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灣保險業報告

隨著美國聯準會啟動升息循環,引發全球金融資產價格回檔,根據金管會公布,到今年4月底止,台灣整體壽險業淨值蒸發超過1兆元,從2.7兆元跌到剩1.69兆元,減幅近4成,整體產業淨值比只剩約5.5%,距離法定的3%底線,已經不算太遠。

根據金管會規定,檢視壽險資本狀況的頻率是每半年一期,若連續兩期淨值比跌破3%、或是資本適足率跌破200%,就要依《保險法》第149條,啟動改善措施,金管會會根據嚴重程度,從限制商品、限期提出增資、財務或業務改善開始增資,不然就強制接管,如果到達資本嚴重不足並且沒有依主管機關規定期限完成增資、財務或業務改善計畫或合併者,期滿後算起90天內,就有被接管、勒令停業清理或命令解散處分的可能,也就是所謂的「早期改正措施」。

所以,保險公司通常只要有跌破的可能時,就會立即規畫增資,以免業務發展受到影響,因此,6月初,金管會保險局已經收到來自新光人壽、台新人壽、三商美邦人壽、第一金人壽及一家外商分公司等5家壽險業的增資申請,這波增資金額合計超過200億元。

但是,目前為止還只是升息的初升段,6月15日,美國聯準會猛爆性一口氣升息3碼,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暗示,今年下半年可能繼續升息7~8碼,台灣壽險業的「超級龍捲風」就要颳起了嗎?

多數人恐怕都沒想到,在2026年正式迎接IFRS 17——號稱保險業的大魔王之前,眼前先有一座巨型冰山眼看要迎面撞上了,有幾家業者可能就要挺不過去眼前這一關?而你手中用來降低人生風險、規畫未來財務的一份份保單,若是來自這些紅色警戒的保險公司,當然也得提高警覺,因為,一旦公司失守,你的保單權益很可能就要不保了!

全球歷經疫情兩年來所造成的市場波動,保險產業同時也面臨著持續上升的通膨壓力所帶來的經濟衰退,以及地緣政治挑戰,在受到種種環境、人才、技術等趨勢變化,可能會抑制保險業的營運和成長。根據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2023保險產業趨勢展望」,歸納出全球保險業者應著重數位創新、氣候環境永續及IFRS 17的施行等關鍵3大議題。同時,為因應消費行為的改變,面對保險產業導入雲端服務為目前的發展趨勢,建議保險業利用數位轉型實現保險業新商機,同時注意氣候風險帶來的挑戰。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保險產業負責人林旺生資深會計師表示,在面臨多方面向的危機之下,期望透過此報告能給予台灣保險業者產業整體概況及未來展望,協助企業在變動中保持創新與韌性,永續發展。

至於2023年保險業者須關注的3大議題包括數位創新、氣候環境永續及IFRS 17的施行。首先、留意消費者行為的轉變,以數位創新實現新保險業價值。勤業眾信表示,數位轉型是當前企業皆須面對的趨勢,也使遠距辦公成為常態,台灣壽險公司與保經保代也積極試辦遠距投保,期望透過科技的力量縮短與消費者間的距離。瑞士再保險研究院2022-2023的調查發現,超過60%的亞太地區消費者,視是否有線上投保功能與否,來決定是否要購買壽險和健康險產品,故企業亦須注意消費者的消費行為轉變。

除了加速營運上的數位轉型,保險公司未來的技術目標應以客戶為本,提高服務的創新性和高敏捷性,例如在近期FinTech Taipei 2022活動中即有壽險業者攜手金融科技公司建構「核保AI醫療影像應用」,透過AI輔助胸腔X光的判讀結合到保險流程中,實現保險與醫療的結合,加速客戶服務效益。

為跟上導入雲端服務科技的趨勢,壽險公會今年推出保險存摺,並且試驗應用理賠聯盟鏈,讓保戶將來可用生物辨識,透過保險存摺身分認證,連結到有投保的各保險公司申請理賠。另外,金管會將於2023年公布純網保名單,預計該年底就會出現台灣首家純網路保險公司,有機會開發創新險種或商品。透過線上服務多元滿足客戶即時且客製化的需求,同時也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帶來未來新保險模式與新氣象。

二、檢視氣候風險展望永續發展。勤業眾信指出,氣候風險也會影響保險業的承保與投資,由聯合國成立的淨零保險聯盟( NZIA)目前與科學基礎目標倡議(SBTi)合作,預計在2023年1月發布一份目標設定議定書,讓聯盟的保險業成員可以依照各自的承保組合,設定符合淨零轉型路線的目標。為呼應台灣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金管會發布「保險業氣候相關風險財務揭露指引」,規範台灣保險業自2023年起應於每年6月30日前將氣候風險財務揭露相關資訊納入永續報告書或公布於公司網站,企業應建立氣候相關風險評估及揭露機制,並將氣候風險管理精神融入企業文化與營運決策中,透過建立氣候風險管理評估機制,以審視自身氣候變遷風險之韌性及落實自身營運低碳轉型。

企業應從被動因應政策規範,改為主動在ESG領域確立企業的領導地位,打造永續競爭優勢。勤業眾信建議,保險公司可以思考採取提高員工對於氣候風險的意識,推出ESG新產品、服務和保費等相關激勵措施,擴展風險管理服務等措施,來減緩整個價值鏈的氣候風險。

三、關注全球IFRS 17實行狀況,策略調整企業策略。勤業眾信表示,2023年全球多數地區將邁入IFRS 17實行元年,而台灣預計於2026年上路,多數保險公司已提早進行財務轉型計畫。由於牽涉面向包含精算、資訊系統、營運流程、內部人才培養等,使精算師、會計師、財務規劃和分析專業人員之間的合作會明顯增加,建議保險公司應定期檢視目前的財務營運模式、組織結構,並進行策略性調整,確保企業能有效經營同時兼顧新規範的執行。

現今商業社會中各行各業皆面臨許多挑戰。然而,保險業面臨的挑戰卻異常艱困,尤其是日新月異的法規要求、自新興市場衍生前所未有的機會、持續經濟的不穩定、以科技為導向的顛覆性事件、顧客期待升高、成本增加以及競爭壓力。透過安永專業服務,我們能協助您因應上述挑戰以及正面看待創新及轉型,以改善績效及推動長期發展。

安永全球團隊整合產業知識及經驗,可協助您回應最急迫之議題。不論是租稅服務、審計服務或創新諮詢服務,我們均能幫助保險業者制定併購策略、打造新商業模式、開發新產品、擁抱新科技、優化顧客體驗以及解決勞動力之轉移。

若分別從傳統型及投資型保單來看,2022上半年壽險業傳統型FYP為2,413.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7.9%;投資型保單因受到資本市場動盪影響,多數保戶投資態度轉趨保守,FYP下滑至2,162.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衰退25.9%。在所有險種幾乎呈現衰退的情況下,只有傳統型壽險逆勢成長24.7%,背後因素為升息效應,進而帶動美元利變壽險商品銷售,使得上半年利變型壽險成長25%。

2022台灣保險業報告

2022台灣保險業報告

雖然2022上半年FYP整體衰退11%,仍有正成長的公司。包括新光、法國巴黎、三商美邦、全球、保誠、台新、中華郵政與友邦,其中又以全球、中華郵政成長最多,皆超過5成。反之,衰退最多的則是元大、合庫,皆衰退逾4成。

進一步分析2022上半年FYP前6大壽險公司的新契約保費結構,國泰將近6成5的FYP來自投資型商品,光是投資型年金就貢獻55%;而中國則以利變型為主要收入來源,占64%。富邦FYP分布較為平均,分別來自於投資型商品約53%、利變型近40%;至於南山、台灣與新光,則皆以利變型占最大宗。

“疫情和烏克蘭事件導致通膨飆升,央行不得不考慮他們所採取的措施。對抗由供給端引起的通膨,相對過去由需求驅動的狀況需採取不同方法。如我們原先預期,保險公司認為在2022年最大的擔憂來自於通膨、流動性以及市場波動。

我們眼前的市場環境將如何影響保險公司所採取的行動? 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將審視戰略資產配置 (SAA),而在投資流程中整合最新的科技並將永續性目標納入考量將是他們加速發展的主要趨勢。”

安聯發布了其最新的〈全球保險報告〉,內容分析了全球保險市場的發展情況。此報告顯示,全球保費在2021年增長了5.1%(壽險:+4.4%;產險:+6.3%),得益於強勁的經濟順風、風險意識抬頭以及因市場熱絡而激發的創紀錄儲蓄量。總保費收入達4.2兆歐元(壽險:2.5兆歐元,產險:1.7兆歐元)。但讓2021年真正發光發亮的是保費成長的組成:超過三分之二的保費成長來自西歐和北美,光是美國市場就佔了漲幅的一半。以十年告一段落來說,2021代表著一個不尋常的結束,因為過去十年的成長行情並不太高(平均每年增長+3.6%)且需歸功於亞洲。全部的附加保費中該區就佔了40%,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中國的承保。作為結果,中國的全球市場佔有率倍增至12%。

原先預計2022年又是保險業的一個豐收年,但入侵烏克蘭使這些希望破滅。戰爭對經濟活動和信心影響頗巨,即便通貨膨脹有助於支撐上線,保費收入的成長極可能比最初預期的少約1個百分點。因此,我們認為2022年全球保費收入將成長+4.8%,壽險和產險幾乎相同(分別為+4.9%和+4.6%)。請注意,以上是將今年全球通貨膨脹率設置為6.2%進行計算的。

儘管現今的多重不確定性居高不下,但將眼光放遠,我們對未來並不太悲觀。畢竟,這些不確定性恰好是提高風險意識的溫床;它們強化了氣候變遷和人口變化的影響力,而這兩大趨勢正是成為風險保障需求的主要驅動力。總體而言,我們預計下個10年的年增長率將為+4.8%(壽險:+4.9%;產險:+4.6%)。這相當於到2032年,保費收入可望增加+67%,或2.8兆歐元,其中壽險業務將創造近1.8兆歐元(+69%)的保費收入,產險業務則略高於1兆歐元(+63%)。

「新冠和烏俄戰爭喚醒了大家追求更佳的風險管理,甚至對保障也有更多的需求。」安聯首席經濟學家盧多維克.蘇伯蘭(Ludovic Subran)表示。「保險業必須維持與經濟和社會的關聯性,並為新型和不斷攀升的風險推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在未來幾年中,可保性和可負擔性很可能成為急迫性問題。要解決這些則需要超越以往的努力、足智多謀的創造力,以及所有利害關係人、客戶、承保單位和決策者的密切合作。」

亞洲(不包括日本)的總保費收入僅微幅上長0.6%(壽險:0.3%,產險:1.4%)。主要原因為中國的衰退(-1.7%)。總保費收入超過1兆歐元。即便烏克蘭戰爭和新冠肺炎帶來的不確定性不斷攀高,但2022年的增長仍可能加速至7.2%(壽險:7.0%;產險:7.6%)。未來十年的平均成長率有望穩定在7.3%(壽險:7.5%,非壽險:6.8%),僅略低於過去十年的水平(7.5%)。

2022台灣保險業報告

「中國的炒作效應應該已經結束了。」報告的共同作者Michaela Grimm述說。 「鑑於近期中國和世界的變化,相較於前十年的9.2%,我們將中國保險市場的長期成長預測下修至『僅』6.9%。但即便如此,全球保險市場仍然繼續向東方轉移。大約42%的新保費依舊來自亞洲(不包括日本),其中一半還是因為中國的承保。尋求成長的大眾仍非轉向亞洲不可。這點在未來數年是不會改變。」

2021年台灣保險市場連續第三年萎縮,-6.2%的負成長(相較於2020年的-9.4%)。此衰退完全是由於壽險業務的保費收入減少了7.6%。但另一方面,產險部門則錄得6.6%的強勁增長。針對2022年,我們預計成長將「正常化」在4.1%。壽險業務遲早會回到正值區域,且產險業務也將持續其銳不可擋的氣勢(壽險:3.5%,產險:8.7%)。未來十年,受惠於人壽業務回歸常態的驅使,整體預期年均增長率可望達到6.7%(壽險:6.8%,產險:5.2%),遠高於過去十年的漲幅(+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