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之 儼然 意思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一一集) 2020/4/16 台灣 檔名:WD20-037-0511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要》,〈子張篇〉第九章。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君子給人的觀感,有三種變化。遠處望見他,儼然,很莊嚴。」儼然就是看他感覺很莊嚴,莊重、莊嚴,這叫儼然。「即之也溫」,就是跟他接近的時候,「覺得他很溫和」。接近,不是說這個人很嚴厲,不是,是跟他接近很溫和。遠遠看著他,很莊重、很莊嚴,儼然;跟他接近,感覺非常的溫和,如沐春風。過去悟道跟日常法師學戒律,家師淨老和尚叫悟道跟他學戒律。有一次聽日常法師講課,提到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在我們中國佛教界,他是近代的律宗一位祖師,對戒律很有研究。真正持戒精嚴,並不是讓人家感覺非常嚴肅、很嚴厲。跟弘一大師接觸,就是像這裡講的,「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跟他接近的時候覺得他很溫和,覺得有如如沐春風一樣,很溫和。弘一大師,還有其他的祖師大德也是一樣,我們大家熟悉的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我們他看的照片,看了也是望之儼然,接近他即之也溫。還有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他的老師章嘉大師,他平常也不苟言笑,望之儼然,但是接近他的時候磁場非常好,就是這樣講的即之也溫。這些大德都是像這裡講的,「聽其言也厲」,接近他,感覺很溫和,如沐春風,「聽他說話,他的言辭是那樣的嚴正」。我們看這些祖師大德也都是這樣的,就是這裡講的,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厲」,就是嚴正。講的話都是正正當當的,這是聽其言也厲。像我們聽祖師大德的開示,就是聽其言也厲。

下面引用皇侃疏,皇侃的注疏。「皇疏引李充說:厲,清正之謂也。」厲,清白正直之謂,清正。「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辭正體直,而德容自然發,人謂之變耳,君子無變也。」這是引用李充說的,厲,清正之謂也。君子敬以直內,內心恭敬正直;義以方外,對外辭正,言辭正直;而德容自然發,德容(道德容貌)自然散發顯露在外面,人稱為這是變,君子無變也,不是說變來變去,變的意思是這樣,自然散發顯露出來,德容自然散發顯露在外面。

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经验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是什么意思

2021-09-05 1.79W

望之 儼然 意思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意思是起初远远望见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又觉得很温和。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是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温是 俨然

望之 儼然 意思
...

【原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註解】

儼然:莊重的樣子。

溫:臉色和藹的樣子。

厲:言辭確鑿。

即:接近。

【譯文】

子夏說:「一個君子像會有三種的變化。遠望他,見他儼然有威。接近了,又覺溫然可親。待聽他說話,又像斬釘截鐵般厲害。」

【心得】

又是子夏

這個人

後來

教出大將軍吳起

這個人

與現實緊緊融合起來

他的思想

更具有現實操作性

孔子弟子中

之後

較短時間

事功卓著的之一

大人物

或許就是說

孔子

大老師吧

遠遠地看

有些

威嚴

等有機會接觸

覺得

很好相處的

但是

遇到事情

果斷

堅決

有原則

不會和稀泥

不會猶豫不決

不會拖拖拉拉

不會瞻前顧後

不會陷入小恩小惠的圈套

甚至

讓你

自己熄滅

非分的期望

工作如此久

真的

能做事者

大致如此

真的如此

才能

清潔自守

就事論事

人情和煦

學習

相關文章

望之 儼然 意思

《論語》:君子三愆三戒三變九思

2017-01-12

【原文】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演技知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譯文】孔子說:「侍奉在君子旁邊陪他說話,要注意避免犯三種過失: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話,這是急躁;已經問到你的時候你卻不說,這叫隱瞞;不看君子的臉色而貿然說話,這是瞎子。

望之 儼然 意思

讀說 君子三變

2017-03-19

《論語•子張》載:子夏曰: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原文直譯:子夏說:「君子在別人看來仿佛會有三種變化:遠看他的樣子覺得莊嚴可怕,靠近他又覺得和藹可親,聽他說話又覺得理性嚴厲。」子夏是誰呢?

望之 儼然 意思

做人:有厚度,有溫度,有法度

2017-05-01

《論語》中有,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意思是:起初遠遠望見他,覺得很莊重,接近之後又覺得很溫和,等到聽他說話之後,又覺得他義正辭嚴,一絲苟且也沒有。望之儼然,說的是外表莊重,有厚度。

望之 儼然 意思

[雍也]之二十五: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2016-10-15

【原文】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註解】文:文,指《詩》《書》禮樂,一切典章制度,著作義理等。約之以禮:約,約束,遵守。禮,指實踐。畔:同叛,背離。【譯文】先生說:「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學,又能歸納到一己當前的實踐上,該可於大道沒有背離了!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关键词:论语,子张第十九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子夏在这里讲了君子给人的观感,有三种变化。第一个『望之俨然』,远望他的时候,跟他有一定距离,你的感受俨然。「俨然」是什么?很庄严,令人看了之后油然而生起崇敬之心,愿意亲近学习。『即之也温』,跟他亲近的时候,在他身边觉得他很温和,他笑容可掬、他和颜悦色,你觉得他很有亲和力,更愿意待在他身边学习,你想做他的学生。真正做他的学生,『听其言也厉』,他对你就严格要求了。这个「厉」是严厉,很严正的样子,那说话就不客气了。你没真正做他的学生,跟你和颜悦色,这接引你。可是你真正来求学,拜他为师了,他说话就非常严正,没有给你文过饰非的余地。这是什么?对你的爱护。不是这样,你那习气毛病改不了。如果还是和风细雨的,你就一直享受着这种温和,你怎么能够改自己的过失?学习圣贤之道不是来消遣的,不是来放松放松、享受享受。这生活压力很重,在圣贤人旁边可以,好像这磁场特别好,沐浴一下他这种磁场,这不是来求学的态度。真正来求学的没别的,老师就是让你知道你自己的过失,然后让你改过,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改了之后,你真正有法喜,你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如果你不肯学,你退心了,退心了,君子(这老师)对你也是客客气气。他知道你不想学,不想学也不要得罪你,不跟你结怨,客客气气就好。

雪公《论语讲要》当中引用了皇侃《义疏》,《论语义疏》,皇疏里头引李充的话说,「厉,清正之谓也」。这「听其言也厉」,这个厉是清正的意思。「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辞正体直,而德容自然发,人谓之变耳,君子无变也」。君子内心诚敬,敬以直内,心地正直。正直的心怎么修来的?事事诚敬,没有邪曲。义以方外,就是对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讲一个义。「义者宜也」,应该的、要做的事情就要做,不该做的事不做。那以什么做标准?应该还是不应该,以什么做标准?不是以自己的好恶做标准,以天理做标准。所以义者循理,按照天理,也就是按照良心来行事,这就是义。对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做到个义字。不如理、不如法那就不能做。

所以君子行事他不是感情用事,他是用理智。一般人觉得君子好像挺难相处。因为什么?君子守着义字,一般人没有这个义,就感觉到跟他很难相处。但是君子不是为了要跟人相处而把义给改变了,还是守着义。你愿意来就来,不愿意来拉倒,不能够变节。那么这个义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讲一个礼字。事事都要有礼度,不合礼度的事不能做。这可不可以用人情来代替。对方可能没学过礼,不知道做事进退应对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用什么样的方式,就会觉得这君子怎么这么难跟他相处。君子往往这时候也会教导你,你那个时候千万不可以有对立的心,你一对立就不能接受君子的劝导了。你以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什么事按自己的方式做,但是自己没学过礼,不知道义,那做的肯定是偏差的。

辞正体直,这是讲他的言行,言语文辞都是正而不邪,没有妄语。妄语是骗人,自欺欺人的话。没有绮语,那些花言巧语、客气的话,君子很少,不说这些话,那些话都叫废话、无义语。无义语君子不说,君子慎于言。君子也不讲恶口,恶口是骂人,说粗鲁的话,不说。即使是怨怼,所谓「君子绝交,不出恶言」,也不骂人,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也不说两舌、是非的话,绝不会讲张家长李家短,谁谁谁做了什么事,谁谁谁很不好,不讲这些话,这是人我是非。这些都不讲了,辞就正了。体直是讲他的形体动作庄严、正直。体直要做到,身不造杀生、偷盗、邪淫,这体就直了。孔子教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辞正体直。而德容自然发,德是内心,念头上没有贪瞋痴慢疑,这个德就充备了。自然发显出来的就是那个礼容,令人可观,容止可观。这个都不是故意造作出来的,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他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就是这样的德容。

所以从别人的角度看,说『君子有三变』。远的时候「望之俨然」,即之,亲近的时候也温和,听其言也厉。其实这「三变」,都不是君子故意要变的,君子没这个意思。人谓之变,是别人眼中看到的,君子心中没有这些念头,就是一个诚字。甚至他没有任何分别执着,不会说对某人我要做出这个样子,对那个人我要做出那个样子,没有这个念头。有这些念头都是分别执着。遇到什么境界,自然他内心直心显露出来,所做的都合理合法。

在朱子《四书集注》当中,朱熹朱夫子引用了程子的话,「他人俨然则不温,温则不厉,惟孔子全之」。就是一般人,他人是泛指一般人。俨然的时候则不温,他为什么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心里他有傲慢的念头或者是瞋恚的念头,所以他就没有办法温和,因为心已不得其正。心地正必定是清净才能正,真诚才能正。如果得不到清净和真诚,那你做那个样子,道貌岸然的样子,人家会有感觉的,这还不是君子。所以他就不能够同时具有俨然和温和的特点了。温则不厉,温和的人,这人不是君子,他故意很温和,对人特别的和颜悦色,甚至已经是阿谀奉承的那个状态了。不厉,不厉是什么?他讲的话你细细听了不清正,那实际上叫绮语,那叫「巧言令色,鲜矣仁」。而能同时具备俨然、温和和清正,就是这个厉(清正),只有孔子做到,孔子是圣人。圣人内心中没有分别执着,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他的心保持清净平等觉悟。用出来的时候就有「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是起用,从体起用。它这个也是相,相和用。体、相、用是一不是三,不能分开。必定是有其体,才有其相、其用。

所以蕅益大师在解释当中只说了两个字,叫「像赞」。像赞,谁的像?孔子像。这一句《论语》是对孔子像的赞美,孔子确实如此。那这个相是因为有其体,它的体是清净平等正觉。清净,你看孔子说自己「空空如也」,心中没有任何的念头,空的。又说「予欲无言,天何言哉」,他没有话说,即使是说了很多话也是说而无说,心地还是清净。平等,你看他有教无类,这是平等。对任何的人来求学,只要你有诚敬心,你来求学没有不教的,教也是平等的教。你看《论语》里面讲,他对自己的儿子所教的跟对一般弟子所教的没有什么两样,这就是有教无类、平等。他是正觉、觉悟,对人生、对天地万物都彻底的明暸。所以能有不惑,能够知天命,能够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的大用。这句主要是赞叹圣人的那种形态,知道这种形态的根本在心地,养自己的清净平等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