擴散創新

3.4鼓勵與企業合作建置相關設施,善用開源軟體

4.4建立資訊教師專業知能認證機制,確保學科教學品質

1.5運用社群媒體工具,培養關心社會與文化的數位公民

2.5發展「深度學習」評量工具,落實學習診斷與適性教學

3.5引導學生善用基礎設施,避免誤用及濫用

4.5建立運算思維學習評量機制,供學習者自我檢測

1.6活用資訊科技資源,使學生成為具高層次思考的創客

2.6促進跨域合作,確保教育資源平等取用

3.6充實雲端教育資源,改善城鄉數位差距

4.6彈性化教育人力法規,引入民間資源縮短數位落差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科技領域)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科技領域),資訊科技課程則以運算思維為主軸,透過電腦科學相關知能的學習,培養邏輯思考、系統化思考等運算思維,並藉由資訊科技之設計與實作,增進運算思維的應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以及創新思考的能力。

科技領域於國民小學階段並未規劃為領域學習課程,建議於彈性學習課程實施,依照學校及各學習階段的學生特性,規劃統整性的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社團活動與技藝課程或特殊需求課程,使學生具備科技領域之核心素養。

國民小學課程資訊科技學習重點(編碼方式說明)

學習重點

1
學習表現/學習內容的主類別

2
學習階段別

3
流水號

學習表現

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t)、資訊科技與合作共創(c)、資訊科技與溝通表達(p)、資訊科技的使用態度(a)

以國民小學高年級代碼III為代表

123

學習內容

系統平台(S)、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D)、演算法(A)、程式設計(P)、資訊科技應用(T)與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H)

以國民小學高年級代碼III為代表

123

(ㄧ)學習表現

類別

學習表現

運算思維與
問題解決(t)

t-III-1能認識常見的資訊系統。

t-III-2能使用資訊科技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t-III-3能應用運算思維描述問題解決的方法。

資訊科技與
合作共創(c)

c-III-1能認識常見的資訊科技共創工具的使用方法。

c-III-2能使用資訊科技與他人合作產出想法與作品。

資訊科技與
溝通表達(p)

p-III-1能認識與使用資訊科技以表達想法。

p-III-2能使用資訊科技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p-III-3能認識基本的數位資源整理方法。

p-III-4能利用資訊科技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資訊科技的
使用態度(a)

a-III-1能了解資訊科技於日常生活之重要性。

a-III-2能建立康健的數位使用習慣與態度。

a-III-3能了解並遵守資訊倫理與使用資訊科技的相關規範。

(二)學習內容

內容類別

學習內容

演算法(A)

A-III-1程序性的問題解決方法簡介

A-III-2簡單的問題解決表示方法

程式設計(P)

P-III-1程式設計工具之功能與操作

P-III-2程式設計之基本應用

系統平台(S)

S-III-1常見系統平台之基本功能操作

S-III-2常見系統平台之使用與維護

S-III-3常見網路設備與行動裝置之功能簡介

資料表示、
處理及分析(D)

D-III-1常見的數位資料類型與儲存架構

D-III-2數位資料的表示方法

D-III-3系統化數位資料管理方法

資訊科技應用(T)

T-III-1繪圖軟體的使用

T-III-2文書處理軟體的使用

T-III-3瀏覽器的使用

T-III-4資料搜尋的基本方法

T-III-5數位學習網站與資源的使用

T-III-6簡報軟體的使用

T-III-7影音編輯軟體的操作與應用

T-III-8網路通訊軟體的使用

T-III-9雲端服務或工具的使用

資訊科技與
人類社會(H)

H-III-1康健的數位使用習慣

H-III-2資訊科技之使用原則

H-III-3資訊安全基本概念及相關議題

「資訊科技」科目學習內容之訂定,依資訊科技學科的基本內涵,同時因應資訊科技潮流與未來發展趨勢,以培養學生與時俱進的資訊科技基本能力,成為主動、積極且負責任的數位公民為目標。其學習內容包含六大面向:「演算法」、「程式設計」、「系統平臺」、「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資訊科技應用」以及「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分別說明如下:

1.演算法:演算法的概念、原理、表示方法、設計應用及效能分析。

2.程式設計:程式設計的概念、實作及應用。

3.系統平臺:各式資訊系統平臺(例如:個人電腦、行動裝置、網際網路、雲端運算平臺)之使用方法、基本架構、工作原理與未來發展。

4.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數位資料的屬性、表示、轉換、分析及應用。

5.資訊科技應用:常見資訊科技應用軟體與網路服務的使用方法。

6.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資訊科技合理使用原則、資訊倫理、法律及社會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