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拉克 谈 高效 能 的5 个 习惯

專文推薦

不只是勞力工作者,我們更是知識工作者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

很多人離開學校後就再也不看書了。嚴格說來,他們在學期間,頂多也只讀應付考試的教科書。

閱讀量再大一點的人逛書店時,總抱怨書籍陳列櫛比鱗次,消化不完。事實上,我們並不需要有壓力消化每個月排行榜上或是名人的私房書單,有些書只要讀別人的摘要心得就可以了,但經典就不同,值得一再咀嚼,甚至每年都從案頭取下,書寫因此被觸發的新想法。

《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正是經典中的經典。

  杜拉克提及知名執行長威爾許(Jack Welch)的自傳內容,說他每五年必自問:「我現在需要做什麼?」而我外公經營百貨行六十年,經歷過草創、上坡、輝煌、下坡四階段,卻從來沒有像威爾許那樣每五年自問:「我現在需要做什麼?」

輝煌時代過後,他坐在藤椅上,默默地細數依序崛起的百貨公司、超商、大賣場、寶雅、電商,無力地坐視消費者陸續別抱。

百貨行裡以前有資生堂專櫃,如果某個時間點當機立斷,留下這個專櫃,以這個專櫃的服務為圓心,轉型成美容院,或許就此斷尾求生。又或者,收掉百貨行,加盟超商。又或者,把過去賺來的錢轉為持有統一超、全家、寶雅、pchome、momo的股票,打不過你就加入你。

杜拉克分析,勞力工作者只需要講求效率(一個早上賣了幾件制服、繡了幾件學號),也就是把事情做對的能力,知識工作者則必須有能力判斷做哪些事才是對的事(是否繼續賣制服,或是否花錢買別人的時間,請人代繡學號)。

原來,我外公從一無所有拚搏到一位百貨行負責人,一輩子還是用勞力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自己。他累積了若干資本足以讓他做下一個決定,心力卻總耗在煩惱制服賣得好不好。賣得好,他也得付出更多勞力繡學號,捨不得請人,於是忙到沒時間思考社會氛圍和民眾價值觀的改變(逛百貨公司取代上百貨行買東西),忙到無視新科技,而瞎忙終究讓他被時代淘汰。

他並沒有把自己定位成一位管理者、領航者、知識工作者,所以他當然沒有在每個歲末年終盤點要果斷放棄哪些事以及做哪些新的擘劃。擘劃不一定會成功,但是,那是對的事。

  杜拉克於一九○四年出生,而日本最古老的自動販賣機也在同年由俵谷高七發明,從那年起,自動販賣機就逐步取代勞力工作者的角色。

杜拉克說:「在現代組織中,如果說知識工作者有責任透過他的職位或知識對組織有所貢獻,而且他的貢獻會實際影響到組織達成經營績效和產生成果的能力,那麼每一位知識工作者都是『管理者』。」

你我都該把自己定位成一名知識工作者,而不只是勞力工作者。勞力工作者認真揮汗,知識工作者則必須揮汗思考該把有限的力氣用在哪裡。

本書重點就是每個高效能管理者都必須培養的五個習慣:了解你的時間、問「我可以有什麼貢獻」、善用人之所長、先做最重要的事、做有效的決策。若想對這五個習慣了解透徹,建議同時研讀柯維(Stephen Covey)寫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了解高手們看法異同,取其聯集(不只是交集)處事。

杜拉克特別強調「先做最重要的事」,柯維也說「要事第一」。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
 
管理是一種習慣,而不是一種天賦

Jenny Wang(JC 趨勢財經觀點版主)

在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的《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這本書中,點出了許多人對管理學的誤解。首先,優秀管理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透過練習而得。管理者必須學習如何在眾多替代方案之間尋找最佳解,幫助組織更有系統與效率地持續前進。

另外,成功的團隊並非憑藉一人之力,而是集眾人之力創造出來的結果。優秀管理者扮演的角色不在於發號施令,而應從自身做起,透過絕對責任、專注於貢獻所長來凝聚組織的向心力,使每位成員擁有共同的核心目標,樂於接受挑戰來達成更高的願景。

藉由這本書,我們理解到打造高效能的關鍵是:先觀察,後行動;掌握時間,整合資源;聚焦結果,打造流程。本書讓讀者可以更有系統地培養高效能的五個習慣,將過量的資訊與繁雜的細節簡化,找到專屬於自己的決策流程。

  學會管理自己「做對的事」的能力

艾兒莎(知名作家、創業家)

      三年前創業初起時,我是一個從未碰過、沒想過自己會需要「創造」管理環境的人,雖然二十五歲就到新加坡工作,後來也被指派為CEO,管理了一些人。但那時上面還是有老闆給出指引與既定架構,我遵循即可。而且當時我管理的員工才三個,這類較偏扁平式的組織只要夠懂人際與手腕,就可以熬過去,因為我對的是人,而不是組織或系統。
      後來我從一連串的錯誤、人事崩垮的危機中才發現,如果不懂得從自身開始管理,就根本不可能管理好公司。而我花了大把顧問費才理出最關鍵的道理,那就是管理自己「做對的事」的能力。所以,當我看到書中同一個核心概念貫穿各個篇章,不只頻頻點頭,還分享給我的員工。如果能老早看到這樣的內容,我就不用走這麼多冤枉路了!
      書中提到的各類管理層面,不單對個人、對企業、對組織都影響深遠,而我最在意的時間管理、組織管理,更是一輩子都需要學習的課題,但如何能在不同面向的管理中找出「對的事情」去做,那是需要對情境、人性、職場生態與企業營運狀態有足夠理解與頗析後,才能給出的建言,這本書,都清楚做到了!
      最後一個讓我感同身受的地方就是書中提到的「不要因人設事」。身為老闆與領導者,很容易就被情緒與情感干擾,如何能把員工放在對的位置且引領出他們的潛能,以及如何用系統來框架他們產能與絕對價值,其實有一定程度互抵的,但要做到平衡就會是一大難題,連我自己也常因此陷入「因人設事」的處理方式,導致了很大的災難。所以,希望有志於管理好自己、管理好團隊、管理好客戶與事業的讀者們,能一起悉心品味筆者想分享的扎實內容。

  管理者的首選之書

林揚程(太毅國際顧問集團執行長)

創業二十年的我,即使經過許多年,杜拉克先生仍是我心目中商業管理史上第一人。他絕對是位先知,數十年前撰寫的經典之作,歷經歲月的推移轉變,更佳驗證他的真知灼見!

我經營的公司「太毅國際顧問」每年協助數百家企業進行人才發展,其中會有一、二十家透過我們進行儲備管理者(MA)的培訓計畫,這種為期一到兩年的學程方案,通常會要求推薦幾本管理的大書,而《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便是我給新任管理者的首選之書。

書中淺白直述的實例,清晰呈現作為經理人的基本原則與認知,而簡要的五項習慣落實方法,更對應到我們日常的管理工作。

雖然杜拉克早已逝去,但是他說過:「我在這兒,哪兒也不去。」是的,他一直都在,超越時空、歷久彌新的務實創見,陪伴所有管理者一同迎向企業未來的挑戰與機會。

斜槓時代必備的基本功

維琪(好感度教練)

我是一名自雇者,不但要經營公司,還身兼企劃、行銷、主持等角色,除此之外要照顧小孩、經營「維琪百科」讀書會,還要花時間在學習成長上,如何「高效能」地讓所有事情都在軌道上就很重要。如同本書所說,高效能是一種可學習的技能,但大多數人都把焦點放在「把事情做對」,看似有效率,卻不是在「做對的事情」。

杜拉克提到五個簡單的習慣,而我如何落實並發揮高效能呢?一、了解自己的時間:「授權」和嚴謹的時間安排是我每天在做的。二、問「我可以有什麼貢獻?」:如果這件事非我不可,就讓自己和對方都有收穫。三、善用人之所長:很多事情交給專業。四、先做最重要的事:大部分時間專注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如此可大幅減少「重要又緊急」的事情發生(除非意外)。五、做有效的決策:運用科技如搜尋引擎優化(SEO)、A/B測試等,幫助我進行調整並做決策。

在這個多工斜槓的時代,學習「高效能」儼然成為職場甚至生活中的基本功。

有效的管理,是可以學習的

謝文憲(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一九九七年我二十八歲,從第一線的房仲明星業務晉升為帶兵的店長。

身為管理者,天真地以為只要業績好、有領導魅力,挾著信義君子與優質服務品質的兩枚光環,就可以帶領成員達成組織與成員的目標。殊不知,這些都只是我一廂情願與不切實際的想法。

檢討業績的店長會議時,桃竹區主管送了杜拉克這本書給全區店長。我從一開始的半推半就,藉由全區店長讀書會的研讀、討論、發表,伴隨著自身愈發多元的實務管理案例,搭配書中所提的五個管理效能習慣,一步一步引領我走進現代管理的殿堂。

之前在商戰名人讀書會的影音節目,我也與來賓一同導讀本書,激辯的討論火花中,我們將時間管理、聚焦成果、用人所長、專注焦點、做好決策等五大習慣,用自身經驗分享給讀者。

本書是陪伴我從二十八歲到五十一歲,隨時翻閱都能有極大收穫的雋永好書。

永遠啟發世人的大師智慧

許士軍(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

近十餘年來,在管理範疇內,種種新觀念和新思想不斷輪番出現,爭奇鬥豔,令人有眼花撩亂之感。也同時帶來一個十分基本而實際的問題:這些管理理論與觀念,是否適用於台灣?尤其很多管理大師所提出的主張,本身屬於一種「理論原型」,而不是可以立即付諸實施的實務參考,更讓人在學習仿效時感到些許迷惘。

然而,在「理論原型」研究路線之外,彼得.杜拉克從一開始就帶著對人的核心關懷,從實務入手,他所建立的管理思想體系乃奠基於他長駐企業內部,深入地與企業各階層工作者,上至企業總裁、高階主管,下至生產線上的工作者進行第一手觀察以及先知般洞見未來的智慧。

可以這樣說,杜拉克在管理上的智慧,不是來自艱深的理論或小題大作式的科學研究,而是透過他對於人性和社會的透徹了解,掌握關鍵因素,配合外界環境和變化的形勢,化為有如佛家所稱「明心見性」似的語言,因此讓人非常容易得到啟發。

杜拉克雖被喻為現代管理學之父,他卻自稱是個社會生態學家,因為他最關心的, 其實是人的處境,他深信,在每個社會的每個組織中(無論是企業、政府、非營利組織),高效能的管理與高道德操守的領導人,才能大幅改善人的處境。

也因此,他所關心的是:這些機構或組織能否發揮其社會功能而促成一個健全的社會,他發現,要做到這一地步,乃取決於管理要素能否發揮作用。這個心路歷程說明了,何以杜拉克對於政府以外的機構先是寄望於企業,而後擴大到非營利型組織,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何以他在一九五○年代之後對於管理的重視,以及後來不斷闡揚知識經濟和知識工作者的道理。

杜拉克認為,人需要社群,也需要社會。對他來說,企業組織並不是單純的經濟性組織,而應該承擔其社會功能,並從而獲得其權力。因此,管理應該建立在深層的價值理念上,而不只是一種作業性、技術性的理性經濟活動。

因此,杜拉克一生的教學和寫作圍繞著以對決人的關係為核心,作為發揮效能的管理目標。在他近半個世紀的著述生涯中,寫了數十本書,發表了上千篇管理論文,如今都已經成為經典,其中本書《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就是歷久彌新的經典之一。也因為他這種以關懷人為核心發展出來的管理思想體系,對人性有深刻的觀察,才能夠超越時間與空間,不斷感動、啟發、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他的許多原創觀念,諸如「分權」、「知識工作者」、「目標管理」、「顧客導向」 等,多年來都使得世界上各行各業的人,從國家的領導者、企業總裁到中高階主管,以及一般工作者,不斷從中得到啟發與激勵,譬如說,前奇異總裁威爾許、前英特爾總裁葛洛夫(Andrew S. Grove)、微軟創辦人蓋茲(Bill Gates),以及台灣許多傑出的企業界領袖,都是杜拉克管理思想的熱情支持者。

杜拉克一生的前瞻思想和智慧語言,可說是人類值得珍惜的最寶貴資產,而他帶給這個世界至深至廣的影響力,並不因他的離去而消失。因此任何對管理有興趣、期望自己成為高效能的工作者,都不應該錯過這本書!

導讀

成為自己職涯的執行長 詹文明(杜拉克管理學家)

當一九七九年底的某日無意間逛到一家書店裡,拿起一本乍看之下十分不起眼、英文名叫The Effective Executive的書,翻了再翻,有幾個字抓住我的眼球:「我能有什麼貢獻?」頓時我楞在當場,直到老闆叫我、催促我才回了神,買了書離開書店。迄今已隔四十載,讀爛了兩本,反覆實踐,領悟內化,質疑現狀,追求意境。屈指一算讀上百遍,影響之大,無以倫比,可以說這本《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改變了我的命運、我的人生觀以及我的家庭。

「高效能」對我而言是一項修練、一種紀律,是後天的實務綜合;是可以透過自己的才華以有目的、有條理、有系統的工作,成為一位卓有成效的知識員工,做出對人、組織乃至社會的重大貢獻,讓其他人因自己的生命而變得很不一樣。為此,我的經驗告訴我,「高效能是可以學習而且必須學會的一種特殊技能,更是一種心靈的能力。」

難怪杜拉克會語重心長指出:「二十一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革命並不是征服太空、網際網路、生物科技、醫學進步、通信速度,而是知識員工可以透過『自我管理』成為自己職涯的執行長。」

成功的職業生涯並不是規畫來的,而是靠管理來的,尤其是「自我管理」。養成高效能的五個習慣則是自我管理的全部內涵。為此,我們需要當自己的執行長,因為「人人都是執行長」。我們要有綜觀全局及同時認清現實的挑戰和掌握機會的能力,需要有多數人所沒有的自我認知,《杜拉克談高效能的5個習慣》這本書給出了答案。(本文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