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某則資料提及:「這年秋天,毛澤東在天安門檢閱紅衛兵達到 8 次之多,……總共接見了約一千兩百萬人。」請問:上述現象應是發生於下列哪一個時期?

This is a List of Available Answers Options :

  1. 軍閥統治
  2. 聯俄容共
  3. 十年建設
  4. 文化大革命

The best answer is D. 文化大革命.

Reported from teachers around the world. The correct answer to ❝ 某則資料提及:「這年秋天,毛澤東在天安門檢閱紅衛兵達到 8 次之多,……總共接見了約一千兩百萬人。」請問:上述現象應是發生於下列哪一個時期?❞ question is D. 文化大革命.
I Recommend you to read the next question and answer, Namely  電視臺正在介紹某段中國歷史,影片中成群結隊的青年學生綁著紅袖章,高呼「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口號,他們慷慨激揚,神情激動。請問:該影片描述的歷史為何? with very accurate answers.


Dhafi Quiz Is an online learning educational site to provide assistance and insight to students who are in the learning stage. they will be able to easily find answers to questions at school.We strive to publish Encyclopedia quizzes that are useful for students. All facilities here are 100% Free. Hopefully, Our site can be very useful for you. Thank you for visiting.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1966年10月1日國慶典禮上毛澤東、林彪在天安門廣場上接見紅衛兵

毛澤東接見紅衛兵,也稱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是指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北京連續八次接見來自各地的紅衛兵和院校師生,從而促使文化大革命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也鞏固了林彪的地位和加速了國家主席劉少奇等人的失勢。其中,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第一次接見紅衛兵,直接造成了北京的「紅八月」大屠殺事件,而該事件也被認為是中國文革期間「紅色恐怖」的源頭[1][2][3][4][5]。

目次

  • 1 概述
    • 1.1 第一次
    • 1.2 第二次
    • 1.3 第三次
    • 1.4 第四次
    • 1.5 第五次
    • 1.6 第六次
    • 1.7 第七次
    • 1.8 第八次
  • 2 圖庫
  • 3 參見
  • 4 參考資料

概述[編輯]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不久,毛澤東在3個多月時間裡先後8次接見紅衛兵和學校師生,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6]。

第一次[編輯]

1966年8月18日,北京舉行「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大會」,毛澤東首次在天安門廣場接見來自全國各地的100萬紅衛兵和學校師生。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在講話中號召打倒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會上發言的群眾代表有北京大學的聶元梓以及各地的大中學生代表。北京師大附中紅衛兵宋彬彬給毛澤東戴上了紅衛兵袖章[7]。會後,毛澤東檢閱了遊行隊伍,在檢閱過程中,他說:「這個運動規模很大,確實把群眾發動起來了,對全國人民的思想革命化有很大意義。」[8]8月18日開始,北京的紅八月期間發生了大屠殺。[1][2][3]

第二次[編輯]

同月31日,毛澤東與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分乘敞篷汽車繞天安門廣場一周,第二次接見了50萬名各地紅衛兵和師生。毛澤東同林彪、賀龍乘坐車隊的第一輛汽車,其後為周恩來、陶鑄、聶榮臻、江青乘坐的第二輛車,鄧小平、康生、劉少奇、陳毅乘坐第三輛車,朱德、李富春、陳雲、董必武乘坐第四輛車,葉劍英、蕭華、王任重、劉志堅、張春橋乘坐第五輛車。所有領導人都和毛澤東一樣身穿綠軍裝。車隊進入天安門廣場後,在人群中間緩緩而行,毛澤東不時向人們招手致意。原本席地而坐的紅衛兵見到後,情緒激動,手中揮舞著《毛主席語錄》,不停呼喊「毛主席萬歲」。後面的人為了更真切地看到毛澤東,拼命往起跳,往前擁。擔任警衛的部隊手挽著手,組成一道人牆,竭盡全力頂住人潮,維持著通道。即使這樣,有些地方仍被擁擠的人潮堵塞了通道,迫使車隊不得不停下來[9]。

第三次[編輯]

9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組織外地高等學校革命學生、中等學校革命學生代表和革命教職工代表來京參觀文化大革命運動的通知》,全國學校停課,學生全國大串聯,學生的旅費和食宿均由國家支付。1966年9月15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第三次接見了各地及首都的紅衛兵和師生約100萬人。林彪在會上講話中說,紅衛兵的鬥爭大方向始終是正確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講話中則強調,要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生產[10]。

第四次[編輯]

1966年10月1日,北京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7周年大會,毛澤東第四次接見來自全國各地的150萬紅衛兵和群眾。會後舉行了盛大遊行[10]。

第五次[編輯]

1966年10月18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第五次接見串聯到京的150萬紅衛兵和師生,並和中央領導人分乘敞篷汽車檢閱了紅衛兵隊伍[11]。同日,紅衛兵在北京的遊行隊伍中喊出打倒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口號[10]。一說當天紅衛兵在長安街兩側席地而坐,沒有舉行遊行。

第六次[編輯]

1966年11月3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第六次接見來自各地的紅衛兵和師生,時間持續7個小時,人數達200萬[11]。同日,林彪發表接見講話[12]。王維舟還專門到這些師生代表住地接見了他們[13]。

第七次[編輯]

1966年11月10日、11日,毛澤東第七次接見180萬人[10]。

第八次[編輯]

1966年11月25日、26日,毛澤東第八次接見紅衛兵共250萬人[14]。

至此,毛澤東先後接見了1100-1300萬人[15][16]。通過這8次接見,各地紅衛兵士氣大漲,從而促使文化大革命迅速在全國範圍內展開[17][18]。

圖庫[編輯]

  •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接見紅衛兵(第一次)

  •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1966年9月15日毛澤東接見紅衛兵,身旁有劉少奇、林彪、周恩來(第三次)

  •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1966年9月15日,毛澤東與劉少奇在天安門廣場

  •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1966年9月15日,紅衛兵在天安門廣場

  •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1966年10月1日,毛澤東與紅衛兵代表(第四次)

  •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1966年10月1日,毛澤東與紅衛兵代表

  •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1966年10月1日,國慶典禮上的毛澤東

  •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1966年10月1日,國慶典禮後的毛澤東、周恩來與紅衛兵代表

  •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1966年10月17日毛澤東接見紅衛兵(第五次)

  •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1966年10月18日毛澤接見紅衛兵

  •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1966年9月紅衛兵代表在天安門廣場

  •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1966年的紅衛兵代表在天安門廣場

  • 某 則 資料 提 及 這 年 秋天 毛澤東在 天安門 檢閱 紅衛兵 達到 8 次 之 多 ⋯ ⋯ 總共 接見了 約 一 千 兩 百 萬 人 請問 上述 現象 應 是

    1966年毛澤東、林彪與紅衛兵代表

參見[編輯]

  • 紅八月
  • 紅色恐怖
  • 紅衛兵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王友琴. 文革受难者 ——关于迫害、监禁和杀戮的寻访实录 (PDF). 芝加哥大學.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10-12).
  2. ^ 2.0 2.1 王友琴. 恐怖的“红八月”. 《炎黃春秋》. [2019-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0) (中文).
  3. ^ 3.0 3.1 遇羅文. 文革时期北京大兴县大屠杀调查. 香港中文大學. [2019-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中文).
  4. ^ 熊景明; 宋永毅; 余國良. 中外學者談文革.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8-06-15 [2020-01-09]. ISBN 978-988-17563-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俄語).
  5. ^ 47周年回放:再忆文革“八.一八”和 “红八月”. 自由亞洲電台. [2019-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0) (中文(中國大陸)).
  6. ^ 王芳等主編. 百年老照片 第3册. 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8.01: 245. ISBN 7-80127-414-8.
  7. ^ 劉平著. 我的中国梦 从红卫兵到CEO. 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 2014.01: 54–55. ISBN 978-7-5171-0275-5.
  8. ^ 巢峰主編. 毛泽东思想大辞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3.12: 1016. ISBN 7-5326-0284-2.
  9. ^ 廖漢生編 (編). 廖汉生回忆录.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12-04: 490–492. ISBN 978-7-5065-6364-2.
  10. ^ 10.0 10.1 10.2 10.3 陳丹燕. 一个女孩. 福州: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4.01: 258–259. ISBN 7-5395-4983-1.
  11. ^ 11.0 11.1 孫毅夫著. 共和国沧桑回顾 我亲历的往事.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5.07: 144–148. ISBN 978-7-02-010488-8.
  12.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編.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 25 上 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 黨史出版社. 1988.10: 153.
  13. ^ 章百家,黃修榮主編. 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89卷.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5.11: 338. ISBN 978-7-5098-3042-0.
  14. ^ 李學昌主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典 1949-2009. 世界圖書上海出版公司. 2009.09: 253. ISBN 978-7-5062-9488-1.
  15. ^ 郭小東著. 1966的獒. 廣州:花城出版社. 2015.01: 142. ISBN 978-7-5360-7105-6.
  16. ^ 王令金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4.05: 182. ISBN 978-7-5117-2075-7.
  17. ^ 曹英耀著. 年轮. 香港:中國文化出版社. 2014.01: 160–162. ISBN 9881569141.
  18. ^ 張晉藩,海戚,初尊賢. 国史大辞典.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2.11: 593.

文化大革命

文革前事件

  • 大躍進
  • 反右運動
  • 1959年廬山會議
  • 三年困難時期
  • 七千人大會
  • 四清運動

主要事件

  •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五一六通知》
  • 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
  • 北大聶元梓大字報
  • 毛澤東接見紅衛兵
  • 「紅色恐怖」之亂
  • 一月風暴
  • 奪權運動
  • 二月抗爭
  • 七·二〇事件
  • 武鬥
  • 清理階級隊伍
  • 上山下鄉
  • 一打三反運動
  • 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 批陳整風運動
  • 九一三事件
  • 批林整風
  • 評法批儒
  • 批林批孔運動
  • 「黑畫」事件
  • 修改憲法
  • 1975年整頓
  •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 四五運動
  • 毛澤東逝世
  • 懷仁堂事變
  • 撥亂反正

文革大屠殺

  • 紅八月
  • 廣西
  • 內蒙古
  • 廣東
  • 雲南
  • 湖南
  • 江西瑞金大屠殺
  • 青海二二三事件

理論

  • 毛澤東思想
  • 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
  • 全面專政論
  • 法權基礎論
  • 階級關係新變動
  • 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二重性
  • 兩個凡是
  • 四個現代化

群眾活動

  • 工業學大慶
  • 農業學大寨
  • 全國人民學習解放軍
  • 群眾專政
  • 全國大串連
  • 紅寶書
  • 毛主席像章
  • 最高指示
  • 毛澤東崇拜
  • 芒果崇拜
  • 四個偉大
  • 三忠於四無限
  • 早請示晚匯報
  • 忠字舞
  • 批鬥
  • 破四舊
  • 改名
  • 四大
    • 大字報
  • 大批判
  • 憶苦飯
  • 劃清界限
  • 三轉一響
  • 革命婚禮
  • 老三篇

術語

  • 鞍鋼憲法
  • 革命委員會
  • 兩個文革說
  • 封建法西斯主義
  • 階級成分
    • 黑五類
    • 紅五類

影響

  • 馬克思列寧毛主義
  • 五月風暴
  • 反越戰運動
  • 緬甸共產黨
  • 紅色高棉
  • 秘魯共產黨 (光輝道路)
  • 尼泊爾聯合共產黨(毛主義)
  • 印度尼西亞共產黨
  • 印度共產黨(毛主義)
  • 菲律賓共產黨
  • 美國革命共產黨
  • 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
  • 台灣獨立運動
  • 日本新左翼
  • 日本赤軍
  • 日本共產黨(左派)

模板:大模板 · 編年史 · 地方史 · 政治案 · 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 · 外交 · 藝術 · 作品 · 成果 · 古蹟 · 天災 · 後續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文化大革命編年史

前奏

  • 中蘇交惡(九評)
  • 越南戰爭
  • 中美大使級會談
  • 反黨小說《劉志丹》案
  • 印尼九三〇事件
  • 四清運動
    • 桃園經驗
    • 白銀經驗
    • 小站經驗
    • 北大社教
  • 三線建設
  • 突出政治
  • 備戰指示
  • 工交系統建立政工機關
  • 重上井岡山
  • 竊聽器事件
  • 改組文化部
  • 東山海戰
  • 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 批判翦伯贊
  • 羅瑞卿事件
  • 蘇共二十三大

1966年

  • 與中非斷交
  • 全軍政治工作會議
  • 吳文獻事件
  • 文化革命五人小組
  • 二月提綱
  • 邢臺大地震
  • 二月紀要(黑八論)
  • 三月杭州會議
  • 中央書記處會議
  • 四月杭州會議
  • 五·七指示
  • 政治局擴大會議
    • 五一六通知
    • 五·一八講話
    • 彭、羅、陸、楊反黨集團
    • 中央文化革命小組
    • 中央專案審查小組
  • 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
  • 文革工作組
  • 《橫掃一切牛鬼蛇神》
  • 清華附中紅衛兵
  • 三家村
  • 改組北京市委
  • 八條指示
  • 批判烏蘭夫
  • 南京大學事件
  • 全國高校中斷招生
  • 二炮部隊成立
  • 毛澤東回韶山
  • 二月兵變
  • 毛主席暢遊長江
  • 三舊
  • 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
    • 毛主席給清華附中紅衛兵的一封信
    • 炮打司令部
    • 十六條
  • 破四舊
  • 紅八月
  • 八二三事件
  • 大興事件
  • 北京市大、中學校紅衛兵聯絡總站
  • 全國大串連
  • 毛澤東接見紅衛兵
  • 關於軍隊院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緊急指示
  • 八八大案
  • 南海英雄船
  • 應予保護的幹部名單
  • 九·七社論
  • 農村五條
  • 工業六條
  • 批判資反路線
  • 安亭事件
  • 《解放日報》事件
  • 一二·三事件
  • 六·三事件
  • 全國大武鬥
    • 康平路事件
    • 一二·四事件
  • 加納單方面斷交
  • 中央工作會議
  • 工廠十二條
  • 工業交通座談會
  • 工交十五條
  • 工礦十條
  • 農村十條
  • 聯動成立
  • 孫中山百年紀念
  • 政治局擴大會議

1967年

  • 元旦社論
  • 一月風暴(上海人民公社)
  • 奪權運動
  • 革命委員會
  • 公安六條
  • 軍隊支左
  • 國務院業務組建立
  • 全國大武鬥
    • 喀什武鬥事件
    • 石河子「一·二六」事件
  • 軍委八條
  • 1967年莫斯科紅場事件
  • 揭露暢觀樓事件
  • 《出身論》
  • 二月抗爭
  • 二月鎮反
  • 青海「二·二三」事件
  • 軍以上幹部會議
  • 抓叛徒
  • 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
  • 軍委十條
  • 三支兩軍
  • 備戰、備荒、為人民
  • 「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
  • 江青「為人民立新功」講話
  • 揭發「伍豪」事件
  • 五·一三事件
  • 六·六通令
  • 六七暴動
  • 全國大武鬥
    • 重慶大武鬥
    • 瀘州武鬥事件
  • 圍困中南海事件
  • 中國駐緬甸使館遇襲事件
  • 午門抗緬大會
  • 中國駐印尼使館遇襲事件
  • 七·二〇事件
  • 全國大武鬥
    • 砸上柴聯司
  • 軍委辦事組
  • 揪軍內一小撮
  • 青銅峽事件
  • 廣東文革屠殺
    • 廣州吊勞改犯事件
    • 反彭湃烈士事件
    • 陽江大屠殺
  • 砸爛公檢法
  • 印尼駐華使館遇襲事件
  • 中國與印尼斷交
  • 八·七講話
  • 林副主席八·九講話
  • 點名批判
  • 東華門事件
  • 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
  • 王、關、戚事件
  • 東北幫叛黨投敵反革命集團案
  • 坦贊鐵路
  • 湖南文革屠殺
    • 道縣事件
    • 邵陽縣大屠殺
  • 內人黨事件
  • 九五命令
  • 《評陶鑄的兩本書》
  • 復課鬧革命
  • 馬明方叛徒集團案
  • 重要指示
  • 海軍積代會
  • 革命大聯合
  • 鬥私批修
  • 五十字建黨方針
  • 《沿著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闢的道路前進》

1968年

  • 中蘇邊界衝突
    • 七里沁島事件
  • 楊、余、傅事件
  • 雲南文革屠殺
    • 滇西挺進縱隊案
    • 趙健民雲南特務案
    • 沙甸事件
  • 毛澤東支持美國黑人抗暴鬥爭的聲明
  • 全國大武鬥
    • 蚌埠、淮南武鬥事件
    • 蕪湖武鬥事件
    • 寶雞武鬥事件
    • 清華百日武鬥
  • 廣西文革屠殺
    • 南寧「四·二二」慘案
    • 桂林武鬥事件
    • 柳州武鬥事件
    • 武宣吃人事件
  • 打通南北航線
  • 林昭被執行死刑
  • 「五·一二」命令
  • 清理階級隊伍
  • 「七·三」布告
  • 江西瑞金大屠殺
  • 七·二一指示
  • 「七·二四」布告
  • 毛澤東思想宣傳隊
  • 全面勝利
  • 鬥、批、改
  • 五七幹校
  • 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
  • 整黨建黨
  • 批判黑六論
  • 反覆舊
  • 上山下鄉

1969年

  • 廖和叔事件
  • 中蘇邊界衝突
    • 珍寶島事件
    • 鐵列克提事件
  • 中共九大
  • 邊壩事件
  • 尼木事件
  • 中共九屆一中全會
  • 「五·二二」指示
  • 軍委辦事組座談會
  • 國際問題研究小組
  • 人民防空
  • 北京地下城
  • 「七·二八」牛田洋風災
  • 「八·二八」命令
  • 林副主席指示第一號令

1970年

  • 通海大地震
  • 全民大練兵
  • 一打三反(遇羅克、王佩英)
  • 全國計劃工作會議
  • 企業下放
  •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
  • 「共產主義自修大學」案
  • 清查「五·一六」
  • 北方地區農業會議
  • 五·二〇聲明
  • 工農兵上大學
  • 中共九屆二中全會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存廢之爭
  • 我的一點意見
  • 中央組織宣傳組
  • 斯諾訪華
  • 華北會議
  • 批陳整風

1971年

  • 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
  • 基辛格秘密訪華
  • 1971年毛澤東南巡
    • 南昌談話
  • 三國四方會議
  • 「五七一工程」紀要
  • 九一三事件
  • 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 第31屆世乒賽
  • 桌球外交
  • 1972年全國計劃會議
  • 關於農村人民公社分配問題的指示
  • 外交部聲明釣魚島屬中國領土

1972年

  • 批林整風
  • 追悼陳毅同志大會
  • 五七一工程紀要之披露
  • 四三方案
  • 尼克森訪華(上海公報)
  • 維特克事件
  • 解放老幹部
  • 中日邦交正常化
  • 國慶社論
  • 批判極「左」思潮
  • 王府井「圍攻外賓事件」
  • 廢除法西斯式的審查方式
  • 國務院業務組1972年12月審幹會議

1973年

  • 新年獻詞
  • 1973年全國計劃會議
  • 爐霍大地震
  • 雅典事件
  •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
  • 白卷英雄
  • 中共十大
  • 中共十屆一中全會
  • 恢復亞運聯席位
  • 反擊右傾回潮運動
  • 批周
  • 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
  • 黃帥事件
  • 雲南知青暴動
  • 外交部《新情況》第153期事件
  • 評法批儒

1974年

  • 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
    • 海軍艦隊首航台灣海峽
  • 安東尼奧尼事件
  • 蝸牛事件
  • 批「黑畫」運動
  • 批林批孔
  • 馬振扶公社中學事件
  • 《三上桃峰》事件
  • 《園丁之歌》風波
  • 李九蓮被捕
  • 三個世界
  • 鄧小平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
  • 抓革命、促生產
  • 風慶輪事件
  • 政治局會議
  • 體育革命
  • 參加第七屆亞運會
  • 召開四屆人大通知
  • 李一哲事件
  • 長沙決策

1975年

  • 1號文件
  • 中共十屆二中全會
  • 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
  • 七五憲法
  • 海城大地震
  • 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理論運動
  • 1975年整頓(三項指示為綱)
  • 國務院政治研究室建立
  • 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
  • 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爭罪犯
  • 批判經驗主義
  • 張志新被執行死刑
  • 《論對資產階級的全面專政》
  • 政治局會議
  • 解放老幹部
  • 鋼鐵生產計劃
  • 廣東八四海難
  • 河南「75·8」水庫潰壩
  • 全國大武鬥(鎮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變)
  • 第三屆全運會
  • 國務院計劃工作務虛會
  • 中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
  • 毛澤東關於電影《創業》的批示
  • 評《水滸》運動
  • 工業20條
  • 第一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 中共中央農村工作座談會
  • 匯報提綱
  • 論總綱
  • 劉冰上書事件
  • 打招呼會議

1976年

  • 元旦社論
  • 第二次打招呼會議
    • 毛主席重要指示
  •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 南京事件
  • 四五運動
  • 總理遺言案
  • 全國計劃工作座談會
  • 唐山大地震
  • 「你辦事,我放心」
  • 「按既定方針辦」
  • 毛澤東之死
  • 粉碎四人幫(上海反革命武裝叛亂)
  • 揭批查
  • 毛主席紀念堂
  • 全國大武鬥(保定武鬥事件)
  • 中共中央宣傳工作座談會
  • 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1977年
(尾聲)

  • 洋冒進
  • 兩個凡是
  • 揭批陰謀文藝
  • 1977年全國計劃會議
  • 中共中央工作會議
  • 中共中央軍委座談會
  • 鄧小平致信中共中央
  •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
  • 鄧小平談話
  • 按勞分配討論會
  • 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
  • 把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進行到底
  • 中共十屆三中全會
  • 中共中央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恢復高考)
  • 中共十一大
  • 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
  • 中阿決裂

後續

  •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 撥亂反正
  • 平反冤假錯案
  •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
  • 真理標準大討論
  • 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歷史問題決議)
  • 改革開放
  • 知青大返城
  • 清理三種人
  • 文革2.0

模板:大模板 · 編年史 · 地方史 · 政治案 · 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 · 外交 · 藝術 · 作品 · 成果 · 古蹟 · 天災 · 後續 ·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