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a1c是什么指标

目录

  1. 1 产生机制
  2. 2 与糖尿病的关联
  3. 3 正常值参考范围
  4. 4 可能的干扰因素
  5. 5 控制目标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糖化血红蛋白 外文名 glycated hemoglobin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所属分类 检查项目 缩    略 HbA1c、GHb 相关疾病 糖尿病

葡萄糖可以通过非酶反应附着于多种蛋白质上,共经过两个阶段反应:

  • 产生醛亚胺(或Schiff碱)(可逆反应)

  • 通过Amadori重排形成的酮胺(不可逆)

一过性血糖浓度升高可导致大量的醛亚胺生成。如果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该反应会逆转。然而,由于葡萄糖在被代谢前一直与蛋白质相结合,酮胺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该过程对于理解和解读测量糖化蛋白的测定方法至关重要。绝大多数现有的糖化血红蛋白测定方法仅能测定稳定的酮胺,而不能测定不稳定部分(醛亚胺)。因此,这些方法反映的是长期的平均血糖,相对不受近期血糖水平急剧波动的影响。

新生红细胞中形成的血红蛋白会携带极少量附着的葡萄糖进入循环中。然而,葡萄糖可以自由渗透入红细胞。因此,葡萄糖会不可逆地附着于血红蛋白上,附着的速度取决于当前的血糖浓度。人体每日约有1%的红细胞会被破坏,同时有相同数量的新生红细胞产生。因此,A1C的平均量会呈动态变化,并指示红细胞寿命期间的平均血糖浓度。尽管A1C理论上反映了红细胞整个120日寿命期间的平均血糖,但它与前8-12周的平均血糖最为相关。 [1] 

(1)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检测手段。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将“糖化血红蛋白”首次正式纳入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中,糖化血红蛋白≥6.5%可作为确诊糖尿病的依据。 [5]  但低于6.5%的结果并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还应该参考葡萄糖测定的结果。若糖化血红蛋白>9.0%,说明患者持续存在高血糖。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静脉血浆葡萄糖或HbA1c水平

典型糖尿病症状


加上随机血糖

≥11.1 mmol/L

或加上空腹血糖

≥7.0 mmol/L

或加上口服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

≥11.1 mmol/L

或加上HbA1c

≥6.5%

*无糖尿病典型症状者,需改日复查确认。

(2)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作为评估并发症发生风险的检测手段。有研究表明,平均HbA1c每减少1%。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风险降低21%,心肌梗塞降低14%,微血管并发症降低37%。 [2]  HbA1c水平每降低一成,则视网膜病变风险降低43%-45% [3] 

(3)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作为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检测手段。由于HbA1水平上升带来的风险具有连续性,那些HbA1c水平低于糖尿病阈值,但≥6.0%的人应该得到有效的预防干预。但是HbA1c水平低于6.0%的患者可能也处于危险之中。 [4] 

(4)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意义。

(5)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对调整治疗方案、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6) 可用于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例如:脑血管应急症等应激状态下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却不增高。

(7)妊娠期糖尿病的管理中,仅仅控制血糖是不够的,还应该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控制,对预防子痫、巨大儿、畸胎、死胎有积极作用。

(1)红细胞生成:

HbA1c水平增加:铁/维生素B12缺乏、红细胞生成减少;

(2)血红蛋白结构改变:

血红蛋白的遗传或化学改变如血红蛋白病、HbF、甲基血红蛋白可增加或减少糖化血红蛋白;

(3)糖化过程:

(4)红细胞破坏:

HbA1c水平增加:红细胞寿命延长、脾切除术;

HbA1c水平减低:红细胞寿命缩短、脾肿大、类风湿关节炎、抗逆转录药物、某些血红蛋白疾病;

(5)检验过程:

HbA1c水平增加:高胆红素血症、氨基糖化血红蛋白、酒精中毒、大剂量阿斯匹林、长期服用阿片类药物;

(6)应注意,HbA1c不受每天血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运动或食物影响,但高脂血症标本可使结果偏高;实验室温度、试剂的离子强度、pH等因素可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健康状况、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等因素实施分层管理,并对血糖控制的风险/获益比、成本/效益比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估,以期达到最合理的平衡 [6] 

Hba1c是什么指标
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HbA1c控制目标设定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多数患者的合理控制目标是HbA1c≤7.0%(53mmol/mol),检测方法参照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iabetes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DCCT)/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其中正常上限为6.0%。

为实现上述HbA1c目标,空腹血糖通常需要达到80-130mg/dL(4.4-7.2mmol/L),而餐后90-120分钟血糖应小于180mg/dL(10mmol/L),但稍高于这些指标也可能实现该目标。

下述情况应设定宽松一些的HbA1c目标,例如<8%(<64mmol/mol):年龄较大、存在合并症、有重度低血糖史、其他严重不良药物反应史、多药治疗史、期望寿命有限而几乎不太可能获益于强化治疗。

妊娠期需采取更严格的控制,即HbA1c<6%(<42mmol/mol),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可将HbA1c目标设为<6.5%(<47.5mmol/mol)。如果患者符合治疗目标且血糖控制平稳,应每年至少测量2次HbA1c;如果需要调整治疗或已经改变治疗,或者未实现血糖目标,则应每季度测量1次HbA1c。

HbA1c的控制范围应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2011年发布了《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根据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并发症、伴发病、治疗方案等因素给出了不同的目标值。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标值

HbA1c 水平

适应人群

≤7.5%

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及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无须降糖药物干预者;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期发现的糖尿病;

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

已有心血管疾病者或心血管病极高危者;

≥65岁,预期生存期5~15年;

≥65岁,或患恶性肿瘤,预期生存期;

参考资料
  • 1    measurements of glycemic control in diabetes mellitus   .UoToDate临床顾问[引用日期2021-05-09]
  • 2    Stratton IM, Adler AI, Neil HA, et al..Association of glycaemia with macrovascular and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of type 2 diabetes (UKPDS 35):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BMJ,2000:321(7258):405-412
  • 3    DCCT Research Group.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lycemic exposure and long-term diabetes complications in the 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Diabetes,1995:44: 968– 983
  • 4    International Expert Committee.International Expert Committee report on the role of the A1C assay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Diabetes Care,2009:32(7):1327-1334
  •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1,37(04):311-398.
  • 6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正式发布!更新要点一文汇总 | 指南共识   .医脉通[引用日期2021-07-01]

Hbaic是什么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主要指葡萄糖)通过非酶反应相结合的产物。 形成糖化血红蛋白的非酶反应具有持续、缓慢、不可逆的特点,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由过去的而非即时的血糖浓度决定的,与检测前是否空腹、是否注射胰岛素、是否服用降糖药物等因素无关。

EAG是什么意思?

您的血糖目標 A1C以百分比顯示。 但它也可以用一個數字來表示平均血糖估算值(estimated Average Glucose,EAG)。

正常的血糖值是多少?

血糖正常正常值 ①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70~11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为3.9~6.9毫摩尔/升(70~125毫克/分升)。 ②空腹全血血糖≥6.7毫摩尔/升(120毫克/分升)、血浆血糖≥7.8毫摩尔/升(140毫克/分升),2次重复测定可诊断为糖尿病。

检A1C需要空腹吗?

HbA1C除了以上优点外,检测时不需要禁食,患者无需空腹,可以任意时间采血。 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关于使用HbA1C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如下:正常为<5.7%;糖尿病前期为5.7%-6.4%;糖尿病为≥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