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 無 門 唯 人 自 招

在續講《東嶽大帝回生寶訓》前,我們不妨參考《太上感應篇》。太上,就是至高無上,也就是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常唸此經,可得到太上老君的保佑。「感應」二字,既玄妙,又通俗,這就是道家的真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為無不為」。「感」是善信對太上的感恩,「應」是太上對善信的回應。這就是「天人合一」,說得通俗一些,就是人與天的良性互動。

《太上感應篇》開宗明義是這樣訓示信眾,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太上老君說,禍與福,是沒有門路可尋,完全是個人招來,有善念,說善言,做好事,就一定有善報;有惡念,說惡言,做壞事,就一定有惡報。這種報應,就是禍報與福報,是人影相隨。用現代科技解釋,這個召,就是電召,電召汽車、速遞、外賣,有衞星定位導航,你召甚麽,一定送到。召福有福,召禍有禍。行善得福,作惡得禍。種青瓜不會收黃豆,種紅豆不會收白瓜。善信不必擔心會報錯,因此,求仁得仁,正如流行網語說,不作死就不會死。

方向宇

 

上一則


 

下一則

禍福 無 門 唯 人 自 招

���������ţ�Ψ�����С���ʲô��˼��

��ӣloveless
�Ƽ���2017-09-27 �� TA��ó���1.1�����

֪�����п�Ϊ����

禍福 無 門 唯 人 自 招

�ش�����3511

�����ʣ�20%

�������ˣ�2424��

��ע

禍福 無 門 唯 人 自 招

���ǡ��������ţ�Ψ�����С�����ȷ���ǡ��������ţ�Ψ�����С���
����Ŀ�����������ţ�Ψ������
����������hu�� f�� w�� m��n w��i r��n su�� zh��o
�����塿���ֻ����Ҹ�����ע����������ɵġ�
�������������󴫡��幫��ʮ���꡷�����������ţ�Ψ�����١���
��ʾ�������������顤��Т��������Т����ֹ����������֮Ի�����������ţ�Ψ�����١��Թ��޸������μ���֮����u�����ӯ��������������֣�����֮Ѫ���˹��u����֮��������
���š����������ɣ����������� �����ơ�κ����ʮ���������衷

�׶���OK
�Ƽ���2017-09-28 �� TA��ó���5697����

֪��С�н�������

禍福 無 門 唯 人 自 招

�ش�����2328

�����ʣ�0%

�������ˣ�951��

��ע

禍福 無 門 唯 人 自 招

�˵������������Լ���������½��������û��ƽ���޹ʵİ�û��ƽ���޹ʵĺޣ����ڸ���Ҳ����ˣ��������һ�ж�����������ɵģ�������������죬��Ϊʧȥ���Ƕ�����ʱ����Ҳ��ʧȥ�����ˡ�

���ش������߲���

angelts007
2008-11-05 �� TA���545����

֪��С�н�������

禍福 無 門 唯 人 自 招

�ش�����297

�����ʣ�0%

�������ˣ�125��

��ע

禍福 無 門 唯 人 自 招

���͸�������������õ�,ֻ�������Լ�������ظ������²Ż����������ı�Ӧ

hp3907tx
2008-11-05 �� TA���1175����

֪��С�н�������

禍福 無 門 唯 人 自 招

�ش�����241

�����ʣ�0%

�������ˣ�237��

��ע

禍福 無 門 唯 人 自 招

�ֻ����Ҹ�������ע���ģ����������Լ���ɵġ���

������RH
2008-11-05

֪������

禍福 無 門 唯 人 自 招

�ش�����39

�����ʣ�0%

�������ˣ�14.7��

��ע

禍福 無 門 唯 人 自 招

�����о仰�ܶԡ����ϱ����£�ӹ������֮�������е���Դ��������У��Ϳ���ȥ��ζԴ������е�ÿ���£��Ǹ��ǻ������Լ���һ��֮�䡣

Ϊ���Ƽ���

此四句是全文的總綱領,向下皆是此四句的詳細說明而已。前面兩句是主,後面兩句是陪襯。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若能參透此兩句之意境,自然趨吉避凶,成聖成賢,作佛作祖。

禍福從何而來?自作自受,這是感應的根本原理。佛法講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迷悟是能召,苦樂是所召;智樂是福,迷苦是禍。這是本篇主要的宗旨。我們要想祈福避禍,一昧的向外求佛菩薩、神明保佑,赦免我們的罪過,這種作法是為迷信,與感應之理不相契合。

自己修善,就得福;自己造惡,不能回頭,就得禍。所以,大乘經講「佛不度眾生」,眾生如何得度?眾生是自悟、自修、自度。自悟、自修、自度,豈不是「惟人自召」?墮落三途、地獄,也是自己造作惡業,招來的惡報。佛菩薩雖然慈悲,但也不能給我們添一點福,也不能代我們受一些罪,或免除一點罪。佛菩薩只是將福罪的事實真相與道理曉喻清楚,讓我們覺悟,不再造惡業,禍就遠離;努力行善,福就現前,這是佛菩薩的真實教誨,也是說明感應道交的原理。

用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就是心電感應。心是真的,電是比喻,比喻總不能比喻到恰到好處,只能比喻彷彿。在世間物理的現象,電的速度最快,與光速相等。而心感應的速度,比光、電不知道要快多少倍,簡直不能比。電波的速度,一秒鐘才三十萬公里,心念的速度,念頭才生就遍虛空法界。

惠能大師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與此地講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一個意思。「方寸」就是我們的念頭,起心動念就感得吉凶禍福,小的果報稱為「吉凶」,大的果報稱為「禍福」。佛說,吉凶、禍福皆由心造;又說,罪福苦樂都是「身語意」三業的造作所招感的果報。明白這個道理,就要自求多福;不明白這個道理,隨順自己的煩惱、妄想,必定招感凶禍。

佛經上說,若我們的妄想念頭隨順瞋恚、嫉妒、邪淫,地獄的現象就會現前。隨順慳貪,貪而無厭,自己有的捨不得布施,造的是餓鬼業,鬼道境界就現前。隨順愚痴,愚痴就是對於世出世間法,沒有能力辨別真假、邪正、是非,甚至於善惡、利害都顛倒,愚痴造畜生業。所以,貪瞋痴是三惡道的業因。我們冷靜觀察,廣大群眾誰沒有貪瞋痴?不但有,貪瞋痴還不斷的在增長。貪瞋痴念頭、行為增長,就是叫三惡道快速形成,不必墮入惡道,恐怕現前社會就變成地獄、餓鬼、畜生。

有些覺悟的志士仁人想挽救社會,印光大師給我們莫大的啟示,告訴我們救急難,儒家的道理來不及了,佛家的大道理也來不及了,所以才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是救苦救難。一切惡業當中,殺業、淫業最重,所以《安士全書》用特別的篇幅來說明,這兩種是凶禍的根本。十善能挽救劫運,在萬善當中,念佛是第一善法,所以末後「西歸直指」,勸導大眾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三善道裡,阿修羅雖然心行與十善業道相應,但是傲慢習氣太重,脾氣太大,好勝心太強,所以墮修羅道。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能夠遵守五戒十善,才能得人身。若再把十善業道向上提升,做得非常圓滿,就是天道。可見得佛法教學的第一個目標,是教人斷惡修善,目的就是保證來生不墮惡道,得人天福報,但是沒有能力超越三界、六道輪迴。更聰明的人知道,三善道也沒有從根本解決,所以要再向上提升超越三界。阿羅漢知道人我事實真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放棄對我的執著,就是佛法講的無我。也就是說,有我,就有六道輪迴;無我,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就證阿羅漢果。

若更進一步,了解宇宙之間的現象,六道、十法界都是緣起性空,甚至極其微細的執著也捨棄了,就能證辟支佛果。覺悟人空,學習六度,又能發心幫助一切眾生,所行的就是菩薩業。若以真誠的慈悲,平等的慈悲,自行化他,這就是佛業,佛所作所為的。這些都是講正報。

佛是人作的,菩薩也是人作的,只要一念回心就超凡入聖。學習佛菩薩是大吉大利,有無邊的福報。所以,「禍福無門」,無門就是沒有定法,吉凶禍福在人心一念之間。

正報轉了,依報就隨著轉,依報是自己居住的環境。《華嚴經》所說的華藏世界是毘盧遮那佛的生活環境,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生活環境,所謂香臺寶樹、清淨莊嚴,都是從真誠慈悲平等教化眾生所感召變現的。

地球是我們的生活環境,而今處處天災人禍。天災人禍從哪裡來的?從貪瞋痴變現的。貪心重,水災就現前;瞋恚心重,火災就現前;愚痴是風災;心地不平是地震。什麼樣的心態,就感召什麼樣的天災人禍。

而天災人禍是可以消除化解的,但是政治、軍事武力、經濟、科學技術都辦不到,在於轉變人心。唯有聖賢的教學,才能轉變人心。當今許多世界宗教領袖,意識到世間災難太可怕了,希望能夠和平共處,互助合作。在佛法言,這是始覺,開始覺悟了。這個願望要能夠落實,要靠教育。

我在「世界宗教和平會議」提出,現在宗教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因為只有「宗」,沒有「教」。有宗,更要重視教育,如何教導信徒,發揮平等的大愛,才能解決問題。天主教、基督教講「上帝愛世人」,應該是說信仰上帝的人,上帝愛他;不信仰上帝的人,上帝也愛他,因為他愛的是世人。而佛家講真慈平等,愛護一切眾生,以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布施,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我們以真誠的愛心,無私的供養,熱情的幫助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所得到的迴響是許多眾生對我們的熱愛。這一點足以證明「惟人自召」,因此,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佛經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就是「惟人自召」的意思。古德說,凡人的妄想可以分為三類: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妄想。常常想過去的榮辱恩怨,悲歡離合,這是屬於過去的妄想。有一些事情在眼前,應該做或是不應該做,往往猶豫不決,屬於現在的妄想。常想將來的事情,有許多不可能的事情也想得到,或是財富,或是地位,或是權勢,屬於未來的妄想。這三大類的妄想無量無邊,念念不斷。一個妄念就是一個業因,業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善念則有善報,惡念一定感得惡報。善惡果報,絲毫不爽,這就是本文講的吉凶禍福的根源。

《彙編》舉宋朝衛仲達的故事為例,這種事情現在人聽起來似乎是神話,其實這是真的。衛仲達當時在韓林院任職,有一天被閻羅王抓去,判官調查他一生所造的善惡,結果他造惡的案件堆積如山,造的善只有一卷;換言之,他一生只做了一件善事。他看了這種情形之後,就對判官說:「我還不到四十歲,造的惡哪有這麼多?」判官就告訴他:「這些造作是你起心動念,起一個惡念,陰曹地府就有一個檔案記錄下來,並不等待你造作,造作了罪就更深重。」在善惡比較下,閻羅王也很生氣說:「拿秤來秤一秤。」天秤上一秤,過失反而輕,這一卷善事反而重,閻羅王就歡喜了。於是他又問閻王:「那一件善事,到底是什麼?」閻王說:「當時,皇帝要興建一個工程,這個工程可以不必做,勞民傷財。你上奏摺,勸皇帝不要做。皇帝雖然沒有聽,但你是真心上奏,有這一念善事,就把許多的惡事都壓下去了。若皇帝聽了,你的福報就更大了。你本來命中可以作宰相,但是你造的惡太多,障礙了你的前程。」後來他做官到吏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內政部長。可見一念起處,即禍福之門。這個公案,很值得我們反省。

而我小時候住在外婆家時,也遇到一件事情,有一個人生重病,病中說城隍爺要拉他去當差。有人問他:「當什麼差?」他說:「城隍老爺要搬家,抓很多人去作挑夫。」又說:「你們可以給我燒紙錢,我去雇人,我就不要去了。」所以,家裡人就為他燒紙馬、紙人、紙錢,之後他的病就好了。過了三天,城隍廟被軍隊佔領,裡面一些神像都被毀壞,這才恍然大悟。城隍廟被軍隊佔領,城隍老爺三天前就搬家,這是我親眼看見的事實。所以,「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管你信不信,信有,不信還是有。現在人不讀聖賢書,不相信忠實的勸導。我親眼看到的事情很多,我對於古人記載的這些典籍都深信不疑。像《聊齋誌異》、《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這些絕大多數是事實,不是憑空捏造的,不是寓言。

實際上是舉衛仲達的故事來做例子,告訴我們,他造的惡業多,可是比起現代人,他造的還算少,現代人的罪業是無量無邊。古人從小接受聖賢教育,雖有惡念,但沒有行為;現代人不但有惡念,還有惡的行為。最大的罪業是不孝父母,侮辱三寶,此罪業甚大,何況其他!佛菩薩可以原諒造作罪業的人,可是鬼神不會原諒,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太上感應篇》總綱有二:「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是講感應之理;「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說明報應之事。這四句當中,有理有事。虛空法界依正莊嚴,是大的感應果報;一個世界、一個社會,是小的因果報應;一個家庭、一個人,是最小的業因果報。佛說一切經,也不離此原理,《華嚴經》講「五周因果」,《法華經》講「一乘因果」。由此可知,世出世法就是一個明顯的因緣果報,所以「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果報之理很深,事相也很複雜,不能只看眼前,除非有真實智慧才看得出來。一個人存心做事,要看其究竟,然後才真正懂得「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凡是果報都有因、有緣,因緣和合,果報就現前。因是過去生中所造的,緣是現前所遇到的機緣,緣把阿賴耶識裡的業因牽引出來,於是因緣和合變成現前的果報。善緣有兩種:順境的增上緣和逆境的增上緣,順、逆增上緣都有很好的果報,那是因為阿賴耶識裡有善的種子、善的因。如果阿賴耶識裡是惡的種子、惡的因,遇到善緣也會變成惡事,也會有惡的果報現前。

我們在生活當中,存心很重要,心是因,外境是緣;心好、因好,縱然遇到惡緣,結果還是好的。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必定有惡報,這是本書所顯示的真理。而果報有三種,第一種是「現報」,就是因很強,緣也殊勝,這一生果報就現前。第二種是「生報」,這一生沒有見到果報,果報在來生。有些善人生活貧困,果報不見得好,這是前生種的因,今生結的果;如果這一生樂善好施,將來定會有好果報,也許這一生就會現前。有些惡人大富大貴,那是他前生種的因,這一生成熟;但是這一生若只知享福,而不知積福,也許在晚年,惡的果報就會現前,來生的果報更慘。第三種是「後報」,第三世以後,或很多世以後,因緣遇會時,果報還是會現前。心地厚道,必定有後福;心地刻薄,必定有凶災。

註解云:「造作善善惡惡,報應如影隨形」。「如影隨形」是比喻,「形」是身體,身體在陽光之下有影子,影子隨著身形不離,說明報應就像影子一樣,常隨於己身。古人說,造作罪惡的人現在沒有受惡報,是他前世的福報沒有享盡,若前世福報享盡了,惡貫滿盈,惡報就現前。同理,心善、行善而沒有福報現前,甚至於自己本身或家庭還遭遇到很多凶災,這些都是過去生中惡報的餘報,等到餘報受盡了,福就現前,所謂是「善果圓成」。因此,無論在何種逆境、逆緣之下,信心堅定,善心、善行不退轉,是真正有福之人。

我在台中求學時,李老師教導我們讀陳弘謀編的《五種遺規》,當中有一篇是陳希夷的「心相篇」,老師特別注重,要我們細讀深思,努力奉行改過。真正修行人天天檢點自己的過失,並把過失改正是真修行,這是真實功夫,後福無量無邊。改過一定要從心地上改,心是禍福之根,一個善念是福之根,一個惡念是禍之根,所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以上這四句是全文的總綱領,我們學習就要抓住這個總綱領,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的,就可以想、可以做;如果與性德相違背的,就不能想也不能做。這四句話要記在心裡,提高警覺。

各人有各人的報應,家庭有家庭的報應,社會、國家乃至於世界,都逃不出這個定律。今天社會動亂,世界不安,這是共業所感。如何能化解這個劫難?只要大家覺悟,明白這些事理真相,毅然回過頭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放下自私自利,一切為社會、為眾生,劫難就能化解。天災人禍都是惡業召感而來的,離開惡業,不但人為災難沒有了,天然災害也沒有了,這就是大乘經常講的「境隨心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