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 上 的 中國 第 一 季

目录

  1. 1 剧情简介
  2. 2 分集剧情
  3. 3 幕后制作
  4. 创作背景
  1. 拍摄过程
  2. 4 主创团队
  3. 职员表
  4. 其他
  5. 5 音乐原声
  1. 6 获奖记录
  2. 7 作品评价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外文名 A bite of China 国家/地区 中国 类    型 纪录片 首播时间 2012年5月14日(中国大陆) 播出频道 CCTV1《魅力纪录》栏目 播出时间 2012年5月14日-5月22日每晚21:00 导    演 陈晓卿、任长箴、程工等 每集长度 50 分钟 播出状态 已完结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里,中国美食更多地是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4]  。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 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 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 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第五集 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第六集 五味的调和

    中国饮食素有“味”是灵魂之说。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引领食物到达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鲜,甜咸,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鲜香……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第七集 我们的田野

    从餐桌回归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这样的方式才能为美食提供至关重要的品质保证——优良和清洁。


    精选:年糕的亲情味

    米香唤醒沉睡已久的味道,蒸年糕,取吉祥之意,延续着千年的传承;吃年糕,共团圆之情,承载着质朴心愿。阿婆的年糕,阿囡的靥笑,亲情之味,共享天伦。


    精选:虾酱婆婆

    这位生活在香港大澳岛上的老奶奶,在偏僻的小作坊生产一种很受欢迎的虾酱,她和老伴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老伴已逝,她仍在坚持。


(分集剧情参考资料 [2]  [5]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创作背景

从创意到立项经历九年时间

总导演陈晓卿表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最早策划在2002年,当时他在做一个美食节目,做完之后有想法做纪录片。不过,一个创意到一个选题之间需要经过很漫长的一段道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选题2002年申报,2011年才正式通过、立项然后拿到资金,成立摄制组 [6]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诞生,是因为央视纪录片频道(CCTV-9)在2011年初成立,需要各种类型的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就报了这个选题。陈晓卿在中央电视台工作了20多年,以往拍纪录片,选题更多是领导派下来的,这是他第一次自己上报选题,而且通过了 [7]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拍摄过程

拍摄剧照(32张)

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最终,《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通过7个切面,讲述食物与人的故事,一个故事一段人生。但寻找关于食物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摄制组最头疼的事情。作为编导的张铭欢把这个过程形容成“大海捞针”。

《时间的味道》一集中,原计划要去香港大澳岛拍摄咸鱼腌制,但到了岛上,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初定的那个人,只能重新找人。几经周折,张铭欢通过当地最受欢迎的虾酱牌子找到了岛上的一个偏僻小作坊,作坊门口坐着一位老奶奶于是成了该集故事的主角 [7]  。

和很多纪录片一样,因为某些食物的季节性,《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摄制组经常要和时间赛跑。比如,在湘西,几乎家家都会腌制腊肉,真实的腌制时间是12月,但是,因为进度的关系,摄制组只能在九十月份完成这一部分的拍摄,一下就要提前两个月。张铭欢感慨,短短的7集篇幅,无法完全展示中华美食文化的广博精深,很多素材只能忍痛割爱 [8]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创作团队从故事选定、到设备器材都做了大胆的创新。在拍摄上,除使用常规的高清摄像机外,《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使用了专业微观拍摄设备,拍摄了大量的浅景深镜头,以从微观的角度更好地展示中华美食 [5]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职员表

出品人 胡占凡[9] 
制作人 刘文(总制片人)[9] 、周艳(制片人)[9] 、史岩(制片人)[9] 、石世仑(制片人)[9] 
监制 罗明(总监制)[9] 、张宁[9] 、刘文[9] 
导演 陈晓卿(总编导)、任长箴(执行总导演)、胡迎迎(第二集导演)、马羽洁(第三集导演)、张铭欢(第四集导演)、刘艺乐(第五集导演)、邬虹(第六集导演)、杨晓清(第七集导演)
配乐 阿鲲

展开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其他

前期调研员

龚瑜

念白

李立宏

(主创团队参考资料 [3]  [10]  )

专辑信息

创作者:阿鲲

发行时间: 2012年05月14日

专辑封面


曲目

01 劳作的春夏秋

02 水与火的艺术

03 才下舌尖, 又上心间

04 时间的记忆

05 厨房的交响曲

06 劳动人民的平凡与伟大

07 夕下

08 耕种速写

09 舌尖上的中国: 片头音乐

10 传统与变革

11 冬藏

12 东方智慧

13 原野之风

14 土地图腾

15 味与情

16 水的秘密, 城市的声音

17 微观的世界

18 大自然的法则

19 平和的心 [11] 

获奖时间

获奖平台

奖项名称

获奖者

结果

备注

2012年

海峡两岸电视艺术节

“海峡两岸电视艺术节两岸交流优秀作品”奖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获奖

[12]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评审团特别奖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

获奖

[13] 

跟稀松平常的“娓娓道来”相比,《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叙述显得更有深入浅出的曲径悠长。节奏上,既注重讲述的故事性,起承转合,符合人们对新鲜事物探究的好奇心理,也常有让人猛然一惊的错愕感,此时的“一惊一乍”让原本平坦的叙事显得有了铿锵的节奏感。(网易娱乐 评 [14]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引起巨大反响之后,最大的一个争议就在于很多美食家认为这部纪录片并非是单纯以介绍美食为目的的作品,里面还夹杂着地理、风土、人情等乱七八糟的东西。但恰恰是这种完全颠覆了传统美食节目——加多少克油盐酱醋,再加什么食材的死板方式。它独特叙事的过程,却令观众耳目一新。《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是美食节目又不像美食节目,里面夹杂很多美食背后的故事,人文气息很浓。(中国日报网 评 [15]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跳出了一般美食节目只见食物不见人的窠臼,用普通劳动者的故事串起了民族饮食文化积淀的整个根脉体系,用考究的影像和音乐、充满知识和趣味地描绘各地人们获取食材、料理烹饪、共享美食的场景。(新华网 评 [16]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勾起的,不光是荧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泪的冲动。陕北的饽饽商贩、查干湖的捕鱼老者、云南的火腿匠人、兰州的拉面师傅等。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里,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中国青年报 评 [17]  )

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地域与地域之间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材料与材料之间的不同,中间穿插这一个个真实饱满的小故事,从架构上摆脱了传统国产纪录片说教科普的套路,通过镜头直接的吸引观众对于饮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关注。(国际在线 评 [18]  )

看完《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会发现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正在慢慢流逝。表面上是“随着老辈人的离去而失传”,事实上是“因为无利可图而失传”。(沈宏非 评 [19]  )

在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中国美食更多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能够看到的电视节目也多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在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中国美食更多的将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北方网 评 [5]  )

参考资料
  • 1    《舌尖上的中国》:才下“舌尖”却上“心头”   .网易娱乐[引用日期2016-05-26]
  • 2    《舌尖上的中国》独家官网_纪实台   .央视网[引用日期2016-05-22]
  • 3    舌尖上的中国:特别策划:幕后揭秘   .CNTV纪实台[引用日期2016-05-24]
  • 4    20120523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特别呈现】   .央视网[引用日期2016-05-24]
  • 5    《舌尖上的中国》展示美食背后的人生百味   .北方网[引用日期2016-05-24]
  • 6    陈晓卿揭秘《舌尖上的中国》:从创意到立项花了9年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05-25]
  • 7    《舌尖上的中国》背后:摄制组大海捞针找美食   .中新网[引用日期2016-05-24]
  • 8    品味美食背后百味人生,央视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勾起老饕馋瘾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6-05-24]
  • 9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2集(爱奇艺版/2012年)片头字幕   .爱奇艺[引用日期2019-09-14]
  • 10    你所不知道的《舌尖上的中国》 专访制作团队   .时光网[引用日期2016-05-24]
  • 11    舌尖上的中国 原声音乐大碟   .虾米音乐[引用日期2016-05-24]
  • 12    海峡两岸电视艺术节开幕 《舌尖上的中国》等30部作品获奖   .和讯网[引用日期2016-05-25]
  • 13    《舌尖上的中国》夺国际纪录片节评审团特别奖   .中新网[引用日期2016-05-25]
  • 14    《舌尖上的中国》我们于此寻找安慰   .网易娱乐[引用日期2016-05-26]
  • 15    《舌尖上的中国》诱惑观众引舌尖效应   .中国日报网[引用日期2016-05-25]
  • 16    中国最火电视节目之:《舌尖上的中国》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6-05-24]
  • 17    《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民族的情感共鸣   .中国青年报[引用日期2016-05-24]
  • 18    《舌尖上的中国》央视热播 评:味蕾间的和谐美   .国际在线[引用日期2016-05-24]
  • 19    《舌尖上的中国》生活大爆炸引热评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6-05-24]
展开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