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專科

常聽到別人說自律神經失調,但你真的知道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是什麼嗎?又或者說你是否曾感到突發性的不適?例如:胸悶、心悸、失眠等等?還是說會突然感到特別的緊張?那是因為你的身體正在跟你抗議。然而,許多人也不知道自律神經失調要看哪科?現在就透過這篇來了解自律神經失調該如何檢測,並找尋專業醫師治療

 

自律神經失調專科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症狀有哪些?

「自律神經失調」要從自律神經系統說起。其主要功用支配著人體的大部分器官。其中又可以細分為2種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交感神經負責讓人保持專注 ;副交感神經則讓人放鬆 。

當身體無法得到休息,就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症狀產生。一般來說,若患有自律神經失調其症狀約莫會有:胸悶、頭暈、頭痛、無法呼吸等。若至醫院檢查也找不出原因,就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找上門。若同時出現以上多個症狀,或是不斷的反覆發作,都可能就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喔!

自律神經失調看哪科?重要嗎?

想要知道自律神經失調要看哪科,那就要先了解其原因有哪些?可能是因為長期壓力累積,與睡眠、運動量不足導致。故若症狀較為嚴重者,建議透過身心科求診並治療。醫師可根據患者情況找出壓力來源,並學習釋放壓力。在這一點上,身心科醫師是最適合陪伴患者走過自律神經失調之苦的醫師。

許多人會以為自律神經失調跟躁鬱症、憂鬱症有關係?其實不然,自律神經失調主要為生理情況,而躁鬱症、憂鬱症則為心理狀況。但由於躁鬱症、憂鬱症患者情緒起伏大,更容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故現今自律神經失調,也為身心科評估精神疾病發生的重要指標。

自律神經失調如何檢測?又該如何治療?

自律神經控制人體的每個器官,故面對不適也僅能單純檢查卻可能查不出問題。有些「自律神經失調」病人,看診會問醫師 : 自律神經失調有聽過,但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 ? 是否還有其他評估方式可多了解 ? 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心率變異數檢查法(Heart Rate Variability,簡稱HRV)。當心臟規律跳動,是維持血流穩定的重要因素。當人體變化時,例如 : 壓力、情緒、賀爾蒙...等,一般心電圖偵測不出來的微幅變動,就是心率變異。心跳快慢的調節靠自律神經系統,而這就是我們所測得的心率平衡結果,請注意檢測數值是可作為評估輔助,並不能取代專科醫師的問診及判斷,因此檢查後還是需由醫師進一步去協助找出病因、了解病史,找到可能導致失調的原因。

自律神經失調,是身體在抗議

現代人的身體狀況問題多,那是因為整體大環境與壓力影響。文明病的產生,就是在提醒我們別太累。當身體在抗議時,就要重新調整步伐;等步伐站穩了,就能夠重新奮起。當然,身心科的醫師也會給予適度的協助並幫助你治療。

許多人以為自律神經失調沒什麼,不用看醫師?其實不是這樣,當身體出問題卻不尋求幫助,那身體自然會更加抗議。為了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建議若擔心自己患有自律神經失調症狀就要趕快找身心科協助,給你更全面的諮詢與照護。

現代人生活緊繃、壓力大,常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包羅萬象,呼吸困難、心悸、焦慮不安都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表現,如何自我檢測是否可能患有自律神經失調?原因有哪些?一次帶你看懂自律神經失調如何自我改善。

本文康健會告訴你:

隱藏

  •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
  •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自我檢測
  • 自律神經失調原因有哪些?和那些疾病有關?
  • 自律神經失調看哪科?
  • 自律神經失調能自癒自救嗎?如何舒緩自律神經失調?
  • 自律神經失調中醫改善2招

自律神經失調是什麼?

談到自律神經失調,要先知道自律神經的組成包括「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者的功能相反,但會配合人體的狀態自動調節。簡單的說交感神經負責調控與興奮相關的行為,反之副交感神經則是調節人體休停的狀態。

現代常提到的自律神經失調往往與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有關,尤其近年來社會壓力增加,連帶使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受到抑制,自律神經失調的人口也逐年上升。

推薦閱讀:身體很累,腦袋卻不累!你自律神經失調嗎?

自律神經失調症狀自我檢測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表現非常複雜,可以說從頭到腳都有症狀,也常常讓病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跑遍各大醫療院所,勞神傷財。如此惡性循環下,壓力纏身,進而加重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以下整理出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症狀,若出現其中3~4種症狀可能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

廣告

  1. 眼睛乾澀:交感神經控制淚腺,造成淚液分泌不足,常診斷為乾眼症。
  2. 口乾舌燥:唾液腺受到影響使唾液分泌不足。
  3. 喉嚨卡卡:有異物感、有痰,甚至會出現疼痛感。經常被診斷為慢性咽喉炎或胃食道逆流,但內視鏡檢查正常。
  4. 呼吸困難:常覺得呼吸不順暢,有時造成過度換氣。
  5. 心悸:覺得心跳很快或很明顯感到心臟怦怦跳,心臟科可能會診斷為心律不整、二尖瓣脫垂。
  6. 容易冒汗:盜汗是更年期症候群常見症狀,但自律神經失調時也有多汗的狀況,尤其是緊張的時候。
  7. 情緒問題:容易出現焦慮、憂鬱、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或記憶力變差。
  8. 腸胃不適:容易腹脹、便秘、腹瀉、消化不良,有時會被診斷為大腸激躁症。
  9. 耳鳴:有些病人會出現耳鳴的症狀,甚至伴隨眩暈和噁心的感覺。
  10. 性功能和泌尿道障礙:部分病人會有外陰搔癢、頻尿的問題,男性病人可能出現陽痿,女性病人則會出現月經不規則。
  11. 全身痠痛: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引起肌肉疼痛、關節無力,影響病人的生活及睡眠品質。

推薦閱讀:心悸症狀4警訊要就醫!喝咖啡心悸?3招心悸舒緩自救

自律神經失調原因有哪些?和那些疾病有關?

自律神經失調的成因大致可分成2類,分別是環境壓力和疾病。環境壓力是較常見的因子,當日常生活中的壓力超乎自己所能承受的程度時,便會誘發自律神經失調。此外性格也是另一項關鍵因素,有些人容易焦慮或完美人格,常會因小錯誤而有過大壓力,甚至吃不下、睡不著,再加上無處發洩情緒,便很容易發生自律神經失調。

疾病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調常以內分泌疾病(例如糖尿病)、神經性疾病(例如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和身心科疾病(例如憂鬱症、焦慮症或強迫症)為主。

廣告

自律神經失調看哪科?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五花八門,病人可能看遍各科別也找不出解答。一般會先建議民眾前往家醫科就診,先觀察身體是否有任何病變或異常。若各項診斷數值良好,則可懷疑症狀是由壓力引起,此時就可轉診至身心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自律神經失調能自癒自救嗎?如何舒緩自律神經失調?

通常進展到自律神經失調的階段代表心理已嚴重影響生理,建議病人務必就醫治療。藥物治療雖然是最快的捷徑,但對於不想吃藥的民眾可先採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的重點是從生活習慣的培養做起,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1. 規律運動習慣:依照個人狀況找尋適合自己的運動,像是慢跑、健走、騎腳踏車、瑜伽等。身心科醫師楊明仁解釋,運動可以消耗讓人緊繃的腎上腺素,腦內啡和血清素則會增加,讓人放鬆、愉悅。
  2. 正常作息:平日要維持睡眠品質的穩定,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教授張承能表示,夜間本來是副交感神經發揮的時間,人自然想休息,硬是熬夜不睡、保持清醒,等於刺激交感神經繼續運作,副交感神經無從發揮,久而久之不但自律神經失調,其他的健康紅燈也一一亮起。
  3. 良好飲食習慣:均衡飲食,避免過量飲酒或是攝取過量咖啡因(建議攝取咖啡因含量每天不超過300毫克)。
  4. 重視時間管理:時間運用與安排不當,易導致挫折與壓力,久而久之就會感到疲累、提不起勁。
  5. 尋求紓壓管道:防止壓力累積過多,找尋合適的紓壓管道,例如:郊外散心、與親友聊天、培養個人休閒興趣等。若因忙碌而犧牲紓壓時間,容易累積壓力,使身心狀態失衡。
  6. 學習放鬆技巧:簡單的放鬆技巧有助於即時紓壓,例如:腹式呼吸、冥想或是肌肉放鬆法都對身心很有幫助,可以向相關專業人士學習。此外不要事事追求完美,適度的放下,放慢步伐有助於維持身心健康。

廣告

推薦閱讀:找回自律神經平衡 5件事幫你放下焦慮、讓心和緩

自律神經失調中醫改善2招

中醫典籍中沒有自律神經失調這個名詞,但卻記載七情內傷五臟,意即壓力和情緒會干擾人體臟器的運作。為了因應這個問題中醫也有幾種方法來改善症狀。

中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身體症狀可能各異,須依個別情況下藥,不過通常都會加強滋陰藥群,具有鎮定神經及輕微補養作用。例如面對焦慮的病人,中醫師張原福常使用的藥材包括元參、生地、女貞子、五味子、知母、黃柏、柏子仁、酸棗仁、茯神、茯苓、丹皮、麥冬、沙參、洋參、冬蟲、玉竹、石斛、山藥等,可以滋陰、安神。

明医中醫診所院長楊世敏則使用浮小麥、人參、參鬚、甘草、紅棗等,「甘麥大棗湯」是他常用的處方。此外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美國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表示,中醫常用的龍骨、牡蠣等藥材含有鈣、鎂,有助放鬆肌肉及神經,也可以減緩自律神經失調帶來的不適。

穴道按摩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中醫認為,人之所以會感到焦慮,是因為心氣、心血不足,送到腦部的血液量與營養都不足導致,因此,當你突然感覺焦慮不安時,楊世敏建議按壓手指甲床兩邊的「井穴」,尤其中指、無名指,分別有心包經、心經通過,按壓後對鎮定情緒有很好的效果。此外,平時也可按壓百會、內關、神門、陰陵泉、三陰交等穴道自我保養。

 你或家人有這樣的經驗嗎?身體有不舒服的症狀,做過各種檢查,卻找不出病因,藥物治療也未見效果。自律神經治療專科醫師陳惟華提醒,這些絕大部分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調雖然不會立即危及生命,但若症狀長期困擾著病患,不但損傷身心健康,生活作息、人際關係、工作、學業也受影響。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應加強對「自律神經失調」的認識,並懂得找對醫師就醫,並做好保健,幫助自律神經維持在最佳狀況。

自律神經失調VS.疾病

 很多身體疾病或身體狀況,會續發「自律神經失調」症狀,也因而在醫院的不同科別的門診中,都有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夾在其中。根據美國調查,有60%的腸胃科求醫者、有70%心臟科求醫者,其實是自律神經失調。

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疾病

  • 循環器官系統 高血壓、姿勢性低血壓、心臟神經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
  • 呼吸器官疾病 氣喘、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等。
  • 消化器官疾病 胃潰瘍、腸漏症、胃癌、大腸癌等。
  • 肝臟膽囊疾病 慢性肝炎、肝癌、膽囊炎等。
  • 腎臟疾病 腎臟炎、尿毒症等。
  • 胰臟疾病 慢性胰臟炎、胰臟癌等。
  • 血液疾病 貧血等。
  • 內分泌疾病 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不足、腦下垂體低下等。
  • 免疫系統疾病 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
  • 皮膚疾病 心因性蕁麻疹、慢性濕疹、異位性皮膚炎、青春痘、圓形禿等。
  • 神經疾病 巴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症等。

 此外,肥胖、癌症、憂鬱症、經前症候群、過度換氣症候群、恐慌症、神經性嘔吐症、偏頭痛、肌肉緊張性頭痛、膀胱過動症、梅尼爾氏症、更年期障礙、陽萎早洩、過動症、自閉症等,這些疾病可能都是因為該器官的自律神經失調而造成。

 特別提醒,很多自律神經失調被當成憂鬱症就醫。事實上,自律神經失調不等於憂鬱症,雖然都與壓力有關,但自律神經失調不等於憂鬱症,雖然都與壓力有關,但自律神經失調是生理問題,主因為心理因素所引起的;憂鬱症則是因為腦中缺乏神經傳導物質,引起情緒低落,二者有跡象可分辨。

自律神經失調可以檢測及改善的

 過去的醫學,對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尚無法正確掌控。目前,透過科技的儀器檢測可以儘快做診察,加以藥物、心理治療;甚至突破藥物治療,給予患者全方位的自然療法。

自律神經失調應該看哪一科?

 出現症狀時,先找相關醫師就診,進行器官的相關檢查,例如心悸、胸悶痛找心臟科、喘不過氣找胸腔科、脹氣胃痛找腸胃科、憂鬱或焦慮找精神科等。若檢查都沒有異常,就要朝自律神經失調症考慮。通常,發現自律神經異常會找神經內科診治;近年來,隨著自律神經失調受到重視,自律神經治療專科更進一步為患者做診察與治療。

什麼人需要找自律神經治療專科?

 自律神經治療專科醫師陳惟華表示,當您找過專科醫師,經由儀器檢查,排除有器質性的病變(如腫瘤、神經壞死或感染等)之後,再進一步考慮找自律神經治療專科就診,建議下列4族群可以找自律治療專科--

  • 看遍各大醫院診所,仍找不到病因的病友。
  • 看過中西醫,都看不好的自律神經失調病友。
  • 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卻無藥物可治療的病友。
  • 長期依靠藥物來壓抑自律神經失調病症,不想再吃藥的病友。

配合現代儀器檢測,早期發現及追蹤自律神經失調

 過去自律神經失調症因缺乏精密的檢查,多需靠醫師的臨床經驗專業判斷及評估量表,缺乏科學數據,往往讓患者不是不知所措,就是不以為意。

 目前,醫界已進一步使用自律神經檢查,例如「心律變異(HRV)」、「交感神經皮膚電位反應檢查(GSR)」、「呼吸時呼氣中二氧化碳濃度(CO2)」、「測量姿勢改變時的血壓」等。進而判讀檢測者的自律神經是否平衡?或是交感神經過高?還是副交感神經過高?探討其病因,經完整的診察後,再針對它來處理與治療。

自律神經失調要掛哪一科?

出現症狀時,先找相關醫師就診,進行器官的相關檢查,例如心悸、胸悶痛找心臟、喘不過氣找胸腔、脹氣胃痛找腸胃、憂鬱或焦慮找精神等。 若檢查都沒有異常,就自律神經失調症考慮。 通常,發現自律神經異常會找神經內科診治;近年來,隨著自律神經失調受到重視,自律神經治療專科更進一步為患者做診察與治療。

自律神經失調看精神科嗎?

自律神經「受損」跟「失調」不同 所以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應該要去看精神科,可以用血清素,並配合運動、或是以微量電流刺激自律神經來調整。

自律神經失調 中醫 有效嗎?

邱榮鵬表示:「中醫自律神經失調,須綜合考量病人的生活模式、家庭關係、工作或學習狀態等可能影響情緒的因素,在補瀉、陰陽之間調整,有這方面困擾的民眾應就醫諮詢,不宜自行抓藥服用。 目前自律神經已有科學方法HRV可檢測,但只呈現當下狀況,仍要視症狀做診斷。」

自律神經失調怎麼辦?

大多數的自律神經失調,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獲得緩解,毋須吃藥看醫生。 但是當緊張憂慮程度,嚴重影響到工作、生活或是人際關係時,可能需要尋求精神科或神經內科醫師幫助。 目前一般治療方式,以安眠藥、抗焦慮藥及抗憂鬱藥物為主,通常需服藥兩個星期至一個月,情況好轉便可以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