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作品名称 青玉案·元夕 作品别名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作    者 辛弃疾 创作年代 南宋作品出处 《稼轩长短句》 文学体裁 词

目录

  1. 1 作品原文
  2. 2 注释译文
  3. 词句注释
  1. 白话译文
  2. 3 创作背景
  3. 4 作品鉴赏
  1. 整体赏析
  2. 名家点评
  3. 5 作者简介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⑶。更吹落,星如雨⑷。宝马雕车香满路⑸。凤箫声动⑹,玉壶光转⑺,一夜鱼龙舞⑻。

蛾儿雪柳黄金缕⑼。笑语盈盈暗香去⑽。众里寻他千百度⑾。蓦然回首⑿,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⒀。 [1] 

青玉案·元夕词句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调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诗句。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上下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即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一说形容灯多。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一说即排箫。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mò)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  [2-3]  

青玉案·元夕白话译文

像春风吹开了千树银花,又像满天繁星雨点般落下。宝马拉着的彩车奇香四溢,都是来观灯的富贵人家。悠扬的箫声四处回荡,皎洁的明月渐渐西斜,鱼龙彩灯欢快飞舞,通宵达旦不觉困乏。

女子们打扮得似玉如花,蛾儿雪柳头上遍插,笑语盈盈地走过,一路上香气飘洒。我焦急地把她寻找,在人群中找了千百回也不见她。突然间我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稀疏之处发现了她。 [4-5]  

此词创作时间不可确考,学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作于南宋乾道七年(1172),有人认为作于淳熙元年(1174)或二年(1175),也有人认为创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还有人认为创作于淳熙九年(1182)至绍熙二年(1191)之间。但不论是哪一种说法,辛弃疾强烈的报国心和对外疲软、主和派占上风的政治背景都是相同的。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怀着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创作了这首元夕词。 [5]  [6-11]      

青玉案·元夕整体赏析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词人苦苦寻觅的“那人”的身份,历来有各种解释,有人认为是作者的意中人,有人认为是词人自己,有人认为是指宋孝宗赵昚,还有人认为指北宋旧都汴京。

这个遗世独立的“人”其实是一个“美人”意象,寄寓其上的感情丰富而深刻。美人具有其独特寓意始于屈原。屈原用美人来譬喻君主,表达自己对君王的忠心。词人所找寻的人与周围的“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格格不入,却能让词人千百度地寻觅,则其必也是一个美人,纵使不是外表美貌,也必然有吸引词人的其他特质。既是美人,则辛弃疾对她的爱慕之深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然则意象之高妙,就在其含义的多重性。“隐以复义为工”,这一点在以凝练为特点的诗词作品中尤为明显。辛弃疾作为词中妙手,更不会不通此道。“诗有内外意”,一象两意方成一意象,但正如一诗可多解,一象三意、四意,也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情。在这首词中,以美人自喻,难免就要舍弃其中包含的对他者的深切情思。尽管将这解释为对自己的爱,或者说是孤芳自赏,也能够说得通,但这两种感情毕竟是不一样的。因此,自喻和爱他人这两种说法,不论是舍弃何者,都会削弱对词人的复杂感情的理解:舍去自喻,就难以解释其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舍去爱他人,就少了爱的能力的体现。而辛弃疾对一个自己以外的对象即汴京,怀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汴京及汴京所代指的宋朝江山及百姓的爱,也是爱他人的体现。因此,也可以把美人理解为汴京。

“人”意象的复杂性造就了整首词的内涵的复杂性,整首词的主旨及意蕴亦由此而得到升华。这种复杂性尤其体现在末句的“灯火阑珊处”上。“人”指词人自己,则阑珊的灯火恰表明了词人心中的孤寂及其所处政治环境的阴暗;以“人”指汴京来说,“灯火阑珊处”可指千里之外的汴京城灯火阑珊,南宋的汴州远不如临安繁华,然而如何破落,词人也不忍去想,不愿去写,便只说是灯火阑珊,却更添了一缕凄然之感,而临安的灯再亮也照不到旧都汴京,南宋的繁华说到底不过是虚假的偏安罢了,整个中原地区更不知有多少人在金兵的蹂躏下苦苦挣扎。

词中“人”的意象实际上是复杂的,并不只包含有一层意思。辛弃疾所苦苦寻觅的那一位佳人,既是孤独的自己,也更是遥远的旧都汴京。因而这首词所包含的悲愤与渴盼,实非“宝马雕车”所堪载也。

在结构上,此词也有其妙处。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11]  [12-13]  

青玉案·元夕名家点评

彭孙遹《金粟词话》:稼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秦、周之佳境也。

谭献《谭评词辨》:稼轩心胸发其才气,改之而下则扩。起二句赋色瑰异,收处和婉。

梁启超《艺蘅馆词选》丙卷: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14-15]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像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16] 

参考资料
  • 1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6:214-216
  • 2    陆 林.宋词(白话解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204-205
  • 3    唐圭璋 潘君昭 曹济平.唐宋词选注.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2019:462-463
  • 4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87
  • 5    杨 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37-140
  • 6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363
  • 7    黄灿松.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哲理赏析 ——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和儒家思想为切入点[J].大众文艺,2017 (15):20
  • 8    胡慧君.灯火阑珊处的寂寞身影——《青玉案·元夕》教后感[J].科教文汇,2011(26):61
  • 9    陈婧.英雄无觅处,词中遣悲辛——辛弃疾之《青玉案·元夕》赏析[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2(12):24-26
  • 10    潘志国 张绪伦.《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J].语文知识,2015(7):48-49
  • 11    邵妍. 《青玉案·元夕》中“人”之新解[J].文教资料,2018(36):84-85
  • 12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12-1513
  • 13    赵菁.何人恰置灯火阑珊处 ——浅析《青玉案·元夕》意象之美[J].现代职业教育,2017(12):50
  • 14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44-146
  • 15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404-2405
  • 16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77
展开全部 收起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什么意思?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思是不经意间一回头,那个人却站立在,立在灯火零落之。 蓦然:不经心地、突然,也引申为忽然明白,顿时悟透。 灯火阑珊:是指灯火稀疏,人烟稀少的地方。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词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什么意思?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青玉案什么意思?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词中“东风夜放花千树”写什么?

东风夜放花千树。.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 从天而降的礼花,犹如星雨。 ... .
赏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 .
鉴赏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 .
赏析二 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日晚上称元夕,亦称元宵,元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