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設 比 法規

據住展雜誌統計,2021年截至11月15日止,台北市新成屋、預售屋建案(統計範圍為華廈、大樓建築,不含5層樓以下的公寓、透天)平均公設比為35%;新北市同期平均公設比則為33.9%。而永慶房屋2021第三季網路會員調查,了解消費者對公設比看法,其中95%消費者認為新大樓建案「公設比」在30%以下才合理。

那麼,「公設比」究竟是怎麼算出來的呢?首先得先了解公設定義的範疇。

✔ 「大公」:建築必要設施,由全體住戶按比例共同持有、共同分擔成本,如大廳、管理室、電氣室、水箱、機電室、蓄水池、空調室、屋頂突出物等。

✔ 「中公」:加值休閒設施,由全社區的戶數分攤坪數,如健身房、會議室、閱覽室、宴會廳等。

✔ 「小公」:當層住戶分攤,包含當層梯廳走道、逃生梯、電梯空間等。

至於車位,依照每個建案的規劃而有不同歸屬,法定車位如登記成大公為全體社區住戶共用,買賣隨主建物移轉,假如登記為小公則是為持有車位住戶共用,可獨立買賣移轉。另外,「無頂蓋」的中庭、空中花園、露天游泳池為公共空地,不列入公設比計算範圍。

公設 比 法規

圖說/近年來的新建案規劃中,公設中的健身房幾乎成了標準配備。

為什麼公設比越來越高?

在這房價居高不下的年代,「公設比」是許多人看房買房時相當在意的數字,普遍認為公設比高,室內可使用坪數就會變低,接下來我們再來了解背後的原因!

✔ 大樓越蓋越高,逃生梯與排煙室成標配

從2005年開始,建築法規定8樓以上的建築,配有2支逃生梯,11樓以上需有排煙室,因此自此後的新大樓,公設比都會比過去的建築物多3%到5%。

✔ 雨遮不計坪不計價拉升公設比

雨遮是指自窗戶或開口兩側外緣向外起算50公分範圍內的構造物,過去原是可登記的附屬建物之一,自2018年法規修正為不計坪之後導致公設比被拉升。

✔ 小宅成主流商品導致單層戶數增加

房價居高不下,加上人口結構轉變,單身族、頂客族、小家庭為大宗的現象,讓住宅型態逐漸改變,小坪數商品一時在市場上成為主流,當然,也進而影響單一樓層戶數增加,梯廳空間加大,造成公設比變高。

公設比該如何計算?

公設比=公共設施面積/建物總面積x100%

建物總面積,也就是產權登記的坪數總面積,包含主建物、附屬建物與公共設施,前面提到,哪些設施屬於大公、中公或小公,接下來就是了解附屬建物與較有多爭議的車位了!

✔ 附屬建物
附屬建物是只與主建物相連之構造,包含陽台、露臺、裝飾牆等(2018年之後,雨遮、屋簷不計坪不計價。)很多人買房時覺得室內空間太小,這時候就要注意附屬建物到底佔了幾坪!

✔ 停車空間是最影響公設比的關鍵

簡而言之,如果建商將車道坪數計入車位坪數,便由購買車位的人負擔;反之,如車道坪數計入房屋公設,代表全體住戶一起分攤,如果你剛好沒有買車位,可能就成了冤大頭囉!

公設 比 法規

圖說/一次搞懂公設定義,才知道公設比如何被計算出來喔。

公設 比 法規

公設比為什麼會越來越高?

  • 台南建商
  • 台南建案

公設 比 法規

公設比為什麼會越來越高?

公設比是住戶購買大樓時最重要得比較項目,而近年的公設比數字較以往來的高,主要來自部分法規的修正。

公設比是公共設施在土地法中的「共同使用部分」,表示一定建築物當中非所有權人單獨使用,而是共同使用的範圍。

早期的大樓建築常常只有樓梯間,常被併入在主建物內一起登記,所以當時許多人會認為那是「零公設」,但實際上真正的室內面積與登記權狀面積是有落差的。

80年以後修正,華廈、大樓數量增加,地下室的需求產生,從地下室開始納入計算公設坪數,當時的公設比約落在10~22%左右,比較高的建築物則會落在20~28%。那為什麼現在看到的公設比通常都會落在30%以上呢?

其實這主要牽涉到兩大修法重點:

消防法規修正,增加安全設施規範

自92年的蘆洲大火後,消防法規重新修法規範8樓以上強制要有兩個安全梯間。而為了考量到殘障人士的逃脫方式,也訂定了逃生樓梯間的寬度、梯深以及每層樓的梯廳尺寸,逃生梯的數量、面積增加也提升了公設比的需求坪數。

光是兩個樓梯、電梯、梯廳面積,就佔了為數眾多的公設比,再加上建築需要的機房、水箱配置,以及地下室相關設施等等,讓現在的大樓公設比很難低於30%。如果有些大樓再增加公眾活動設施如:KTV、健身房、閱讀室…等等,那公設比可謂相當可觀。

新制度讓虛坪減少

2018年新實施的建物測量規定,把地下室的登記從以往的牆壁外緣計算,改成從牆壁中心計算,另外雨遮也無法登記,所以在2018年申請建照的建築虛坪都會減少。

公設 比 法規

消費者在選擇大樓建案的時候,可以依據此修法標準來衡量建案公設比、設施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若有問題也能夠詢問接待人員,讓自己更清楚瞭解該建案的公設比是否合理,是否值得購買喔!

最新建案

公設 比 法規

相關文章

公設 比 法規

居住的辯證

這是真的。曾聽一位朋友分享她的人生經驗,是關於一種價值觀的拔河,居住的辯證。朋友說她的公婆是所謂的「包租公」,因勤儉持家加上善於理財,40餘歲即擁有土地與房地產,透過收租與買賣,累積了相當的財富。

公設 比 法規

公設 比 法規

如何預防浴室滑倒?乾濕分離的重要性

如何預防浴室滑倒帶來的危險?有兩件事一定要注意:浴室空間需乾濕分離及採光良好、預防通風與採光不佳所導致的潮濕及發霉。欠缺考量的通風與動線設計、發霉濕滑的牆壁與玻璃、窄小陰暗的採光規劃等,都會對家庭生活品質大地打了折扣,不只影響心情,更有可能造成健康問題。

公設 比 法規

成 熟

秋天豐收了季節,歲月鐫刻出成就,而雪線,則記載了高度。成熟,是由青澀轉為紅潤,是大器而不侷促,是歲月靜好。橘子紅了,柿子朱紅,斜映了楓紅。千眄萬睞,巧將你盼來。讓我以安格拉黑石,盛著蜜柑福橘甜橙,剝出了馨香予您,說一段「當代」成熟的故事。

公設 比 法規

你住在哪裡

你住在哪裡?我住在「連建拾穗3」。你住在哪裡?住在自然裡。在九份子,碧雲天,歷歷晴川,萋萋芳草。這是都市中難得的宜居樂活新天地。

公設比 有規定嗎?

法規並沒有規定怎樣的房屋類型公設比是多少,但坊間普遍有公設比的區間範圍可參考。 公設比的合理範圍取決於房屋的類型,不同房屋類型的合理公設比不同。 一般來說,舊式、屋齡較高的公寓因為沒有什麼公共設施,公設比會比較低, 如果是樓層較高、較新的大樓,公共設施可能會比較多,所以公設比會越高。

大樓公設比如何計算?

所以,一般公設比計算公式就是:共有部分(扣除車位面積)/【主建物+附屬建物+共有部分(扣除車位面積)】=公設比。 目前大樓社區建案的公設比範圍: 通常社區的公設比越高,虛坪(公共設施面積)就越多、實坪(私用面積)越少。

公設比多少算高?

公共設施:顧名思義是指社區或大樓全體住戶共同使用的設施,如門廳、走道、樓梯間等。 公設比:一般是指在房屋所有權狀中持有非房屋實際使用坪數占總坪數的百分比。 ... 公設比是什麼? 3分鐘一次看懂公設比計算、項目、常見問題!.

什麼是公設比?

公設比的計算方式,依據內政部營建署解釋函,指「建物權狀中共同使用部分的持分坪數╱建物總坪數=公設比」。 其中停車位的產權登記方式,目前除了少數有獨立產權的車位以外,大多數仍然合併於社區共有的部分。 (共有部分包含的車位為私人所有而非社區共有,計算時需扣除該車位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