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 姆 果

卡姆果(Camu Camu fruit)又称作卡姆梅,是原产于秘鲁共和国亚马逊河上游的水果。原本只是一种只有当地原住民才知道的水果,如今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原因就在于卡姆果的天然维生素C含量在全世界的水果中数一数二,其不仅受到饮食界的关注,在美容界也已成为热门话题。卡姆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开发前景。

中文学名 卡姆果 拉丁学名 Camu Camu fruit)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桃金娘目 科 桃金娘科 种 卡姆果 分布区域 秘鲁共和国亚马逊河上游

位于南美洲大陆中部的秘鲁共和国,其中国土的一半以上都遍布着郁郁葱葱的密林,并拥有着闻名遐迩的安第斯山脉及亚马逊河。在亚马逊河上游,人们发现了一种名为“卡姆果”紫红色果实,由于这种水果非常脆弱且不易保鲜,原本是一种除了原产地以外不为人知的珍贵水果。随着它富含天然维生素C的特点被发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卡姆果(Camu Camu fruit)外形似葡萄,果实直径为2~3cm。果实成熟时呈现美丽的紫红色。卡姆果与番石榴同属桃金娘科。果树能够长到3米左右的高度。果肉几乎为半透明的白色。味道极酸,这是因为卡姆果中含有剂量极高的天然维生素C,其含量是柑橘类的60倍。据说在当地只有女性才会食用。卡姆果属热带灌木,高2~3米,有大羽毛状的叶子,小花有蜡状的白色花瓣,芳香,其果实如葡萄般大小,直径大约2厘米,外皮呈紫红色或淡橘色,果肉为黄色浆状物质。烘干后其果肉为淡米黄色。 [1] 

卡 姆 果

CAMU CAMU FRUIT(14张)

野生的卡姆果生长在多水的地区。在洪水频繁的时期,即使浸没于水中长达数月也不会腐烂。卡姆果生长在紫外线强烈的环境中,为了保护自身不受活性氧的侵害,它天生拥有极强的抗氧化力,凭借抗氧化成份多酚的作用保护自身,防止外界伤害。卡姆果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顽强生长,是生命力旺盛的植物。 [1] 

卡姆果

原产于南美洲秘鲁的亚马孙河上游雨林地区。

从亚马逊流域原住民自古流传的说法中,可以找到这个名字的踪迹。成熟的卡姆果被风吹落在亚马逊河中,引来鱼群,鱼群抢食果实时发出“哈姆哈姆”声,后来,人们就将这种水果成为“卡姆果”。

现已有多种美容护肤品将卡姆果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积聚的美肌力应用于护肤中。卡姆果的美肌秘密在于果实中富含的维生素C和种子中蕴藏的多酚。丰富的天然维生素C能积极还原黑色素,令皮肤充满透明感,焕发白皙光彩。

摘取熟透了的卡姆果,将之冷冻,并加工成为功能强大的粉末——这种来自亚马逊雨林的灌木丛的果实含有强效的营养物质,其维生素C含量远高于地球上任何一种已知植物。 [2] 

桃金娘科

常绿木本,多具挥发油。单叶对生,具透明腺点,无托叶。花两性,辐射对称,单生或集成穗状、伞房状、总状或头状花序;花萼4-5裂,宿存;花瓣4-5,着生于花盘边缘,或与萼片连成一帽状体;雄蕊多数,花丝分离或合生成1至多体,药隔顶端常有1腺体;心皮2-5,合生,子房下位或半下位,1至多室,每室多数胚珠,花柱单生。浆果、核果或蒴果。种子无胚乳。植物体常具分泌腔,双韧维管束。本科植物普遍含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丁香油、桉叶油有明显的抗菌和镇痛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本科约75属,3000余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原产8属,89种,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另引种8属,73种。药用10属,30余种。 [3] 

参考资料
  • 1    陈吉宁,马建堂主编,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读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5.11,第72页
  • 2    (美)艾尔·敏道尔,(美)哈特·莫狄斯著;祝宁译,新维生素圣经,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09,第145页
  • 3    主编董诚明,王丽红,药用植物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01,第234页

卡姆果(Myrciaria dubia)是桃金孃科的一種常綠灌木,原產於秘魯的亞馬遜河熱帶雨林。卡姆果自生於河畔,樹高約3米,花白色有芳香。卡姆果的果實外表類似櫻桃,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2]。卡姆果的果實在其原產地被當地居民廣泛食用,近年也開始大規模在世界市場上種植流通。卡姆果適合在炎熱潮濕的熱帶地區種植,成長需要大量水分。

卡姆果
卡 姆 果
卡 姆 果
科学分类
卡 姆 果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蔷薇类植物 Rosids
目: 桃金娘目 Myrtales
科: 桃金娘科 Myrtaceae
属: 拟香桃木属 Myrciaria
种: 卡姆果 M. dubia
二名法
Myrciaria dubia

(Kunth) McVaugh

異名[1]
  • Eugenia divaricata Benth.
  • Eugenia grandiglandulosa Kiaersk.
  • Marlierea macedoi D.Legrand [Invalid]
  • Myrciaria caurensis Steyerm.
  • Myrciaria divaricata (Benth.) O.Berg
  • Myrciaria lanceolata O.Berg
  • Myrciaria obscura O.Berg
  • Myrciaria paraensis O.Berg
  • Myrciaria phillyraeoides O.Berg
  • Myrciaria riedeliana O.Berg
  • Myrciaria spruceana O.Berg
  • Myrtus phillyraeoides (O.Berg) Willd. ex O.Berg
  • Psidium dubium Kunth

參考資料编辑

  1. ^ The Plant List: A Working List of All Plant Species. [2018-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4).
  2. ^ Justi KC, Visentainer JV, Evelázio de Souza N, Matsushita M.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and vitamin C stability in stored camu-camu (Myrciaria dubia) pulp. Arch Latinoam Nutr. 2000, 50: 405–408. PMID 11464674.

  • Penn, J.W., Jr. 2006. The cultivation of camu camu (Myrciaria dubia): A tree planting programme in the Peruvian Amazon. Forests, Trees, and Livelihoods. Vol. 16 (1), pp. 85–101.

外部連結编辑

  • Conservation issues with pictures of the tree, fruits, and harvest method.
  • Tropical Plant Databas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yrciaria dubia List of Chemicals (Dr. Duke's Database)
  • For extensive information on how food safety-inspired EU legislation has emerged as a market access barrier for camu camu and other underused plant species, see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009042810/http://www.underutilized-species.org/eu.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