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社會 學

系列条目
社会学

教育 社會 學

  • 社會學史
  • 社会学概述英语Outline of sociology
  • Portal:社会
主要的社会学理论
  • 冲突理论
  • 结构功能主义
  • 符號互動論
  • 批判理論
  • 实证主义
    • 反实证主义英语Antipositivism
  • 社会变迁
  • 中层理论
  • 社会建构主义
研究方法
  • 定量研究
  • 定性研究
  • 比较研究英语Comparative historical research
  • 計算社會學
  • 民族誌
  • 语用学英语Conversation analysis
  • 历史社会学
  • 采访英语Interview (research)
  • 数理社会学
  • 社会网络分析
主要分支学科英语Subfields of sociology
  • 犯罪學
  • 文化社会学
  • 人口学
  • 发展理论
  • 越轨社会学
  • 经济社会学
  • 教育社会学
  • 環境社會學
  • 家庭社会学英语Sociology of the family
  • 女权社会学英语Feminist sociology
  • 性别社会学
  • 工業社會學
  • 社会不平等
  • 知识社会学
  • 法律社会学
  • 文学社会学英语Sociology of literature
  • 医学社会学
  • 军事社会学英语Military sociology
  • 政治社会学
  • 种族与民族关系社会学英语Sociology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 宗教社会学
  • 鄉村社會學
  • 科学知识社会学
  • 社會運動
  • 社会心理学
  • 社會階層
  • 科学技术与社会构建
  • 恐怖主义社会学英语Sociology of terrorism
  • 城市社会学
其他相关信息
  • 社會學家列表
  • 社会学时间轴英语Timeline of sociology

教育社會學是應用社會學及教育學的一門分支,以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及人際互動的方法來研究教育問題和教育與社會的關係。

目录

  • 1 概論
  • 2 演進
  • 3 重要內容
  • 4 重要人物與影響
  • 5 主要理論
    • 5.1 和諧理論學派(consensus theory)
      • 5.1.1 代表人物
    • 5.2 衝突理論學派(conflict theory)
      • 5.2.1 代表人物
    • 5.3 解釋理論學派(interpretive theory)
      • 5.3.1 重要理論
      • 5.3.2 和諧vs衝突
  • 6 教育機會均等
    • 6.1 教育均等的策略
      • 6.1.1 立法精神
      • 6.1.2 教育制度
      • 6.1.3 教育措施
  • 7 教育與經濟
    • 7.1 蕭資(Schultz,1963)的人力資本理論
  • 8 其他名詞
  • 9 外部链接

概論[编辑]

教育社會學誕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的知識體系有賴兩個不同的派別。一方是教育學家對赫爾巴特教育體系作出批判時建立,強調教育與社會的互動。另一方是社會學家把教育當作社會制度納入到社會學研究領域。

R. Dreeben把教育社会学研究主旨分为三个部分:

  • 教育的社会流动性理论(social mobility of education)
  • 社区对教育的影响(community influences on education)
  • 作为社会组织的学校(social organization of schools)

这三大主题贯穿了教育社会学从20世纪初诞生,发展至1950年代的全过程。在1970年代以后,这些核心概念有了新的拓展,最主要的研究议题包括:

  • 公平和社会公正
  • 全球化以及学校教育的扩张
  • 社会网络以及他们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准则的影响

演進[编辑]

規範性研究 證驗性研究 批判性研究
原文 Educational Sociolog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年代 ~1950 1950~1970 1970~
名稱 傳統教育社會學 新興的教育社會學 「新的」/「解釋的」教育社會學
主要特徵 哲理+應用,社會學知識原理的教育應用,教育學者為主,其特色為:
  1. 重視社會行動
  2. 應用取向
  3. 偏重哲學性。

認為教育有「社會化」和「選擇」兩種功能

認為教育社會學為社會學的分支,教育組織是其良好的研究領域,採驗證取向,強調社會學理科學驗證、分析,以建立理論目的,研究者以社會學者為主 解釋的、批判性的、質的研究取向,微觀的研究內容,代表理論如現象學、符號互動論、俗民方法論、知識社會學、批判理論等
代表人物
  • 華德(L.F. Ward)、
  • 涂爾幹(E. Durkheim)、
  • 韋柏(M. Weber)、
  • 孟漢(K. Mannheim)、
  • 杜威(J. Dewey)等人
  • 布魯克福(Broolover)、
  • 葛樂士(N. Gross)、
  • 畢德威(C.E. Bidwell)、
  • 班克斯(O. Bank)等人
  • 夏普(Sharp)、
  • 格林(Green)等人

重要內容[编辑]

  • 鉅觀分析:教育目的與功能、分類與成就、選擇、改革。
  • 微觀分析:班級、師生關係、學校、校園倫理與校園民主。

重要人物與影響[编辑]

人物 影響
孔德(A. Comte)─社會學之父
  1. 社會演化三時期「神學→玄學→科學(實證)」
  2. 社會動學(社會變遷)vs.社會靜學(社會秩序與安定)
史密斯(Smith) 出版《教育社會學概論》,第一本標題為教育社會學的教科書
史賓賽(H. Spencer)─有機比擬論 人類社會與生物有機體極為類似
涂爾幹(E. Durkheim)─社會連帶論
  1. 由社會觀點分析社會現象,認為共同信念與價值使社會凝固
  2. 提出「社會連帶」、「集體意識」概念
華德(L.F. Ward)─社會導進論 透過有計畫的社會行動改進社會,又被稱為心理學派的社會學者
華勒(W. Waller)─教育社會學 認為學校為社會有機體,強調學校師生之間的衝突。
馬克思(K. Marx) 階級衝突才是進步的動力
帕森士(T. Parsons)
韋伯(M. Weber)—科層體制理論 研究社會學要中立,不可將個人信念或偏見滲入研究中。
墨頓(R.K. Merton) 提出社會的抽象模式
杜威(J. Dewey) 著有《學校與社會》(School and Society)認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將學校當作一種社會制度。

主要理論[编辑]

和諧理論學派(consensus theory)[编辑]

又稱結構功能論(structural-functionism),主要特徵包含:

  • 結構與功能
  • 整合
  • 穩定
  • 共識 - 學校是價值觀達成共論的場所。

代表人物[编辑]

涂爾幹

  • 強調教育的社會功能。
  • 提出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

帕森士(T. Parsons)

  • 將社會行為(social action)作為社會學的分析單位,並將互相作用的網絡稱為社會體系(social system)。個人被社會制度賦予行為的期望,也就是「角色」,當個人發揮角色的功能,社會就能夠處於穩定發展的狀態;帕氏透過對社會體系的分析來闡述角色代表的意義。
  • 認為社會體系有四種作用:模式的維持(pattern-maintenance),體系的統整(integration),目標的達成(goal-attainment),適應的作用(adaptation)。
  • 在研究美國中小學班級體系時,分析其兩項主要功能:「社會化」與「選擇」

墨頓

  • 功能主義的集大成者,將原有的理論加以修正,使其更為完備。

衝突理論學派(conflict theory)[编辑]

  • 對立與衝突
  • 變遷
  • 強制

代表人物[编辑]

馬克思柯林思包爾思與金提思
  • 「社會再製論」- 教育的功能在於透過「符應原理」,使社會階級不平等的現象重現,並以符應原理為合理的藉口。

布迪爾

  • 「文化再製」- 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可以轉換成經濟資本。
  • 勞動的兒童常不具「內化的文化資本」,所以導致學習失敗。

華勒 艾波 威里思

  • 提出「文化創生」(cultural production)的觀點(別於文化再製)。
  • 重視勞工學生的「反學校文化」(anti-school cultures)研究。

伯恩斯坦

  • 提出「霸權再製」。
  • 「文化霸權」(culture hegemony)-統治階級所建立的生活文化,經由教育與大眾傳播媒體的機制力量,影響社會成員的認知。
  • 認為兒童社會背景影響語言,語言影響認知表現,認知表現影響教育成就。

解釋理論學派(interpretive theory)[编辑]

重要理論[编辑]

  • 現象學:胡賽爾(E. Husserl)所創。
  • 符號互動論
  • 源始於米得(G. H. Mead)的自我中心學、柯來(Cooley)的「鏡中我」,以及湯姆士(Thomas)的「情境定義」。
  • 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質與過程。
  • 俗民方法論
  • 創始者-葛分科(Garfinkel)
  • 主要概念有兩者:
    • 反省性:所有行動者都具有反省意識。
    • 指標性:語言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意義,需要互動才能溝通。
  • 知識社會學
  • 楊格(Young)-關注教育的內容,教育內容的選擇、確定與組織,乃是教育知識的階層化過程,學校教育過程則是教育知識的分配過程。
  • 博恩斯坦(Bernstein)不同階級的子女語言有異質性,影響教育可能性。

和諧vs衝突[编辑]

和諧 衝突
主要特徵 結構與功能

整合
穩定
共識

對立與衝突

變遷
強制

代表人物 涂爾幹(E. Durkheim)==>社會分工論

帕森斯(T.Parsons)==>
默頓(Merton)

Marx的階級鬥爭論

Gumplowicz的種族鬥爭論
G. Simmel的形式社會學
當代衝突理論則以R. Dahrendorf與L. A. Coser

教育機會均等[编辑]

  • 垂直公平 - 對差別特性者,給予差別的對待。
  • 現代中學
  • 補償教育
  • 教育優先區(重要)-目的使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資源分配合理化。
  • 積極差別待遇
  • 教育選擇權-可以自選學校。
  • 教育卷-美國學者認為公立學校經營不佳,提出要自由競爭,提昇教學品質。

教育均等的策略[编辑]

立法精神[编辑]

民國88年,通過教育基本法,不分貧賤,入學機會均等。

教育制度[编辑]

  • 延長國教年限
  • 公平客觀的入學考試
  • 學校制度單軌化。

教育措施[编辑]

  • 推行輔導工作,試探學生性向。
  • 發展特殊教育-特殊教育零拒絕。
  • 推行多元文化。
  • 合理分配教育經費。
  • 能力分班

教育與經濟[编辑]

1960年代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的觀念興起,蕭資(Schultz,1963)最先提出人力資本論。

蕭資(Schultz,1963)的人力資本理論[编辑]

  • 教育服務成本-直接成本,每年在教育企業的投入量,即是經濟學上的內部成本與外部成本。
  • 機會成本-間接成本,估算學生因就學而失去的所得收入。

其他名詞[编辑]

  • 涵化(acculturation)
  • 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途爾幹認為人與人之間相互接觸,自然而然形成一種協和、平衡和規律。
  • 社會階層 - 一個社會體系中,各種不同角色與地位,因其不同的特權、聲望、影響力、及權利等所形成的教持久的等級狀態。
  • 社會組織 - 組織即指具有共同目標的人群的集合,其特點是在特定區域內具有唯一性。
  • 社會變遷與教育的關係 - 社會變遷影響教育,教育形成社會變遷,教育常是社會變遷的條件。
  • 同朔性文化-米得(Mead)認為人們向同年紀、同輩分者學習。
  • 文化貧窮-認為學生學習成就不佳的原因,是因為學生家庭文化不佳。
  • 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
  • 文化再生(Cultural reproduction英语Cultural reproduction

外部链接[编辑]

  • 教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1920-2004(法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entre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in China,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教育

學術
概要

  • 教育学
  • 教育史
  • 教育大綱英语Outline of education
  • 教育评估
  • 教育研究
  • 教育經費
  • 教育政策英语Education policy
  • 教育理論英语Education theory
  • 教育市場化
  • 教育優先區
  • 教育体制改革
  • 教育的領導力英语Educational leadership
  • 教育機構的種類英语Types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 教育專業用詞彙編英语Glossary of education-related terms
  • 目錄
  • 目標
  • 受教育权

分支

  • 教育哲學
  • 教育基本理论
  • 教育法学
  • 教育行政學日语教育行政学
  • 教育管理学
  • 信息技术教育
  • 教育技术学
  • 教育经济学
  • 教育財政學
  • 教育心理学
  • 教育社会学
  • 教育未来学
  • 学校卫生学
  • 比較教育學
  • 教育统计学
  • 教育传播学
  • 教育效益学
  • 教育评价学
  • 課程與教學
  • 批判教育學
  • 人类学

學科

  • 教育學系
  • 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
  • 特殊教育學系

階段

  • 學前
  • 初等
  • 中等
  • 高等
    • 第三期

類型
環境

  • 家庭
  • 学校
    • 教室
  • 戶外

對象

  • 成人
  • 資優英语Gifted education
  • 特殊
  • 終身

體系

  • 义务
  • 基礎
  • 通識
  • 博雅
  • 职业
  • 本科
  • 文理分科
    • 理科
    • 文科
  • 另類

方式

  • 自主學習
    • 在家自學
  • 素質教育
  • 应试教育
  • 遠程教育
  • 融合教育
  • 斯巴达教育

主題

  • 農學英语Agricultural education
  • 艺术
  • 商業
  • 化學
  • 設計
  • 經濟學
  • 工程英语Engineering education
  • 環境
  • 健康
  • 语言
    • 母語
    • 雙語英语Bilingual education
  • 法學英语Legal education
  • 数学
  • 醫學英语Medical education
  • 军事
  • 音乐
  • 護理英语Nurse education
  • 和平
  • 表演藝術英语Performing arts education
  • 哲學
  • 体育
  • 物理
  • 阅读
  • 宗教英语Religious education
  • 科学
  • 師範
  • 技術英语Technology education
  • 價值觀英语Values education
  • 圖書資訊學
  • 博物學
  • 歷史
  • 政治英语Politics in education
  • 航海
  • 安全
  • 酒店管理

相關身分或職業

  • 校长
  • 校監
  • 教师
    • 教授
    • 教育家
    • 家庭教師
  • 教育行政
  • 教育學家
  • 助教
  • 教官
  • 學生
    • 研究生
    • 互惠生
    • 僑生
    • 交換學生

教育問題

  • 升學主義
  • 學校恐懼症
  • 學術通貨膨脹
  • 家庭暴力
  • 校園暴力
  • 怪獸家長或直升機父母
  • 文凭主义及教育通胀
  • 高分低能
  • 留校察看

各國教育

非洲各国家和地區教育

聯合國會員國

  • 阿尔及利亚
  • 安哥拉
  • 贝宁
  • 博茨瓦纳
  • 布吉納法索
  • 布隆迪
  • 喀麦隆
  • 佛得角
  • 中非
  • 乍得
  • 科摩罗
  • 剛果(金)
  • 剛果(布)
  • 吉布提
  • 埃及
  • 赤道几内亚
  • 厄立特里亚
  • 斯威士兰
  • 埃塞俄比亚
  • 加蓬
  • 冈比亚
  • 加纳
  • 几内亚
  • 几内亚比绍
  • 科特迪瓦
  • 肯尼亚
  • 莱索托
  • 利比里亚
  • 利比亚
  • 马达加斯加
  • 马拉维
  • 马里
  • 毛里塔尼亚
  • 毛里求斯
  • 摩洛哥
  • 莫桑比克
  • 纳米比亚
  • 尼日尔
  • 尼日利亚
  • 卢旺达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塞内加尔
  • 塞舌尔
  • 塞拉利昂
  • 索马里
  • 南非
  • 南蘇丹
  • 苏丹
  • 坦桑尼亚
  • 多哥
  • 突尼西亞
  • 乌干达
  • 赞比亚
  • 津巴布韦

教育 社會 學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 索马里兰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 阿森松岛
  • 加那利群岛
  • 休达
  • 马德拉群岛
  • 马约特
  • 梅利利亚
  • 留尼汪
  • 圣赫勒拿
  • 特里斯坦-达库尼亚
  • 西撒哈拉

亚洲各国家和地區教育

聯合國會員國

  • 阿富汗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巴林
  • 孟加拉國
  • 不丹
  • 文莱
  • 柬埔寨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賽普勒斯
  • 埃及
  • 格鲁吉亚
  • 印度
  • 印度尼西亚
  • 伊朗
  • 伊拉克
  • 以色列
  • 日本
  • 約旦
  • 哈萨克斯坦
  • 朝鲜
  • 韩国
  • 科威特
  • 吉尔吉斯斯坦
  • 寮國
  • 黎巴嫩
  • 马来西亚
  • 馬爾地夫
  • 蒙古
  • 缅甸
  • 尼泊爾
  • 阿曼
  • 巴基斯坦
  • 菲律賓
  • 卡塔尔
  • 俄羅斯
  • 沙烏地阿拉伯
  • 新加坡
  • 斯里蘭卡
  • 敘利亞
  • 塔吉克斯坦
  • 泰國
  • 東帝汶
  • 土耳其
  • 土库曼斯坦
  • 阿联酋
  • 乌兹别克斯坦
  • 越南
  • 葉門

教育 社會 學

聯合國观察员

  • 巴勒斯坦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 阿布哈茲
  • 阿尔察赫
  • 中華民國(臺灣)
  • 北賽普勒斯
  • 南奥塞梯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 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
  • 英属印度洋领地
  • 圣诞岛
  • 科科斯(基林)群岛
  • 香港
  • 澳门

欧洲各国家和地區教育

联合国會員國

  • 阿尔巴尼亚
  • 安道尔
  • 亞美尼亞
  • 奥地利
  • 亞塞拜然
  • 白俄罗斯
  • 比利时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保加利亚
  • 克罗地亚
  • 賽普勒斯
  • 捷克
  • 丹麦
  • 爱沙尼亚
  • 芬兰
  • 法国
  • 喬治亞
  • 德国
  • 希腊
  • 匈牙利
  • 冰岛
  • 爱尔兰
  • 義大利
  • 哈萨克斯坦
  • 拉脱维亚
  • 列支敦士登
  • 立陶宛
  • 卢森堡
  • 馬爾他
  • 摩尔多瓦
  • 摩纳哥
  • 蒙特內哥羅
  • 荷兰
  • 北马其顿
  • 挪威
  • 波兰
  • 葡萄牙
  • 罗马尼亚
  • 俄罗斯
  • 圣马力诺
  • 塞尔维亚
  • 斯洛伐克
  • 斯洛維尼亞
  • 西班牙
  • 瑞典
  • 瑞士
  • 土耳其
  • 乌克兰
  • 英国

教育 社會 學

公认主权实体

  • 馬爾他騎士團
  • 梵蒂冈(聖座)
  • 歐洲聯盟

未受国际普遍承认国家

  • 阿布哈兹
  • 阿尔察赫
  • 科索沃
  • 北塞浦路斯
  • 南奥塞梯
  • 德涅斯特河沿岸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区

  • 阿克罗蒂里和泽凯利亚
  • 奥兰
  • 法罗群岛
  • 直布羅陀
  • 扬马延
  • 根西
  • 澤西
  • 马恩岛
  • 斯瓦尔巴

美洲各國家和地區教育

聯合國會員國

  • 安提瓜和巴布达
  • 阿根廷
  • 巴哈马
  • 巴巴多斯
  • 伯利兹
  • 玻利维亚
  • 巴西
  • 加拿大
  • 智利
  • 哥伦比亚
  • 哥斯达黎加
  • 古巴
  • 多米尼克
  • 多米尼加
  • 厄瓜多尔
  • 萨尔瓦多
  • 格林纳达
  • 危地马拉
  • 圭亚那
  • 海地
  • 洪都拉斯
  • 牙买加
  • 墨西哥
  • 尼加拉瓜
  • 巴拿马
  • 巴拉圭
  • 秘鲁
  • 圣基茨和尼维斯
  • 圣卢西亚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苏里南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美国
  • 乌拉圭
  • 委內瑞拉

教育 社會 學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 安圭拉
  • 阿魯巴
  • 百慕大
  • 博奈尔
  • 英屬维尔京群岛
  • 開曼群島
  • 库拉索
  • 福克兰群岛
  • 法屬圭亚那
  • 法屬聖馬丁
  • 格陵兰
  • 瓜德罗普
  • 馬提尼克
  • 蒙特塞拉特
  • 荷屬聖馬丁
  • 波多黎各
  • 聖巴泰勒米
  •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 萨巴
  • 圣尤斯特歇斯
  • 南乔治亚和南桑威奇群岛
  •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 美屬维尔京群岛

大洋洲各國家和地区教育

联合国會員國

  • 澳大利亚
  • 密克羅尼西亞
  • 斐濟
  • 基里巴斯
  • 馬紹爾群島
  • 瑙鲁
  • 新西兰
  • 帕劳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薩摩亞
  • 所羅門群島
  • 汤加
  • 图瓦卢
  • 瓦努阿图

教育 社會 學

紐西蘭聯繫邦

  • 庫克群島
  • 紐埃

属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 美屬薩摩亞
  • 聖誕島
  • 科科斯(基林)群岛
  • 復活節島
  • 法屬波利尼西亞
  • 關島
  • 新喀里多尼亞
  • 諾福克島
  • 北馬里亞納群島
  • 皮特凯恩群島
  • 托克勞
  • 瓦利斯和富圖納

  • 教育 社會 學
    分類
    • 小作品
  • 教育 社會 學
    主題
  • 教育 社會 學
    維基專案英语Wikipedia:WikiProject Education
  • 詞典
  • 維基媒體計劃
    • 教科书
    • 共享资源
    • 學院
    • 新闻
    • 语录
    • 文库

规范控制
教育 社會 學

  • LCCN: sh85041146
  • NDL: 00567172
  • NKC: ph21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