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定义知乎

人应该怎样过这一生?思考了很久还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回答这么大的一个问题,但同时这是一个常见的困扰,所以希望从自己所学和自己的经历出发说点什么,希望能够对处在疑问中的人有所启发。

“人生有什么意义,该如何度过这一生?”尤其是在青年中这个问题会自觉不自觉地出来,曾经在大学的时候我自己也问过这个问题。

而且是实实在在的“问”,我和管理心理学的老师讨论,和知性的副院长女士讨论我的困惑,和我的同学争辩,我期待有人能给我答案,能够理解我的状态,遗憾地是并没有实现。

一生的定义知乎

01

后来读到存在主义的书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有的问题,有点类似“少年维特”之烦恼其一,是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觉所导致的,虽然主观上痛苦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可能性。而期间的迷茫,无人理解,无以排遣的孤独感塞满胸腔,其滋味并不好受。

不过这也并非完全是坏的,似乎有一种隐秘的骄傲在里面,我就记得我自己曾因为这样的痛苦而感到与众不同,似乎这个痛苦是我存在和精神上有高度的一种明证。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无法选择只要精神上的独立,不要痛苦的探索过程,要找到答案就需要穿越荆棘,也意味着体会孤独和不确定。

02

因为意义是个人化的,哲学和心理学的思想当然会有作用,而从根本上无论何种观点都需要经过当事人的审视和消化,否则就只是个漂亮的观点。

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中,我们已经学到太多的关于应该如何,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了,然而这些观点大多时候都是“进入”我们,就像吞入一样,没有经过仔细的个人检视,在格式塔心理咨询中被称为“内射”,就像吃东西没有品尝到味道而被吃进肚子。

所以,寻找意义的过程就是从自己出发,发现自己的喜好/需要/对事物的感觉/情绪,也就是格式塔以及其他咨询疗法中会用到的觉察。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喜好,无法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什么态度的时候,很容易有外界都不了解自己的感觉。因为他自己也不了解自己,只对自己有很多在外在标准下的希望,有一个很好的理想的自我,而对自己细微的感受和需要是不知道的。

也说明当事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认知的方式对待事物,而忽视自己的情感和身体。而人是身心灵一体的,有的时候情感和身体在发现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上要比头脑聪明。

即便是对人生意义这样的大题目也是一样,归根结底人生意义是关于自己想要如何生活的,而过什么样的人生是和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相连的,发现愿望和需要最基本的就是感受自己的身体和情感。

这就像是一种基础的训练一样,发现自己的身体需要和情感需要,继而做出调整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断地明白自己希望如何生活的瞬间,扩大到整个生活。

03

至于如何做到,答案很简单——觉察,体验自己身体的姿势、感觉(肌肉张力,酸麻胀痛等)、需要、情绪;自己的想法、价值、信念、渴望。

觉察不同于反思,反思是头脑的活动,而觉察是把自己放进去体验。其实,觉察是来自于东方文化的,正念、冥想都是增进觉察力的方式,格式塔疗法的皮尔斯也直接承认自己从禅宗中获得的灵感。

觉察本身让人回到此时此地平静下来,而且觉察是改变的基础。因为没有觉察一切是自动化发生的,有了觉察就有了选择和调整的可能。

不过这个过程听起来不那么的炫酷,好像甚至有些笨拙,嗯,的确如此,而且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就我个人而言也是如此,我仍然在过程中,仍然有疑惑不解,甚至很多时候希望快速解决之道,不想接受痛苦的过程。

到了结尾我并不想说鼓励的话,比如其实这个过程还是有很多幸福的(尽管这是事实)。我希望在困扰中的人们能够发现那其中的甜蜜。

本文作者:吴艳敏,简单心理认证心理咨询师,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注册心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了解作者更多信息,详戳↓↓↓


一生的定义知乎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近10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6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http://jdxinli.cn/wuli11」

看你从哪个路径出发了

按照泰戈尔《流萤集》的说法,你不应该去追寻或者试图证明自己的存在,因为你原本就存在,你也不应该去追寻或者试图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因为你存在的本身就是意义,如同流萤、如同星空,如同草长莺飞,四时消长的万物,人也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你只是按照规律繁衍与更替。

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没法被这样的环状逻辑所说服。

在我看来,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活着也并没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就是没有意义,后面不用跟上一个转折,在没有意义的前提下再次赋予意义。

意义这种东西,由于可以被赋予,所以因人而异,这个世界上到处存在着这样的事情,某些人觉得毫无意义,另一些人觉得意义非凡。如果在同一件事情上,意义的尺度可以被拉成无限小至无限大,而且任意的两个尺度之间不存在证伪的可能性和必要,那么,意义其实并没有什么价值。

换一种说法就是,意义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它并非是万物自带的固有属性。

意义本身依附于人而存在,当人这种生物出现的时候,意义才随之产生,当人类社会消亡的时候,所有一切的意义也会随之消亡。

而意义的出现,恰恰是为了抵御和对抗对消亡的恐惧。

所有被着重赋予意义的,都是那些趋向于消亡和无价值的东西。

比如说苦难,我们赋予了苦难太多的意义和价值,甚至于歌颂、赞美和感激那些苦难,许许多多的文章说苦难让我们变成了更好的人,感激苦难磨砺了自己。可实际上苦难是没有价值的,苦难就是苦难,你要做的永远都是摆脱它。

一定会有人说,可是苦难真的让我变成了更好的人,苦难让我超越了自己,做到了以前无论如何不敢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苦难让我重生。那么一定要警惕这样的想法,这里赋予了苦难更高一层的含义,隐藏着这样的信息:苦难让我超越自我,超越了过去的我所在的那个档次\阶层,所以,苦难使我更高贵,我瞧不起那些未曾经历过苦难的温室里的花朵。

诚然,苦难塑造了很多优秀的人,但苦难也同样碾压了更多的人,有些人变得更优秀了,有些人则没有,这其间的主要原因和丑小鸭变白天鹅是一样的,归根究底是因为丑小鸭原本就是白天鹅,而不是嘲笑与讥讽让它变成白天鹅的。

如果一定要感激,也该感激那些抵御苦难的特质和自己,而不是苦难本身。

赋予苦难价值,正是因为苦难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苦难让我们承受了如此巨大的痛苦,这听起来很难让人接受,这说明你的痛苦没有价值,连带你生命中的那段时期价值都很低,为了掩盖这个事实,于是大量地赋予苦难崇高的意义,以此来说服自己,那段时间是有价值的,一切都没有白费。

如同我之前在爱在三部曲的影评里所寻求到的思考回路一样,偶遇是没有意义的,不断回溯过去赋予偶遇一个决定性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掩盖偶遇并没有意义这个事实。

如何评价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前》、《爱在午夜降临前》三部曲? - 赵曾良的回答

我们所频繁赋予意义的东西,主要就是为了掩盖事物的消亡与无价值。

爱情经常被赋予一种神圣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掩盖爱情其实并不神圣这个事实。

不仅仅是这种直白地赋予意义的方法,就连隐性的也是,很多人喜欢说,爱情走到最后,就变成了亲情,这话暗含了一种这段感情已经升华了的意义,频繁地强调这些,主要是为了掩盖你已经被降等了的事实。

有一种说法,其实唐明皇并未对杨贵妃情比金坚。

证据就是这段海誓山盟: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理由就是相处地好好的,为什么非要发誓说什么永远在一起,说什么三生三世,这样的行为太不自然了,之所以要许下这样的心愿,是内心感受到了这段感情即将会消亡的恐惧。

所以,爱发誓的人,他们的话往往不可信,频繁的发誓只是为了掩盖他们的话并没有价值的手段而已。

就像我们对自己说,这没什么好怕的,主要是因为感受到了恐惧,如果并没有害怕,是不会对自己说这句话的,也像很多人,喜欢在微博上写,随你们去说,我不在乎你们的看法,之所以要这样写,主要是因为很在乎别人的看法。

所以,一切不大自然的行为,背后就会有一个更自然的原因。

一件事情如果显而易见地有其价值,往往不需要人为地去赋予意义,这些事情自然地发生,自然地结束,人甚至很少会想到回溯过去再去赋予其意义。

比如说,很少有人会问,吃饭的意义是什么呢?也很少有人会问,人为什么非要穿衣服呢?

我更没见过,有人问,中大乐透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更想象不出来,有人会说,唉,我都中了大乐透了,突然有了好几个亿,我还活着干嘛呢?

可却频繁能够听到有人感慨,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最开始说了,意义本身没有意义,是人为去赋予的,所以当你感受到生活其实没什么意义的时候,主要不是生活没什么意义,而是你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

你频繁地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主要是为了抵抗自我的空虚。

在这个路径的末端出现了两条路:

一,提升自我价值,也就没有去寻找意义对抗空虚和掩盖事实的必要了,你自然会觉得,生活挺有意义的。

二,由于意义本身都没什么意义,只是一个人为投射的附属品,所以,一件事情,不仅仅是生活,到底有没有意义,也就不重要了。

人生如同无限交叉小径的花园,我们却只能择其一而走。

选择自我路径吧。

先来讲三个我自己的故事:

1

高二时,我被脑子里各种对世界实在性的怀疑念头折磨了差不多一年。那一段时间中,我总是会不可抑制地去想象有一个和现在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存在,而现在我周遭的一切不过是一场骗局。比如每次考试时,当我拿到考试卷子的那一刹那,内心会不可遏制地质疑世界的真实性,幻想自己猛然拍案而起将试卷撕碎往四周一扔,然后监考老师和周围同学纷纷化身史密斯特工,我则变身尼奥和他们大战三百回合后飞向天空突破Matrix限制见证“真实世界”。

诸如此类的妄想在那段时间还有很多。直到某天我意识到,再这么下去自己十有八九会精神崩溃,所以我非常认真地对现在生活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思考(我是否只是一个“缸中之脑”?是否在现在生活都是虚假的,在它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真的真的无法判断。但即便一丁点可靠的证据都没有,我从内心深处,依然愿意选择相信现实的实在性并以此为基础好好活下去,如果某一天这个结论被推翻了,那么我也坦然接受。

想明白这个事情的那一刹那,我是真心在字面意义上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源源不断的力量从内心汹涌而出”,有一种什么都不能把我打垮的东西,就那么硬邦邦、直挺挺地杵在那里,毫无商量余地地,毫无理性逻辑可言地支持着我。它看不见摸不着,我没法指给别人看,也没法用语言文字论证它的存在,就是这么一种毫无理由却又比任何理由都让我信服的东西,终结了我长达一年的焦虑、不安和自我怀疑,让我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活在当下的这个世界。

2

因为2年前我在知乎回答过关于口吃矫正的问题(口吃怎么治疗? - 心理学),以及在豆瓣阅读上出过一本关于口吃矫正的电子书(口吃大作战-thez-在线阅读),所以这两年来有不少人找到我,向我倾诉口吃的烦恼。我发现几乎每一个人都和曾经的我一样,将生活中诸多的不顺心不如意,都归到了口吃的身上。在他们的想象之中,没有口吃的自己就将是一个完美无暇的自己,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然而作为一个走出口吃恐惧症的人,我想说:真的不是这样的。没有了口吃,我们只会发现自己更多其他的问题。口吃不过是替罪羊,它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对更多的问题视而不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是口吃割裂了我们与此刻当下的联系,一个口吃恐惧症的人在说话时他绝大部分注意力并没有放在此刻讲话的内容上,而是放在对自己的监视上,如果现在口吃了,那么他就会紧张焦虑,担心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如果现在没口吃,那么他还是会紧张焦虑,担心之后会不会口吃,以及口吃之后别人会如何看待自己。总而言之,他最关注在意的并不是当下的现实,而是自己脑子里想象出来的种种臆造的“未来”。

而这一切,都会反过来让一个人更容易紧张焦虑,并更容易口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我之所以能够走出口吃恐惧症的阴影,是因为我最终学会了如何与这些焦虑、恐惧、不安相处,如何在说话时接纳此刻当下的全部,如何不去被并不存在的“不口吃的自己”或“别人对我的评价”所分散了注意力。

3

我是一个吃货,即便是体重计上一路飞涨的数字,也不能击穿我吃吃吃的决心。但最近一段时间肠胃不好,晚饭吃得太饱就会拉肚子,所以不得不控制食量。住处附近有家面馆是我常光顾的地方,拌面和炸猪排都是一绝,我经常就是点一份肉丝拌面+炸猪排作为晚饭。而现在为了身体着想,我决定若是去就餐的话就只点拌面不点其它的,同时降低去他家的频率。但对一个吃货来说这真的很残忍你造吗?!

这里插入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多巴胺。很多人对这个东西的大概印象就是一种会让人觉得快乐的大脑分泌物,但其实多巴胺的作用是让你“以为”做某件事会很爽,它会挑起欲望,以及“及时行乐”的冲动以及快感。就像麦兜期盼很久的圣诞节火鸡,在未吃将吃和第一口之间,最为美味和幸福。等到真的吃到肚子里了,感觉也不过如此。

多巴胺使人们高估某件事情的价值,从而令我们更冲动。而当我们满足了某个欲望感到一身轻松心满意足时,很少有人会察觉,这份轻松和满足很多时候并不是来自于这件事本身带来多少快感,更多是来自于欲望本身的平息。打个比方来说,就是:多巴胺给每个人的心里压了一块巨石,让我们百爪挠心试图通过一切方法将它搬走,等到用某种方法将它移去时便觉得通体畅快,于是便误以为这种快感是来自于采取的行动,而不是巨石本身的消失。

所以我的解决方法就是:某天到面馆点一份肉丝拌面+炸猪排,然后认认真真,极其专注地吃完:每一口我都慢慢咀嚼,细细体味牙齿撕碎嫩滑肉质的触感,热腾腾的大排混合辣酱油后在味蕾上扩撒的滋味,以及最后滑过喉咙落入肚子的温暖,用身体记住这份感觉。等到之后再去时,若是高涨的多巴胺怂恿我还要点,我便会回忆起这份感觉,再将其和当下的欲望对比后,便会发现多巴胺将炸猪排给我带来的快感扩大了许多倍,于是这份冲动便会消退止息。结果就是之前我基本上是一个星期吃3次,现在则是差不多半个月吃1次的节奏。

——————————————————————————

三个故事讲完了,不知道你能不能明白我想说的东西。健康、金钱、真爱、自由……这些东西固然都非常棒、非常重要,但对我来说比这些东西更加重要的,那就是“全身心地接纳并投入到每一个当下”这样一种能力。

最近一年我越来越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给自己制造了太多“假如”,总以为在达成某些条件,获得某些东西之后,自己的人生才称得上有意义,才称得上快乐。但作为一个坚信人生充满无常和变数的人,我时常自问如果我明天过马路突然就被车撞死了怎么办?如果明天全世界的人除了我之外突然都灭绝了怎么办?而我所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未来的种种目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要全身心投入并度过当下的每个时刻。当下的这一刻如此的细微又易逝去,当我的生命就是由这么一个个不起眼的“当下”所组成。如果我无法学会如何投入到每个当下,那么即使我拥有了想拥有的东西,大概也无法去完全地享受。

最后用卡巴金《正念:此刻是一枝花》里的一段开篇作为结束:

归根结底,无论你身处何方,你就在那里。无论你最终做了什么,你最终做的就是什么。无论你此时在想什么,你此刻想的就是什么。无论何事发生在你身上,它已然发生。关键在于,你如何应对。换句话说,“此刻该当如何?”

无论你喜不喜欢,我们真正需要认真应对的唯有当下。然而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都太过随意,就好像在这个瞬间忘了我们当下在此处——我们已经到达的地方,忘了我们身在当下。在每一刻中,我们都发现自己身处此处当下的交汇点。但是当遗忘的阴云使我们不知自己身在何处时,就在这一刻,我们迷失了。“当下应该如何”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