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教育基金 会 经书 结缘

從印送經書到佛教文化推廣

佛陀教育基金會前執行長 阮貴良
2008年 9月
【摘要】新世紀中的佛教出版文化、印經事業,必須著重在佛教教育文化的推廣,能運用影音設備結合現代高科技,希望能將佛教教育突破地理、時空環境以及語言文字的限制,更普遍廣大流通於全世界及未來。

一、概述
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佛教印經出版文化事業也有顯著的變化,經書法寶同時面臨新的種類格式與流通方式;本會(佛陀教育基金會) 成立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於佛陀教育文化的推廣,在2000年6月「邁向二十一世紀佛教出版座談會」中,已曾簡介本會之近期概況;但為考慮能讓大眾對本會之出版及教育文化推廣工作,可以有較完整的認識,故在此簡略介紹過去的經書出版與結緣流通情況,再提供本會現前的教育文化推廣經驗來與大眾分享,希望能在新世紀中,與各界佛教團體,共同開創與時俱進的佛教教育文化事業。

二、基金會經書出版、印贈結緣的歷史沿革
(一) 「華藏法施會」之承續
本會董事長淨空法師早年在台北成立「華藏法施會」,印贈佛經與大眾結緣,行之多年。1984年,本會發起人簡豐文居士,由於受師父的感召,奉獻自有房地產,成立「華藏講堂」,作為佛教視聽圖書館與弘揚佛法的場所。印贈經書與大眾結緣,同時提供佛教圖書與錄音、影帶予大眾借閱(聽);講堂則做為大眾閱覽室及邀請法師大德講演佛法經論的講經弘法場所,來弘揚佛陀教育。從那時起,也接受大眾捐贈來印贈佛教經書,如同一般「印經會」所做之佛教事業。此階段印經的內容大都以線裝古書之經論註疏再版為主要方向,以保留寶貴的古版經書,使其有新印製的經書供佛弟子閱讀,及作為將來再版時的重要依據。

(二) 基金會正式登記「出版社」
在 1985年1月8日由教育部正式核准成立財團法人基金會;並於11月向新聞局申請成立「雜誌社」,於1987年3月登記成立「出版社」,以正式登記之「雜誌社」與「出版社」來發行月刊及佛教經書,在當時,可說是不同於一般佛教「印經會」的作業方式。

本會在各項經費運用上,一貫以「專款專用」為原則;並在每月月刊中,公開財務收支表,以及每筆捐款之詳細功德名單,或許是這種做法得到大眾的認同,故能在最初成立的短短五、六年內,出版經費竟然約成長十倍左右。在當時基金會的經費財務運作上,「出版」的經費漸漸成為主要財務收支;時至今日,此項「印(購) 經書及運費」功德金,仍然約佔本會收入之50%左右。

(三) 出版方向的演變
由於本會多年來印製出版的佛書數量太多、種類太廣,僅能以大方向約略分類,以供大眾參考:

初機學佛、基本教理佛書之大量推廣。
印製出版各國文字之佛書經典,以協助世界各地佛教之弘揚。
協助大陸各地佛教團體印贈佛書。
古大德深入教理之註疏重新輸入排版。
中國佛教各宗派重要典籍之重新編排版面格式。
「可攜式文件」製作,提供下載服務。
兒童佛書之編寫出版。
(四) 版面編輯特色
(1) 封面設計:
突破傳統佛教經書保守的封面設計風格,希望佛經論疏也能為一般大眾容易接受,在封面設計上儘量與出版新趨勢配合,但不求花俏,尚保存其莊嚴的特質,掃除社會大眾對佛書的刻板印象,藉以提昇佛書的價值感。

(2) 內文編輯:
木刻版線裝書中,「經文」、「註解」與「科判」三部分的字體都一樣,本會為擺脫此制式的編排模式,讓三者的字型、段落行距做不同之安排,讀者便可輕易辨別;甚至在「註解」中若有「疏」、「鈔」、「記」的不同,也做不同安排。

(3) 出版書號登錄:
為區別及管理所出版的大量中外文佛書,並配合電腦做有系統的資料庫管理或搜尋,很早就開始登錄出版書號。其中,採用「中國佛教圖書分類法」的編碼,做為中文書籍的編號原則,外文書則以國家英文名稱之前二碼配合編號登錄。

(五) 出版印製業務改進:
本會最初如同一般「印經會」做法,完全委託一家印刷公司或出版社,全程處理印製業務,所以只能考慮價格是否合理?經書的品質是否滿意?在1994年左右,開始新的作業方式,分別與打字排版、紙商、製版、印刷、裝訂廠商接洽,約節省成本百分三十,要求「出版部」工作人員必須提高對印刷出版的專業知識。「原稿製作」部分,原來是委託電腦排版公司做文字檔輸入與版面編輯、出清樣稿,至1997年起,改由「出版部」自行操作電腦排版作業,至此,可以全面管控完整的出版流程。另有幾點,提供參考:

平裝書:封面之製版印刷,採用多本書拼版方式一起印製,以節省成本及減少紙張浪費;缺點是數量必須整體考量。
貝葉經:藏文貝葉經的製作,在製版印刷上,不採用傳統折本的排列模式,而研究出新的模式,讓一版中能排更多頁數(最多曾經排24頁) 。
電子書: 提供無版權要求、最新編排的經論註疏,以便利大眾翻印流通;同時達到「佛書電子化」,便於提供網際網路下載服務。(目前於網站中所提供下載之經書目錄,如附表一 (請參考「書目總表」) 。
(六) 出版業務特色:
近年來印製數量,請見附表(二)

以文教基金會的優勢來印贈經書,確實與一般佛教界出版社不同,在經費來源上,由於得到社會大眾認同與護持,不需考慮商業行銷流通管道,可以依據理想來實行印經計劃及經書結緣。
與一般印經會不同,印製出版多種外文佛書,及從事更多的佛教文化傳播推廣事業。
印經款項分二類運作,「委託代印」與「一般隨喜」二項,前者必須是由發心者出資印製一千本的經費,後者則是隨喜贊助本會印經,列入「印經計劃」項目中,可由本會按計劃安排全年度的出版書目,以達成推廣佛法教育的目標。
(七) 法寶流通特色
(1) 將「印贈經書結緣流通」視為是一種佛教教育的推廣手段、方法,同時也是協助各界佛教文化復興的重要工具。謹此列舉幾項工作:

所有經書完全免費結緣,遍及世界各地。
分「大眾結緣」與「珍藏圖書」兩類:「珍藏圖書」則是提供各地佛學圖書館館藏用書,及各地佛學院或佛教團體佛學課程參考用書。
印贈中文大藏經與大陸佛教及世界各地之寺院、道場、佛教團體結緣:從1985年起,開始海外贈書的活動;1989年則印贈《大正藏》數百套,贈予大陸佛教寺院、道場,及東南亞世界各地佛教團體,廣獲各地好評。1998年起,又印贈《乾隆大藏經》數百套,主要贈送大陸。
協助外文大藏經的印製與流通:「印度天城體巴利文大藏經」(全套140冊,印贈1200套) 、「緬甸巴利文大藏經」(全套40冊,印贈3000套) 、「斯里蘭卡巴利文大藏經」(全套57冊,印贈2000套) 、「寮國文巴利藏節要」(全套8冊,印贈3000套) 及「藏文大寶伏藏」(全套76冊,印贈1200套) 。即將印贈「柬埔寨文巴利藏」(全套110冊,印贈2000套) 。
協助蒙古佛教、柬埔寨等國家佛教復興:印贈多種當地文字的佛經書。
協助藏人僧伽教育所需之教材:提供多處在印度的藏人佛學院、寺院,印贈所需的僧伽教育經續法本。
(2) 為使佛教經書法寶能更普遍廣大流通於全世界及未來:

本會完全放棄製版權要求。
若有作者希望於本會出版其作品,則必定要求同意放棄著作權。
希望能配合眾多電腦使用者的方便運用,本會全部使用Microsoft Office 的Word程式來編排佛經書檔案,並同時製作成 PDF 檔,以避免字型使用與造字的困擾。
三、佛教文化推廣
古代高僧大德如玄奘、義淨、慧日等大師,不畏生命危苦,不懼千辛萬苦,只為了能將佛法的傳播的更久、更遠,誠令我凡輩後人景仰讚嘆不已。時至今日,已有方便的現代高科技,佛陀教育、佛教文化傳播及推廣,理應不該受地理、時空環境、語言文字的限制,但看吾等佛弟子如何運用現代高科技爾!

講經弘法課程數位化:不再侷限於一時、一地的教學;將課程現場錄製成數位化的影音檔,以利電腦保存及後製,亦可置於網際網路中供下載。
搜集具有正知正見法師的講經說法錄影、錄音檔,包括世界佛教三大系(南傳、漢傳、藏傳) 各宗派法門,將其轉成MP3或RM檔案格式,置於網際網路中供下載。(本會所提供之RM 或MP3檔分類統計表,略如附表三、表四)
未來展望:
現場網路直播:在佛門中達到遠距教學的成效。
3G行動數位之服務:讓佛門訊息能迅速、立即傳達給需要的人,及隨時隨地都能聽經、念佛,實現修行道場行動數位化。
經書館藏數位化:將尚未經電腦排版的佛經書,先掃瞄為圖檔影像,收藏於電腦資料庫系統中,以利資料檢索查詢及文獻保存、流通。
四、結語
本會多年來的工作方向,是希望透過經書出版、印贈結緣到現代科技:影音光碟、聲音數位檔(MP3) 、影片數位檔(RM) 、網際網路、3G行動數位服務的結緣流通,達到弘揚廣大佛法的目標,更加顯示出佛法的普遍性及無窮可能性。在此同時,本會亦希望所有的佛教團體或印經會,還有四眾弟子們要來關心、重視:我們對經書法寶的恭敬心與舊書、舊錄音影帶兩者之間的處理問題。當然,這又是另一個很重要但需大家共同來深思、討論的議題。

相關文章:「佛書出版概況之回顧與展望」

http://www.budaedu.org/introduce/intro_8.php

 三千佛名經-千佛洪名之寶懺                        CH371-33-01-001

發 行 人:簡豐文
出 版 者: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地 址:100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十五號十一樓
網 址:http://www.budaedu.org
E - m a i l :
電 話:(02)2395-1198 傳 真:(02)2391-3415劃撥戶名:佛陀教育基金會 劃撥帳號:07694979
銀行名稱:台灣銀行城中分行(請於電匯或轉帳後告知本會用途)
帳 號:045004597503
本會經書免費結緣之請取方式如下:
(1)親臨佛陀教育基金會三樓講堂
(2)利用傳真:(02)2396-5959
(3)發送E-mail:
(4)寫信指名:佛陀教育基金會法寶流通股
(5)撥打電話:(02)2395-1198 分機:11、12 或13
為提高服務效率,請您嚴謹考量,慎選所需經書;儘量利用前面
四種方式請取, 若用(2)至(4)項, 請詳寫經書名稱、冊數及收件人
姓名、地址、電話、郵遞區號, 以減少本會之處理時間;大量申請,請註明用途, 儘量少用電話, 以避免姓名、地址等文字上書寫之錯誤;若用電話,請長話短說,讓本會能順暢服務更多之大眾。
■ 本會網站, 講經音檔、文字檔。內涵豐富, 請多利用■
本會經書, 歡迎翻印( 請勿增刪), 贈送流通, 功德無量
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登記證局版臺業字第三八六九號
 

倓虛法師

倓虛法師(1875—1963)中年出家,隨近代天臺宗高僧諦閑法師修學,在興辦佛教教育,建設佛教道場方面有突出貢獻。1925年,諦閑老和尚向倓虛傳天臺宗第44代法卷,倓虛法師成為天臺宗第44代傳人。

在清末民初那一段時間,華北(包括東北在內)的佛教非常衰微。並不是華北沒有寺院,也不是寺院中沒有僧寶,而是僧寶不弘法,才造成了佛教的衰微。華北的佛教,歷來都以北京為中心,在倓虛法師所著的《影塵回憶錄》一書中,有一段民國初年北京佛教情況的記載:據佛教會登記調查,全北京城,大小有一千一百多處廟,在這麼多廟子裡,沒有一處請法師講經的,而且聽經的時候,他們連聽都不聽。因為清朝以來,北京的舊風氣,都是以經懺和交際為主,如果能經懺佛事拿得起來,再能交上某督撫,或提督或王爺,就成功了。所以,他們的生活都很舒服,然而卻沒有人發心來弘法。

首善之區的北京如此,偏遠之地的東北可想而知。一直到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年),出身於四明山觀宗學社的倓虛法師到東北「辦僧學」,東北廣大地區才有了弘法的法師。要瞭解倓虛在東北弘法的經過,須先自他早年出家說起。
早年出家

釋倓虛,俗姓王,名福庭,出家後法名隆銜,法號倓虛,他是河北省寧河縣北河口北塘莊人(解放後一九五五年隸屬天津市塘沽管轄),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年)出生。

甯河縣位於天津百里之遙的海濱,由於靠海,所以土地鹼性重,不能耕作,居民世代以曬鹽為生。後來由於人口增多,鹽灘不夠曬,一部分人改行捕魚,一部分人泛船貿易,往返于山東、奉天一帶販賣糧食。倓虛的父親王德清,就是以泛船貿易,到各地做買賣為生。

倓虛的母親張氏,在未生倓虛前已生了七、八胎,都沒有養大,三十六歲時又 生了倓虛,倓虛是他父母唯一存活的兒子。到了十一歲時,才進入私塾讀書,本來當地人家的孩子,多數不入塾讀書,小時候遊蕩,大一點就隨大人幹活。倓虛是獨 子,他母親怕他隨著村童去打魚摸蝦出意外,才送他入學塾中。倓虛的天分不高,常因背不出書捱老師的打。他人又老實,不敢翹課,只有常常裝病不到學塾去。就 這樣,斷斷續續讀了四年書。

十四歲時,母親送他到一家字型大小益隆智記的鋪戶學買賣,學了半年,他覺得乏味,就辭職回家。在家賦閑了兩三年,看了不少的章回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榜》等。十七歲時,他母親為他娶了親。那時是光緒十七年盛暑,當地鬧時疫(霍亂),村中死了很多人,他一家人命大,沒有被傳染。婚後數年間,他迷上了外道,想學「長生不老」之法。什麼金丹道、西華堂、歸依教,以至於基督教、天主教他都入過;什麼煉丹、運氣、點竅也都學過,最後他發現全是騙人的,所以都放棄了。

二十歲到三十歲這段時間,他做過買賣,到軍營中當過差(記帳),逃過難,做過工,還擺過卦攤。其間經過中日甲午戰爭、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入侵、日俄戰爭等事件,直到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他才有一分安定的工作,那是在營口一所宣講堂任宣講員,後來轉任督講。

在以上十年間,他家庭中也發生了極大的變故,他二十歲時父親逝世,二十六 歲時母親病故。在此期間,他的長女、長子也相繼出生,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年),他把家眷也遷到營口。他在宣講所那幾年,有暇就看醫書,在中醫藥方面頗 有心得。家眷遷到營口,生活擔子加重,為了生活問題,他離開了宣講所,湊錢開了一家中藥鋪,字型大小是東濟生。他在藥鋪裡,一方面行醫,一方面看善書,也研究 佛經。

他那些年朝夕研讀的,是《楞嚴經》。還有幾個志同道合,一同研讀《楞嚴》的朋友,其中最熱心的是劉文化。劉文化曾特別到北京嘉興寺去請《楞嚴》回來大家閱讀,到後來他就有了出家的心願。四十歲時,曾到北京附近的懷柔縣紅螺山資福寺,向寶一老和尚請求出家,但別人對寶一說:「他是營口的名醫,有妻子兒女。」寶一和尚沒有接受。到了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他已經四十三歲了,感覺到人命在呼吸間,世網縈纏,終無了期,便毅然放下一切,假藉回家修墳墓,就這樣離家到了天津。

他到天津的清修院,找到一位他在紅螺山認識的清池和尚,要求出家,清池以他已研究佛經多年,應該拜一位尊宿為師,就帶他到淶水縣的高明寺,求純魁禪師代他已入寂的師兄魁印禪師收倓虛為徒弟。這位俗名王福庭的中醫先生,就在高明寺剃度出家了。剃度後,仍隨清池回到天津清修院,他雖然年已四十多歲,但未受過戒,仍是沙彌身分,在清修院打鼓撞鐘,收拾佛堂,打掃院子。

倓虛出家那一年的秋天,寧波觀宗寺的諦閑法師傳戒,倓虛認為機會難得,於九月間南下寧波,在觀宗寺受具足戒,受戒後就留在諦閑法師所辦的佛學研究社,學習天臺教法。他在社學習期間,發憤忘食,十分努力。很受到諦老的重視。事實上,諦老也因為弟子多是南方人,北方佛法衰微,他希望能培育出幾位北方弟子,以復興北方的佛教。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年)三月,北京的佛教居士們發起「戊午講經會」,推徐蔚如居士專程南下,請諦閑法師到北京講《圓覺經》。諦老以倓虛是北方人,帶著他去,語言溝通上方便些。另外同去的,還有仁山法師和戒蓮法師。諦閑在北京,一部《圓覺經》講了三個多月,蔣維喬和江味農兩位元居士記錄了一部講稿,諦老為之題名為《圓覺經親聞記》。七月間,諦閑師徒南返,當時的交通總長葉恭綽、鐵路督辦蒯若木合贈了二仟銀元,其它居士也各有饋贈,諦閑後來以這筆錢把觀宗寺的「佛學研究社」,改為「「觀宗學社」,成為當時一所很有名的僧教育機構。這次的北京之行,倓虛也和葉恭綽、蒯若木、蔣維喬、江味農、徐蔚如等諸大居士締交。以後他的弘法事業,得到這些人的護持與支持。

倓虛回到觀宗寺,在觀宗學社又苦學了兩年。民國九年(一九二○年)秋間,三年修學期滿,辭別諦老行腳參訪,與觀宗寺派往北京請藏的禪定和尚同行。禪定為了籌募請藏時要繳的印費,偕倓虛向當時的段執政祺瑞募化了一千元。以後請藏的事有禪定辦理,倓虛應北京佛教籌賑會主任馬冀平之請,到河北省井陘縣城(現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的顯聖寺講經一個月(井陘是倓虛大師講經生涯的開端)。請經結束,回到營口,探視先前一同研究《楞嚴經》的朋友和妻兒。後來他的妻子也皈依念佛,翌年第四個兒子王維翰也發心出家,就是後來在北京極樂寺任住持的大光法師。這都是這次回家的度化之功。

他和禪定和尚到北京時,原本是禪定介紹他到奉天的萬壽寺協助方丈省緣辦僧學,結果到了營口,他早先宣講所的朋友和一同研究《楞嚴經》的朋友,如王志一、陸炳南、於春圃等,都鼓勵他留在營口弘法,大家支持他建立一所楞嚴寺, 以為他們當年共同研究《楞嚴經》的紀念。因緣誠然不可思議,他那班朋友都沒有什麼經濟力量,但無意中得到一位信佛的善士薑軼庵資助,以六千元買下一塊七十 畝的土地,這樣建寺的事就有了頭緒。但以建築費一時尚無著落,他先到奉天萬壽寺去辦僧學堂。在東北他又認識了幾位元居士,都捐了錢,陸炳南等人在營口也找到一些慈善人士捐助,這樣楞嚴寺就開始興建了。前後經過了十年之久,一所具有相當規模的《楞嚴寺》竣工了。倓虛不去任住持,他推薦了時任寧波天童寺方丈的禪定和尚,到營口楞嚴寺充任十方選賢的首任住持。

另一方面,他在奉天萬壽寺佛學院任主講,前後三年,講完《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等十部經,其間到過東北如哈爾濱、海城等大城市去講經,還收了許多皈依弟子。東北以往沒有講經的法師,他是開風氣之先的人物,這使他在東北聲譽日著。
極樂寺擔任住持

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放寒假後,他在萬壽寺主講三年已滿,應哈爾濱信眾之請,講《楞嚴經》。這時,佛教的大護法朱子橋將軍,擔任東北護路總司令兼哈爾濱特區行政長官,開會歡迎他。當時哈爾濱有一位時任中東鐵路稽查局長的陳飛青居士,早在一年多前就和倓虛商議過,要在哈爾濱建一所寺院。這時他到了哈爾濱,機緣成熟,建寺的工作已經開始,他就出任了這座「極樂寺」的首任住持,並負起繼續興建的責任。

極樂寺的興建,在朱子橋、陳飛青、以及北京的葉恭綽等大護法的支援下,工程進行得很順利,到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八月就全部竣工了。不但如此,還在山門內兩側空地上建了十多間瓦房,辦了一所極樂寺佛教學校。

倓虛在極樂寺擔任了六年住持。其間,營口的楞嚴寺還沒有竣工,在長春又興建了般若寺。奉天萬壽寺的佛學院、北京彌勒寺的佛學院也都請他去講經。他就在這幾個地方往來忙碌。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年)四月間,還在極樂寺傳了一次戒,請寧波觀宗寺的諦閑老和尚到了東北,擔任得戒本師和尚。倓虛在觀宗寺的觀宗學社受學時,諦老以他系北方人,在社中品學兼優,對他十分重視,目的就是希望他將來能在北方弘揚佛法。如今他果然達到了老和尚對他的期望,自然十分歡喜,親寫了一統嫡傳天臺宗第四十四代法卷傳給他,倓虛于此繼承了天臺宗的法嗣。

傳戒結束,送走了諦閑老和尚,他六年住持期滿,準備退座,與地方諸大護法開會,推多年在極樂寺協助他辦事的定西法師繼任住持。定西法師就是與他在營口一同研究《楞嚴經》的于春圃居士,依寶一老和尚出家,初名如光,後來改名定西。
協助般若寺修建

交卸了哈爾濱極樂寺的住持,倓虛又到長春去忙般若寺的興建。般若寺興建的起因,是早在他數年前到長春講經時就種下了。那次他在長春講《金剛經》,地方護法居士丁樹敏、張子元、馬靖東等發起建寺。以建寺之緣由于講《金剛經》,所以就定名為「般若寺」。但由於籌款不易,工程斷斷續續。中間一度因為長春開馬路,原先建的為社會局賠款徵收,又選了一塊地重建。直到倓虛去住持後,工程才加速進行。同時有一位早年在奉天萬壽寺作學僧的澍培法師,在般若寺協助照應。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東北發生九一八事變,日本軍佔領東北,倓虛以般若寺工程未了,一時不能脫身。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二月,他接到朱子橋由西安發來的電報,促他到西安去弘法,他借機把般若寺的住持交由澍培法師繼任,偕同一位景印涵居士經北京到西安去了。

那時西北的佛教有兩位大護法,一位是辭官不作、專辦賑濟事業的朱子橋居士,一位是陝西當地人,曾任過財政廳長的康寄遙居士。那時西北的佛教十分衰微,由於朱、康兩位居士的提倡,加以倓虛到西安講經,還和當地的一位華清法師在大興善寺辦了一所佛學院,所以西安的佛法一時有興旺起來的跡象。他在西安停留了半年多,由於是年七月諦閑老和尚在觀宗寺圓寂,他接到通知稱九月發龕,要他務必參加,他就離開西安到寧波去了。
開創青島湛山寺

到寧波奔過諦閑老和尚的喪,葉恭綽居 士在上海設齋歡迎他,席間葉居士請他到青島去興建一所寺院。青島早年是一個小漁村,後來辟為商埠,就日益繁榮。德國人占駐後,大力建設,使青島成為國際商 港。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葉恭綽和陳飛青兩位居士到青島避暑,見青島市面繁榮,耶穌教和民俗外道盛行,獨獨沒有中國寺院。他和當地人士開會討論,要 在青島興建一所寺院,他並當場認捐一萬元。當時的青島市長胡若愚還撥了一塊公地。葉居士那時曾函約倓虛到青島去負責籌建,倓虛以長春般若寺工程未完而辭謝了。這一次在上海見面,葉居士舊話重提,倓虛推辭不得,就承擔了下來,這就是他到青島去開創湛山寺的因緣。

青島的湛山寺,規模極其龐大,自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動工,直到民 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才告一段落。這其間,有無數的佛教信士發心施助,眾志成城。最感人的,是一位軍人出身的王金鈺居士。他獨任了興建大殿的費用,還 把他青島市區一幢高級住宅,捐給湛山寺作為精舍。還有佛學家周叔迦居士,他們弟兄幾個捐建了湛山寺的藥師塔和藏經樓。一位臺灣人林耕宇居士,獨立建了山門,並捐款數十萬元,做了寺內各大殿的臺階、欄楯等環境工程。可是到了湛山寺工程完成的時候,大陸內戰也糜爛不堪,翌年——三十七年三月底,倓虛離開青島,經上海到了香港,從此未再回過湛山寺。萬法無常,於此可見一斑。
赴港設立華南佛學院

他赴港的因緣,也是由葉恭綽居士而起。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大陸許多學僧逃難到香港,無所歸依,有些被誘入了基督教的道風山宗教研究院。後來,樂渡法師發現早年寶靜法師創辦的「弘法精舍」空置未用,樂渡與精舍董事王學仁、黃傑雲、林楞真等,一同找到了在港隱居的葉恭綽居士,相商在弘法精舍設立佛學院,以收容在港學僧,請倓虛法師主持。後來由葉恭綽和樂渡分別致電青島,倓虛始由山東飛錫南下,在弘法精舍中設立了「華南佛學院」。

佛學院由葉恭綽、王學仁、黃傑雲、樓望纘、林楞真五位居士組成董事會,每 月支持佛學院經費港幣一千元。倓虛任院長兼主講,原預定收學僧十名,後來以大陸湧入香港的學僧過多,都想進入佛學院,這樣就增加到二十一名。倓虛要求董事 會每月又增加了三百元的經費。學僧們種菜打柴,以補經費之不足。是年,倓老已是七十六歲的高齡,除授課外,每星期日到東蓮覺苑講《法華經》。他為每次節省一毫洋的渡船費,買二等站票渡海,精神令人感動。

一九五二年,第一屆學僧畢業,老和尚向董事會辭院長職。董事會懇留,佛學院又續辦了第二期,也招收了二十多名學僧,到一九五四年畢業,是年老和尚已八十歲,再向董事會辭職。各董事懇請老和尚常住弘法精舍,佛學院改為研究性質,學僧在院以自修為主。
創立中華佛教圖書館

一九五八年,老和尚創立了「中華佛教圖書館」,搜購得七部《大藏經》及散裝經書二萬餘冊,全日開放,任人借閱。這時老和尚已八十四歲,每星期日在圖書館講《楞嚴經》,風雨不誤,而聽眾座無虛席。
圓寂

一九六三年春間,一部《楞嚴經》講完,又應四眾之請,繼續講《金剛經》。講到夏曆五月,感到身體疲憊,氣弱胃呆,飲食減少。《金剛經》講到第十七分就停講了。夏曆六月初一,度過了他八十九歲的生日,二十二日下午,在大眾念佛聲中,結跏趺坐入寂。是時為一九六三年八月十一日。世壽八十九歲,僧臘四十六年。
一生所興建的寺院

老和尚一生所興建的寺院,除前述的營口楞嚴寺、哈爾濱極樂寺、長春般若寺、青島湛山寺外,經他手復興的,還有吉林的彌陀寺、天津的大悲院、瀋陽的般若寺、永安寺等。他所興建的寺院,均附設有佛學院。他一生設立的佛學院有一十三處之多,而他在國內造就的僧才及度化出家的僧伽,難以數計。
貢獻

老和尚一生對佛教最大的貢獻,是復興東北佛教,使東北緇素兩眾聞知正法。蔣維喬居士曾說:「天臺一宗盛弘於北方,此乃智者大師創教以來所未有也。

佛學著述

老和尚是近代佛教的教育家,著述甚多,主要的有《金剛經講義》、《心經義疏》、《心經講義》、《大乘起信論講義》、《天臺傳佛心記釋要》、《始終心要義記》、《普賢行願品隨聞記》、《楞嚴經講義》、《影塵回憶錄》等,後來為弟子輯為《湛山大師法匯》行世。

 資料來源:中國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