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受伤看哪科

骨科、復健科、中醫科...運動傷害,該如何找到對的醫師?

Show

运动受伤看哪科

運動傷害在所難免,但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小傷」可能會變成「病根」,甚至產生嚴重的後遺症。

有很多時候,傷害的嚴重程度並不是我們自己就可以判斷的。如果不幸在運動的時候受傷了,到底要不要緊?會不會好?以後還能不能運動?要不要看醫生?是看西醫還是中醫?一直是很多人心中想要知道的答案。

有以下的情況發生時,不要懷疑,受傷已經是閃紅燈的緊急狀況,必需趕快到醫院找復健科或運動醫學科醫師,幫你作最快、最好的處理:

1.受傷部位出現紅、腫、熱、痛的急性發炎症狀。
2.持續暈眩。
3.劇痛!痛到連一點點的力量都使不出來。
4.劇痛!痛到連碰都不能碰。
5.外觀變型。
6.受傷的關節卡住或是鬆弛。
7.受傷與非受傷部位比較起來,溫度、顏色、感覺出現異常。
8.同一個部位,一而再、再而三的反覆受傷。

如何找到對的醫師?

运动受伤看哪科

運動受了傷,想要快好又不留後遺症,這裡提供簡單的就醫指南。你可以循序漸進,找到適合的醫師。

1.找你信任的醫師

治療運動傷害的醫師主要有西醫的復健科、骨科、運動醫學科醫師,也有傳統醫學的中醫師。各有各的專長,有些是以復位為主,有些是以復健為主,有些是以手法治療為主。可以先找你本來就認識, 而且信任的醫師進行治療。由於彼此之間有互動,而且對於你的受傷史、你的運動史、你對於治療的期待與配合度都較為了解。只要雙方配合,這是最可以達到完全治癒的治療效果的選擇。

2.找同好介紹的醫師

運動醫學是一門兼具理論及經驗的專科醫學,不同的運動所引發的運動傷害會不盡相同。即使是從事同一種運動(例如跑步),初學者、業餘者、週末運動員、專業運動員所受傷的部位也不盡相同。如果是你是初次受傷又沒有信任的醫師可以看,建議可以向球友、跑友、車友,或是運動社群內的好友詢問他們常去看的醫師,可以減少失望的機會。畢竟同好的就醫經驗通常是一個指標,得到治癒的機會比較高。

3.找有運動醫學專長的醫師

如果你沒有信任的醫師,也沒有好朋友可以介紹醫師給你,你可以尋求具有運動醫學專長的醫師,包含他個人真的有在運動(這很重要),或是他長期照顧運動選手,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於運動傷害的治療駕輕就熟。這些醫師比較可以了解運動愛好者的心態,不太會用「受傷了,就不要運動!」或是「你再練下去,後果你自行負責!」之類的話回應你。

運動醫學專長的醫師會了解受傷對於運動員的衝擊,也會知道回去比賽或練習是傷者最重要的期待,他們不會用消極、被動的方式對待運動員,而是會提出「交叉訓練、姿勢調整、替代運動」這類積極恢復的處方,讓你不但不必停止運動,反而是讓你可以更早回去運動!

4.找有運動醫學團隊的醫師

導致運動傷害的面向很廣,包含姿勢與動作、訓練方式、疲勞恢復、累積性傷害等等,所牽涉到的醫學專科相對廣泛,有可能是內科、外科、骨科、復健科,也可能是營養不均、睡眠障礙、心理狀態等。如果運動傷害是屬於多面向,可以尋求有運動醫學團隊的協助,透過醫學團隊的資源,互相轉介,提供可行方案及擬定治療計畫,讓傷者得到全面及根本性的治療。

運動受傷時,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必須要特別提醒。初期受傷時,受傷部位還在腫脹狀況,傷勢會因為腫脹而不易判斷。這時候不要馬上就用推拿來治療,除了可能會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期外,如果受傷部位剛好是關節鬆脫、半脫位、骨裂等狀況,有可能會因為不當推拿而造成傷勢加重,甚至要馬上接受開刀治療,這樣的病例在臨床是很常見的。在接受推拿治療之前,請務必先尋求專業運動醫學醫師的評估,再透過X光或是超音波檢查的輔助,確定沒有相關禁忌以後才可以接受民俗療法,否則一個不小心,可能賠上嚴重的後果!

標籤:
  • 骨科
  • 復健科
  • 運動傷害
  • 推拿
  • 跑友
  • 林頌凱
  • 復位

  • 評分:
  • 1
  • 2
  • 3
  • 4
  • 5
  • (0)

  • 列印
  • 轉寄

我拉傷了該找誰治療﹖ 一文全解析運動傷害後治療選擇、時間、頻率

2021-04-12

肌肉韌帶拉傷、骨裂…,運動傷害是每位運動咖都可能遭遇的窘境,小則休息兩週自己好,大則成為心中永遠的痛。在台灣,大家遇到運動傷害時常常不知該看復健科、骨科、物理治療、中醫或是推拿﹖有什麼症狀時該就診﹖什麼情況可以自己康復﹖要看幾次才會好﹖需要天天看嗎﹖這些問題眾說紛紜。運動星球編輯特別訪問物理治療師「三個字」,他是知名 YouTuber 也是「三個字物理治療所」院長,看他親自解析當遇到運動傷害時該怎麼處理﹖

运动受伤看哪科

我拉傷了該找誰治療﹖ 一文全解析運動傷害後治療選擇、時間、頻率(三個字物理治療師)

實際案例

案例1:拉傷不是單次運動造成的 一名32歲工程師長期有做重訓的運動習慣,但他每次深蹲時髖關節都不舒服,膝蓋和大腿偶爾也有卡卡腫脹感,雖然能繼續訓練,但訓練後常延續不適感,某次加重重量,他的膝蓋和髖關節突然痛到受不了。就診之前,他總以為重訓後本來就會有痠痛感,但不知為何左腳比右腳痛;就診才發現,其實膝蓋拉傷問題已經存在很久卻沒發現,重量加重後才讓症狀爆發,在這之後,工程師長達半年不能重訓,連平常蹲、上下樓梯都不舒服。三個字提醒,很多人以為自己受傷是因為單次拉傷爆掉,其實是長期有問題卻沒發現症狀和表徵,像這位工程師是左側較緊繃,因為左腳原本就有問題,在重訓時剛好被誘發出來。詢問個案後,發現他打電腦時習慣把滑鼠放很遠,腳往左偏著坐,導致左膝蓋常感到不適,這就是生活習慣影響運動的典型案例,要解決問題,應該先改善平常的姿勢。案例2:「無感」也是一種症狀 一位35歲的健身房負責人從小習慣駝背,想靠健身把背練回來,一兩年後已練出虎背熊腰,卻覺得每次訓練時都無法感受「夾背感」,肌肉感受度不好,偶爾還有悶痛的怪感但可以忍受。他因為「無感」而尋求三個字協助,才發現他背上看似強壯的兩大塊肉,其實是慢性發炎腫脹的肌肉,後來藉由放鬆肌肉,他就能繼續重訓、背槓了。三個字進一步說明,常見很多人重訓舉到某個重量再也上不去,其實卡關原因是受傷了,該部位的肌肉再往上出力會痛,所以停滯在某個重量,這時應把傷害治療好才可能再進步。

运动受伤看哪科

拉傷不是單次運動造成的

不舒服程度多少該停止運動、尋求治療﹖

首先,三個字提出疼痛分級為:無感→怪感→痠→痛→麻。 雖然每個人接受疼痛的程度不同,但大方向來說: 感覺「痠」:先看感覺會不會太強烈,很強烈即可尋求治療。 感覺「痛」:必須立即停止運動,先尋求治療。 感覺「麻」:此時對身體的掌控度下降,例如硬舉到一半可能軟手,這是相當危險的事,雖然許多人可以忍受麻感,但其實比痛更嚴重,必須停止運動。如果平時都感到不舒服,運動後還延續不適感就應暫停運動;如果運動身體熱開後越來越舒服,就代表狀況還能繼續運動。不過,如果平時不舒服的頻率很高,那無論運動中的感受如何,都該先接受檢查治療再運動。那麼,「不舒服」該怎麼察覺呢﹖三個字表示,首先可以自我檢查坐著不動時,會不會覺得身體哪裡怪怪的﹖哪裡脹、痠痛或緊繃﹖如果連坐著都有異樣感,那一定有問題需要治療。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不過有些人「把怪感當無感」,如果有疑慮,可以注意身體兩邊的感覺是否不平衡﹖不平衡就是有問題。三個字解釋,每次訓練後固定某個點明顯痛,那個部位就絕對有問題,可以左右兩邊比較,如果身體一邊無感、一邊怪感,就可以提早治療;如果一邊已有痛感,就必須盡快治療!

不舒服多久該尋求治療﹖

感到痠痛應該先自我舒緩還是趕快就醫? 該看一般醫療院所的骨科、復健科﹖還是去沒健保給付的物理治療所﹖西醫和中醫又該怎麼選擇﹖一般情況下身體受傷的修復時間,急性肌肉問題需要兩週到一個月修復;韌帶需要一個月到一個半月;骨頭則是兩、三個月。因此,我們不舒服多久要尋求治療,應該依照受傷的問題去取決時間。三個字表示,如果是急性受傷(有明顯撞擊、單次發生運動傷害),首先立即去醫療院所的骨科或復健科拍X光確定有沒有骨折,確定是骨頭問題就繼續依循該科醫師意見。扣除掉需要開刀的問題,若有骨裂,建議兩三個月期間最好不要繼續運動,兩個月後再次X光片檢查骨頭復原程度,如果骨頭好了仍不舒服,那就是肌肉或韌帶問題,這時就可尋求物理治療。一般來說,肌肉拉傷如果只是輕微,不去治療也會好,去了只是會「舒服地好」;但如果拖到一個月都沒有好轉,就應尋求治療。在此要分辨一下,運動後的「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通常修復兩、三天就會好,如果痠痛拖到一、兩週代表是肌肉拉傷,而不是DOMS的正常現象。

运动受伤看哪科

如果痠痛拖到一、兩週代表是肌肉拉傷,而不是DOMS的正常現象

韌帶拉傷則需要等至少一個半月,期間盡量減少運動。要注意的是,韌帶拉傷通常不只有韌帶問題,周圍的肌肉也會跟著拉傷,如果韌帶拉傷超過一年半載都沒好,那就該檢查肌肉、肌腱是否拉傷。另外,上述都是指急性的受傷,但慢性肌肉問題如果不理會,持續五年十年都有可能,這時就不用等了,靠治療才有機會改善。

受傷後該看哪一科﹖

除了上一段所述需要X光片檢查骨頭問題,在確定不是骨頭問題後該找哪一科呢﹖三個字說,依照目前台灣的制度,物理治療是最正規的,但通常被綁在復健科或骨科下面,而這些健保給付的醫療院所施作的電療、熱敷等治療方法效果通常較不明顯。 如果想要較有效地處理問題,建議轉至物理治療所接受徒手物理治療。不過,受限於法規,坊間物理治療所既少(尤其台北以外的縣市較少)且都是自費,並且必須先有醫師開立證明才能施予治療,市面上物理治療費單次是一千至兩千元,計價各異,可能以部位計算,或是以時間計算。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中醫和民俗療法則因為沒有法規限制,在坊間較為普及,但常常發生品質參差不齊的問題,好壞兩極風險較大。也因為較不重解剖學,受治療時會較少「評估」過程。三個字表示,要接受中醫或西醫可依個人喜好、經驗判斷,如果中醫或推拿品質可受信賴、做完也感覺有效,那就去做;如果想較完整地了解傷害原因,就去接受物理治療。

运动受伤看哪科

徒手物理治療

治療要多少次「見效」﹖

治療通常幾次能「見效」﹖治療很多次了卻沒有痊癒,是不是我去的不夠頻繁﹖三個字表示,接受治療一、兩次就應該要有明顯感覺好轉,而且是治療後馬上、或是最多過三到五天就應明顯有感。如果一種治療說「做完一兩個月才會好」,這個治療就是沒有用的。 在治療頻率上,三個字坦言,不希望傷者兩次治療的間隔時間太近,一週做兩次就太密集了,除非是中風復健患者需要常常治療,否則一般運動傷害1-2週做一次即可,每次治療之間則可用小球等工具自我按摩放鬆。每一次接受治療,治療師通常會幫你測一些上次原本不能做的動作,例如膝蓋痛的人,可測試彎腰後仰、蹲、上下樓梯等動作有沒有比較好。如果治療師一直抓不到你的問題點,那可以考慮換一位治療師,甚至中西醫轉換。如果一位治療師已經幫你達到九成改善,但剩下一成久久未好,那可能每個人有盲點,這時也建議轉換治療者。受訪者/三個字SunGuts採訪攝影/Dama

运动受伤看哪科

运动伤害看什么科?

大多数医院的运动伤害科是由骨科负责,较专注在手术部分,如:韧带重建、关节镜手术等。 但大部分休闲运动员受伤程度较轻微,极少需要手术。 这是民众较易混淆的地方。 运动伤害诊疗还是需要医师自己对运动有兴趣投入再进修,甚至本身是「医师运动员」,开出的复健处方才能贴近选手及运动爱好者的需求,而非仅仅要求选手被动休息3个月。

手拉伤要看什么科?

肌肉拉傷可以掛號復健,由醫生來治療。 可以請他開立診斷書或診斷證明,未來有需要可以用。 請務必遵循醫生的醫療吩咐,切勿隨意停止藥物或治療,或者又跑去運動。

肌腱炎看什么科?

一般來說骨科與復健皆能處理,由於肌腱炎是軟組織問題,因此診所若能進行超音波檢查,對於評估病情有一定的幫助。 在治療方面,也由於肌腱炎有分嚴重程度,因此醫師能準確判斷患部,精準治療為佳。

筋拉伤怎么快好?

肌肉拉傷急救5步驟.
1.保護Protect. 感覺到肌肉拉傷的當下,暫時停止運動,保護患部,避免二度傷害。.
2.適當負荷Optimal Loading. ... .
3.冰敷Ice. ... .
4.壓迫Compression. ... .
5.抬高Elevation. ... .
1.運動前沒有熱身 ... .
2.氣溫低 ... .
3.重量超過肌肉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