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 的 一天 葵花 油 問題

得意的一天葵花油系列產品:


  • 頂級高油酸葵花油

  • 100%葵花油

  • 三益葵花油

  • 單元葵花油

  • 不飽和葵花油

100% 葵花籽初榨的高品質葵花油

得意的一天精選歐洲葵花種籽,100%物理壓榨,榨出最安心的初榨葵花原油,秉持一貫作油的用心及對品質的堅持,製成得意的一天100%葵花油,成為全台灣最受消費者歡迎的暢銷好油。

運用多重專業精煉技術,油質純淨透亮、清澈不混濁,油質更穩定,得意的一天葵花油發煙點在220 ℃以上,適合各式料理方式,因為耐高溫,用葵花油炸東西也非常適合喔!

最高品質油品製造葵花油


  • 精選歐洲葵花種籽

  • 100%使用初榨葵花原油

  • 不飽和脂肪酸達89%以上

  • 無添加人工及化學添加物

  • 多重專業精煉技術,油質透亮且安定

  • 得意的一天葵花油發煙點超過220℃,適合煎煮炒炸各式料理

得意的一天葵花油通過SQF食品安全品質保證

得意的一天葵花油於2017年取得「SQF世界食品安全品質標準」認證,代表每一瓶得意的一天葵花油的衛生、安全、品質都是保證,未來得意的一天將持續致力於溯源管理與堅持做出最好的葵花油。

FAQ

1

Q:得意的一天葵花油發煙點可到220℃以上,但市面有些葵花油只能到100℃左右,為什麼差那麼多?

A:市面看到發煙點較低的葵花油一般都是沒有精煉過的,顏色通常較黑且含有雜質,不適合人體食用。 得意的一天葵花油經過精煉,油質穩定且無雜質,發煙點大約在220℃~230℃左右,適合煎煮炒炸各式料理使用。

2

Q:得意的一天使用物理初榨葵花原油,與使用化學溶劑萃取之葵花油,差別在哪?

A:物理壓榨法是透過種籽研磨以及壓力離心的方式將油脂從種籽中分離出來的技術,能保留完整的種籽營養成分,不會破壞葵花油的組織與成份,

3

Q:得意的一天葵花油相較其他油種,有什麼營養價值嗎?

A:得意的一天葵花油含優質不飽和脂肪組成,補充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脂肪酸,讓您與家人吃的更營養健康!

2016/9/30 16:10(9/30 17:48 更新)

得意 的 一天 葵花 油 問題

消基會查驗市售油品,發現「得意的一天」調合油品檢 出第一類、第二類致癌物「苯」,含量超出飲用水容許 值5ppb,甚至來到雙位數。 中央社記者邱柏勝攝 105年9月30日

(中央社記者邱柏勝台北30日電)消基會近期檢驗市售油品,發現佳格生產的「得意的一天」調合油品,含有一、二類致癌物「苯」,含量超過5ppb(10億分之一),政府的食安防護網再度出現漏洞。

消基會今天舉辦記者會,指出學界實驗室與民間檢驗機構自去年起,陸續針對市售油品進行「網魚」檢驗,總共檢驗逾10個主要品牌、近100件油品,發現「得意的一天」調合油品具高風險,因此今年 5月由消基會接手做進一步檢驗。

消基會表示,經過數次檢驗後,發現得意的一天「國民黃金健康調合油」、「國民養生99健康調合油」,以及「強棒健康調合油」3款油品,成分中含有致癌物「苯」,濃度高於5ppb,超過台灣法定標準。

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表示,苯是一種碳氫化合物,為環保署認定第一類和第二類毒性化學物質,吸入苯會造成困倦、暈眩,甚至失去意識;長期暴露則會影響骨髓而造成貧血與白血病。

目前苯在飲用水中的限量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為10ppb、美國與台灣為5ppb,歐盟最嚴格為1ppb。凌永健表示,被檢驗出含有苯的油品,苯含量皆超標,「有的甚至達到雙位數」。

消基會表示,7月起向各地縣市政府衛生單位檢舉,但承辦人卻要求出具檢驗報告,有檢驗報告才能成案。

消基會批評,「這種受理態度,算是為民眾把關嗎?」,政府應主動為民眾食安把關,但從這件事來看,不管在中央或地方政府,都看不到主動性,「光說不練是行不通的」。1050930

知名油品傳苯超標 食藥署:比水還低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30日電)消基會今天點名「得意的一天」3油品致癌物「苯」超標,食藥署下午公布同款油品檢測報告,結果均低於國內飲用水標準5ppb,強調「苯」普遍存在環境中,消費者不必過度恐慌。

消基會今天公布市售油品調查結果,共9件油品驗出「苯」毒物,發現「得意的一天」3款油品均含有致癌物「苯」,且濃度均高於飲用水標準5ppb。

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鄭維智今天表示,8月15日即接獲衛生局通報展開調查,赴業者工廠進行查廠,確認無人為因素添加,並針對該品牌3項油品進行檢驗,其中2件分別驗出3.8ppb跟4.0ppb、1件無檢出。

鄭維智指出,環境中原本就存在「苯」,目前台灣僅規範飲用水的苯含量訂有5ppb標準,其餘食品則無相關規範;根據國際文獻也指出,植物油中的苯含量背景值約為100ppb至200ppb。

鄭維智表示,檢驗結果十分微量,不僅沒超過植物油的背景值,也沒超過國內飲用水標準的5ppb,且飲用水是每天大量飲用,油品每日攝取量有限,呼籲消費者不必恐慌。10509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10版】

一、食藥署表示,近五年食用油脂抽驗專案中,針對食用油製造過程中「加工助劑」的檢驗結果皆符合規定。

二、專家表示,食用植物油抽取油脂的方法有兩種,一種為壓榨法,將原料以機械壓榨;另一種為溶劑萃取,將原料浸泡在溶劑(己烷),將油脂萃取出來,之後再將溶劑揮發、去除。

三、專家表示,溶劑萃取法使用的化學溶劑僅為加工助劑,沒有研究證明會跟原料起化學反應,且在製作過程中一定會將其揮發、去除,依規定殘留值不得高於0.1ppm,對人體並沒有健康風險。

四、專家表示,食用油抽取過程中,以壓榨法和溶劑萃取法得到的油脂,都會再經過精煉、脫色、脫膠、脫臭等加工過程。傳言提到「溶劑提油後一定會使用氫化處理技術」並不符合現況,2018年廠商確實會使用此技術,但為避免反式脂肪對健康的風險,衛福部規定2018年後食品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技術」,目前廠商在食用油加工過程中不會使用此技術。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背景

社群平台、通訊軟體2022年1月10日流傳一段關於「化學油」的長文,經檢索,該訊息從2017年就開始流傳。

此文指稱:「原來台灣人慢性病元兇之ㄧ是這些所謂的大廠 一群醫師討論健康的群組中轉發多數人吃的油是「化學油」!

因為以最大的通路商「全聯」來說,架上的油90%以上,例如,以葵花子油為例,無論是「統一」「得意的一天」「台糖」,都是用藥去浸葵花子而得的化學油,並非傳統自然榨出的天然油!

這令人震撼!您買到的葵花子油及…油,幾乎都是用化學溶劑把原料裏的油脂溶出來,而不是用榨的。亦即:大家所吃的是化學油,而非天然油。

到本文寫出的2017年2月,賣場所賣的葵花子油幾乎都是用化學溶劑(液體)浸葵花子得來的, 因為溶劑萃取的製油成本便宜很多。

「化學溶劑萃取食用油脂」與「古早傳統物理壓榨食物油脂」的差異:

「古早傳統物理壓榨製程」是將植物種子、或果仁、果肉、胚芽、果皮(如:大豆、亞麻仁籽、芝麻、花生、苦茶籽、葡萄籽、酪梨、椰子蓉、米糠…)等,這些可用來取得「植物油脂」的原料,進行破碎、加熱軟化後,以「壓榨取油」方式取油,就是人類數千年以來,使用「物理方式」的製油方法。

大約西元1900年以前,全球都使用此「古早傳統」方式,取得「植物油脂」 台灣在1970年代後,引進「化學溶劑萃油製程」。

目前,仍使用「古早傳統壓榨製程」的市售植物油脂,主要只有芝麻油、花生油、苦茶油三種,另外就只有一家食品大廠開始做天然油來賣。

「統一」「得意的一天」「台糖」 他們的葵花子油都是用化學藥劑把油溶出來,本文這樣寫,若有誣衊他們,筆者願負法律上的責任。

統一公司在賣場賣的葵花油,為什麼就不寫 “不使用化學溶劑萃取”呢?因為 「統一葵花油」這個產品就是“化學溶劑萃取”的嘛!

「化學溶劑萃油製程」如下:

是將「植物性製油原料」浸泡於化學溶劑(如正己烷、戊烷、庚烷、異丙醇…等化學溶劑)裡,使製油原料的油脂溶解在化學溶劑中,形成混合油;然後利用「食用油脂」和「化學溶劑」的沸點不同,對混合油進行加熱,使化學溶劑揮發回收,去除化學溶劑;再將剩下的液體加水,以分離機脫離雜質,得到「毛油」。

由於毛油可能殘留有毒性的化學溶劑不能直接食用,須再予精煉:將毛油送到精煉廠,經過脫膠、脫酸、脫色、脫臘、脫臭等過程,製成市面上看到的「食用植物油脂」。

這種經過化學製程的油,讓我們簡稱之為「化學油」,原料雖是天然的,例葵花油的原料是天然的葵花子,但經化學方法提煉出葵花子油,其成分已經不是天然的了!

自古以來人類將種子加壓,榨出所含的油,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麻油、花生油、苦茶油,這些天然、古法製造的油大都來自於傳統的榨油廠,是看起來並不“高級”的工廠。

這些傳統工廠所製的油不是油市場的主流,原因是

➊榨油法的成本貴,若再加上要付通路商高額上架費,價格會很高,競爭不過溶劑提油法所製的油。

➋民眾根本不知道他買到的看來高尚,大品牌的油是用化學藥劑去浸原料,把油溶解在溶劑裏,再儘量除掉化學溶劑。有的人知道,但不知此油有害健康到什麼地步。上網搜尋“溶劑提油”即可可證實內容。

「溶劑提油是用溶劑把原料中的油溶解出來,再經過一連串程序的製油法。」

「溶劑提油之目的在於提昇製油效率,大規模生產,省能源,自動化生產節省人工,成品品質佳而均勻,這過程還要用化學藥品,經過脫膠 脫酸 脫色 脫臭」

溶劑提油,其原料雖是天然,但所做出來的油已經不是天然的了。

按:民國80年左右,筆者就開始食用用白芝麻油,就是買白芝麻給傳統的榨麻油工廠榨,食用油對血脂肪的影響有多大。很多人高血壓怕中風,不知道若是血脂肪正常,就算有高血壓也不大會中風的。

我因喜歡研究健康已經四十年,經驗與哲理讓我了解與堅信:所有違反天然的藥物食物都會傷害健康。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曾在電視上說:全世界的心血管疾病都在減少,只有台灣在增加。

為什麼?我認為是台灣人太聰明,懂得化學製油,並加以混合的人非常多。所以我們市售的油,是經過化學處理的百分比,比其他國家還要多。

各種植物種籽的油,各有其優缺點,只要它是天然的,就是好油。若是化學油無論其原料多好,經過化製就變成壞油了。

煉油廠用溶劑提出油之後,為了油質能穩定不易變質,還要再加“氫化處理”━亦即會產生反式脂肪。

因為精煉過的油很容易酸敗,所以一定要氫化處理,除非它是精製棕櫚油、精製椰子油,才不須氫化。

氫化脂肪即「反式脂肪」,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元凶,還會使女性較失去女性美(女人味),人體內製造女性荷爾蒙,其原料來源是脂肪。而化學油,不但其成分很難製成女性荷爾蒙,而且化學油脂還會干擾到女性荷爾蒙的運作,也是一種“環境荷爾蒙”,台灣女性若改吃天然油,不到三個月,就會健康又美麗!

大家應改吃天然油,則腦心血管疾病猝死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以前的人吃天然油,故很少此病)」

得意 的 一天 葵花 油 問題

得意 的 一天 葵花 油 問題

圖1-2: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指稱「您買到的葵花子油及…油,幾乎都是用化學溶劑把原料裡的油脂溶出來,而不是用榨的」,食用油脂的製造方式有哪些,傳言指稱的「化學溶劑」法,其製造程序為何?

查核中心採訪台灣植物油同業公會總幹事、中興大學食品安全研究所教授林信堂。

(一)林信堂表示,食用植物油在抽取油脂的過程中,主要有2種製程。一種是傳統的機械壓榨,將食用植物油籽原料以物理性壓榨的方式抽取油脂,有時會輔以加熱,像是橄欖油、芝麻油、花生油、苦茶油;另一種是溶劑萃取,就是傳言提到浸泡在溶劑(己烷),將油脂萃取出來,之後經減壓蒸餾將溶劑揮發回收,如現在通路上常見的大豆沙拉油、葵花子油等。

(二)台灣植物油同業公會表示,一般食用植物油的從原料抽取油脂方法有兩種,一為壓榨法,也就是傳言說的「古早味物理傳統壓榨法」,將原料經精選、清洗、浸潤、去皮、破碎、加熱後,以壓榨機直接壓榨使油脂流出。另一個抽為萃取法,是傳言指稱的「以化學溶劑將原料裡的油脂溶出來」。萃取法製作過程是將原料組織破碎壓成片狀,蒸煮加熱後,再以依法可使用的溶劑如己烷進行萃取

綜合以上,食用植物油抽取油脂的方法有兩種,一種為壓榨法,將原料加熱後物理壓榨;另一種為溶劑萃取,將原料浸泡在溶劑(己烷),將油脂萃取出來,之後再將溶劑揮發、去除。

爭議點二、傳言指稱「化學溶劑把原料溶出來....大家所吃的是化學油,而非天然油」,專家如何解讀?「溶劑萃取法」對人體的健康風險為何?

(一)林信堂說,早期食品加工業較不發達,業者多以機械壓榨的方式,但從1970年開始,台灣首度引進了溶劑萃取的技術,就沿用至今。而國外多數大油廠公司也用此技術大約60-70年,技術上已相當純熟。

至於為何大廠會多使用萃取法,林信堂說,主要跟製作效率及提油比例有關。使用壓榨法,僅能抽取出原料的70-80%的油脂,若是萃取法能提升至90%。對於大量製造的廠商,使用萃取法能提升製作的效率、成本。市面上常看到的大廠製作的大豆沙拉油、葵花油等,確實就是用溶劑萃取法。

林信堂說,民眾不必過度擔心溶劑在加工過程中對人體的健康風險。因為化學溶劑僅為加工助劑,溶劑(己烷)並不會與油脂產生化學反應。其萃取出來的油脂,就是原存在食用油籽中的天然成分,與傳統壓榨法取得之油脂幾乎一樣。製程中也一定會將溶劑揮發、去除,依規定殘留值不得高於0.1ppm。

(二)台灣植物油公會表示, 目前國內的製油大工廠確實多以萃取法製作植物性食用油脂。因萃取法效率較高,且比起傳統壓榨法,萃取的油脂較為純、完整。

台灣植物油公會表示,民眾常有溶劑萃取油為化學油的印象,但其原料仍是原生植物,且溶劑僅為加工助劑,最後仍會將其去除,殘留值也不得高於0.1ppm。

台灣植物油公會表示,國外大油廠使用萃取法已久,台灣從1970年代就引進並使用至今。在合乎規定的殘留值內,對人體並不會有健康風險。而目前仍有部分工廠以壓榨法製作食用油,常見的如苦茶油、花生油等。民眾可以依據個人飲食習慣選擇。

綜合以上,溶劑萃取法使用的化學溶劑僅為加工助劑,沒有研究證明會跟原料起化學反應,且在製作過程中一定會將其揮發、去除,依規定殘留值不得高於0.1ppm,對人體沒有健康風險。

爭議點三、傳言指稱,「煉油廠用溶劑提出油之後,為了油質能穩定不易變質,還要再加“氫化處理”━亦即會產生反式脂肪。因為精煉過的油很容易酸敗,所以一定要氫化處理」食用油抽取後,還須經過什麼製作過程?「溶劑提出油後...一定要氫化處理」符合目前規定嗎?

食用油抽取後,會再經過哪些加工程序?

(一)林信堂說,經過壓榨或萃取流程所取得的是粗製油脂,外觀會較混濁,油脂中所含的懸浮物、不純物等。因此,不管是壓榨法或是溶劑萃取法得到的油脂,都會再經過精煉(refining)、脫色、脫膠、脫臭等過程,並非只有溶劑萃取法才會經過精煉的過程。

(二)植物油公會表示,兩種抽取方法都會經過精煉(refining)、脫色(bleaching)、脫臭(deodorization)等步驟,以增加食用油脂安定性及保存性。

「溶劑提出油後...一定要氫化處理」符合目前現況嗎?

林信堂說,2018年之前,油廠在精煉過程中確實會使用「不完全氫化處理」,優點是讓油更耐高溫、增加其穩定性。但根據相關研究調查發現,「不完全氫化」技術會產生人工反式脂肪,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衛福部規定,2018年7月1日之後,食品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油。

林信堂說,現在油廠並不會使用「不完全氫化技術」,多以「完全氫化」植物油混合「未經氫化」的植物油,可達到類似「部分氫化」之效果,又可避免「人工反式脂肪」的生成。

綜合以上,食用油抽取過程中,以壓榨法和溶劑萃取法得到的油脂,都會再經過精煉(refining)等過程;為避免反式脂肪對健康的風險,2018年後,食品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技術」,目前廠商不會使用此技術。

爭議點四、國內目前對於加工助劑的殘留值規定為何?近期加工助劑抽驗結果?

食藥署表示,食藥署訂有「加工助劑衛生標準」,針對食用油脂萃取用的溶劑訂定殘留標準,食品油業者使用加工助劑應符合「加工助劑衛生標準」之規定。根據標準,食用油脂抽取時,使用己烷的標準殘留應低於0.1ppm。

食藥署表示,為強化食用油脂製造業者的管理,各地衛生機關會持續執行食用油脂抽驗專案,近五年檢驗結果皆符合規定。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10版】

一、食藥署表示,近五年食用油脂抽驗專案中,針對食用油製造過程中「加工助劑」的檢驗結果皆符合規定。

二、專家表示,食用植物油抽取油脂的方法有兩種,一種為壓榨法,將原料以機械壓榨;另一種為溶劑萃取,將原料浸泡在溶劑(己烷),將油脂萃取出來,之後再將溶劑揮發、去除。

三、專家表示,溶劑萃取法使用的化學溶劑僅為加工助劑,沒有研究證明會跟原料起化學反應,且在製作過程中一定會將其揮發、去除,依規定殘留值不得高於0.1ppm,對人體並沒有健康風險。

四、專家表示,食用油抽取過程中,以壓榨法和溶劑萃取法得到的油脂,都會再經過精煉、脫色、脫膠、脫臭等加工過程。傳言提到「溶劑提油後一定會使用氫化處理技術」並不符合現況,2018年廠商確實會使用此技術,但為避免反式脂肪對健康的風險,衛福部規定2018年後食品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技術」,目前廠商在食用油加工過程中不會使用此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