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卻 退 者

「人生 有生老病死無常苦」

下士道:脫離三惡趣,生人天善趣的法門。

下士道有四大段:一、思惟人身無常,二、思惟三惡趣苦,三、皈依三寶,四、深信業果。

死仇決定終須到 容或今日便降臨 死時世事均當捨 速修妙法求加持(念死無常 )

廣論下士道:念死無常

第七十七頁第八行根本因相

※﹝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決斷門中修習。此中有三:① 思決定死,② 思惟死無定期,③ 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第七十七頁第十行

初中分三:①-1 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却退者。

「思決定死」分三個因相,這裡注意「思惟」兩個字,平常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先會去聽聞,聽聞以後再去討論一下,大概也能夠把握得住聽聞的道理,但是我們非常欠缺思惟,這就是我們的致命傷。當然,目前的重點是在把學的道理弄清楚,所以重點在「聞」,但是我們絕對不能忘記這只是第一步,聞了以後還要去認真思惟,透過思惟就不會停在聞的階段,否則聽懂之後,覺得自己了解了就不向上跨了,實際上聽懂以後不向上跨,等於沒懂。

我常常舉這個比喻:我們要從這裡到高雄去,地圖拿到了,你也看清楚了,然後說:「我知道了,我到高雄了。」如果這樣,這張地圖給我們的價值就只是戲論。所以我把「思惟」這兩個字在這裡特別提一下,我們繼續學下去會更清楚為什麼思惟對我們這麼重要。但是如果我們聽聞後,理路還不清楚就去思惟的話,同樣會出毛病。中國古代有一句話,「思而不學則殆」,要學會以後再去思惟,如果還沒有學會就死死地去思惟的話,一定會出毛病的。

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

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即彼中云:「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

《無常集》說:即使是佛、獨覺(緣覺)、聲聞等聖者,尚且得把這個身體捨掉,何況是我們凡夫!關於這點我順便講一下,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依小乘來說,佛就是降生在娑婆世界的這個色身,實際上這是佛的化身,就是跟我們有緣,應化攝受我們而來的。佛真正的身不是這個化身而是法身,所感得的則是報身。以大乘來說,報身是在摩醯首羅天(有頂天),是三界之內最高的地方。佛的化身跟我們一樣一定要死,佛都要死,何況其他呢?不管你在任何境界,死一定會來,所以說「住於何處死不入」,哪裡不會有死呢?不管是空中、海中、或者山上,要找沒有死的地方一定找不到的。

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為死摧等無差別,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

只要是有情,只要還有煩惱,只要是有漏業所感得的色身,最後一定都會死,沒有什麼差別,不管你是畜生、是人、是天,乃至聖者,只要生到這個世界上來,最後一定都要死。已生的固然要死,還沒出生將來要生的也是一樣,沒有一個例外,都要捨掉這個身體而死亡。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了這個身體一定會滅壞,唯一要做的就是安住在正法上努力修行。一般世間人都是忙不如法的、不應該忙的事情,我們現在真正了解了,看清世間真相而安住於正法,如實修行的人才叫智者。這裡所說的智慧不是指腦筋聰明,世間很多腦筋聰明的人,但是卻不知道佛法,這是腦筋機靈,不是真正的智慧,這個我們要辨別得清楚。要學佛法,腦筋機靈是需要的,但是腦筋機靈、靈活並不一定表示他有智慧,現在很多人好腦筋卻做壞事,我們看見報紙上有很多詐騙事件,這種人的腦筋多好啊!所以腦筋聰明並不是智慧,這一點我們要分別得清楚。

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大王,如是此四極大怖畏來時,亦非於此速走能逃,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却。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

這段文是說「死」這件事情,我們是做不了主的,一切有情都沒辦法逃得了,不管用財物、咒、藥等種種的方便,都不能令死主退卻。「咒」的確有很神奇、不可思議的能力,世間也有很多東西很靈驗,但這些都沒辦法讓人不死,所以《教授勝光大王經》說:就如「四大山王」(山王就是山當中最大的),這四個大山王非常堅固,一點也不會被破壞,「觸天磨地」就是上面碰到天,下面觸及地,從四面八方過來,所過之處,小草、大樹,有情、無情,所有一切全部逃不掉。不管你有名、有財,或者懂得藥、咒,這四大山王來的時候都擋不住,那是非常恐怖的。

這四大山王比喻的就是前面說的老病死衰。「老壞強壯」這一點,你們還體會不到,我已經深深感覺到了,但願你們感受到的時候,已經有了修行,那就不怕了,否則到那個時候就來不及了。我常常跟諸位講,我當年也跟你們一樣靈活,即使是在很多同學覺得師父的腦筋這麼好,實際上我已經衰退很多了,很多事情剛剛講過就忘得乾乾淨淨,太多東西都記不住了。經上有提到老苦,我現在對裡面所講的內涵感受很深。它說老的時候有各種現象,譬如站起來像拔樹,坐下去像斷索的袋子。你們有時候到後山去出坡,要拔一棵小樹是不是感覺到很困難?如果拔大一點的樹就更困難了。老的時候,你坐著要站起來,就會有這種感覺,我想你們絕對想像不到,你們要站起來輕而易舉,從來不會感覺到有困難。我當年也無法了解,站起來如拔樹是什麼情況,而現在真的感覺到了,而且常常有這種感覺,實在是非常辛苦,老了就會這樣。

坐下來像斷索的袋子是什麼情況呢?現在你們不大容易看得見那種袋子了,老一輩的人會用一種袋子裝穀子、米、麥等等,然後把袋口用繩子綁住,揹在背上,如果繩子一斷,袋子就掉下去,整個就塌下去。如果勉強講的話,就像牛拉屎,會一下子整個塌在地上一般,老的時候,坐下來就會一下癱在那裡。我第一次看見這些關於老苦的描述,是在二十多年以前,那時候的年紀已經比你們現在大很多了,我還是無法想像年老時這樣的情況,所以後面共中士道中說,幸好老是慢慢地、不知不覺中來的,如果是一口氣來的話,我們在座沒有一個人受得了。

病,我想你們都感受得到,原本生龍活虎,但病的時候躺著呻吟,動也動不了,吃也吃不下,平常高興的事,到那時候一點興趣都沒有了。衰也是這樣,本來是很強壯的身體,會變得虛弱、不聽使喚,最後就是死。世間就是這樣,沒有任何人或任何東西擋得住這四大山王。

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這個才是如法地怕,怕死就應該好好修行,如果好好修行,臨終的時候就會很歡喜:「我因為修行了正法,現在要到好的地方去了。」就像我們本來在此地就只是臨時的,要準備到更好的地方去,所以對死就不怕;世間人就不是這樣。看看我們屬於那一種,如果不能如法修行的話,現在不怕死,一天到晚去忙和修行不相應的事情,到死的時候後悔了,抓胸、跳腳都是沒有用的!平常我們往往抱怨這個、抱怨那個,其實真正要抱怨的是自己為什麼不好好去如法修行,這是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應該知道的。這個就是思決定死這個根本當中的第一個因相--死一定會來,沒有任何因緣能讓死主退卻。

-2 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

謂月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其壽命總量短少。

「天增歲月人增壽」,這個真是顛倒啊!天是增了歲月,人是減壽了。活一天我們的壽命就少一天,結果我們說人增壽,何其顛倒!

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

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我們的壽命,一旦受生以後就決定了,這是業所感得的,不可能增加,而且反過來,剎那剎那一直在減少,從來沒停止過,就算我們現在坐在這裡上課,也是一直在減少,沒有任何一剎那停得住的,這是實際上的狀態,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如同《入胎經》說的:就算現在你很認真好好地保護自己,最多也只能暫時存活一百年。就算我們能夠活到一百歲,這中間的歲月也很快地在消失當中。一個月、一個月地過去,很快一年就結束了;一天一天過去,很快一個月就到了;白天、晚上過去,一天就過去了;上午下午過去,白天又過去了。所以真正算起來壽量是非常有限的,連一剎那都不可能增添,而它的損減,卻是從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入行論》說:不管是白天或晚上,不管我覺醒、不覺醒,注意、不注意,壽命永遠在減少,卻沒辦法增加,我如何能夠不死!

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於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在引至死前。

此諸道裡,應由多門而勤修習,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諸人命亦爾。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除了前面這個道理以外,要用我們看得見的實際例子去思惟它。我們的壽命已經這麼可悲地在減短,可是我們往往把極大部分的時間,用在思惟對我們有傷害而毫無益處的事情上,被煩惱所轉,這才是真正應該注意的。下面舉了很多比喻策勵我們:就像織布,每次只用加上一根細細的線,但是很快地就把整塊布織完了。又像羊、牛被送去宰殺,牠自己並不知道,可是每一步都不斷地在靠近死亡。又像江河水的奔流,或瀑布飛快地宣洩而下,我們的壽命也是如此,正快速地走向盡頭。又像牧童拿著棍子去趕畜生,那些畜生完全沒有自在;現在我們也是被老病等,送到死亡面前,沒辦法自在。這些道理,我們應該努力從各種角度思惟觀察。

《集法句》裡面所講的,就是前面解釋的內涵。前面是喻,後面就告訴我們,我們也被這些各式各樣的痛苦逼迫著。「以杖畫水」是什麼意思呢?如果用粉筆在黑板上畫線,那個痕跡可以留在黑板上,久久不去;可是如果你用杖畫水,才畫過,水痕馬上消失不見了,我們的生命就像這樣,一過去就消失了,而且消失的速度是不停的,老病催我們到死主前就是這樣。

如傳說大覺(口窩)行至水岸,謂「水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已而修。

舉一個實際上修行的榜樣,大覺窩就是阿底峽尊者。對尊者我們是絕對地崇敬,他的理論、修行都足以做為後學的典範,看看他為什麼能夠成就的。他遇到任何一個境界,都會善巧地利用來策勵自己。走到水邊看見流水,他就說:「水不斷地流,這對修無常極為便利。」講完以後就在那裡修行。我們看見流水或風花雪月,說不定只是覺得很美好、很高興而已,這就是世間人顛倒的地方。不但是大修行人,就是世間的聖人--孔老夫子看見流水也說:「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生命的逝去就是這樣,不管是白天或晚上,也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我們常常覺得不知者無罪,可是無常不會因為你不知道就不來呀!反過來,正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害就害在這裡,現在我們要想辦法知道,而且要去思惟策勵,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廣論p. 79 淺釋 第三冊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

 三有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生死輪迴中的我們,不管在哪一界都在無常當中,就像秋天的雲。為什麼以秋雲為喻呢?因為秋天的雲變化得特別迅速,容易引發我們的無常感,

「眾生生死等觀戲」,我們都是人生舞台上的演員,

而壽命就在扮演的過程當中,像閃電一樣,一下就過去了;

也像瀑布一樣非常快速地消失,總之這些比喻都是形容無常的迅速。

如果我們稍微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沒有一樣例外,

所有的東西都在向我們顯示無常相,

我們應該回過頭來看看自己,我們和世間都是無常的,應當策勵自己努力修行。

故於眾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

如迦摩巴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語。」

 所以對任何事情我們要照這個方法去思惟,不要都想些無關緊要的事,或者忙現世的安樂,這是我們真正應該注意的。目前我們雖然有聽聞和研討,可是欠缺思惟,所以應該努力不斷地去思惟,才能引發定解。如果馬馬虎虎地約略思惟一下,就說生不起定解,這是沒什麼好處的。這裡引一位祖師的話,有很多人會說:「思惟不容易啊,我思惟了半天,就是生不起來呀!」祖師就說:「你說思惟了而生不起來,你什麼時候思惟啊?白天放逸,晚上睡覺,你什麼時候真正認真思惟?不要說妄語!」換句話說,如果真的努力去思惟,一定可生起定解。這是祖師以他的經驗策勵我們,只要我們能夠鍥而不捨去做,一定會產生應有的效果。

非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不減壽量之時。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故於中間生存之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趣後世安住歡喜,譬如從諸高峯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

我們的壽命不僅最後會被死主所壞而趣他世,即使活著的時候,行住坐臥,不管做什麼事情,壽量都一直在減少。(我們的生命,從入胎那一剎那開始),就一直被老病所牽,最後走向死亡,從來沒有停止過。這裡所說的老、病是指身體,假定把心理也加進去的話,我們剎那、剎那都在改變,這就是老化的狀態,所以無論是身體或心理都是無常的,我們應該對這一件事情深深地認識,並產生定解,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絕對不要執著眼前世間的東西,安住於眼前而覺得很歡喜,就像從高山掉下來是非死不可的,絕對不能因為還沒有掉到地上,還沒死就很高興。在座預科班的沙彌是最幸運的,不過因為年紀小思惟的能力還沒有成長,所以往往對這種道理不清楚,不過至少不像世俗的人,完全在錯誤的概念當中,那種錯誤是荒唐到絕頂。

此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日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

破四倒論亦云:「如從險峯墮地壞,豈於此空受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

《四百頌釋》引經典上的一段文說:「人中勇識如初夜」,就是指剛剛入胎的那個時候,從此以後,就沒有暫時能夠停止地一直走向死亡。《破四倒論》也說:就像從非常驚險的高峰掉下來一定會跌死,在掉的過程當中尚未落地之前,你怎麼可能還覺得安樂呢?我們在生死當中也是一樣,正在非常迅速地趨向死亡,在這個當中我們怎麼可能把它看成是安樂的呢?以上這些道理都告訴我們不但一定會死,而且是非常快速地死。

前面是說人一定要死,而且死得這麼快,只是暫時還沒死;以下是第三個因相,告訴我們就算在活著的時候,也很少有時間去修行。

①-3 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然亦不應執為有暇。謂無義中,先已耗去眾多壽量,於所餘存,亦由睡眠分半度遷,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為少許。

就算能活到一百歲,也不應該說有空修行,因為在我們的一生當中,被很多沒有意義的事情消耗掉了許多壽量,剩下來的,又被睡覺佔掉幾乎一半的時間,平常內心大部分都處在散亂當中,年輕的時候過去了,老了身心也沒有力量,雖然想要修行,但也沒有精進的條件了。所以活著的時候,能夠修法的時間是很少的。

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念年衰老,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

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老徒銷耗,睡病等催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入胎經》說,一生中一半的時間睡覺睡掉了,十歲以前年紀輕不懂事,後面的二十年衰老了,照理說年紀輕的時候最好,中間又遇見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常常在煩惱當中,除了心裡的煩惱之外,還有身體的各種疾病,把我們能夠修行的時間都耗掉了,這是實際上的狀態。宗大師看見這個的重要,不但引經、論,而且還引祖師的話來證明,換句話說,不論是經、論或是祖師都這樣說,沒有一個例外的。《破四倒論》所破的四倒,就是我們真正最嚴重的根本顛倒。這段文字的意義很清楚,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多思惟,就像各位現在正是盛壯之年,這是唯一可以修行的時候,不幸的是我們卻拿它來造惡,不但身體要去忙,心裡更忙,這是何等地可憐!伽喀巴說:把頭尾的歲月除去,再扣掉睡覺、吃飯、生病等等的時間,一生當中能修行的時間算一算不到五年,想想看,我們現在還不努力嗎?這是我們要好好策勵的。以上是第一個根本--決定會死的三個因相,諸位了解之後,還願意為這種世間欺誑的事情忙嗎?一定不願意,所以我們要發誓願,下決心努力修行。

決戰生死

花在烈風中起舞 鮮紅像雲霞飄上了天

楊柳君子舞綠劍 美妙戰鼓傳進春天 傳進春天

雲燕在高空吶喊 蝶兒翩翩揮鐵扇

走來走來走來 今日意蹁躚

鎧甲在月亮下發光 微笑飄上勇士的臉

嘹亮號角劃破黑暗 雄渾戰鼓擂進心田 擂進心田

勝利在高空呼喚 鐵騎滔滔戰旗伴

前進 前進 前進

今日山河還 今日山河還 (從頭反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