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心理 學 理論 與 實際 第 三 版

作者序

當我一開始寫《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際》這一本書時,我內心就有一個很清楚的目標。我要讓這些明日的老師們具有基礎知識,並擁有實用的策略,以便他們能夠成為有效率的老師。在我看來,當時已出版的教科書大致上可分為兩類:詳盡的,和簡略的。詳盡的教科書引用很多研究,但過於冗長,失去了教室的味道,而且也缺乏應用上的指引。簡略的教科書雖讀來輕鬆,但就缺少那種研究才能引來的難題和知性的爭論。這類教科書會建議你去做一些事情。這些事情都是屬於「你就試試看吧!」這一類的,而不去考慮,到底這些策略有沒有效果。

我的目標就是要寫一本具有下列特徵的教科書:

■ 能像以研究為重的教科書一般,提供完整而最新的訊息,但同時是易讀、實用的,且對重要觀念能提出很多例子和說明。

■ 要包含實做上的建議。這些建議要以教室的研究為基礎(但加上我一點常識性的判斷),以便當你照著做時,我有信心說,這些建議應該行得通。

■ 要透過許多實際的例子,很清楚地說出理論和實際的關聯,使你能夠把在教育心理學課上所學到的東西遷移到實際的教學上。雖然我從1970年代中葉起就開始從事教育的研究工作,但我是在別人給了我活生生的教室中的例子之後,才開始真正瞭解到教育上的理論或概念。我相信我大部分的同僚(當然也包括師範生)都有同感。所以,「例如」這兩個字在本書會出現好幾百次。

■ 要引人入勝。所以,我寫的時候,我想辦法讓你幾乎可以聽到學生的聲音,幾乎可以聞到從學生餐廳傳來的午餐的香味。

以上是我寫前面幾版時的目標,當然也是第十版的目標。但在這第十版,全書有一些改變:我增加了新的例子,把文字再做精鍊,並淘汰一些過時或非必要的資料。我很在意要讓本書趕上時代,所以本版有2,000個以上的引用文獻。而其中有55%以上都是2000年以後的。在這一版,我新增了656個以上的文獻。大部分的讀者應該不會太關心引用的文獻。但是我要讀者和教授們知道,我書中所說的,其根據在哪裡,以及各位需要進一步的訊息時,可以從哪裡找到。

這幾年來,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實際有很大的改變。就在幾年前,直接教學法和相關的教師效能研究還是教育心理學的主流。然後是建構式教學法,學生檔案和實作評量,以及其他的人本主義策略捲土重來。現在呢,學者們強調「績效責任」(accountability)。後者這種想法更需要老師來為學生的學習成果做計畫,更需要老師在教學上有清楚的目標。這就是我在這本書所強調的「具目的性的教學」(intentional teaching)。我在最早的幾版裡都提到:雖然當時很流行直接教學法,但發現教學法和人本主義的方法不可完全拋棄。在以後的各版,我做了相反的呼籲:儘管主動、以學生中心,和建構式的教學法很流行,直接教學法仍不可偏廢。在這一版,我仍然主張,在不同的教學法之間應取得平衡。不同的教學法有不同的哲學基礎,這是事實。但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他必須精通很多不同的方法,然後很用心的去做選擇。

第十版介紹了以上以及其他主題的最新研究,也提出了它們在教學上的應用。整本書反映了目前影響著教育心理學和實際教學的「認知革命」。

近幾年來美國教育持續發展,尤其是2001年「無兒童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或譯沒有學生落後法案)立法並強調標準與績效責任。此一措施持續到歐巴馬政府。在這個情勢底下無人可以否認:老師是很重要的,老師對學生的成就有深遠的影響。要使這些影響成為正向的影響,老師就必須對那些極為有用的心理學法則有透徹的瞭解,並對如何應用了然於心。所謂有目的性的老師,就是這樣的一種老師:他不斷的對自己的教學做反思;做教學上的決定時,清楚瞭解不同的做法會有什麼不同的影響。有效率的教學並不是一堆小詭計,也不是一些抽象的原理原則。而是有智慧地將一些自己瞭解透徹的法則應用到實際問題上。教學可說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我希望這一本書能帶給你從事這項工作時必要的知識和實用上的技能。

譯者序

當學富出版社和我接洽,探詢由我來翻譯Slavin這本書的可能性時,我很快就答應了。原因是,我本來就喜歡翻譯,而且這本書也是一本很好的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事實上,在答應翻譯工作之前,我已經在使用此書的前一版了,所以對它有很多的瞭解。對我來說,這本書當教科書蠻好用的。而且,我覺得它對現在和未來的老師很可以提供實質的幫助。

首先,本書對教育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有詳盡的解釋。不過,他的詳盡主要不在理論上的深入,以致變成高層次的文獻探討或理論性的辯正。它是在清楚說明重要概念的意義之後,不厭其詳地舉例說明當應用到學校的實際情境時要怎麼做。我認為,在師資的訓練上這一點很重要。你覺得對心理學的理論有細微高深的探討,就能「自動」在實際教學上有很好的應用嗎?我是不相信的。對於教育學程的初學者來說,應該更是如此。會應用是很重要的。Slavin說得好:「牧場工人對馬匹如何行動以及馬匹能做些什麼,也許已經有相當瞭解。但是如果工人無法讓一隻未受訓練、受到驚嚇、而且不友善的動物變成一匹溫馴的馬,則工人最後必將肋骨斷裂、齒痕滿身」(第一章)。本書一直沒有忘記:學教育心理學的目的是要使學生將來能成為一個有效能的好老師。他整本書都環繞在這個目的上。教育心理學絕不能脫離學校教育的實際,這是我願意一再強調的,它也是本書的基本精神。所以本書花了很多篇幅在討論實際的教育工作者將會碰到的許多問題。本書每章都有好幾個「理論到實際」專欄,同時也不時可以看到他來自教育實際經驗的智慧之言。我認為這些討論很珍貴,也很實用,並且讓我讀來興趣盎然。Slavin認為,他的實做建議是行得通的。我也有此信心。

我很欣賞Slavin一開始就強調要做一個有目的性的老師。這是醍醐灌頂之語。因為,一個老師肯用心、有目的性的話,他才會認真去思考,認真去對自己的教學做反思,也才能認真去吸收有助於教學的知識和技能。簡單的說,他才有進步的動力。其實,不僅是老師,從家庭主婦到總經理,都要肯用心、有目的性,才會有進步,不是嗎?Slavin引用的諺語說得好,「有的老師有二十年的教學經驗,而有的老師則只是將一年的教學經驗重複二十次」(第一章)。不用心、沒目的性的老師不容易對學生有大的幫助。本書還有一些觀念,我很贊同。像「學校的設施和教職員應是為支援教學而存在的」、「學校正在塑造未來社會的成員」等。對於後者,有時我喜歡問我的學生:「你覺得學校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的確,不管你是教哪一科目,你都應該有一個警覺,你正在塑造我們未來的公民,也正在塑造我們未來的社會。你不是只在教國文而已,也不是只在教自然而已。你也在參與把社會帶到某一方向的工作。我覺得,今日很多老師可能忘了他那份工作更高的使命。這對社會的健康發展應是一種悲哀吧。

我不覺得學校一定是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的樂土。好的老師有助於學生的成長;不好的老師對學生反而構成傷害。而且,不好的教育制度和措施會把學校變成一個甘蔗榨汁機──資質中等以上的學生變成甘甜蜜汁,中等以下的就變成糟粕糞土。對此,本書字裡行間有充滿人本主義的討論。的確,學校教育不應只是讓中上者成功而已,它應讓大家都成功。「教育應是為所有學生而存在的。」Slavin如此說(第四章)。這一類的討論,其重要性應不亞於心理學本身的學習吧。這也是我喜歡本書的理由之一。

如前所述,Slavin認為,好的老師必須是肯用心而有目的性的老師。他也認為,要成為有效能的老師,必須對有用的心理學法則有透測的瞭解,並知道如何將理論應用到實際的教育情境。基於這兩個理念,他對本書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每一章都以「課前思考短文」開始,接著是「善用你的經驗」。其目的是要藉著教室裡發生的故事來活化讀者的先前經驗,並讓讀者有批判思考、創造思考、以及合作學習的機會。每若干節之後有「自我檢核」,每章之後又有「自我評量」,用以幫助讀者檢驗自己瞭解的情形。每章在適當的地方有「理論到實際」,其內容為可以應用的具體策略或技巧。這是理論到實際情境的橋樑。最後,在某些章摘要之前並有「有目的性的老師」專欄。它是透過一些問題,使讀者能從新的角度來嫻熟一些教學策略,並將所學的新知識做一個統整,最終目的則是使讀者將來在教學歷程中能有意地計畫、教學、並做修正--也就是能成為一個肯用心、有目的性的老師。

Slavin說,他要把這本書寫得引人入勝。「我寫的時候,我想辦法讓你幾乎可以聽到學生的聲音,幾乎可以聞到從學生餐廳傳來的午餐的香味。」我覺得Slavin是辦到了。不信的話,你就買一本來試試吧。

本書原著有14章之多,考慮到我國教育學程的課程結構,這本翻譯本只迻譯其中10章。亦即刪去了原書第九章(調整教學以適應個別需求)、第十一章(有效的教學環境)、第十二章(特殊學生)、與第十四章(標準化測驗)。即使是已譯的十章,許多圖表和專欄我也刪了,以求精簡。雖然如此,本書每一章的份量還是比一般的教科書多。這種份量讓我在教學上,或學生在學習上,有更多的彈性。所以我認為這也是優點。

在翻譯過程中,耗費我心力最多的,倒不是本文,而是那些術語。眾所周知,心理學術語的譯名國內頗不統一。有的術語甚至在我系就是「三個教授三個樣」。何況本書還出現了一些對國內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來說還算生疏的術語呢。每次搔腦捻鬍、苦思而不可得時,我就很羨慕日本人的片假名翻譯法。基本上我儘量沿用國內已有的譯名。不過有些術語我也根據我的理解和偏好,做了些微的調整。另外一些則是全新的翻譯。雖然這些都是我嘔心瀝血之作,但是否恰當或有比較好,就由讀者來判斷了。為了方便讀者,如果有其他我認為也是不錯的譯法,我就把它放在譯注裡。讀者諸君就把那些異於前人的譯名看做是百花齊放裡新增的一些小花吧。另外,原著引用甚多與美國文化息息相關的例子。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我儘量加註,以便你也可以分享我閱讀時的喜悅。我覺得,閱讀這本書,很像是坐在美國大學的教室裡聆聽教授講授教育心理學。因此,你也可以同時學到許多教育心理學之外的東西。不錯吧。

本書能如期完成要感謝很多人。本書的翻譯,參考甚多前一版的譯本。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努力,當然方便許多了。這要感謝張景媛、王明傑、與陳玉玲三位教授。我也仔細閱讀了新竹師範學院白惠芳教授給前版的指正。我覺得白教授對英文文義的掌握很精確,將來應是翻譯界的閃亮之星。我很幸運有她那一份詳盡的更正表。謝謝您,白教授。我也要感謝本書原作者Robert E. Slavin和Success for All Foundation的Dr. Alan Cheung。當我對原文有不解之處時,他們就不厭其詳的替我解答,使我的譯文能更正確傳達原著者的想法。尤其是Alan,我們之間的通信大概有20次之多吧。如果沒有Alan,這本翻譯一定有不少錯誤。還有兩位朋友對我也幫助極大。一是淡江大學英文系的Dr. Darrel P. Dotty,一是擔任英語教學工作的Deborah Kimball。他們反覆地替我解釋那些比較口語的英語表現法,使本書的翻譯更正確、更傳神。我也感謝我在紐西蘭的朋友Alan & Andrea Davis夫婦。他們強化了我對英語的掌握。此外,我曾向多位教授請教過翻譯上的問題:黃遙煌教授、陳淑美教授、毛國楠教授、何英奇教授、章舜文教授、程景琳教授、梁恆正教授、溫明麗教授、以及林逢祺教授。謝謝他們。尤其是我的「青梅竹馬」黃遙煌教授,我們經常交換意見。在這一年中,我很幸運有一個國文造詣甚佳的研究生幫我潤飾校對。她就是楊梵妤小姐。她使本書訛誤聱牙之處減少很多。她無怨無悔,一字一字的看,我很感激。此外,內人Laureen在我苦思不得之際,常能替我找到適當的字詞,讓我有及時雨的歡喜。在此一併感謝。

出版社的于雪祥先生對我有無條件的信任,允許我對原著做大膽的取捨。劉惠玲小姐親切婉約,隨時寄來有趣的圖片,讓寒冬有溫暖,酷夏有清風。她對我初稿的回饋也很中肯適切。他們都使本書的翻譯工作更為順利。

翻譯雖令我愉悅,不過浩大的工程對身體也是蠻大的折騰。頭髮由多變少、由黑變白,好在沒全部掉光。只希望這本書對國內的教育心理學教學有一點幫助。本書的翻譯可說是殫精竭慮、戒慎恐懼。不僅要求「信」,我也儘量做到「達」。也就是要使譯文順暢易懂,使學生自己看也能正確理解。不過,正如Kilmartin(1992)在In Search of Lost Time(A la researche du temps perdu,中譯《追憶似水年華》,原著者Proust)英譯譯序中所說的,「翻譯必然不完美,幾乎根據定義就可以如此說;翻譯總是有改善的空間」(p. xvii)。更囿於譯者的才智精力,本譯書謬誤不妥之處,應所難免,所以期待學者先進和學生能不吝指正。

在我一生中,有一些人對我影響特別大。依時間順序,第一是先父張顯德長老。其次是小學老師許永賢,再來是大學及研究所的恩師黃堅厚教授和林清山教授。最後是我在美國的教授Arthur Mittman、Henry Dizney和Richard Schmuck。我的認知系統有他們的影子。謹以此書獻給他們。

張文哲 謹序
中華民國93年12月
於夜行兩棲動物館

中文第三版譯者序

大安森林公園的午夜,無月。群樹之間昏暗的草地上,一隻孤獨的夜鷺,身軀瘦弱,目光銳利,時而佇立思索,時而勤快覓食,然後又隱沒在黑夜之中。

這是我每天離開研究室,回家途中常見到的景象。在過去這些修訂的日子,我的生活正像這隻夜鷺。好在修訂工作已經結束了。黑夜之後總有白天。不是嗎?

上一版的出版是2005年。距今已有八年了。在這期間,承蒙許多教授使用,也給我一些回饋。我十分感激。他們使用後的感覺和我差不多,就是這本書很適合當作基本教科書。在教學之餘,我也常在思考原作者Slavin的理念:大家都成功。那是Success for All,而不是Success for the Best。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成功,而成功有不同的樣式。這種人文關懷應該是做為老師的基本素養吧。若是如此,理想的教育心理學教科書應該是什麼樣子?教師檢定、教師甄試應該如何進行?這當然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若只有豐富的心理學知識,應該還不是一個理想的老師吧。我希望讀者諸君在閱讀本書的心理學發現和實驗處理本身之時,也能同時思考這個人本的問題。

在這本新版裡,Slavin做了若干增刪和引用文獻的更新。其中一個明顯變動就是,他將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內容重新調整:第二章談認知、語言、與閱讀能力的發展,而第三章則談社會、道德、與情緒的發展。這種順序應該能使教學和學生學習更順暢。此外,作者從第四章開始,每章都增加了「21世紀的學習」專欄。這是對21世紀老師重要的提醒。我在進行中文修訂時,當然也反映了以上這些變化。但我個人的部分,也有一些作法需要說明:

1. 我比較喜歡內文提到術語時也同時有它的解釋,所以就儘量將原書置於頁邊的術語定義移入內文。但很多地方因為置入之後會影響敘述的流暢性,就沒有這樣做。

2. 除了內文儘量有術語的解釋之外,在每章之後,我增加了該章重要術語的清單和各術語的定義。這些定義原則上翻譯自原書頁邊的解釋。但為了使定義更周延,我也做了若干補充和修正。我覺得這一部分對讀者理解課文和準備考試都很有幫助。

3. 原書新版已刪掉各節之後的「自我檢核」,但我覺得它對學習很有幫助,所以原則上都加以保留。但有些地方因為內文更改的關係,就根據變動的幅度做局部修改或全部刪除。

4. 原書新版將「教室中如何促進道德發展」專欄(原中譯本第69-70頁)刪除。我覺得它很有參考價值,所以加以保留。

5. 每章最後的「自我評量:教師檢定練習」,我現在也把答案附上了。學生做自我練習時,應該會更方便。我建議同學做練習時,應該先把答案遮住。

這本新版之所以能夠順利完成,要感謝很多人。使用前版的許多教授給我的回饋彌足珍貴。尤其是趙曉美教授。她對書中某一個名詞的中譯頗為懊惱,我也因此為它思考了幾近一年。我希望這次她會愉快一點。很幸運地,我這次同樣得到楊梵妤小姐的協助。她已經是本所的博士生了。她課業繁重,還特地幫我潤飾校正。我很感激。她的國文造詣,各位在前版應該已有體會(如果你看過前版的話)。當然幕後的推手,出版社的于雪祥是不能忘記的。每次他笑容可掬的面孔出現在我研究室門口時,我的鬥志也就來了。如同以往,他對我完全信任,讓我在翻譯和修訂時,可以海闊天空地思考。他時常寄來生活訊息和圖片,這些對我也很有醒腦效果。

我衷心希望這一版所做的更動能更方便讀者的學習。我已經盡力了,書中若還有謬誤疏漏或不妥之處,希望學者先進和學生能隨時賜予匡正。

工作完成了,身心暢快。明天,我將再次漫步於那長滿鳶尾花的小徑...

張文哲 謹序
中華民國10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