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成長 中 逐漸 明白 的 一 件 事

我在成长中逐渐明白的一件事作文

600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于某一些事的印象会逐渐改观,而

人越成长,便会更加明白它们真正的价值。

以前,

我总觉得逆境就像是一个只会摧残人们、

打压人们的

残暴恶魔,只会伤害我们,因此每次我遇到逆境时,总是选择逃

避,不愿面对它,但每次只要越逃避,感觉事情只会更加恶化,

也越痛苦。

然而人是会逐渐成长的,

在成长过程中,

我开始明白,

人必须面对困难,

虽然每一次碰到困难时,

我第一个念头仍然是

逃避,但我会试着面对它、克服它,即使有时仍然是力不从心,

但至少我不再坐以待毙,感觉心中多了那一份踏实感。

再长大一点,我发觉我们不只要面对逆境、解决困难,更要

记起它们所带来的启示或教训,

以避免一而再,

再而三地犯相同

的错误,有一句希腊谚语;

"

最丢人现眼的事,就是被同一块石

头绊倒两次

"

于是我记取每一件事所带给我的教训,不再重蹈覆

辙。

到了现在,

我已经不再认为逆境是一个残忍的恶魔了,

反倒

认为它像是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因为它会使我们更加坚强、

更加

成熟,我听过一首歌,它有一段歌词是:

"

人生并非是一成不变

的故事,快乐的日子需要悲伤点缀,就像黑夜过后有阳光作陪。

"

是的,逆境就像黑夜一般,是为了迎接更璀璨、更美好的未来

而存在的!

在成长的过程中,

我们对于某一件事的看法会逐渐改变,

俗话说得好:“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经过了这件事,我在其中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放下。你呢?你学到了甚麽?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我在成长中逐渐明白的一件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出国留学网的作文栏目。

人生其实就是一段段的旅程,路上也许精彩,也许平淡,也许哀伤,也许低落。而这些旅程组合起来,就是一段精采而丰富的旅程。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往往可以学到不少的经验。在路途上,有时平顺,有时艰困,但平顺有平顺能学到的事,艰困有艰困所获得的经验,无论如何,这些在都是人生的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我还很小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只狗,名唤小黄,原本是一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但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我家,成了我们家的“门神”,不论是风吹日晒,还是刮风下雨,在我家的门口总会看到一只金黄色的大犬,直挺挺地站在那儿,帅气的让我都不敢靠近﹝其实是因为从小爸爸就喜欢把我们抱到小黄那里玩,但是每次小黄都会很兴奋的在下面跑来跑去,害我们总是吓得大声尖叫,所以没有人敢接近小黄。…。。﹞。但有一天放学回家时,我赫然发现,在家门口的那抹黄色身影倒卧在黄沙中,取代而之的是厚厚的牛皮纸箱,原本充满狗吠声的村子,如今却是安静的连一根针掉落都听得见……。

眼泪如珍珠般地从我的脸庞滑落,我控制不了我的情绪,记得那段时间里,我一直无法接受他走了的消息,当夜深人静时,我听到有狗吠声时,我就会起身望向窗外,期盼着他的归来,可事实正是如此,我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事实。多年以後,当我想起这件事情时,我才渐渐地发现,其实,“放下”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生活中,“放下”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当你在和朋友、或是家人正在争论一件事情时,为何不能先放下自己的想法,倾听一下周围的人的意见,也许,你可以整合出更好的想法。

俗话说得好:“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经过了这件事,我在其中学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放下。你呢?你学到了甚麽?

推荐阅读:

初三周记:窗外的风景

日记:长廊

可怕的地震

我与台湾小吃

不完美的朋友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成长的作文 | 成长名言 | 成长手抄报

  1. 獲得重生
  2. 審題
    1. 成長中
      1. 從小到現在
    2. 逐漸明白
      1. 分層次
        1. 不以為意(然)
        2. 出現轉機
        3. 豁然開朗
    3. 一件事
      1.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3. 寫作方向
    1. 取材
      1. 一般取材
        1. 感念親恩
        2. 讀書的重要
        3. 面對挫折要努力
      2. 特殊取材
        1. 家庭
          1. 父母離異
          2. 手足相處
        2. 校園
          1. 人際關係
          2. 好玩不能成為霸凌的託辭
        3. 人生觀
          1. 身在福中不知福
          2. 人情冷暖
        4. 大自然的啟示
  4. 段落
    1. 身處情境
      1. 逐漸明白的事
      2. 前後的反差
        1. 9歲前
          1. 天之驕子
        2. 9歲失聰後
          1. 晴天霹靂
    2. 心境轉折時機
      1. 赤裸面對真實自我
        1. 怎麼做(想)
          1. 消極
          2. 積極
    3. 領悟
      1. 忽視外在
      2. 重視內在

.

在 成長 中 逐漸 明白 的 一 件 事
.

「……透過《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這個題目,讓學生可以審視自己的生命歷程,進而開啟自我反思的可能。無論是智性的增長,或者是感性的覺察,是外觀或者內省,內塑或者外鑠,只要學生開始體察或反思,也就是成長真正的開端了。」(摘要)

【100 年第一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寫作指導】

絕點子/王樂群老師的《模組化作文》提供

寫作測驗題目:「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

說明:人生的智慧會隨著時間慢慢地累積,從前不懂的事也會隨著成長漸漸地明白。或許你透過閱讀與學習,一步步累積知識、拓展視野,理解這個世界;或許你透過交流與體會,知道了更多待人與處事的道理……。什麼是你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你又從中獲得了什麼?請以「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為題,寫出你的經驗,以及體會或想法。

審題與擬題

一、《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關鍵詞分解:

1.【題眼】:「逐漸明白」
2.【限制】/【範圍】:「我(在)」、「成長中」、「一件事」
3.【涵意】:「從前不懂的事也會隨著成長漸漸地明白……」、「你又從中獲得了什麼?」

二、寫出(我)自己的經驗:「那一次《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的經驗」

1.有經驗:自己某一次【親身】「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經驗。(實際經驗)
2.沒經驗:【假如】自己某一次「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經驗。(虛擬經驗)

三、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What?Why?How?)(參閱「說明」)

1.「什麼是<成長>?」「什麼是<逐漸明白>?」、「什麼事(事件&事理)」……(What)
2.「為什麼<逐漸明白>?」「原因和結果/目的和影響?」……(Why)
3.「如何<逐漸明白>?」、「你是怎麼做(作)到的?」……(How)

四、「<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的體會或想法?」(參閱「說明」)

1.「感受」→我感覺→【「五感體驗(Sense)」+「第六感體驗(Feel)」】
2.「想法」→我想/我認為…→【「聯想」、「構想」、……】;我希望→【「期待」、「建議」、……】
3.「作法」→我做(到)→【「行為」、「行動」、「動作」、「說話」、「態度」;「方法」……】

五、擬題策略:

1.以「一次」、「特別的」、「經驗」為核心→「寫實(具體)」+「寓意(內涵)」
2.以「記敘(記事、敘事)」為主;輔以「抒情(情緒、情感)」及「說理(說明、議論)」

組織與結構】(佈局)

起頭 ※ 第一段你想寫什麼?該寫什麼?(開門見山、概述重點、簡捷有力…)

承接 ※ 第二段你想寫什麼?該寫什麼?(事實過程、身歷其境、強化細節…)

轉折 ※ 第三段你想寫什麼?該寫什麼?(其它面向、補充說明、例證對照…)

總合 ※ 第四段你想寫什麼?該寫什麼?(心得感想、反省啟發、令人感動…)

【100 年第一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試題說明】

一、試題型式

100 年第一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採「引導式寫作」,包含一道題目及說明,測驗時間為五十分鐘。
※不可在文中洩漏私人身分
※不可使用詩歌體

二、試題評量依據與目標

本試題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寫作能力指標」為命題依據,採
引導式作文的型式,來評量學生立意取材、結構組織、遣詞造句及標點符號等一般的、基本的寫作能力,希望能評量出學生是否具備以下基本能力:

(一)掌握寫作步驟,充實作品的內容,適切的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能依審題、立意、選材、安排段落、組織成篇的寫作步驟進行寫作。
(三)能適切的遣詞造句,使用正確的標點符號,完整表達意旨。
(四)能掌握敘事、描寫、說明、議論不同類型的寫作手法。

本題能同時結合課程目標中所要培養的「欣賞、表現與創新」、「表達、溝通與分
享」的基本能力,進行寫作能力的綜合評量。試題生活化,切合國中生程度,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容易取材發揮。說明中的引導文字是希望學生能從就日常生活經驗中取材、構思,發表切身經驗與感受。

題目:《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

說明:人生的智慧會隨著時間慢慢地累積,從前不懂的事也會隨著成長漸漸地明白。或許你透過閱讀與學習,一步步累積知識、拓展視野,理解這個世界;或許你透過交流與體會,知道了更多待人與處事的道理……。什麼是你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你又從中獲得了什麼?請以「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為題,寫出你的經驗,以及體會或想法。

三、命題理念

青春期的國中生,無論在生理或心理上,都面臨著巨大的轉變。身體與心智逐漸
成熟,知識和見聞的版圖逐漸擴張,對於人際情感的體認逐漸增強,對於事物也開始有了自己的見解,這正是人生價值開始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裡,那些困擾著他們的疑惑,或是一知半解,甚至曲解了的事情,都可能因為身心與智識的成長,逐漸地找到答案。而尋找解答,解疑釋惑,以至逐漸明白人生事理,其實正是成長的重要表徵。

透過「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這個題目,讓學生可以審視自己的生命歷程,進而開啟自我反思的可能。無論是智性的增長,或者是感性的覺察,是外觀或者內省,內塑或者外鑠,只要學生開始體察或反思,也就是成長真正的開端了。

題目中的「成長」和「明白」雖然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但在說明裡「累積知識、
拓展視野」的具體陳述,可讓學生更容易藉此發想;而「待人與處事的道理」,亦可以廣泛涵蓋人際面向之種種。另,「慢慢累積」、「漸漸明白」、「一步步理解」、「知道更多」的引導文字,則強化暗示學生要敘寫自我成長中「逐漸明白的歷程」。

四、寫作大要

(一)寫作提示以引導的方式放入說明中,學生構思時可以自由運用,有更寬廣的書寫空間。

(二)本題「在成長中」、「一件事(理)」是寫作範圍;「我逐漸明白」是寫作重點。

(三)學生可以就他成長的真實經驗取材,書寫那件隨著成長慢慢理解的事情。在書寫向度方面,學生可以從具體事例出發,印證學習抽象知識、人我關係、自我省察或覺知等與成長之間的聯繫,並書寫從中得到的啟發。

(四)可用「敘事」表達手法,書寫自己從「不知」到「知」的經驗;可以運用「描寫」表達手法,書寫疑惑的心情與感性覺察;也可針對所明白的事理加以反思、驗證,展現「說明」或「議論」之表達手法運用。

出處:tp://www.hceb.edu.tw/BCTest/1001Description.pdf

【100年第一次基測寫作測驗新聞報導】

◎ 基測作文 緊扣經驗過程拿高分(2011/05/21)

【中央社】國中基測和北北基聯測今天登場,寫作測驗題目「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國文老師說,想拿高分,除了經驗、題材新穎,還要提出如何明白的歷程和衝撞,才能脫穎而出。

教育部輔導團教師、苗栗縣頭份國中教師林孟君表示,寫作測驗題目清楚,切合生活經驗,考生容易發揮;審題上,除了從具體經驗下手,更要聚焦在「逐漸明白」的過程,以有次序和層次的方式敘述如何解惑的過程。

林孟君表示,如果只敘述事件,可能只拿到基本分,想要拿高分,就必須扣緊怎樣明白的過程,將其中的歷程和衝撞呈現出來,才能讓文章更扣緊心弦,考生的領略和成長可能還包括外在和內在;而近年來命題者多從生活經驗出發,應是希望考生從周遭環境去省思。

臺北市東湖國中教師李函香也認為,要拿高分必須要將迷惘、進而明白、解惑的過程有次序的寫出來,而考生應該多半會從課業、人際關係或是家庭方面出發,像是以學習一件事為例,如果能提出更新穎的題材,相信更能脫穎而出。

出處:http://gov.cna.com.tw/ReadNews/WebNews_Detail.aspx?Type=Popular&TNo=2139&ID=201105210029

◎ 自喻兩腳書櫥 作文拿滿分(2011/05/31)

【聯合報╱記者陳瑄喻/臺北報導】北北基聯測昨天公佈成績,寫作測驗「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基北區有二五三五人拿下六級分滿分,但也有七二二人抱鴨蛋,閱卷作文召集人、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昭旭表示,今年題目長、面向廣,看似好發揮,但要從生活經驗中帶出對事物的觀察,才能拿下高分。曾昭旭表示,基北區考生在作文方面的表現,整體來說相當亮眼,但如果想拿到五級分以上,必須著重描寫自己在成長經驗中,如何「逐漸」領略出道理,而且必須將文章的焦點放在「一件事」上。

昨天公佈的三篇滿分範文中,有一篇將人生喻為「兩腳書櫥」,還將書包的重量比喻為「趙飛燕」和「楊玉環」,文章句型大量使用排比法並且引經據典,曾昭旭說,這篇文章像極了朱自清的「背影」,雖然錯字略多,仍得到六級分。

另兩篇六級分的範例,一名考生寫的是在大雨中體會人生矛盾的道理,文章中引用「小情歌」的歌詞,舉例精簡且周到。另外一篇則是從掃地的過程中,寫出對於人生的體悟,文章細膩富有情感,曾昭旭說,整篇文章可說是「珠圓玉潤」,與主題完全切合,均得到六級分的好成績。他認為,這三篇文章可能連中文系畢業的大學生都不見得寫得出來。

曾昭旭說,閱卷委員看重的還是考生的基本寫作能力,今年考生取材豐富多元,表現精采;他建議,學生平時要養成閱讀、寫作習慣,更要重視生活經驗的累積,才能培養出自身的思想,不會淪為寫作的機器。

在零分的作文中,曾昭旭說,有一名考生可能太常玩臉書了,將題目說明抄一遍後,寫了一個破折號後,接連寫幾行的刪節號,再寫上「這是隱藏資訊,要閱讀請按『讚』。」,文章最後還畫上一個讚的符號,雖有創意,但完全文不對題,只能拿零分。

出處: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71&f_SUB_ID=123&f_ART_ID=321807

◎ 失聰經驗入題 基測6級分佳作(2011/06/02)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日電)「內在的豐富遠比外表的美醜來得重要」。1名曾失聰的基測考生作文以經驗入題,從失聰事實到感受的悲哀,進而轉念發掘全新的自己,取材新穎、立意闡述層層分明,被選為佳作。

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今天公佈國中第1次基測寫作測驗3篇佳作,作文題目為「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其中兩篇取材新穎,以自身失聰和老樹的死亡入題;另一篇以離別為題,雖取材一般,但詮釋的深度遠超越考生年齡,這3篇佳作都獲滿級分。

閱卷教師代表李清筠表示,這次作文題目重點應放在「逐漸明白」,多數考生以自身經驗取材,所以材料多元,像親恩可貴、讀書的重要性等,表現素材多和學生處境相關;拿到高分的學生則多著眼於更深的挖掘、社會現象和生命歷程的思索。

李清筠說,像老樹死亡那篇佳作,就觸動到社會現實層面,不只從老樹的死亡體會生命的可貴,並帶出鄉村城市化的問題,用童年經驗引導出城鄉發展的現象,文詞使用也相當優美,文中並重新賦予死亡的意義,立意深遠,因此獲得滿級分。

李清筠說,以自身失聰經驗入題的考生,取材非常新穎,文中一開始就點出失聰的事實,然後從心理感受的悲哀,到對看鏡中的自己,進而轉念發掘全新的自己,取材新穎、立意闡述層層分明,並體會到心靈足以超越形體殘缺的不足,表現超越其他考生。

出處: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02/5/2smfc.html

◎ 作文忠實反映人生 黑幫、霸淩都成題材(2011/06/03)

〔自由時報/記者林曉雲、朱有鈴/綜合報導〕今年基測寫作測驗閱卷老師發現,考生的作文反映人生,黑幫、霸淩、夜市人生、父母離婚等各種情節,都成為作文題材,且扣緊考生的個人經驗,台師大國文系教授李清筠為此表達憂心。教育部長吳清基則表示,會在保護學生的隱私之下,主動尋找涉入黑幫的學生提供輔導及協助。

今年寫作測驗題目「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李清筠分析,不算少數的考生竟不諱言自己混入黑幫,正面結尾是寫最後還是捨棄腥風血雨,回歸正常學生生活,但也有考生寫「實力最重要,拳頭最大,混也要混到老大」,頗讓人憂心。

負面題材不影響評分

台師大心測中心副主任曾芬蘭表示,考生取用負面題材,不會影響得分,閱卷老師只看語文能力,不會作價值判斷。

吳清基則表示,年輕人接觸黑幫,知道寫出來反省是正向,最怕是大人不知孩子混入黑幫,孩子卻越陷越深,現在的年輕人是非價值有點混淆,不知道自己在走危險的鋼索,教育部會採用保密和保護學生隱私的方式,主動尋找並提供輔導。

不只學生混黑幫令人擔憂,校園霸淩現象,也出現在寫作中,李清筠表示,有考生寫出逞兇鬥狠的情形,類似連續劇「夜市人生」的情節,也躍然紙上,有考生和父母住在阿公位於夜市的房子裡,但因叔叔和姑姑為了爭產,叔叔追著要租金、姑姑常威脅要趕他們出去,大人刻薄的言語都被考生寫入,除非身歷其境,是很難寫出這麼真實的情節。

思索生命歷程易拿高分

分析全國基測考生的題材,近八成都可拿到四級分以上,叛逆期孩子時常會嗆父母,有二到三成考生寫自己的反省而感念親恩,另有一到二成考生寫終於明白讀書的重要,不過這樣的題材都算普通,反而是挖掘社會現象或對生命歷程思索,容易拿到五級分以上高分。

這次批閱了近兩千份作文試卷的前鎮高中國文老師曾富美指出,考試確實引導教學,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有進步,但同時也批閱北北基作文的她說:「寫作能力,也有南北差距!」

曾富美發現北部學生因接觸較多元、家長較重視或是有補習等因素,寫作能力普遍較南部佳。「寫作能力訣竅無他,就是勤寫和多閱讀!」

出處: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n/3/today-life13.htm

◎ 學藝精湛‧文采斐然(2011/06/03)

(彰化縣政府新聞稿)近20萬名考生報考的100年全國第一次國中基測成績昨天揭曉,彰化子弟表現優異,在全國31位滿級分學生中,田中國中陳韻涵、陳奕秀2位學生獲得滿級分412分的好成績,榮登女狀元;另外,彰化縣長期深耕語文、閱讀、生命教育亦有顯著成效,在基測作文考科當中,獲臺師大心測中心評選出全國最好、值得推薦的3篇範文,就有2篇出自彰化縣明倫國中許慕容、溪湖國中楊東昇同學。這4位同學3日下午在師長陪同下於縣長室接受卓縣長接見表揚,卓縣長嘉勉4位學生為縣爭光,並期勉繼續砥礪精進。

獲得滿級分的訣竅是什麼?陳韻涵、陳奕秀2位學生均表示,平日上課專心聽講,勤做筆記,課後即時複習上課所學,務必將不懂的地方弄懂,這就是她們的讀書方式,訂定目標、心無旁鶩,則是獲取優異成績的不二法門。也是她們與大家分享的讀書經驗與心得!

而在基測作文「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表現細膩情感、深刻筆觸,榮獲推薦的2篇作文,明倫國中許慕容同學以自己親身經驗,描寫與在大陸經商的爸爸經常面對離別的心路歷程,從「在漫漫無邊的生命海洋上,我哭喊、嘶吼著」描述離別的心痛與難過,從而慢慢鋪陳感受-離別並非只是苦澀,如見到睽違已久的人,心中的悸動與欣喜,因而,逐漸體會明白,「離別不僅是落寞,有時後反而是更昇華成美麗的感情」,閱卷召集人、台師大國文系副教授李清筠認為文章結構很好,值得推薦。

另一篇溪湖國中楊東昇同學以目睹大榕樹遭砍的經驗,以豐富的文采敘寫死亡所帶來的衝擊與省思,進而表現「形體雖逝、靈魂不朽」的深意,李清筠教授認為以國中生的年紀,能深刻觀察聯想,是一篇極具創意的作品。

卓縣長表示,無論是基測滿分或獲得專家推薦的作文,4位同學可說都是「彰化之光」,尤其4位同學來自彰化各區,更顯見彰化縣教育常態發展的正面效應與成果,破除名校迷思,是十分可喜的現象,尤其據學校師長表示,4位同學在校不僅讀書態度用心積極,也十分熱愛閱讀,嘗試寫作,足見本縣在推動閱讀及各項教育政策上已逐漸展現璀璨成果。

年輕的力量,是彰化的希望,也是活力、衝勁與魄力的展現,4位同學的好表現,讓大家身感與有榮焉,更看到陽光彰化的好未來。

http://www.chhg.gov.tw/index/bulletion/01main_print.asp?bull_id=96010

【100年第一次基測寫作測驗六級分範文】

《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1)

霎那間,一片葉子輕輕的落在我的頭上,又重心不穩跌在地面上。此刻,光影隨著風兒搖曳著整片大地。如此清脆的聲響,不停的碰撞我的耳膜。奇怪了,我跟著會心一笑。

打掃時間,在過去我都對它擺一張臭臉,尤其是掃落葉時,我經常埋怨著。

「煩耶,怎麼又掉了這麼多啊!」

可是自從我讀了陶淵明的詩,引起了共鳴,才開始意識到,住在繁忙的地方,還能保有如此閒適的心態,我開始對這個世界改觀了。此時,我逐漸明白這件事,「智者轉心,愚者轉境。」

於是,在每次的打掃時間,我逐漸去領悟大自然。我閉上了嘴,奇妙的事發生了,周遭如此的寧靜,連一片葉子滑落都聽見,微風向我拂來,彷彿是在邀請我一起來享受當時的氛圍。城市裡的喧囂都不知躲到哪兒去了!時而,聽見鳥鳴;時而,聞到剛下完雨的泥土味;時而,看見浮雲千變萬化。我已經能夠感覺到大自然的瞬息萬變,也漸漸體會出「鳥倦飛而知返,雲無心以出岫。」的閒適。

那個只會抱怨,嘴巴比麻雀還吵的毛頭小子到哪去了?已經成長了,並且逐漸明白了某件事。不僅在課本上學到那些,只可會意不可言傳的事,在生活中也逐漸的抓到了一些經驗,印證了無入而不自得,絕非空話一句。

我開始對一片葉子,有了拈花微笑之感。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了真享樂。生活可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我抓到的竅門就是,凡事要先從靜靜的觀察開始。

《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2)

我們的人生只能作兩腳書櫥嗎?

打開書包,一股腦兒地將書本塞入,書包一瞬間從「趙飛燕」成了「楊玉環」,一本本的負擔、一頁頁的苦澀,重重地將我們關進心靈的桎梏,誰唸得最賣力,即可獲得一把「逢甘霖」之鑰,將自己解放出來——這是每位青少年必經之路,一條不明不白之路。

打從孩提年間,我就是一條書蟲,啃食知識、啃食道理,也啃食了正常成長的道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小學時我總是奉行這金科玉律,獲取掌聲及讚美,在各種「阿諛」聲中自作聰明,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真是「明白事理」啊!四年前的體育課,我的跑步成績吊車尾,霎時閃過一念頭:我腦中只知道馬拉松的故事,自己的腿卻未曾體驗它!又一節美術課,我恍然大悟:只瞭解雕像人物的事蹟,卻不會用雙手塑造石膏的神韻……在國中的多元學習下,我的知識竟未能和生活合一,是我幼小,長輩們不願破壞我讀書的興趣嗎?是白紙黑字,使我遺忘生活的滋味嗎?在種種捫心自問下,我逐漸明白:比讀書更重要的事——在生活中學習玩味。

走出陰暗的書房,我遠眺青山,那雙峰,好似盤古的肌腱;那雲靄,恰似盤古呼出的氣息,我摸得到!摸到比山海經更真實的神韻。雨天時,山巒披上山嵐之被,勝「山色空濛雨亦奇」一籌,滿天繁星勾勒的篇章,比古詩十九首更為華麗。啊!這才是生活、這才是真正的閱讀。人生悅讀,閱讀人生,一隻小書蟲盡費了十五年之力,方從桎梏思慮的繭中破出、明白。

我的人生只能作兩腳書櫥嗎?不,放下楊玉環,探索生命轉圜;放下趙飛燕,看看堂下之燕吧——我成長之後,明白了。

《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3)

圓非圓,正非正,是一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模糊。一切似乎非表像的呈現,熱鬧喧囂中藏著孤寂,就像我剛升上國中的時期;寧靜與空靈中有著陶然滿足的忘機,,一如在某場滂沱中,我忽領會「大雨讓城市顛倒」的心情。

只要跨出探究的腳步,就能看見被表像覆蓋的驚奇。「你的父母以前並不像現在這樣的枯燥……」名人語錄的提醒,教我去一窺家人的真實:媽媽除了柴米油鹽的勞累外,也有過少女青春的回憶;鎮日工作的老爸,嚴肅的面容藏有兒時牧牛的山丘記憶;平時酷酷的哥哥,內心其實有著熾火的熱情……

在沒有矛盾便不成人生的生命歷程,如果自己只走過片面,觀點不就偏狹地讓人心碎!在成長的過程中,我漸漸地發現,太多太多的事不能只有一個解釋:看似單調的童年,藏著令人回味一生的風景;拼命挑燈的歲月,居然是許多人難忘的記憶;剛開始我所厭惡的作文,現在一篇也捨不得丟棄。

如雲的鬢髮染黑,不讓子女看出衰退;孤獨卻又要揚起嘴角,不令父母擔心勞累。 善與惡、傷痛與療癒、定義與實際、美夢與實行……終於承認了生命同時擅於遺忘與記憶。

人要在矛盾中,學會理解及體諒——這是我逐漸明白的一件事情。然而,若非這樣的矛盾交織成如此的人生,恐怕未志學即覺世界無味;若非有圓非圓、正非正的事實,我也不會想成長我的理解。

這世界,是如此地多面。

出處:100年北北基聯測寫作新聞發布範文

.

【相關文章】

A.神奇《6*5*4*3*2*1模組化作文》連結

B.王樂群的《模組化作文》班次課表連結

C.王樂群的《教師進修及親子講座》(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