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三 波 二 十 世紀末 的 民主 化 浪潮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亨廷顿创作政治学著作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是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著政治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91年。

该书分别论述了第三波民主化转型的内容、原因、过程、特征、巩固和走向等问题。整本书体现了作者宏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和很强的前瞻力。这本书总共有六章,逻辑非常清楚,论述层层递进,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1] 

作品名称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 外文名 The third wave: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作    者 【美】塞缪尔·P·亨廷顿类    别 政治学 首版时间 1991年 字    数 268000 ISBN 9787300148755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目录

  1. 1 内容简介
  2. 2 作品目录
  3. 3 创作背景
  1. 4 作品思想
  2. 5 作品评价
  3. 6 出版信息
  1. 7 作者简介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内容简介

编辑 播报

书中总结了19世纪以来三波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进程及其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20世纪后期重要的、或许也是最为重要的全球性的政治发展:大约有30个国家从非民主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发生的转型,并试图解释发生在1974年到1990年间的这一波民主化浪潮发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2]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作品目录

编辑 播报

第一章 发生了什么

第二章 为什么发生

第三章 如何发生?民主化的过程

一、第三波的肇始

二、民主的含义

三、民主化浪潮

四、民主化的问题

一、对浪潮的解释

二、对民主化浪潮的解释

三、解释第三波

四、正在衰落的合法性和政绩困境

五、经济发展与经济危机

六、宗教变革

七、外部力量的新政策

八、示范效应或者滚雪球

九、从起因到起因制造者

一、威权政权

二、转型过程

三、主动转变

四、政权取代

五、交相改变

第四章 如何发生?民主化的特点

第五章 持续多久?

第六章 何去何从?

一、第三波民主化之共相

二、妥协和参与/适度交易

三、选举:既出乎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四、暴力的低水平

一、巩固及其问题

二、施虐者的问题:起诉和惩处VS?宽恕与忘怀

三、军事执政官问题:忤逆成性而又力量强大的军队

四、背景性问题、幻想破灭与威权怀旧

五、培育一种民主政治文化

六、对民主政治行为进行制度化

七、有利于新兴民主政权巩固的条件

一、第三波之根由:持续、削弱,还是发生改变?

二、第三波回潮?

三、进一步民主化:障碍与机遇

四、经济发展与政治领导层 [2]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创作背景

编辑 播报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长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浪潮逐渐兴起。对此,西方的一些学者将其称之为近代以来的第三次民主化的浪潮(简称“第三波”)。1991年,为对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提出描述和分析,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发表了《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 [3]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作品思想

编辑 播报

亨廷顿在该书中谈道:“经济的发展与民主和民主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而且可能因时因地而异。经济因素对民主化有着重大的影响,但这些因素不是决定性的。在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民主之间存在着一种全面的相关性,然而没有一种经济发展的格局自身对导致民主化是必不可少的,或是充分的。”也就是说,经济发展与民主化转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却不存在因果性关系。而相关并不是一种必然,相关只能说明联系的存在,而不能致使结果的必然出现。亨廷顿在该书中讲到民主化转型的区间问题,也即探讨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与民主化转型的关系问题。他指出人均C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1980年美元价格计算)时民主化转型最容易到来。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不可能实现民主;但当达到3000美元之后,再高也不会增加实现民主的概率;只有在这个转型区间内,以往的统治方式最难于维持,社会要求新的利益整合机制的呼声最高。亨廷顿实质认为,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之间的相关性并非是一种线性相关,而是N形曲线关系。

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与民主化之间并不存在必然关系,只有当经济发展到达某种程度时才会最有利于民主化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只是影响民主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绝对不是决定因素或先决因素。经济因素只有与其他因素相结合的时候才会发挥促进民主化转型的效果。亨廷顿在该书中论述经济因素与第三波民主化转型关系的最后总结道:“经济发展的实质程度与短期的经济危机或失败相结合,是最有利于威权政权向民主政府过渡的经济公式。” [1]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作品评价

编辑 播报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张桂琳: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当中指出了选举民主必须以一系列政治价值追求、社会集团的公平竞争、民主制度的稳定性、新闻自由等重要因素联系在一起考虑。 [4]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出版信息

编辑 播报

书名

ISBN

出版社

出版时间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

978-7-300-14875-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04

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作者简介

编辑 播报

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1927—2008),当代西方政治学家。早年就读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1951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担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代表作有《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变化世界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等。亨廷顿的学术研究横跨政治思想、比较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等领域,学术影响逾半个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2] 

参考资料
  • 1    周淑娟.对民主及其与经济发展之关系的思考:读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J].学理论,2013,(第25期).
  • 2    来源   .国家数字文化网[引用日期2013-12-31]
  • 3    向支燕.当代民主化浪潮的体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对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的评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第A1期).
  • 4    关于中国民主发展模式的思考   .求是网.2016-01/20[引用日期2018-07-23]

導讀

第三波民主化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沈佑宗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美國政治學界頗具爭議的保守派大師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離開人世,他身後留下很多重要著作,包括《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The Third Wave》、《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Who Are We and Immigration》等都成為政治學界的經典書籍。他兩度被提名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最後卻都失敗收場。後來哈佛大學聘他為「哈佛大學講座教授」(Harvard professor),並擔任國際事務研究中心主任,總算還給他一生從事政治學研究成果的肯定。

在《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這本書中,杭廷頓分析自一九七四年葡萄牙軍人推翻專制獨裁者後,世界各地興起第三波民主化的浪潮。這股浪潮從南歐開始,一九八○年代蔓延到中南美洲與東亞,一九九○年代到達東歐與非洲各地。我們後來慣用「第三波民主化」這個概念,就出自這本書的精彩分析。本書在一九九二年獲得Louisville大學的Grawemeyer Award,該獎項是由美國實業家H. Charles Grawenyer於一九八四年設立,表揚能改變世界的創新研究或重要理論。如果我們使用google scholar來搜尋本書,會發現將近有一萬五千次的引用率,稱得上是一個被政治學界高度引用的書籍。

開啟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研究風氣可追溯至Woodrow Wilson Center於一九七九年所支助Transition from Authoritarian Rule研究計畫,由O’Donnell and Schmitter兩人負責,網羅Dahl、Linz、Przeworski、Cardoso、Hirschman等人參與。研究重點在威權國家為何會發生民主轉型?包括威權體制的崩潰、民主化的推力、過程與民主轉型的類型等,本書延續此一研究途徑。杭廷頓最主要的貢獻在歸納人類歷史上出現三波的民主浪潮,第一次稱為民主化長波,從一八二八至一九二六年,起源於美、法革命,發展在十九世紀,包括英國與其殖民地、法國、義大利、西班牙、阿根廷等三十餘國。第一次出現回潮發生在一九二二至一九二六年,民主崩潰的國家大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剛採用民主制度的國家,如捷克、義大利、日本等。接著,杭廷頓分析第二次民主化浪潮(短波),從一九四三至一九六二年發生民主轉型的國家包括第二次大戰末期盟軍占領區,拉丁美洲國家和去西方殖民化的地區。這段民主化期間並不長,一九五八至一九七五年間就發生回潮,其中以拉丁美洲國家最具代表性,亞洲則有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國家。從一九七四年迄今的新興民主化國家,杭廷頓稱為第三波民主化,他分析民主化產生的原因,包括政權合法性危機、經濟發展或經濟危機、宗教變遷、國際干預、示範或滾雪球效應等,解釋人類重大的政治變遷。書中也提到民主轉型的類型、過程、民主持續問題與未來走向等問題,都是民主化研究重要的課題。

這本書在一九九一年出版,至今已經超過二十五年,但到目前為止仍然是民主化研究最入門的書籍。嚴格來說,本書並沒有提出一套特殊的理論觀點,或是蒐集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資料。柏拉圖(Plato)說:有時候,問題比答案更重要,這本書就是一個範例。民主為何發生?如何進行與持續?是否會退潮?這本書引領之後民主化研究主題的發展。

近幾年,民主化研究最受矚目的問題在民主衰退(decay)或去鞏固化(deconsolidation)議題,這些在杭廷頓的書中也約略提及。杭廷頓在書中最後提到民主進一步發展的文化障礙或機會,尤其是儒家於伊斯蘭文化對民主發展構成的威脅,這樣的論點就催生出後來《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這本最受學界爭論的書。

其實,我們對民主發展不需要如同杭廷頓這樣悲觀,我們同意政治文化是民主生存一個重要因素,但政治文化並非可以維持不變,經濟發展是引導政治文化變遷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許多民主國家的公民對其民體制表現越來越不滿意,根據調查越來越多人願意接受非民主治理的選項,連美國公民也不例外。很多分析指出與收入不平等有關,儘管這些國家的經濟持續成長,億萬富翁的政治影響力不成比例的增長。但威權國家並不比民主國家更具有競爭力,隨著經濟的成長,自由和自主價值成為更優先的選項。對自由的渴望,使得公民更加重視政治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