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種 猩猩 人類 的 身世 與 未來

導論
究天人之際——王道還

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

早在一八六三年,比較解剖學家赫胥黎(Thomas Huxley, 1825-1895)就發表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指出猿類的解剖構造,與人類比較相似,與猴類的差異較大。

現代遺傳研究,也發現人類與非洲大猿(大猩猩、黑猩猩與巴諾布猿)非常類似;尤其是兩種黑猩猩——過去巴諾布猿叫做「矮黑猩猩」,基因組與人類的差異,不過百分之一.六。因此,人類便是「第三種黑猩猩」。三種黑猩猩的遺傳差異那麼小,表示各自獨立後的演化史非常「淺薄」,據估計,大約在七百萬年前,人類才分化出來,走上獨立演化的道路。

但是,人類演化史的大關大節,只有「化石證據」能夠透露。

根據十九世紀前半葉得到的一個「定律」,與現生物種有關的化石種——也就是現生物種的祖先,通常在現生物種出沒的地區出現,達爾文推測非洲可能是人類演化的搖籃。果不其然,這個預言證實了,古人類化石在南非與東非紛紛出土,令人眼花撩亂。現在學者反而「抱怨」:上課講義與教科書得經常更新才成。

人類的演化史,有好幾個特色值得我們注意。

首先,猿類是在中新世(二千四百萬年前到五百萬年前)演化出來的。大約到了中新世晚期開始的時候(約一千萬年前),猿類已經是靈長類中十分興旺的一個家族,種類繁盛,分布廣泛,歐亞非各地都有牠們的蹤跡。可是好景不長,自八百萬年前起,猿類大量滅絕,留下的化石也極為稀少。現代猿類像是個破敗家族的孓遺子孫。

人類祖先就是在這個猿類衰亡史的背景中出現的——人類似乎是猿類的演化新出路。目前我們對於最早的人類祖先,所知有限,一方面由於化石稀少,另一方面,由於人和猿的相似程度太高了,即使發現了「最早的」人類祖先化石,學者也不見得分辨得出來。

我們知道得最清楚的早期人類祖先,是著名的阿法南猿「露西」,大約生活在三百五十萬年前的東非。他們的腦容量與黑猩猩差不多,體型比黑猩猩稍小,能夠直立行動,但是手腳的解剖構造,仍呈現樹棲的特色。

南猿這群「人科」動物,展現了旺盛的演化活力。他們在東非與南非,演化出許多種類(species)。三百萬年前到一百萬年前之間,非洲至少有兩種以上的「人」同時生存,包括「南猿屬」與「人屬」,他們的棲境可能有重疊之處。現在我們是地球上唯一的「人」,所以很難想像幾種不同的「人」如何在一起生活。現生大猿的棲境彼此隔絕,從來沒有做鄰居的經驗。

人類為何能從猿類中脫穎而出?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即使人類已經獨立演化了幾百萬年,從露西身上我們也很難偵察到什麼「人性」;沒有證據顯示他們會製作工具,從他們的兩性解剖學判斷,他們的社會組織不會與大猿相差太多。所以有學者提議:他們只不過是「直立猿」,因為他們與大猿最顯著的不同,就是直立行動的姿態與生活棲境。

在學術史上,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覺悟」,因為直到本世紀之初,對人類演化有興趣的學者仍以為:人類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物種,憑著優越的大腦,鬥智而不鬥力,才能成為萬物之靈。因此他們期盼的人類祖先化石,是一種腦子大得異常的動物。難怪所有今天有名的人類祖先類型,當初多數學者都認為他們充其量只是人類系譜上的「非主流」,只因為南猿的腦量與大猿差不多(四百CC),而北京人(一種直立人)的腦量,平均一千零四十三CC左右(現代人平均一千五百CC)。

其實直立猿(人類祖先)所以能夠「走出去」,脫離傳統的大猿棲境,別開生面,另創新局,全仗直立的姿態。今日世上只有四種大猿,非洲三種,亞洲一種(紅毛猩猩),全都生活在熱帶森林中。紅毛猩猩幾乎可以終日待在樹上而不下地。大猩猩因為體重的緣故,無法在樹上活動,仍然居住在森林中。中新世晚期以來,地球溫度長期趨冷,熱帶雨林面積縮減,猿類的生活空間縮小了。學者推測這是猿類沒落的主因。

更重要的是,直立姿態幾乎全面地牽扯了猿類身體的基本結構,骨盤、脊椎不用說了,連胎兒的發育模式都受影響。因為直立的姿態使得女性骨盆腔縮小,所以胎兒也許不足月就必須提前出世;提前出世的胎兒,由於不再受子宮環境的束縛,也許反而能「自在」的發育。人類大腦發育的特色,就是出生後還能繼續以同樣的速率增長,而猿類出生時大腦幾乎已經發育完成。換言之,人/猿腦量的差異,不過是發育歷程的差異決定的。

因此我們雖然不清楚當初人類祖先「出走」的肇因,直立的「結果」卻是深遠的,例如人類自豪的大腦,就是直立姿態的「副產品」。

但是,人類演化史上,大腦、文化業績與物種之間的關係,一直沒有什麼「邏輯」可言。首先,大腦的確有逐漸增大的事實,但是卻沒有在文化史上激起如斯響應的發展。例如「舊石器時代早期」分前後兩期,分別持續了一百萬年。前期從兩百五十萬年前開始,石器製作的技術、形制一直沒有變化。直到一百五十萬年前,新的石器類型才出現,就是「手斧」,於是「舊石器時代早期」進入了後期。可是這一百萬年間,人類體質卻經歷了好幾個「物種」層次的演化(南猿↓巧手人↓直立人)。也就是說,新的體質類型出現的時候,並不總是伴隨著新的文化類型。似乎文化發展總是慢半拍,落後於體質類型的演化。

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的關係,由於考古資料豐富,更凸顯了這個現象。尼安德塔人化石在達爾文發表《物種原始論》(1859)之前就已經發現了,他與現代人的關係一直是古人類學爭論不休的焦點。

典型的尼安德塔人,生活於十二萬年前到三萬年前的歐洲與西亞。他們比現代人身材稍矮,體格粗壯魁梧;腦容量已達現代人標準,但是頭顱與大腦形態與現代人稍有不同。尼安德塔人的前額低矮,腦顱的前後軸線較長。比較起來,現代人天庭飽滿,額葉比較發達,顱頂較高,前後軸線較短。

從神經心理學的證據來看,額葉涉及「高等心智功能」,是認知系統中組織、綜合、判斷的中樞。看起來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應有神經心理學的差異。(而不只是作者強調的:尼安德塔人也許沒有現代人的說話能力。)

但是十幾萬年前,現代人的祖先剛在非洲出現時,並沒有表現出什麼新奇的文化創作,即使有也只是零星的。在中東地中海岸地區,現代人祖先與尼安德塔人曾經生活在同一地區,共享同樣的文化。直到四萬年前尼安德塔人滅絕的前夕,現代人似乎才發展出新奇的文化類型(舊石器晚期文化)。也許,因為現代人發展出了新奇的文化,所以有能力驅使尼安德塔人走上滅絕之路。

這個事實有什麼意義呢?為什麼體質演化似乎與文化創作沒有關係?

作者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大作文章,因為作者不是「正統的」人類學家。在精神意趣上,作者可說是「今之古人」,以傳統「自然史」進路(approach)透顯人性的根源——這才是本書的特色。二十世紀初學院派人類學正式在學術社群中生根,可是傳統的「人類自然史」(「人類學」的本義)架構卻解組了:生物的歸生物、文化的歸文化,好端端一個人類學搞出了「兩個文化」,不僅不通音問,甚至分庭抗禮、對立攻訐。

事實上,我們人類的確是自然孕育的「怪胎」,我們從自然來,可是又與其他動物有別。人類自然史註定是一門「究天人之際」的學問,必須解答「人性」起源的問題。在人類五百萬年以上的演化史,我們認得出的「人性」是最近幾萬年才出現,而我們現在對「人性」的理想與期望,是這一萬年才發展出來的。因此,不僅深入人類的生物學背景,理解與凸顯「人性」特徵的重要鑰匙,人性「發展」的「祕密」也不可輕易放過。否則,有的社群幾千年前就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有的社群到了十九世紀仍沉陷在石器時代,如何解釋?

本書對於當前的重大議題,如兩性關係、族群關係、生態問題,都有重要的睿見,關鍵在此。人類的「性象」決定了社會組織的方式。人類是唯一遍布全球的物種,一方面獲得了充分的「人性」實驗空間,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導致「族群問題」。人類近一萬年的歷史,以族群擴張與衝突為基調,可是充滿血淚的歷史劇,進一步分析後,反映的竟然只是「生物地理」的宿命。族群擴張其實還有更深刻的面向,塑造了人文世界的榮耀與隱憂:發展普遍人倫理想以及恣意剝削自然。

總之,作者的關懷與結論固然動人、有力,他討論問題的路數(自然史),更值得欣賞。

作者的多重身分,更令人玩味。戴蒙受過生理學博士的訓練,專業領域是腸道的吸收機制,在大學醫學院教授生理學,並以生理學研究的成績,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可是他也是一位田野生物學家,精研紐幾內亞以及熱帶太平洋各島嶼的鳥類生態與演化。他的豐富調查經驗,又讓他涉入環保事務。戴蒙呈現在本書的觀點與希望,紐幾內亞都扮演了關鍵角色。這是他第一本為知識大眾寫的書,英文版在一九九二年出版。本書的重要論點,又在一九九八年出版的兩本書中做更完整的鋪陳:《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性趣何來?》(Why Is Sex Fun)。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Skip to main content

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 [英]贾雷德·戴蒙德: Amazon.com: Books

第 三 種 猩猩 人類 的 身世 與 未來

There was a problem loading your book clubs. Please try again.

第 三 種 猩猩 人類 的 身世 與 未來

Join or create book clubs

Choose books together

Track your books

Bring your club to Amazon Book Clubs, start a new book club and invite your friends to join, or find a club that’s right for you for free.

第 三 種 猩猩 人類 的 身世 與 未來

Download the free Kindle app and start reading Kindle books instantly on your smartphone, tablet, or computer - no Kindle device required. Learn more

Read instantly on your browser with Kindle Cloud Reader.

Using your mobile phone camera - scan the code below and download the Kindle app.

第 三 種 猩猩 人類 的 身世 與 未來

第 三 種 猩猩 人類 的 身世 與 未來

Flip to back Flip to front

Listen Playing... Paused   You're listening to a sample of the Audible audio edition.
Learn more

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 Paperback – June 1, 2012


  • Paperback
    from $21.53
    2 New from $21.53

人不同于禽兽,无庸置疑,从身体构造的分子层次到解剖层次,人类都是一种大型哺乳类动物,也无庸置疑。人类就是这么难以捉摸,不过这也是人这种动物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在自然界,人与黑猩猩的关系最近,基因的差异不到2%。人与黑猩猩应同一类目,黑猩猩只有两种,因此称人类是第三种黑猩猩也不为过。我们对人类并不陌生,但是,类是怎样演化成今天的模样的?《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为人类自然史——作者检视人类进化的过程,从语言、性行为和生命周期探讨人类独特的自毁行为。全书充满令人好奇、发和深省的问题,阅读趣味十足。正如埃利希所说:“这是一本人人必读的经典之作。看了《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我们才得以明了身为人类的意义”。《第三种黑猩猩:人类的身世与未来》是戴蒙德教授首次获得英国科普图书奖的作品,也是他早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与《枪炮》、《崩溃》一起合称为“人类大历史三部曲”。

  1. Publication date

    June 1, 2012

Product details

  • ASIN ‏ : ‎ B007X2KA2Q
  • Publisher ‏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st edition (June 1, 2012)
  • Language ‏ : ‎ Chinese
  • Item Weight ‏ : ‎ 1.1 pounds

    Customer reviews

    5 star (0%) 0%
    4 star (0%) 0%
    3 star (0%) 0%
    2 star (0%) 0%
    1 star (0%) 0%

    No customer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