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歷年展覽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2019.08.24 - 2019.11.24美少女的美術史

「美少女(Bishojo)」一詞為世界通用的日文語彙,人類對「美」的意識與慾望,何時開始寄託於「少女」的形體? 《美少女的美術史》可說是由浮世繪、洋畫、日本畫、漫畫、雕塑與新媒體藝術交織而生的敘事空間,引導觀者自由穿梭於各時代的夢幻想像,直視「少女」的生命狀態,探索社會對「美」的無盡追求。 回溯十七、十八世紀日本江戶時期,「美人畫」主題的浮世繪,伴隨印刷技術及貿易發展,深根本土、遠播重洋,甚至影響了西洋美術的風格。十九世紀,源自歐陸的雜誌產業隨西化政策匯入東瀛,短時間內蔚為潮流。加上學校制度的普及化,社會上出現了充滿青春活力的新族群「女學生」及商業市場上的新客層「女職員」。以年輕女性為主要讀者的雜誌,一時間百家爭鳴,與雜誌合作的畫家如高畠華宵、竹久夢二、中原淳一等人,更推出了數以萬計、引領風潮的美人插畫,逐步建構了「美少女」的形象。1962年,漫畫家赤塚不二夫筆下以魔法化妝鏡「變身」的少女角色開啟了新紀元,呼應社會現象及人性需求的各類型美少女,大量地出現紙本漫畫、電視卡通、電玩遊戲等傳播載體之中。 千禧年後,隨著影音技術及互聯網的革新,少女旋風席捲全球,「初音未來」等虛擬偶像更吸引許多觀者晉身為二次創作者,以重繪、再製「美少女」表達對於作者或角色的認同,發展出姿態各異的視覺刺激。大眾與「美少女」視覺文化的共感,以及在商業上的大量挪用,於現代社會興起了強化或反省的兩股極端視點,誘發許多藝術家以此現象發展作品,也成為當代藝術中不可忽視的議題。展作品,也成為當代藝術中不可忽視的議題。 本次展覽自圖像文化研究為起點,爬梳生活史與審美價值發展,展出鈴木春信、鏑木清方、奈良美智、手塚治虫、丸尾末廣……超過六十多位名家之作,透過潮流最前線的動漫人物作為形象符碼,了解當前流動於產業與科技變遷的「少女」形象,帶領人們發覺流行文化與傳統藝術的承襲及表裡關係。

展覽時間 2019.08.24 - 2019.11.24 10:00 - 18:00 週二至週四、週日 10:00 - 21:00 週五、週六 策展 工藤健志(青森縣立美術館學藝員) 策展協力 トリメガ研究所(Torimega-Lab) 參展藝術家 iXima、KE、IMr.、イヂチアキコ、上村松園、丸尾末広、小早川清、小館善四郎、山本タカト、山本大貴、山村耕花、川辺御楯、中原淳一、內藤ルネ、及川正通、手塚治虫、水野年方、水森亜土、北尾重政、古賀学、永島信也、白根ゆたんぽ、伊東深水、伊藤隆介、吉田博、宇野亜喜良、池内啓人、池田輝方、池田蕉園、竹久夢二、西川祐信、西尾康之、尾形月耕、谷口真人、赤塚不二夫、奈良美智、岡本光博、松山賢、松本かつぢ、金子國義、金卷芳俊、長谷川昇、前川千帆、原久路、原久路and林ナツミ、島本了多、恩地孝四郎、高畠華宵、高橋真琴、堅山南風、深瀬優子、鳥居清長、棟方志功、森口裕二、菊池華秋、菊池隆志、塚原重義、楊洲周延、楊斎延一、鈴木春信、榎本千花俊、歌川國貞、橫尾忠則、浜口陽三、蕗谷虹児、藤野一友、鏑木清方、関野凖一郎、桜文鳥……。(依筆畫順)

代言人 旺福 透過曲風活潑奔放的《野生灰姑娘 Wild Cinderella》作為展覽形象曲,幽默又任性的搖滾精神將延伸到親密的語音導覽,引逗每位觀者心中萌動的美少女魂! 指導單位 文化部、教育部 主辦單位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 特別協力 北投文物館、青森縣立美術館 協力 MOMA Contemporary 贊助 美術館之友聯誼會 媒體贊助 典藏藝術家庭 媒體協力 誠品書店、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幼獅文藝、藝術家雜誌、木棉花國際 特別合作 讀冊生活、開拓動漫祭

指定住宿 Folio Hotel 台北大安 指定照明 湯石照明 Tons 主題插畫 東京モノノケ 視覺設計 林秦華 動畫設計 K4s Motion Studio 展場設計 別音設計、也許有限公司 展覽工程 也許有限公司、華宮工程有限公司 運輸佈展 翔輝運通

在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Jerome Tarantino)的電影《追殺比爾》(Kill Bill)中,為了復仇而前往日本的女主角,殺入黑幫後展開一系列的報復行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想必就是由栗山千明(Chiaki Kuriyama)飾演的女高中生殺手GOGO。由此可見,即使是西方導演的電影,具有致命吸引力的魔性美少女,仍常是代表日本的一個鮮明符號,廣泛出現在各個藝文領域與創作形式當中。今年8月底在北師美術館開幕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當中,則以視覺性的藝術為主軸,搜羅、整理了自浮世繪、現當代藝術、動漫文化與圖文傳播視覺設計的各種作品,以一個輕盈且不帶負擔的符號與象徵,帶領觀眾進入日本藝術史的世界。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西元1911至1913年(明治44年至大正2年),《少女世界》第8卷6號(左圖);山村耕花繪製《少女世界》第3卷4號封面(右圖), 島根縣立石見美術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左圖:櫻文鳥《VALFOX》,2011年(平成23年),藝術家自藏;右圖:櫻文鳥《Bunny Rabbit》,2007年(平成19年),藝術家自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本次的「美少女的美術史」(簡稱「美少女展」)展覽原是在2014年在青森縣立美術館(Aomori Museum of Art)、靜岡縣立美術館(Shizuoka Prefectural Museum of Art)、島根縣立石見美術館(Iwami Art Museum, Shimane Arts Center)等三館共同舉辦,並由三館分別的學藝員工藤健志(Kudo Takeshi)、村上敬(Murakami Atsushi)與川西由里(Kawanishi Yuri)共同組成的策展與研究團體:三枝眼鏡研究所主導策劃。策展人工藤健志表示,三人雖然分屬不同的美術館,但是因為在日本地方性的美術館資源較少,彼此間常常會透過館際合作的形式連動,在一次因緣際會下,讓專長不同的三人有了認識與切磋的機會,其中工藤健志為當代藝術,村上敬為洋畫,川西由里為日本畫。之後三人開始合作策展,第一次為2010年「機器人與藝術——機械x身體的視覺意象」展,「美少女展」則是第二次的合作,更在2019年將展覽移師台灣。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左圖:高畠華宵《蝴蝶》,1930年代(昭和初期),彌生美術館館藏;右圖:高畠華宵《光》,1930年代(昭和初期),彌生美術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北師美術館「美少女的美術史」開幕現場,策展人工藤健志(Kudo Takeshi)為大家導覽展覽。(攝影/陳飛豪)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北師美術館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現場。(攝影/王萱)

北師美術館館長林曼麗表示,對自己身為美術館經營者的角色來說,三枝眼鏡研究所這樣跨展館的策展與合作方法,其實給了台灣藝術館舍非常有趣的示範,他們打破了館舍與地域間的隔閡,以三個地方美術館有限的資源,策劃了2014年轟動日本藝術界的展出,實屬難得,館際之間既能共享館藏,也能彼此切磋研究觀點。因此,林曼麗認為能給當下在跨館舍合作方面尚無明確模式的台灣藝術界一個啟示與示範,對她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介紹給台灣的藝文工作者們。另外更難得的是,這個展覽的走向相當適合普羅大眾,除了體現當代各種結合了時下流行次文化中的圖像之餘,也還能夠回顧日本的美術史,兼具娛樂休閒與教育意義。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北師美術館的「美少女的美術史」開幕貴賓合影。(攝影/陳飛豪)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北師美術館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現場。(攝影/陳飛豪)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池田輝方《江戸之錦12》,1903年(明治36年),八戶診所街角博物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菊池華秋《雪晴》,1938年(昭和13年),島根縣立石見美術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形式混雜是這次展出中最大的特色之一,不同的藝術形式被放置在有趣的概念之下,如「偶像少女」、「觀用少女」、「神之少女」、「跳耀少女」、「心事少女」與「少女的誕生與開展」等。也因此,整個展出的概念緊扣著日本文化中對美少女的想像:即使是以西方為主體的現當代藝術,在這個展出中也只是一種形式的展現。工藤健志認為,現當代藝術隨著現代化腳步進入了日本以及亞洲世界,但事實上每個地區因此產生出的內涵其實不盡相同,以日本來說,美少女的主題其實在浮世繪中就已出現,也就是說在文明開化前後的一百多年,在日本人的精神感知與感性認識當中,就一直對美少女有著獨特的想像與見解,後來的現當代藝術也出現了大量的類似題材。也因此,我們在這裡把它當成一種單純的藝術類型:一種彰顯日本美少女的方法之一,而不是以西方為主體的美學系統,進而讓它成為日本的一部分,藉此彰顯出自己的文化主體性與特色。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楊洲周延《第二回上野內國勸業博覽會之圖》,1881年(明治14年),八戶診所街角博物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北師美術館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現場。(攝影/王萱)

也因此,在這個堪稱從形式解放的展覽當中,觀眾便可以看到不同世代,甚至是時代的藝術家們相互輝映、百花齊放的狀態,例如在「少女心事」的單元當中,便可以看到跨越的幅度之廣:美人畫大師鏑木清方(Kaburagi Kiyokata)帶有典型浮世繪美人風格的畫作、吉田博(Hiroshi Yoshida)與長谷川昇(Hasegawa Noboru)明顯帶有西方色彩的裸女主題作、菊池隆志(Kikuchi Takashi)細膩優雅線條的日本畫、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筆下邪惡卻帶有一絲哀愁的小女孩、深瀬優子(Fukase Yuko )筆下陰鬱深沉的神秘少女、太宰治(Osamu Dazai)文學中憂鬱的《女生徒》以及原久路(Hisaji Hara)充滿戲劇性的少女攝影人像。而觀眾也可從中看出,細膩哀愁的少女情懷,是跨媒材與世代藝術家們的共同繆思。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左圖:深谷美保子為《少女之友》第26卷9號繪製的封面,1933年(昭和8年),島根縣立石見美術館館藏;右圖:棟方志功《御吉祥大辨財天御妃尊像圖》,1966年(昭和41年),青森縣立美術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左圖:竹久夢二《白梅》,1927年2月(昭和2年2月),取自《少女世界》, 彌生美術館.竹久夢二美術館館藏;右圖:由竹久夢二繪製《婦人畫刊》第3卷4號的封面,1926年(大正15年), 島根縣立石見美術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鈴木春信《手鞠》(復刻),約1930-1931年(昭和5-6年),公文教育研究會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本次台北場的展覽由工藤健志負責主要的展覽策劃事務,研究專長為當代藝術的他,自然也會希望將新媒體與互動科技融入這次的展覽當中,並且邀請多名藝術家來台現地製作,包括西尾康之(Nishio Yasuyuki )、岡本光博(Okamoto Mitsuhiro)、島本了多(Shimamoto Ryota)、伊藤隆介(Ito Ryusuke)等。西尾康之的VR作品創建了一個以女體雕塑建構出的暗黑空間,觀者在走過一條神秘通道的同時,則會看到各種石膏雕塑質感的少女形象漂浮其上,藉此彰顯女性形象背後乘載的文化意涵與精神意識。岡本光博和伊藤隆介則藉由變身鏡和魔杖的意象,來處理少女的身體彰顯出的社會角色與形象議題,特別的是岡本光博的《變身魔鏡》就是取材自卡通《甜蜜小天使》中女主角藉由魔法化妝盒變身成各種人物的有趣情節,島本了多則是以面具的方式重製漫畫中的少女形象。由此可見,從最悠長的日本傳統美術,到最新的新媒體科技,美少女一直是日本文化與中的主體象徵之一,這份不段隨著時代轉換的形象,將不斷更新持續下去。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西尾康之(Nishio Yasuyuki )的VR作品創建了一個以女體雕塑建構出的暗黑空間。(攝影/王萱)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北師美術館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現場。(攝影/陳飛豪)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北師美術館的「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現場。(攝影/陳飛豪)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楊斎延一《新吉原全盛的榮景》,1903年(明治36年),八戶診所街角博物館館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北 師 美術館 美 少女 的 美術 史

左圖:松山賢《生物卡(天牛)》,2010-13年(平成22-25年);右圖:松山賢《地圖(海灘球)》,2009年(平成21年),兩作均為藝術家自藏。(北師美術館提供)

美少女的美術史

展期:2019.08.24-11.24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