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 pgy 是 什麼

牙醫學書單

 神經解剖學 Neuroanatomy 應用口腔解剖學 Applied Oral Anatomy  應用口腔解剖學實驗 Laboratory of Applied OralAnatomy 病理學 Pathology  病理學實驗 Pathology Laboratory 藥理學(...

  • 在牙科工作中,有很多不同的療程,通常醫師會說療程英文術語的簡稱: 資料來源 : 臨床牙醫助理手冊 英文名稱 中文名稱 Prostho Margin 邊緣 Impression 印模 ...

  • High sheep 1.  高速 手機 clamp 固牙夾  ( 大人 & 小孩 size )

  • 保持病人口腔乾燥、酸蝕按照醫生至少盡快用白管吸走和吸水、速度要跟上醫生節奏,保證順利完成黏著,以免造成黏不上,需要從來。 備診         更多相關閱讀【 牙醫學的英文術語 】 1 、 High sheep= 手機 2 、 Etching= 酸蝕 3 、 B...

醫師等級大揭密:看錯醫師,小心要你命!

2014-01-20

劉育志,1978年生,是外科醫師也是網路宅。對於人性、心理、行為與歷史有許多的好奇。於《皇冠雜誌》與《蘋果日報》撰寫專欄,並與白映俞醫師一同經營《好奇頻道》。
網誌:《外科失樂園》 http://www.chihchih.net/
粉絲專頁:http://www.facebook.com/chihchihworld
電子郵件:
著作:
2007《外科失樂園》平裝本出版社(筆名:小志志) 
2012《刀下人間》時報文化出版 
2012《醫療崩壞─沒有醫師救命的時代》貓頭鷹出版(合著) 
2012《醫療崩壞─烏托邦的實現與幻滅》華成出版 
2013《公主病,沒藥醫!》華成出版 
2013《護理崩壞》貓頭鷹出版(合著) 
2013《刀下人間》盛大文學出版(簡體版) 
2013《臺灣的病人最幸福》臺灣商務出版
2013《玩命手術刀:外科史上的黑色幽默》商業周刊出版
2014《臉紅心跳的好色醫學》貓頭鷹出版
2014《肚子裡的秘密》臺灣商務出版
2015《醫龍物語》活字文化
2015《臉紅心跳的好色醫學2》貓頭鷹出版
2015《圖解婦幼生活醫學:日常保健一看就懂》木馬文化

醫院 pgy 是 什麼

相信大多數人對於醫師的職級都不甚清楚,醫院裡一堆穿著白袍的工作人員,雖然皆繡著「醫師」,不過差異很大。

「實習醫師」是六、七年級的醫學生,他們的身分當然是學生。

醫學系畢業之後,會先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的訓練,也就是所謂的「PGY」,他們會輪流到不同的科別完成幾個月的短期訓練。爾後才會進入不同的分科,諸如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等擔任「住院醫師」。

各個科別所需要的訓練時間長短不一,短則三、四年,長則五、六年,訓練結束之後才有資格參加專科醫師考試。資深的住院醫師會擔任「總醫師」,負責較多的臨床與行政工作。

拿到專科醫師證書之後,便能成為「主治醫師」。

簡而言之,實習醫師和PGY醫師較為資淺,總醫師和主治醫師較為資深。

雖然看似複雜,不過進到醫院的時候可千萬要把狀況搞清楚。因為隨著急重症醫師荒的狀況惡化,「魚目混珠」的情形也越來越常見。

大廟比較靈,大醫院比較好?

由於大型醫院林立,就醫便利,無論大病小病許多人習慣直接往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跑。這種「大廟比較靈,大醫院比較好」的信仰其實可不一定正確,因為大型醫院裡通常有最多的實習醫師和PGY醫師。

在理想狀況裡,資淺的醫師可以跟著師長們學習、汲取經驗、避免犯錯,但在人力短缺的現實之下,他們往往被推到第一線,硬著頭皮上。

標籤:
  • 外科
  • 急診室

  • 評分:
  • 1
  • 2
  • 3
  • 4
  • 5
  • (41)

  • 列印
  • 轉寄

醫院 pgy 是 什麼
 

經過了兩年的Clerk日子,ㄐㄩㄍㄍ終於即將脫離路障clerk(見習醫師)登入成為intern(實習醫師),這是一件可喜可賀之事

這樣的喜悅當然希望可以分享給朋友們知道,但是總是發現,不是醫療界的朋友對醫院內醫師的養成過程不甚了解

所以每次想分享生活時總會有些難解釋

「我終於要變成intern了!」

「蝦intern是什麼?」→NG1!! (intern就是實習醫師~)

「我終於要變成實習醫師了!」

「喔所以終於要選科了嗎?恭喜!」→NG2!!!! (要成為住院醫師後才選科喔~)

「我終於要變成實習醫師了!可是畢業才要選科!」

「喔恭喜恭喜!所以選完科就可以當主治醫生了嗎?」→NG3!!!!!!!!!!!!阿阿阿阿!!!!我無法了!!!(斷氣~)

因為醫師的養成之路實在漫長,加上制度又有些複雜,在成為主治醫師之前有好多階段要經歷,醫療相關人士很難跟非醫療相關人士完整解釋,讓聊天的阻力變得很大~

在這裡稍微介紹一下醫師養成的各過程,主要想給非醫療背景的人能快速知道醫師訓練的過程

基本上,一位從高三拚死拚活考完學測或指考上了醫學系的學生,必須要經歷的階段大概是~

一、醫學系學生(1-4年級)

一剛開始什麼都不是就是隻鳥鳥的初心者大學生,以我的學校來說,大一二都還是要修完基本的通識課和國文英文等等,甚至有一些基礎社會學、基礎哲學和基礎心理學是必修,這導致剛開始的課表看起來跟醫學系這三個字八竿子打不著

大二開始基礎醫學的地獄之門漸漸開啟,大三四基本上會處在念書的地獄之中,在這短短幾年之內,醫學系學生必須把基礎醫學的科目全部都修完,而這就包含解剖學、生理學、組織學、微生物學、免疫學、寄生蟲學、生物化學、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病理學、藥理學、以及臨床所有科目的基礎概念(內外婦兒眼耳鼻皮身泌之云云)

在地獄之中好好修身養性注意安全,把初心者的各種能力值都點夠了之後,才有資格準備挑戰在大四暑假的大魔王--第一階段醫師國考!

二、見習醫學生(Clerk, 路障) 1-2年  (20200312更新  現皆為2年)

考過第一階段醫師國考後,大五大六的兩年間稱為Clerk,這是醫學生正式接觸臨床醫學的開始,這一年多之間,Clerk會把大部分的科別全部都跑過一次,在老師和學長姐的指導下"見習"各科的運作,也會有一些練習照顧病人的時候,稱為primary care,但這個階段並沒有開醫矚的權利。clerk在各科有不同的學習長度,內外婦兒等大科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學習。

另外,因為這個階段的醫學生常常一群一群的出現在醫院裡面,跟在老師後面學習,在醫院中卻又完全沒有實際上的功能,也常常搞不清楚狀況,在沒有指示之下常待在原地等老師、等病人、等上課,三五成群的結果是在護理站或刀房反而常常擋到別人的路,沒幫上忙還可能減緩醫療的運作速度,所以俗稱「路障」

三、實習醫師(Intern, 銀彈, 音騰狗) 1-2年  (20200312更新  現已取消實習醫師制度)

現在七年的醫學系中的最後一年稱為實習醫師(Intern),實習醫師顧名思義已經開始「實習」,所以是成為醫院最基礎人力的開始,Intern必須在醫院中肩負起最基本的病患照顧工作,也開始練習從接新病人到診斷、治療、開藥等全面的臨床照顧,另外也需要開始輪值班。

另外因為會交給Intern的基本工作中,除了學習照顧病人外,很多是「學弟妹不能做,學長姐也不需做,重複性高但量卻很多」的所謂「臨床雜事」,比方說做心電圖、抽血、放尿管、打靜脈注射針、送檢體等等,完全屬於初出社會的血汗勞工階層QAQ,所以在醫院有許多人便稱Intern為「狗」或「音騰狗」

七年級畢業後,Intern們必須考第二階段的醫師國考,範圍是臨床醫學全部(內外婦兒眼耳鼻皮身泌之云云),考過後便能拿到「醫師執照」,才正式成為中華民國可執業的醫師。

--------------畢業分隔線---------------

四、不分科住院醫師(Post Graduate Year, PGY) 1年  (20200312更新 現為2年)

考過兩階段的國考後,原本的實習醫學生終於擁有了醫師執照,擁有執照就可以申請所希望的醫院進行住院醫師訓練(不是"駐"院醫師喔),也同時成為醫院聘請的正式醫師。

但是前兩年的訓練是不分科的,這是在SARS之後,為了讓所有的醫師都能擁有基礎的一般臨床照護能力,所訂定的制度(呵呵先不討論這個制度優劣,總之現在就是這樣),一般被稱為「不分科住院醫師」或是「PGY」。

因為擁有醫師執照,PGY可以比Intern有更完整執行侵入性治療的權力,也必須為自己所做的醫療決策負起更大的責任,PGY醫師在這一年間也會rotate內外婦兒等專科,並且一邊進行各醫院的住院醫師考試,準備正式分科,成為各專科的住院醫師。

PS. 從102年入學的醫學系學生開始醫學系只唸六年就畢業,Intern這年刪除,改成兩年的PGY訓練,制度會從原本的分科前7+1年變成6+2年。
(20200312更新  制度已經改為6+2年)

五、住院醫師(Resident, R) 3-6年

PGY結束,一位醫師終於到了升等夠高可以轉職的時候,考上各醫院在各分科的開缺,進行分科專科訓練,這就稱為住院醫師Resident,第一年住院醫師稱為R1,第二年住院醫師稱為R2,以此類推。

  

醫院 pgy 是 什麼

「ㄝ你念醫學系那麼久,到底念哪一科阿?」這個問題在此時終於有了答案,Resident就是分科的開始,的時間點大概是在醫學系畢業後一到兩年之後,約莫是25-26歲。

「住院醫師」Resident,是一個從美國來的名字,因為這個階段的醫師大多數時間駐守在醫院中,是照顧病患的第一線而得名。

每一科在拿到專科執照前有不同的訓練長度,一般從三到六年不等,比方說家醫科一般來說到R3,精神科一般到R4等。如果走內外科等傳統大科,在第三年可以拿到「內科專科醫師執照」或「外科專科醫師執照」,但如果想要拿到如「心臟內科」、「心臟外科」等「次專科」,大概都需要五六年或以上。 

六、總醫師(Chief Resident, CR)

字面上,Chief Resident,CR,就是最大的住院醫師,但是需要解釋的一點是,總醫師在醫院裡其實是一個行政職,也就是經驗已經夠豐富的住院醫師,肩負起病房管理與教學等行政工作,所以一般來說,CR的工作都是由最後一年,也就是最資深的住院醫師(R4以上)來擔任,也有少數由R2就負責當總醫師的科別。

所以「病房的總醫師」,意思是這個病房掌管一切的資深住院醫師,不是病房主任,更不是主治醫師喔。

七、主治醫師(Visiting Staff, VS)

一位住院醫師在醫院累積了足夠的專科經驗,並且通常也做過總醫師之後,必須考到當科的「專科醫師執照」,方能到各醫院成為當科的主治醫師VS。

主治醫師是病患治療過程的最終負責人,在醫院中,即使病患大部分時間可能由其他R或是Intern照顧,每個病患都會有一位VS,而VS的角色就是指導並且確保病患照顧的品質。

VS這名字據說源自英國,英國醫院制度並沒有常駐的VS,通常是Resident需要醫療協助時才請他們提供專業意見,故稱為Visiting Staff。

一旦成為VS,即是在醫療專業上的最高等級,接下來若要再向上爬,就是爭主任或是院長等更大的行政職位,這就是更久以後的事情了。

以上,醫師的養成過程必須要經過這麼多的階段,哥現在只是準備要從Clerk升到Intern而已,往後還有這~麼多階段要慢慢升等,所以才說醫學真是條漫漫長路阿Q皿Q

最後再次釐清幾個大家常常弄錯的地方

1. 「都念到七年級了,你到底是念哪一科阿?」→NG!!

從開始念醫學系開始,必須要經過7+1(未來是6+2),總共八年的時間,才會成為分科後的Resident,正式選科。

2. 「我爺爺因為現在需要"住院",所以需要給"住院"醫師照顧」 NG!!

由以上可知,「住院醫師」這個名字是因為在美國,這個階段的醫師大多數時間駐守在醫院中,是照顧病患的第一線。並非因為是住院的病人所以才給「住院醫師」照顧。

當然也不是因為這個階段的醫師要住在醫院XD(雖然Resident的確是晚上值夜班睡值班室的主要人力~)

3.  「我不滿意你主治醫師的照顧!給我叫你們的總醫師出來!」 →NG!!

你以為是在餐廳叫總廚嗎XD,從上面的文章可見,總醫師跟總廚或總領班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PS. 醫療不是服務業,請用理性解決問題,此為不良示範

以上

簡略的把各個醫師訓練階段做個簡單的介紹,希望能讓非醫療業的人們在很快的時間內更了解醫師的養成過程:D

-------

20200312更新  將7+1的學制正式更改為6+2,現在台灣的醫師訓練制度皆為六年制醫學系加上兩年的不分科住院醫師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