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 論 第 一 品

入行論第一品

白話翻譯

1遍禮佛佛子,及諸應敬者,   依教今略說,佛子律儀行。

敬禮圓滿法身菩薩等聖眾伴隨的善逝,以及所有值得尊敬的方丈戒師等時賢;現在,我將依照經教簡要地宣說信受奉行菩薩律儀的方法。

2昔無論未說,詩韻吾不善,  豈敢言利他?撰此為修心。

這部入行論沒有什麼特殊的創見,詩文和聲韻我也不很精通;因此,絲毫不敢存有著述利他的念頭,撰寫此論主要是為了淨化並昇華自心。

3循此修善故,信亦暫增長,善緣等我者,見此容獲益。

由於依循這些偈誦修習善法的緣故,我學佛的信心也將暫時獲得增長;而其他誠心想修學菩薩行的學人,如果有緣見到此論,或許也能獲得法益。

4暇滿極難得,既得能成利,倘若利未辦,後世豈復得?

閒暇而又圓滿的人身是非常難得的,如今旣已獲得這成辦人生利樂的機會,倘若不利用它來促成自他的究竟利益,來生怎可能再獲得暇滿的人身呢?

5猶於烏雲夜,剎那耀閃電,如是因佛力,世萌修褔意。

就像在烏雲籠罩的黑夜當中,剎那的閃電顯得非常明亮照徹了大地;同樣因為佛陀威德力的感召,許多人才暫時萌生了修習善法的意念。

6故善恆微弱,惡大極難堪,捨此菩提心,餘善豈能勝?

通常,世間人的善行總是微弱而短暫的,而罪惡的勢力又非常強大而持久,除了殊勝圓滿的菩提心以外,還有什麼其他的善行能勝過這些罪惡呢?

7多劫佛深思,見此最饒益。眾生依於此,順利獲勝樂。

長久以來,諸佛一直深思著該如何利生;他們發現菩提心的利益最為廣大。如果眾生都能依止菩提心去修學佛法,那麼必定會順利獲得最聖妙的安樂。

8欲滅三有苦,及除眾不安,欲享福樂者,恆莫捨覺心。

因此,如果有人想消滅三界種種的痛苦,想要去除一切有情眾多的不安,以及想要享受種種的幸福與快樂,那麼永遠都不該捨棄志求菩提的決心。

9生死獄中囚,若生菩提心,即刻名佛子,人天應禮敬。

即使是繫縛在生死牢獄中的苦難眾生,只要能生起由思或修所生的真實菩提心,那麼立刻就可以尊稱為諸佛如來之子,世間的人和天都應該向他們禮敬。

10如勝冶金料,得此垢身成,無價佛陀身,故應持覺心。

菩提心就像最殊勝的冶金材料一樣,汙濁的凡夫垢體一旦加進它來冶鍊,一定會逐漸轉成無價之寶的清淨佛身,所以應該善為引發並堅持菩提心。

11導師以慧觀,見彼極珍貴;欲出三界者,宜善持覺心。

眾生唯一的導師以無量的智慧觀察時,發現菩提心非常的珍貴;因此,所有想要脫離六道輪迴的眾生,都應該牢牢地持守珍貴的菩提心。

12餘善如芭蕉,生果即枯槁;覺心樹生果,不枯反增茂。

菩提心以外的善行就像芭蕉樹一樣,長出果實以後就會枯萎而死;菩提心樹卻能經常生出益人的珍果;它不但不會枯萎,反而更欣欣向榮。

13如人雖犯罪,依士得除畏;若有令脫者,畏者何不依?

好比一個身犯重罪的人,四處被人追捕,後來因為投靠勇士才消除了內心的恐懼;如果菩提心可使依止的人迅速獲得解脫,那麼害怕罪報的人為何不去依止呢?

14覺心如劫火,剎那毀諸罪。彌勒諭善財,覺心德無量。

菩提心好比劫末的猛火,它能在剎那間燒毀各種重罪。華嚴經中,睿智的彌勒菩薩對善財說;菩提心的利益廣大無量。

15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果簡要的加以歸納,應知菩提心有兩種;即願求菩提的願心和行向菩提的行心。

16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好比一般人都能了解,心中想去某處和已經動身上路的差別;同樣,有智慧的人也應該知道,願、行兩種菩提心是有先後之別的。

17願心於生死,雖生廣大果,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

在尚未獲得解脫的生死輪迴其間,願菩提心雖然可以生出極大的果報,但是卻不能像行菩提心一樣,相續不斷地增長廣大的福德。

18何時為度盡,無邊眾有情,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

無論是什麼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是為了徹底解救無邊的眾生,而興起永不退轉的意志,真正地去受行菩提心。

19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那麼就從那時候起,這個人縱然在昏睡或放逸之中,他的福德仍將不斷地滋生,而且廣大得就像無邊的虛空一樣。

20.為信小乘者,妙臂問經中, 如來自說故,其益極應理。

為了使信仰小乘的行者廻小向大,在妙臂請問經裡,如來也曾經親自如此宣說過;所以菩提心獲益無邊是正確合理的。

21若僅思療癒,有情諸頭疾,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

如果有人僅僅想到,我要設法療除一切有情頭疼的疾病,具有這種饒益眾生的廣大善心,那麼他就能得到無量的福德

22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

何況菩薩一心想要解除,芸芸眾生的無量不安;甚至想促成一一有情的無量功德,這種願心的福德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23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是父親或是母親,或者還有誰有這樣饒益眾生的心呢?是欲天還是諸仙呢,難道修四無量的梵天發得起這種心嗎?

24彼等為自利,尚且未夢及,況為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上述那些人,即使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尚且不曾在夢中夢見,自己發起如此廣大的饒益心,何況是為了利他而生起這種願心呢?

25他人為自利,尚且未能發;生此珍貴心,稀有誠空前!

一般人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情況下,尚且不曾生起剎那如此饒意的善心;如果有人能為利他而發起珍貴的願心,那真是空前的稀有難得啊!

26珍貴菩提心,眾生安樂因,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這種珍貴的菩提心,是一切眾生歡樂的主因,

也是滌除一切痛苦的甘霖,它所蘊含的廣大福怎能度量呢?

27僅思利眾生,福勝供諸佛;何況勤精進,利樂諸有情。

如果一個人僅僅想到要利益一切眾生,他的福德就遠勝以廣大的寶物供養諸佛;那麼菩薩實際努力去利樂一切有情,他所得的福德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28眾生欲除苦,奈何苦更增,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雖然眾生都想解除苦難,無奈總是慣於造作罪業,自討苦吃,雖然都想追求快樂,卻因為愚癡,白白把自己的幸福當仇敵一樣消滅了。

29於諸乏樂者,多苦諸眾生,足以眾安樂,斷彼一切苦,

對於那些缺乏安樂,以及充滿痛苦的世間人,行菩提心能滿足他們所需求的眾多安樂,幫助他們斷除一切痛苦,

30.更復盡其癡,寧有等善?安得似此友?豈有如福?

並徹底化解他們的愚癡;在這世間上,那有和這相等的善行呢?哪裡找得到像這樣的善知識呢?那有比菩提心更廣大的福德呢?

31若人酬恩施,尚且應稱讚,何況未受託,菩薩自樂為。

如果一個人知恩能報,尚且值得世人稱許讚嘆;那麼未受請託而熱心助人的菩薩當然就更值得我們恭敬和讚歎了。

32.偶備微劣食,嗟施少眾生,令得半日飽,人敬為善士。

有的人偶爾預備了一點家常便食,輕蔑的施給少數幾位飢餓的眾生,使他們獲得半天的溫飽;僅僅如此,就被人恭敬的稱為善士。

33.何況恆施與,無邊有情眾,善逝無上樂,滿彼一切願。

何況菩薩盡未來際以種種布施,圓滿人們心中一切福善的意願,甚至幫助無邊的有情眾生,獲得圓成佛道的無上妙樂。

34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久如心數劫。

像這樣發心博施濟眾的菩薩,如果有人對他生起狠毒的瞋害心,佛說;此人將長期陷住地獄受苦,而且時間長得就像所生邪惡心數的劫期一般。

35.若人生淨信,得果較前增, 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

反之,如果有人對菩薩生起清淨的信心,他所得善報廣大長久的程度將遠勝前者。菩薩行善時雖然也會遭遇重重難關,但不僅不生罪過,反而因此增長善行。

36何人生此心,我禮彼人身,誰令怨敵樂,歸敬彼樂源!

有誰已經生起這種最珍貴的菩提心,我就恭恭敬敬地禮敬這位菩薩!誰能以德報怨,使仇害者獲得安樂,我願皈依這使一切眾生安樂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