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 人 對 台灣 人 的 看法

:::

  • 首页
  • 资讯公开
  • 出版品
  • 交流杂志(文章)

  • 回上一页
  • 友善列印

两岸交流的社会影响:台湾人在大陆 发表人/王振寰 整理/编辑部

  • 更新日期:109-08-19

两岸过去二十多年的交流,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双方人民对彼此的印象,从隔离到拉近距离、从陌生到逐渐熟悉,有益于双方在社会层面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和相互尊重。许多台湾人在大陆,到底在社会层面,双方的相互印象与影响如何?王振寰教授从经商、旅游、求学、学术交流四个层面,深入剖析、逐一探究。

台商的生活方式与大陆社会

王振寰教授分析,台商到大陆投资有三种时期,一九九○年代初期珠三角的中小企业和传统劳动密集产业、一九九○年代晚期长三角的大型电子业、二○○○年中期的服务业,上述三种类型投资与大陆社会的关系,呈现演化的过程。
早期台商在珠三角的投资,由于薪资低、军事化管理、财大气粗、搞政商关系、喜欢声色场所,让许多大陆人对台湾的印象是有钱,但不太令人尊敬。一九九○年代末期,到长三角投资的台商,在各地置产和聚集居住,形成台商区或台湾街,但多仍与当地台湾人往来,与本地人交往不多。此外,随著台商人数的大幅增加,以及大陆经济的大幅改善,台商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逐渐影响当地中产阶级消费习惯。「台湾来的」、「台北来的」成为品牌,在大陆各地方兴未艾!
二○○○年中期之后,台湾中小型精致、风格独特的服务业和产业,将代表台湾的生活方式和风格,带进大陆主要城市。台湾人生活方式的「小资情调」,深深地触动大陆新兴中产阶级的心,因而向往台湾的生活方式。
王教授引用一项调查显示,问及当地人是否接纳台商,有一半人愿意与台商做邻居,而另一半则拒绝与台商做邻居。接纳者中,二六‧七%认为可学习经商知识、提高素养;八%认为可以体现生活品味;六%认为治安比较有保障。该调查也显示,台商虽带来生活便利、休闲娱乐,但是随之的大量声色场所,也败坏社会风气。
王振寰教授特别指出两件事,首先大陆汶川地震后,台商慷慨解囊及慈济功德会的善行,让大陆人对台湾人的大爱精神,留下极好印象。其次,大陆经济改善、前景看好,使大陆配偶没有动机来台,许多先生配合太太在大陆发展,这个改变正在发生,也将带动新一波两岸社会整合!

台生在大陆求学与大陆社会

王教授分析,台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父母到大陆经商,而进入台商学校或当地中小学就读;另一种是在台湾中学、大学毕业,到大陆高校就读的学生。
就中小学台商学校的学生分析,尚有地域差别。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东莞地区的台商子女,倾向认为当地人没什么水准,认为自己来自台湾,未来也会回台湾。这种认同,比较接近「阶级差异」而非「政治差异或认同」。相对地,在上海的台商子女,比较亲近当地社会。这是因为上海的全球化和富裕,苏州和江南的人文荟萃,台湾认同比较脆弱和模糊。王教授特别指出,这差异显示阶级差异,在认同中的重要影响性。上海台商子女的认同模糊,显示当两地生活方式接近时,对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是比较会认可的。
其次,在台湾人前往大陆高校就学的议题上,台生在上海,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大陆同学,存在未来共同发展事业的可能性。而台生在北京,重点大学的学生未来对大陆有极大影响力,因此台生对北京的同学,表现出愿意和他们进一步互动的意愿。王教授指出,留学大陆高校趋势,有利于两岸年轻人的交往和理解,但也对台湾的大学产生极大压力。未来决定两岸前途的年轻人能一起共同求学和生活,对于两岸的发展,应是极为正面的历史机遇。

台湾游客在大陆的旅游

每年有数百万人次的台湾游客前往大陆,让台湾民众增加对大陆社会的了解。王教授指出,大陆将旅游视为对台统战策略,用寻根祭祖、各省旅台同乡会参访、祖庙进香、学生夏令营等方式,吸引民众前往大陆旅游、交流,以期对大陆有较多认识和情感。根据一份研究显示,大陆积极邀访台湾学生,的确使得台湾青年对大陆的刻板印象有显著改善,只是这样的改善,未必涉及国家认同和统独立场。因此,在认同层次,交流接触反凸显社会差异,强化台湾青年学生对台湾的社会认同。
民调显示,有四七%台湾民众对大陆民众印象不佳,只有三八%印象不错。印象不佳的主要理由,是文明程度有待改善。调查还显示,去过大陆的台湾民众,有五○%对大陆人民留下好印象,好评比没有去过大陆的多一七%。显示即使是短暂观光的接触,都有利于两岸人民的交流、减低陌生感和敌对感,甚至是印象的改善。

台湾学者与大陆的学术交流

两岸的学术交流之初,大陆高等学校设备简陋、薪资低廉、环境恶劣、学术表现不佳。现今大陆各主要大学,由于弹性薪资,大幅招募海外华人和世界级学者到大陆讲学,几个大陆重点大学的世界排名甚至优于台湾的大学。短短二十年间,两岸高等教育,有了极大改变。
除了以上大趋势外,王教授分析还有三个重大改变:首先,学术发展上,大陆重点大学成为全球各国主要大学青睐的对象,纷纷与之合作,国际连结也远比台湾来得多且深。我们需要与其有更深入的合作,才能更有利于华人学术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其次,大陆学者整体而言,都非常喜欢台湾的生活环境:干净、安静、有礼貌、习惯排队、常说谢谢,相互信任等这些「文明行为」。他们最常问到的,就是台湾的发展经验,并表达对民主政治的羡慕。
第三,对两岸关系的看法上,学者对双方的了解更深,更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理解大陆和台湾的关系,需要在各方面拉近距离之后,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台湾学者也会看到大陆政府对台湾的态度,虽然身段变软,但态度坚决。对共产党在意识形态灌输上之彻底,对「统一」台湾的决心,有更深刻的认识。
王教授语重心长的指出,台湾在经济和学术发展上优势不再,可以骄傲的就是民主与富裕的优质生活。这个优势,是大陆政权无法提供其人民和社会的,也是两岸人民需要共同追求和维护的社会特质。
综合以上四种交流经验,王教授提出一个发人省思的问题,为何台湾最近几年相当骄傲的认为,我们有精致文化、幽雅生活方式、保存良好的中华文化、排队遵守秩序的人民?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有了新的对照组,对照的是大陆。过去我们对照日本、欧洲与美国,因此认为自己相对落后。
陆委会历年「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调查显示,台湾人认同的趋势愈来愈高。台湾人认同从一九九二年的一七‧六%,增加到二○○○年的三六‧九%,到二○○七年的四三‧七%,到二○一○年六月份的五二‧四%;中国人认同则大幅下滑,而同时是中国人与台湾人的认同,则微幅下滑。
王教授精辟指出,从社会学的角度,人们是透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这些年台湾人是透过大陆人来认同自己,相对地也在心理上贬抑了大陆人和大陆社会,以强化自己的文明程度和幽雅的生活方式。因此,陆委会的调查,如果妄加揣测的认为这是政治意识而非社会意识,那就可能有过度推论之嫌。认同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端看我们与谁来对照!
两岸人民与社会的交往,使双方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朝向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不需否认两岸之间仍有差距,政治上仍有很多差异,台湾的民主无法接受大陆的统治模式。我们的民主和生活方式,是大部分大陆人民倾羡的对象。优质、富裕和民主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两岸社会都要追求的目标。两岸民间社会交流的加强、加深、加大,是相互了解和认识的必要途径。

台湾金门县——金门岛上的慈堤三角堡咖啡很可能是在台湾观察中国入侵威胁的最佳地点。这里可以直接看到10公里外的中国城市厦门,咖啡馆建在一处废弃的军事掩体上,装饰着迷彩网,供应冷热饮料。

随着中国的军舰在台湾沿海盘桓,导弹打到台湾的海域,咖啡馆的两位老板表现出了不同的忠诚度,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台湾的代际转变已经改变了这个民主岛屿与中国的关系。

如果中国试图武力夺台,32岁的蒋仲杰会参加战斗,即使胜算不大。而52岁的丁一修则表示“会投降”。

台湾的文化并非一个单一体,而是由原住民时代、数百年的华人移民时代、日据时代和严酷的戒严时期所塑造。在其作为民主国家的30年中,归属感的不同主导着它的政治,围绕是接受还是反对中国对该岛主权要求的辩论随着年龄、身份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撕裂。

近年来,在中国日益挑衅的情况下,中间立场发生了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将自己与中国区隔开来。对他们来说,中国对多元化和民主的生活方式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不同于丁一修和许多对中国友好的长辈,他们并不认为台湾是分裂已久的大家庭的一部分。

大陸 人 對 台灣 人 的 看法

慈堤三角堡咖啡的老板之一蒋仲杰说,如果中国武力攻台,他会参加战斗。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在台湾,这些离中国最近的岛屿历来更倾向于中国,即便如此,丁一修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矛盾的是,老一辈人对中国几十年前的攻击记忆犹新,却是对中国最友好的人。他们是中国经济自由化的受益者,接受过强调台湾与中国联系的教育,记得习近平成为最高领导人之前,中国向世界开放并使得许多人富裕起来的岁月。而对于年轻的台湾人来说,他们对中国的看法是习近平塑造的,这个没有自由的国家一心想要否认他们选择领导人的能力。

尽管蒋仲杰和丁一修有过相似的经历——两人都在中国住过一段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金门生活,但蒋仲杰珍视台湾的开放,感到受到了北京的威胁。“我珍惜台湾的自由民主,不想被其他人统一,”他说。

几十年的民主统治以及中国为孤立台湾的不懈努力,再加上最近香港民主体制的瓦解,都使他更加坚信这样的前景,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对中国回应议长佩洛西访台而举行军演的反应并不激烈。许多人已经估到中国会这样做。

三角堡咖啡馆本身也是建立在直接军事对抗的历史遗留物之上,那段历史并不遥远,即便如此,人们对新的威胁也漠不关心。咖啡馆下方的沙滩上有生锈的坦克和废弃的装备,让人联想到双方交火的日子,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如今的演习在遥远的天上和海里进行。

周五,中国向台湾周边地区派遣了战斗机、轰炸机和10多艘驱逐舰和护卫舰,其中一些越过了将中国大陆与台湾分隔开的台海中线。中国在演习第一天挑衅性地发射了至少11枚导弹,其中一枚飞越台湾上空,对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非肉眼所见的。

大陸 人 對 台灣 人 的 看法

马祖列岛上的一家餐馆里正在看新闻的食客。这里距离其中一个演习地点只有40公里。 An Rong Xu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靠近大陆的马祖列岛距离演其中一个演习地点只有40公里,但岸上的生活基本照常。在台湾军队将炮弹装入一艘运输船的同时,志愿者仍在继续清理海滩。许多人表示,过去的情况更糟。

军事僵局曾持续数十年,老一辈的居民对紧张局势不以为然。他们回忆,在1995年和1996年,也就是台湾第一次直接总统选举之前发生的中美对峙期间,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时,人们逃离较小的岛屿,冲向银行取出毕生积蓄。

“人们都在逃命,”62岁的鲍玉玲说。

鲍玉玲相信,和上次一样,这次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这是她与35岁的女儿张意婕罕见的共识。

对于被称为“第三次台海危机”期间的军演,张意婕几乎没有印象了。相反,她表示,最近大量涌入附近海域的中国挖沙船,是中国侵略行为一个更为明显的迹象。

现在,她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威权主义。虽然她的母亲认为经济增长应该是第一位的,并对附近中国岛屿上修建的新建筑表示赞赏,但张意婕说,自由和民主才是最重要的。

大陸 人 對 台灣 人 的 看法

鲍玉玲认为应该优先考虑经济增长,并称赞附近中国岛屿上修建的新建筑。 An Rong Xu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大陸 人 對 台灣 人 的 看法

鲍玉玲的女儿张意婕认为,自由和民主是最重要的。 An Rong Xu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国父孙中山当时革命了那么久才让我们脱离了独裁的体制,为什么要回归?”她说。

在距离中国更远、生活着2300万民众的台湾岛,这种倾向更为明显。中部城市彰化26岁的顾问杰西卡·方说,除了民主价值观,不断受到攻击的威胁日益融入了她这一代人的世界观。

她说,在目前的紧张局势下,许多岛外的观察人士似乎认为台湾人会“歇斯底里”地囤积食物,制定疏散计划。她表示,这种看法让她感到不快。她说:“台湾人在面对日益紧张的局势时表现得镇定,不是由于无知或天真,而是因为这已经被接受——甚至被内化——为台湾人的一部分。”

不过,杰西卡·方承认,中国最近的军事姿态让她更加重视攻击的可能性。她说,如果台湾海峡真的成为战场,她会把父母送到安全的地方,然后留下来战斗,不过她也承认,拿起武器对她来说可能不是做出贡献的最佳方式。

在靠近中国大陆的几个属于台湾的岛屿上,少数人确实看到了演习的情景。在金门,39岁的独立书店老板邱翌瑄说,她在周四感到了一股震波。“一开始我以为是打雷,后来发现不是,”她说。

大陸 人 對 台灣 人 的 看法

周四,游客在马祖列岛参观一座寺庙。 An Rong Xu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即便如此,她也不为所动。她说,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躲炮弹的记忆”。她表示,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威胁并不算什么。

在北边的马祖列岛,16岁的高中生蔡澔珉说,他听到了爆炸声,看到了短暂的闪光。他展示了自己用手机拍下的照片,上面有两条平行的尾迹从中国海岸升起。

在中国生活的一年里,蔡澔珉开始钦佩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比如它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实力。尽管如此,他说自己打算在达到年龄时加入台湾军队。他更喜欢台湾的言论自由。

这对他主要的政治参与形式来说很重要——在网上制作米姆来嘲弄中国共产党和习近平。

为了应对与中国不断升级的紧张关系,他从英国情景喜剧《憨豆先生》(Mr. Bean)中的画面精心制作了一个米姆,其中憨豆先生看着表睡着了。在图片上面,他补充了自己的信息:“所以说阿共要打来了没?”阿共是中国共产党的绰号,带有贬义。

他说,他对中国的看法和朋友们一致,他们对入侵的可能性不当一回事。他说,与以往一样,中国的愤怒只是作秀。

“我还感觉那两发的导弹拍照拍起来很漂亮,有钱的话为什么不多打几发?”他说。

大陸 人 對 台灣 人 的 看法

台湾金门县海滩上的一辆生锈的坦克。现在,越来越多的台湾人认定自己不属于中国。 Lam Yik Fei for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