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原文】

忠恕违道不远[1],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注释】

[1]忠恕:儒家伦理思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译文】

能够做到忠和恕,那就离

中庸

之道不远了。何为忠恕?心中不乐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东西,也施加给别人。

【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做事应该符合人道,而人道的原则之一就是“忠恕”,我们经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这个意思。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解读】

己所不愿,勿施于人

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出自《

论语

》,然而在《中庸》之中,同样有这样的

醒世恒言

出现,这里说的是“已所不愿,勿施于人”。其实,一个“愿”字和一个“欲”字并没有什么区别,要说明的也是同一个道理,那就是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情,或者说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不要去勉强别人去做或去接受。这句话只有短短八个字,却道出了做人的真实意义。

“己所不愿,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这里孔子所强调的一方面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宽恕待人这一方面。另一方面,人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就是说要学会一种“推己及人”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智慧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认为,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世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在与别人交往时,我们一定要推己及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愿,勿施于人”的智慧,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常说的将心比心是一个意思。人就像一块磁铁,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类别的。如果你想结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须先成为这样的人,种什么因,收什么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如果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这种非公平的态度,将会使你“自食其果”。而且,进一步说,你所释放出来的每一种思想的后果,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因为你对其他人的所有行为,以及你对其他人的思想,都经由自我暗示的原则,而全部记录在你的潜意识中,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性质会修正你自己的个性,而你的个性相当于是一个磁场,把和你个性相同的人或情况吸引到你身边。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己所不愿,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我们要坚守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愿,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没有体悟到这八个字的真正意义与智慧所在。在处理一切事情时,我们都应当意识到“己所不愿,勿施于人”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一条法则来奉行。


 


 

ʩ�����Ը������ʩ����

��������ʦ����  �༭�����ӹ湫����

��
��������ˡΥ����Զ��ʩ�����Ը������ʩ���ˡ�����֮������ˡ�����ӡ���

����������Ϊ�˳�����ס����ˡ����̬�ȣ�������Υ�����������Υ���־����룬�����ȥ���Ͳ���Զ���������ܡ���ˡ�����ˣ����������������������ʰ�֮�������ǿ����Ǿ��ľ�����ˡ���Ƽ����ˡ���������������ʩ���ˡ����������������ˣ�����������ˡ����������ˡ�ľ��������档������Ҫ���ľ������ˣ����������Ŀ������ܲ��ܽ��ܣ������ܽ��ܵķ�ʽ��������������˵�Һܾ���������õķ����������ܽ��ܣ��Ǿ�û��ˡ�ˡ���������ǿ�ƣ������ǿ��Ƶ�����̫ǿ���������ܾ�������ʵ������IJ���ˡ�����Ŀ��ܻ��Dz����������������ǿ��������档���ԡ�ʩ�����ʩ֮�ڼ���������Ը������ʩ���ˡ���������ǡ������ˣ����ʼ����������������ѡ������ԡ�����֮������ˡ�����ӡ������������еĽ̻壬��������ˡ��������̬���ܹ�ͨ���������ڵ�һ�н̻塣
��

������Դ���ӹ湫����http://www.dizigui.cn/clsfx_161228k.asp����ӭת�أ��ж�������

��
��ժ�� �����ġ������ǻ۱��ص�Կ��55-028-0035
�ж���ʦ��  

��

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关键词:中庸

孔子所提倡,是传我们怎么样修道,怎么行道。孔子有一次传了密宗,孔子的密宗,你们晓不晓得?没有听到过啊?孔子在《论语》上传(过)。有一天,孔子看到《论语》那个书上写得很妙,孔子莫名其妙,大概,我想想哦,因为我久矣没有梦见他了!(一笑)。坐在那里休息,好像正坐在摇椅上摇啊摇,曾子跑过来;曾子一定像我们这个禅堂在打七一样,天天在参话头啊、打坐啊,搞得昏头昏脑的在他前面刚刚跑过来,孔子把他一叫:“曾参啊!”叫他名字。那个曾子正在好好修道用功夫,听到老师一叫,头就一回转来:“做什么?”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指头一指:“吾道一以贯之!”所以现在有个道叫“一贯道”,就是盗用孔子这个话来的(众笑)!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这句书,你看《论语》上一读,妙得很噢!你读懂了这个书,趣味无穷!“参乎!”这个原文记载,孔子就叫:“某人!你过来!”曾子这时一回头;还没有等他开口,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这个!“曾子曰:”曾子一看:“唯(是)!”懂了,开悟了!“唯!”就是“是!”开悟了。

“曾子出”,曾子开悟了,他们两个在这里头演戏,师徒两个传了密宗了!外面同学在外面等着:把他叫过去干什么?挨骂啊?还是给他东西呀?结果不晓得他们两个搞什么。“曾子出,门人问,”曾子一开门啊,这帮同学们问他:哎?老师有什么传你呀?“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没有什么,你们不要怀疑,老师并没有传我什么,只告诉我做人做事“忠恕而已”。你看曾子是孔子学生的传道的最诚恳的人,结果说了慌话,出门就扯谎!(众笑)

孔子说,“一以贯之!”就是这个!他同学问他,他说成是“夫子之道”两个,“忠恕而已矣”!他(孔子)告诉他一个,他变成两个了;加上孔子“一以贯之”,三个了(众笑)!所以呢,你看《论语》这一节书越读越有趣、越读越妙,我当时读到,“咦?!这个真妙!”当然学了禅宗以后再读到(懂)这个书。孔子传给他“道”。颜回死了,孔子那么多弟子,只有传道于曾参,可是曾参最鲁,“鲁”是个性,不是笨,最老实,话都讲不清楚,你叫他上台讲话,结结巴巴的,可是你说他人嘛,真诚恳、真老实,这样叫做“鲁”。所以他最后传道,“一以贯之”给他。他出来告诉人家“忠恕而已”。他看这一班同学功夫没有到,学问没有到,所以只好给他讲行,不讲道体。就是“这个”!这个是哪个呀?“一以贯之”,一以贯之贯到哪里呢?如果向心窝子灌,心脏出了毛病;向脑子里灌,脑会发炎;灌到哪里去呢?被日本人用刑,鼻子里灌上了辣椒水,那更不是“一以贯之”了!他说“这个!”禅宗所谓讲“这个!”他懂了。那么曾子出来呢,没有办法告诉同学们,因为晓得他们都没有到,你只要好好做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什么叫“忠恕”呢?推己及人。你想到不愿意做的事,你不要叫人家做;我不愿意拿的东西不要叫人家拿;我不愿意听的话,你不要讲给人家听;你怕人家骂你,你不要骂人;你怕人家笑你,你不要笑人。这是忠恕之道。忠,推己及人;恕道,包容人家;就是讲行为了,这是恕,恕(就是)能够包容。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那么这里,所以进一步孔子传道于曾子,曾子做了他的心得,就是《大学》这一篇。曾子传道给孔子的学生,因为孔子的儿子早死,(只有孙子,孔子的孙子子思,)曾子又传道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著《中庸》,叙述他祖父的这个“道”。所以他这里解释:

“忠恕违道不远”,你注意一个字了吧?忠恕是不是违道这个“违”字。好了,他跟他老师俩讲两样的话了。曾子说:孔子叫他,“曾参,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出门,同学问,“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一个变成两个。那么,我们刚才提出来讨论,曾子没有把真正的孔子的心法(表达、)表达不出来,只好在行为上叫同学们:你慢慢去修吧!

所以修道的东西并不是见道的东西,所以“忠恕”是行,不是见道。但是忠恕行道这个行,同“道”距离并不远,就是这个东西,一个手的(两面)这一面(和翻过来)这一面。所以呢,这里面特别注意一个字,就是画龙点睛一个眼睛,“忠恕违道不远”。忠恕怎么可以讲它“违”道呢?忠恕是行上、道的行,中庸重要是讲见道以后修道的,这一“见”很难。所以从“行”上来见道不是不可见,其实行道才能见道,由于短距离,所以忠恕违道并不远,它近似“道”。善行真的做到了,这个道你不要愁见,自然会悟道,就是(看)你的道德善行到家不到家。佛家也一样,佛家说《金刚经》也好,各种(经典)讲,你要善行功德圆满,你的智慧自然开发、自然会悟道了,会证得菩提,会得到般若。所以说“忠恕违道不远”。

告诉青年同学们,读书不能马虎,像这些书也不是老师(教的。)我当年老师教我只晓得背,管他违道不违道,只要背得不错、不打手心就好了!为什么看到一个“违”字啊,管它(呢!)什么都不管。中年以后,自己慢慢懂了,哎呀?!怎么“忠恕违道不远”,这是干什么的呀?古人写文章不乱用一个字的,换不得的!所以“违道”这里是画龙点睛一只眼。所以他说“忠恕之行,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什么样的事情你自己不愿意人家加在你身上的痛苦,你不要加给别人身上去,这就是道。佛家的(这)就是慈悲。什么事情我不愿意接受的,你不要叫人家接受去做。换句话,剩饭酸了,我不愿意吃,但是说“某人,你喜欢吃酸的,你吃吧!”那就不忠恕,没有这个道理;宁可你把它倒掉。你都不愿意,为什么给人家?这个心太不好。所以啊,“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你不要叫人家去做,这是忠恕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