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 把 太 多 人 請 進 生命 裡

自序

誰該請進?誰得請出?

朋友是人類社會永恆的話題。沒有人能離開群體,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社交──結交更多、更好的朋友,不斷擴大自己的社交圈,為生活和事業提供幫助。

就像上海一位企業家對我說:「朋友多了好辦事,做生意也要靠人際關係!」他在推廣公司新研發的一款APP(按:Application 的簡稱,也就是應用的意思,泛指智慧型手機的第三方應用程式,也就類似於平時我們電腦上的應用軟體)的過程中,他深刻認識到朋友的重要性,依靠自己多年累積的社交資源,非常成功的實現公司的商業計畫。但同時,他也體會到「社交過度」的危害。

他說:「在我的通訊錄中,至少有2/3的人,都不是真正的朋友,但這又耗費我很大的精力。經常要拿出大量的時間和其他成本維持人際關係,可是實際上並沒有帶給我很大的意義。」享受朋友資源的「正回饋」時,他也承受到某種麻煩。

他認為自己需要更多的好友,因此生活和工作的重心都放在社交的拓展上,努力在各行各業結交許多的朋友,和他們保持密切的聯繫。但這使他每週都要參加應酬、定期聚會,不斷使用手機瀏覽社群網站、回覆簡訊、郵件等,這些「負回饋」逼迫他到疲於奔命的地步。

這時,他才發現有必要調整自己的社交活動,否則很難集中精神於工作。因此,他痛下決心,與大部分的朋友斷絕非必要的聯繫,針對通訊錄進行刪減、分類,只保留少部分「高品質的朋友」。

2014年,我在全球9座城市展開一項,名為「我和我的朋友們」的調查,其中有三個問題:
1.你現在有多少位好朋友?
2.你認為自己目前缺少朋友嗎?
3.你認為自己目前的社交過度嗎?

6個月後我們整理了15萬份有效問卷,將答案統一歸納、進行分析。調查結果顯示,有86%的人認為自己的好朋友不超過4個,並覺得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工作方面都缺少朋友,十分孤獨。但又有72%的人苦惱於社交過度帶來的困擾,認為自己在這方面花費太多的精力。

沒錯,這就是現實。人們因為缺少真正的朋友,所以積極、頻繁的參加社交活動,卻又找不到真心的好友。

我們必須糾正陳舊的社交理念,放棄傳統大面積撒網、以量取勝的社交戰略。甚至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追求大量關係的社交策略更加氾濫,因此我們必須離開社交過度的惡性循環。當你拿出太多的精力來經營人際關係時,你會發現自己好像患上勞而無功的「社交病」──每天只要有空,就會不由自主的掏出手機,登錄社群網站,看看身邊朋友有什麼新的消息、或者不斷更新自己的貼文。如果沒人可以說話、聊天,數分鐘後就會渾身不對勁;有人告訴我,如果讓他12個小時、甚至12分鐘不能滑臉書的話,他就會瘋掉。但他關注的內容幾乎是明星的八卦、網路購物以及無聊的閒談。

一方面沉溺於各式各樣的交際活動,一方面又感覺孤獨。這已經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然而,對每個人來說,停止人際交往是不可能的。不看社群網站、不跟朋友聚會更像是酷刑。

為了生活,不得不「過度社交」

許多國外的成功人士也因為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患上了社交病。既恐懼社交、又離不開它。很多從事市場開發和行銷行業的人,都向我吐露這種矛盾的心態。

像美國舊金山的某位銷售總監曾說:「一個沉默的銷售員注定會被遺棄,所以想做好這份工作,就必須成為社交場合的明星。你得不停的散發、收集名片,偽裝的向人們搖尾乞憐,換取各種社交的紅利。」他今年不到32歲,在銷售總監的位置上已經待了2年,年收入約70萬美元、每週休息3天,每年都能休1個月的長假,帶著全家去夏威夷或馬來西亞旅遊。

但他仍然感到疲累,社交的壓力就像一座大山,壓得他每天喘不過氣。他有80%的社交活動其實都背離了自己的本意,迫於工作的需求,他不得不去取悅他人。因此他每週都拿出40%的時間去拜訪不同的人,和通訊錄上的每位朋友保持固定的聯繫、舉辦聚會招待他們──哪怕某些人的名字他很陌生。

如果不這麼做,會讓他感到內疚、擔心影響自己的工作業績。朋友的多寡竟然能決定他的事業前途?至少他是這麼認為的。另外,他也為過度的社交活動付出了精神代價。他有一段時間在海外出差,暫時和美國的朋友中斷聯繫,他卻像渡過了一次痛苦的牢獄之災。他說:「我突然發現自己被朋友拋棄了。不能在群體中有所貢獻、不能讓人們看到我、不能在臉書上看到他們的評論,真是令人無法接受!」

逼迫自己靠近過度的社交需求,就像是一個願者積極上鉤的「圈套」,連成功人士也會成了它的獵物。為了生存和發展,人們離不開社交,進而癡迷的使用各種社群軟體,為自己編織一張大網。但是,當你毫無節制的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耗費在上面時,社交就失去它應有的價值。社交致死?它殺死的是你對生活和工作的自由支配權。

以自己為原點,進行「有效社交」

我的合夥人曾說:「每個人都要建設一個優質的社交圈。社交非常重要,但那應該以自己為原點,根據自己的需求劃定社交範圍,並保持它的實效性,進行有效社交。」早在2009年,我們就開啟一系列的課程,目的在於向人們傳達有效社交的理念。我們也和史丹佛大學(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公開合作,邀請全球各領域的成功人士,講述他們在社交方面的心得,教會人們如何理性的執行交友活動。這活動到2016年底為止,已經有300萬人在我們的課程中受益,同時我們也收集了許多的案例。在本書中,你將有機會了解他們的故事、認識社交過度的危害,以及該如何調整社交思路,結交高品質的朋友,而不是在龐雜無序的行為中浪費時間。

為自己創造一個自由時空,進行獨立的思考,並完全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使用這段時間,你將會看到自己的生活發生改變;你會看到自己的社交狀態是何等嘈雜;也會從中發現自己的「朋友」確實有點多。在冷靜的思考下,清除障礙、明確方向,並按照本書的建議,就能逐步釐清自身的社交資源、擺脫沉重的包袱,享受高品質社交帶來的幸福和愉悅。

如何進行有效社交?

1.重新規畫自己的交友策略。
對你的社交狀態進行理性的分析,是多餘?還是不足?朋友太多或太少?在過去幾年中,你獲得什麼經驗和教訓?是否交到值得終生維護的好朋友?為了擺脫過度社交,你應該重新規畫、並制定新的社交策略,把失去的時間拿回來,專注於自己真正重要的事上。

2.學會和自己相處、懂得享受孤獨。
如果你不能立刻關掉網路、放下手機,從群組的「社交狂歡」中脫離出來,你始終會覺得孤獨是可恥的。這是因為你不理解孤獨,沒有學會和自身相處、對自己始終陌生,所以你無法獲得滿足。只有在一個沒有人打擾的時空中,你才能明白克制的意義。

本書會告訴讀者,如何透過自我克制來清潔內心欲望,有計畫且節制的結交朋友,學會造就別人、並同時成就自己。孤獨能夠培育我們的自律精神,一個懂得享受孤單的人,在社交中會贏得更多人的認可。

推薦序

成年人的社交,你真的懂拿捏嗎?

比起學生時期,成年人更難交到真心的朋友,原因無他,因為學生時期交朋友的「形式」只有一種,就是同學,顧名思義就是在某個階段一起學習,彼此沒什麼利益衝突。

然而成年人的社交就複雜了,有的是潛在約會對象(以愛情作為目標)、有的是合夥或潛在合作對象(以追求利益為準則)、有的是同事或前同事(以職場共生為目的),還有的純粹是身為一個觀眾好好欣賞你的人生(讓你用來彰顯自我價值),例如臉書上根本沒在互動的那群人。

我們不是不知道自己總是劃分身邊友人的類別,然而又說不上來,在內心裡運作的那把尺到底是什麼。這本書讀起來過癮的原因,就在於作者用精準的觀察,揪出讀者內心不敢承認的那頂分類帽。

人們不自覺分類身旁的朋友,並且下意識的依照自我需求決定親疏遠近,其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很多人在合夥後,跟原本的好友弄得不歡而散,明明是同一個人,卻只能當朋友、不能當工作夥伴;也有許多伴侶,最後各自在外結交男女朋友,事業上卻合作無間,這是因為他們知道彼此的默契無可替代。

成年人的社交何其複雜?難就難在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處境、不一樣的關係、時空的差別中,都有各自最適當的交際距離。

回首過往,曾經在職場上遇到一位性格非常特別的主管,他總是刻意強調大家要和樂融融,但是當他跟我們一同吃午餐時,卻又非常介意其他人歡樂談笑。若他覺得自己不是主導話題的人或不是被關注的焦點,就會生悶氣,有時憤怒還會持續好幾天,故意抓那天一起吃飯的同事進辦公室修理。直到某天他自己洩漏口風說:「你們真是一群自私的人,吃飯都光顧著自己聊天,把我當什麼?」

原來他指的和樂融融,是跟「大主管」有說有笑,而我們居然漠視他這個微小的心願,讓他感覺自己不受歡迎,這當然可以說是我們「侍奉」不周。但反過來說,即便作為位高權重的大主管,他的內心仍然軟弱得像一個在學校被同學排擠的小男孩一樣。

當我們把自己內心的創傷或渴望,過分的強加於對方身上,便無可避免的導致更加糟糕的結果,且持續惡性循環。以主管的案例來說,由於大家害怕他又因失落而發飆,只好小心翼翼的維持表面和平,但如此一來,搞得大家戰戰兢兢,反而更失民心與真心;而主管又因為要什麼、得什麼,更加暴君化,致使部門流動率居高不下。

本書值得每位成年人一看再看,是自我提醒的經典之作。唉,地球人的世界是很複雜的,不多點準備,難不成等著逃向火星?

序言
正是孤独让你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1
第一章
我们为什么害怕失去朋友
◎ 功利心态:多个朋友多条路//003
◎ 害怕孤独:我这样是不是不合群//010
· · · · · · (更多)

我要写书评

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不必 把 太 多 人 請 進 生命 裡
春夏秋冬 2017-08-29 17:14:46

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挺值得买来读一下的。 看了一遍,做了笔记,以后还会拿出来再看几遍~ 下面是笔记: 1. 与谁交朋友 ● 非功利朋友的标准: 1)志同道合——有相同的志向和共同的兴趣; 2)相似的价值观——认同对方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德修养; 3)非功利的目的——不是...  (展开)

不必 把 太 多 人 請 進 生命 裡
dijia0824 2018-11-05 18:56:12

个人感悟

生命里会遇见很多人是必然的,但每个人的分量又是不同的,我们无法对每一个人都秉持平等的对待,同理,也不是每个人在我们的生命里都值得珍惜. 1.别人的眼光,不要当成判断自己的唯一标准 2.朋友有则珍惜,没有,我们就是在即将有的路上,不必着急 3.学着与自己相处,在只有自...  (展开)

不必 把 太 多 人 請 進 生命 裡
石三老弟 2022-09-16 07:26:54

个人感悟

我有时候在想,自己为什么会去认识这样的朋友呢?是因为趣味相投吗?好像是的,大家都喜欢喝酒,喜欢吹牛。 但是为什么在大家散场之后的我又特别想远离他们,甚至厌恶他们?这就让自己感到十分的矛盾。既然对对方没有好感,及时的做法应该是远离他们,这样自己就过得更精彩更轻...  (展开)

> 更多书评 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