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 蘭 道

Facebook

邮箱或手机号 密码

忘记帐户?

注册

无法处理你的请求

此请求遇到了问题。我们会尽快将它修复。

  • 返回首页

  • 中文(简体)
  • English (US)
  • 日本語
  • 한국어
  • Français (France)
  • Bahasa Indonesia
  • Polski
  • Español
  • Português (Brasil)
  • Deutsch
  • Italiano

  • 注册
  • 登录
  • Messenger
  • Facebook Lite
  • Watch
  • 地点
  • 游戏
  • Marketplace
  • Meta Pay
  • Oculus
  • Portal
  • Instagram
  • Bulletin
  • 筹款活动
  • 服务
  • 选民信息中心
  • 小组
  • 关于
  • 创建广告
  • 创建公共主页
  • 开发者
  • 招聘信息
  • Privacy Policy
  • 隐私中心
  • Cookie
  • Ad Choices
  • 条款
  • 帮助中心
  • 联系人上传和非用户
  • 设置
  • 动态记录

Meta © 2022

:::

17231795182418601885

1723

清廷官府增設「淡水廳」

康熙60年(1721年)爆發朱一貴事件,朱一貴以「反清復明」為號召,武裝起義,攻陷臺灣府城後,自立為王,後遭清廷趁隙之際,一舉覆滅。清廷有鑑於此,認為原有的「一府三縣」行政區劃已不敷統治需求,便擴編為「一府四縣二廳」──增設「彰化縣」與「淡水廳」。原設於彰化縣城,後遷入廳治竹塹城(今新竹市),管轄的範圍包括從大甲溪以北,至貢寮的遠望坑,與蛤仔難(噶瑪蘭,今宜蘭)為界,大約涵蓋了今日的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桃園縣、新竹縣市、苗栗縣的沿海地區。由淡水廳的設立作為「淡」蘭起始點,代表當時台灣的發展已逐漸由南向北推進。

更多

淡 蘭 道

1795

白蘭氏開發北、中二路

許多史料記載淡蘭古道歷史時,常提到「土人白蘭」或「土著白蘭」經狩獵開拓的山路事蹟。這位平埔族人白蘭氏因而被視為是淡蘭古道的開闢者,其開發路徑可大致分為兩路:
北路(暖暖至三貂嶺):暖暖-碇內-楓仔瀨-桀魚坑-伽石(豎石)-三貂嶺下-三爪子坑(汛)-苧仔潭(食)-三貂嶺。
中路(暖暖至頂雙溪):暖暖-十分寮-楓仔嶺-頂雙溪。

更多

淡 蘭 道

1824

黃廷泰率眾入山開墾

新北市雙溪區泰平地區的開發歷史,可歸功於清道光年間的黃千總(清朝官職稱)「黄廷泰」,當時黃千總沿著頭圍往泰平方向移墾,到達泰平地區時,發現此地十分遼闊且平坦,便稱之為「大坪」,遂率眾開墾,也就是「黃總開大坪」。而因丘陵地可採樟製腦,河谷平坦地可種植稻米、甘藷等,進而成為當地居民重要的經濟來源,並吸引更多漢人來此發展,逐漸形成聚落。隨著這股移墾潮流,我們可初步描繪淡蘭中路的脈絡。

更多

淡 蘭 道

1860

臺灣開港通商

清廷在兩次的英法戰爭失利後,分別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准許外國人來台貿易,開放了安平港、淡水港作為通商口岸,後來增列雞籠(今基隆)及打狗(今高雄)兩個港口。臺灣的經濟貿易來源也由原本的米、鹿皮、白糖,轉為茶、糖、樟腦,又以茶葉為最大宗,因此,隨著市場需求增加,促使北台灣快速發展,也間接帶動淡蘭南路(茶道)的拓展開闢。

更多

淡 蘭 道

1885

劉銘傳巡撫開闢淡蘭便道

歷經牡丹社事件(1874年)後,清廷逐漸意識到臺灣的重要性,便任命沈葆楨來臺處理臺灣海防。翌年,沈葆楨倡議「開山撫番」政策,將山區及臺灣東部納入統治,更增設臺北府、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及基隆廳。1885年建立臺灣省,由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並積極推動多項現代化建設。隨著茶葉帶來的經濟成長,使得官府不得不拓展「茶路」,加強開闢淡蘭便道(今北宜公路之雛形)工程。此路徑大幅縮短往返噶瑪蘭的路程,取代原本的三貂嶺路線,成為現代北宜間的主要交通道路。

更多

淡 蘭 道

淡蘭百年山徑

橫跨200年歷史的淡蘭百年山徑,見證臺灣清朝時期從北部的「淡水廳」至東部的「噶瑪蘭廳」之間往來的歷史,蘊含美麗風景及淵遠流長的人文故事。近年來,政府與民間合作,以手作步道工法修復錯縱綿密的古道,並於2018年梳理為「北路」、「中路」、「南路」三大路網。淡蘭古道如今被指定為「國家級綠色步道」,豐富的人文歷史與環境生態外,也連結區域內主題特色遊程路線,不論是登山新手或是探險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段,體驗獨特的淡蘭魅力,新興的觀光景點讓你不用出國,也能在台灣享受走在「國際級」長距離步道的健行體驗。

走進淡蘭古道

全台第一條手作步道

就地取材,以符合周遭生態、文化的手作工法,維護修復步道
也是一條結合當地文化、自然特色,具有獨特標記系統的長距離步道

移至頁首

淡蘭古道遍布於台灣東北部丘陵地域,可分為北、中、南三路,路網錯綜複雜,部分路線已為公路取代,如搭配自行車以健行及騎乘方式交替進行,可組合成百種走法,沿途需經過包含灣坑頭山、五分山等小百岳在內之10多座淺山,最終翻越雪山尾稜至蘭陽平原,其壯麗豐富的山海風光,以及歷史深厚的人文景觀,被譬為台灣的「朝聖之路」。

淡 蘭 道

▲淡蘭北路小百岳—灣坑頭山賞芒

淡 蘭 道

▲淡蘭北路石城山眺望東北角海岸線

走讀千遍也不厭倦的淡蘭道

回顧台灣移民開墾進程,就空間的擴展而言,是由南到北、從西而東的歷程。從18世紀末葉開始,先民循著淡水河、基隆河流域向本島內陸逐步深入,因而在淡水河支流的新店溪上游,包括南、北勢溪,以及基隆河上遊一帶,就開始出現墾荒闢地的族群。迨1796年吳沙率眾進墾蛤仔蘭(宜蘭),更進一步開啟了先民為了尋夢而追循前述河川流域翻山越嶺冒險拓墾的歷史,所謂「淡蘭道」,就是在此時代背景下而逐步推展由「淡水廳」到「噶瑪蘭廳」 之間往來的綿密路網在這張綿密的路網中,藉由古道、溪流、梯田、古橋、石碑、古厝、廟宇、土地公及老街等景觀,搭起現代與往昔連結的橋樑,而自18世紀末以來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行走其中的商旅與傳教士、疾馳其中的軍隊與「土匪」,乃至隨著漢人拓墾而遷徙的原住民,皆在淡蘭百年山徑中留下豐厚的故事與記憶,是文化底蘊深厚的百年古道,就算走讀千遍也不會厭倦。

淡 蘭 道

▲圖取自宜蘭縣史館-淡蘭古道百年故事

繁華落盡見真純的淘金聚落

淡蘭官道燦光寮古徑由瑞芳經九份至牡丹,其中樹梅坪古道接金瓜石的百二崁古道至樹梅坪礦場一帶曾是採金歲月最後的據點,隸屬金瓜石礦區的大粗坑與樹梅坑礦山環繞,岩壁因含有金硫砷銅而呈現獨特黑色,隨著時光的流逝,當時的茂風聚落現僅留有金礦坑與石厝遺跡,樹梅礦區則留有當年的辦公室廢墟與一層層露天開採後的裸露岩壁,見證北台灣的淘金歲月(日據時期顏雲年於1914藤田合名會社(藤田組)放棄瑞芳礦區採礦權後,將所有管理權承租下來,揚棄藤田組的新式採礦技術,回到傳統有利於採掘旁支礦脈的「狸堀式採金法並採用採礦承包的方式,將礦區切割成大中小不同區塊,層級化的分區出租、分區監督,承租人只要付租金,挖到的金礦全歸承租人所有,因而使得瑞芳礦區產量大增,勝過日本人管理時之產量,可說是直銷制度的鼻祖)。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燦光寮古徑

尋找官道上的珍貴遺跡(汛塘鋪遞、柑仔店、石厝梯田及埤塘)

燦光寮古道及楊廷理古道為淡蘭路網中歷史最久遠的路線之一,至少可追溯至三百年前,為噶瑪蘭廳與淡水廳之間公文往來的傳遞官道,沿途設有汛塘(清朝最基層的軍事單位)及舖遞(清朝傳送公文的郵遞站),還有在古道重要叉路口形成的柑仔店與奉茶文化。此外,因此處丘稜地形成的散村文化古老石厝及梯田景觀等,都是必須慢下腳步仔細觀察,才能在荒煙蔓草中發覺這些遺址。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燦光寮楊廷理古道

篳路藍縷的馬偕之路

由貓村猴硐開始循金字碑古道翻越三貂嶺至牡丹,一路緩上進入山林,踏上長滿青苔的蜿蜒山徑,遙想自己是個隔著時空追隨馬偕醫師步履的旅人,神遊在馬偕往返於淡水廳與噶瑪蘭間的百轉千迴裡,途中會經過清朝台灣總兵劉明燈於北巡時所留下的金字碑,及古道最高點探幽亭所立的奉憲示禁碑(意指禁止濫墾與伐木,為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為這條淡蘭古道上珍貴的歷史見證。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金字碑古道

百年前的入蘭孔道

由舊草嶺隧道口沿著水泥產道往嶐嶺古道方向前進,經過七星堆(相傳為凱達格蘭族的祭壇)及內隆林街土地公廟後,接著進入嶐嶺古道循稜緩步而上,約莫20分鐘即爬上雪山尾稜稜線,來到古道越嶺點水頭土地公,海岸線近在咫尺,由此再循稜往石城山方向前進,不到30分鐘可抵達一處面東的展望點,可遠眺龜山島及蘇澳海岸線,並俯瞰石城漁港和舊草嶺隧道南口,這裡也是台灣鐵道的最東端,可眺望古道與鐵道的交會點,再往上走一小段,即為石城山,擁有360度的極佳展望,可以眺望雪山尾稜的優美稜線,及淡蘭北路最精華的牡丹山、燦光寮山稜線,在時空交錯下,滿足的慢慢由石城端入蘭,在石城漁港欣賞夕陽餘暉灑在龜山島海面,結束一日騎走淡蘭的完美旅程。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嶐嶺古道

山谷中的珠珍

在雙溪西南方的長源社區,舊稱柑腳城有柑腳溪及崩山坑溪由柑腳城後方山區流下交會於高踞在溪邊的高聳台地上形成一個天然屏障的狹長地形。這個位置居高臨下,三面臨溪懸崖屏障難以攀登,後面靠山而形天然的城寨,故稱柑腳城,聚落分布在溪流匯流處,形成絕美的田園美景,因而被喻之為「山中小威尼斯」,昔日因山中有煤礦的發現及精煉煤窯的設立,而使山城熱鬧起來。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柑腳城

歷盡滄桑的梯田草原

中坑古道位於新北雙溪區中坑地區,屬於淡蘭古道中路支線,為昔日茶商往來雙溪(柑腳)與盤山坑之間的捷徑,古道上除有百年福德祠、古厝等歷史遺跡外,因昔日中坑先民將柑腳溪河岸谷地闢建為層層梯田,廢耕後形成綠草如茵的梯田草原,幽靜山谷,綠草芬芳,潺潺溪流,宛若世外桃源。古道沿柑腳溪而行,分別在上、下游設有水頭及水尾土地公,保祐往來旅人出入平安。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中坑古道

台灣版奧之細道

北勢溪發源於雙溪與頭城交界山區,至三水潭與灣潭溪交會後向西南注入翡翠水庫。沿著瑰麗的北勢溪上游深入,蜿蜒錯落其間的古道群是聯絡坪林到雙溪間的交通要道,更是昔日往返淡水廳與噶瑪蘭廳的重要路徑。其中以三水潭為中心之灣潭古道、北勢溪古道及闊瀨古道沿溪闢建,沿途多處優美深潭、綠蔭濃密,置身其中可感受北勢溪上游瑰麗的溪流景觀,媲美日本名勝奧入瀨溪流,溪邊白鷺鷥、紅面番鴨嬉戲,溪中苦花魚、溪哥悠遊其中,彷彿來到人間仙境,令人流連忘。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闊瀨古道

淡 蘭 道

▲北勢溪古道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灣潭古道

源遠流長的坪溪古道

淡蘭古道中路總長約50.3公里,需分2~3日才能走完全程。其中灣潭至外澳段分別由烏山越嶺古道、坪溪古道及石空古道等串連而成,步道原始優美。古道於烏山越嶺後即進入坪溪溪畔,溪水清澈,河床平緩,河道兩岸綠蔭參天,宛如一條綠色隧道,因而有許多山友選擇在夏季走水道上太和山,享受潺潺流水沁撫肌膚的清涼暢快,並聆聽淙淙流水與蟲鳴烏叫譜出的天籟之音。其後整條古道幾乎全線貼近坪溪而行,直到太和山的越嶺鞍部,再由石空古道進入蘭陽。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淡 蘭 道

▲坪溪古道綠色隧道

感受生命的律動

日本攝影師小林賢伍曾對淡蘭古道做出以下的評論「清澈的水、晴朗的天空、生物的鳴叫聲,一切一切,都讓人感受到生命的律動。從彷彿曾於宮崎駿導演的電影中出現過、無特別整理過的道路直直前行,四處皆可看到數百年前於此生活者的小智慧。」我們有幸坐擁這樣一個可以里山里海的國際級綠道,讓外國人都能如此讚歎不已,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人,怎能不找時間來朝聖一下呢?

淡 蘭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