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根據調查台灣的老鷹只剩下幾隻

黑鳶,俗名是老鷹,台語稱做來葉,是一種相當適應人類農村環境的猛禽。過去我們訪談很多資深賞鳥者和老農,在他們小時候是經常看到黑鳶的。但是大約從民國50年代起,黑鳶開始快速消失,等到人們驚覺老鷹怎麼都不見了,中華鳥會在民國80年(1991)年展開第一次普查,這時全台灣只剩下基隆和屏東還有少數族群,紀錄到175隻黑鳶。

175隻的老鷹是多還是少? 香港的面積只有台灣的3%,但是香港黑鳶超過2000隻,電影老鷹想飛有到印度取景,當地一棵樹上可以停超過400隻黑鳶。日本許多的觀光勝地如京都、鐮倉、鹿兒島,成群的黑鳶就在遊客頭頂盤旋玩耍。

所以民國50年之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從台灣過去農業發展的歷史,以及近年來陸續發現黑鳶老鼠藥和農藥中毒的案例,老鷹消失之謎似乎漸漸有了頭緒。

1991年根據調查台灣的老鷹只剩下幾隻

台灣首次引進老鼠藥是在民國40年(殺鼠靈),43年起全面推廣在甘蔗田使用,因為效果相當好,民國46年起遍及全台農地。民國59年省政府展開鼠害防治六年計劃,不僅農田野鼠,家鼠也納入防治對象,這就是全國滅鼠周的前身。你家可能也拿過鄰里長發的老鼠藥,政府採購的老鼠藥從民國63年有紀錄開始,每年高達上千公噸,在70年代初期達到高峰,此後雖逐年下降,到民國101年仍有500公噸之譜(這還不含民眾自行購買的量)。

1991年根據調查台灣的老鷹只剩下幾隻
 

除了老鼠藥,黑鳶還有農藥威脅,尤其水稻直播法的嫌疑相當大。省政府農林廳於民國50年代後期推廣水稻直播耕作技術,就是直接把稻種撒在田裡使其發芽,不必經過插秧的手續,以節省成本和提高便利性,並稱可增加產量。然而初期稻穀裸露在田中會吸引野鳥啄食,於是我們的農業單位就想出了一個好方法: 先把稻穀攪拌劇毒農藥加保扶或納乃得,這樣就可以防鳥害了!

1991年根據調查台灣的老鷹只剩下幾隻

民國75年花蓮區農業推廣簡訊3(1):5-6

1991年根據調查台灣的老鷹只剩下幾隻

民國84年高雄區農業專訊第11期(2015/12/22新增)

水稻直播的推廣在民國71年達到高峰,全台灣的耕作面積有3萬多公頃,之後又逐年減少。水稻直播雖然方便且低成本,但有生育期較長、雜草管理不易和秧苗分布不均等問題,近年來僅剩台南部分地區因為稻米和菱角輪作,菱角田地勢落差大農機不易進入,因此部分還採用水稻直播法。然而少數農民仍繼續使用加保扶拌稻種的方式,在每年1月份的播種期往往造成大量水雉、彩鷸和雁鴨科鳥類中毒,然後屍體又被老鷹撿食。

1991年根據調查台灣的老鷹只剩下幾隻

攝影: 偽福物

此外,惡名昭彰的有機氯殺蟲劑DDT,在早年可是防治瘧疾的大功臣,台灣最早自民國38年引進,總計使用量高達6300公噸,抗瘧經驗在當年備受國際肯定,直到民國63年才因環境汙染和危害人體等因素禁止使用。有機氯殺蟲劑在環境中可存在多年,而且會隨食物鏈累積放大,食物鏈頂端的猛禽就是最容易受害的一群,美國國鳥白頭海鵰就因為DDT的毒害一度瀕臨滅絕。台灣過去不曾調查DDT對猛禽的危害,直到禁用DDT 40年之後,去年(2014)屏科大檢驗8隻猛禽肝臟的農藥殘留,仍有3隻體內驗出DDE(DDT的衍生物)。

過去學界對台灣黑鳶大量減少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直到2010年起,陸續發現10件黑鳶疑似中毒案例,其中3隻驗出加保扶中毒、2隻驗出老鼠藥中毒。這些案例讓我們恍然大悟,過去的化學藥劑使用對環境毒害有多麼嚴重,而且這樣的危機到今日依然存在。根據"農地毒鳥回報社"的回報紀錄,過去一年仍發生166筆的農地毒鳥事件,地點遍及全台灣以及多種作物,顯示使用加保扶毒鳥已經不是水稻直播的專利。

1991年根據調查台灣的老鷹只剩下幾隻

近年來發現的黑鳶疑似中毒案例(序號1和7是同一隻黑鳶)

近年來老鼠藥的使用量下降、水稻直播田的面積減少、以及DDT的禁用,的確有助減輕老鷹的生存威脅,這可能是近年來黑鳶數量開始緩步上升的原因。根據基隆鳥會沈振中老師和台灣猛禽研究會的全台黑鳶同步調查,90年代老鷹數量開始回升,民國96年突破300隻,今年(2015)達到400餘隻,雖然還是很少,但是已露出一線生機。

本文的目的不是要檢討當年政策是否適切,歷史有其背景,而是希望提醒大眾,台灣經歷過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不論是農業或工業發展的後遺症都已逐漸浮現,野生動物的棲地消失、空氣汙染、各種環境毒害,是該有所警覺進行補救了。農藥主管機關防檢局已公告2017年起禁止使用納乃得和高濃度的加保扶(僅留3%粒劑),且自2015年起停辦全國農地滅鼠周,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行動永遠不會太遲。

老鷹位居食物鏈的頂端,老鷹的消失所反映的不僅僅是單一物種面臨的問題,代表的是生態系的失衡、自然環境出現危機。我們期許,每個人在了解老鷹的困境之後,都可以發願付諸行動,為守護自然環境而努力,環保就從自身做起。願我們看見老鷹的問題之後,能夠有足夠的智慧理解,今非昔比、時代在變,讓我們接下來一同守護台灣的生態環境健康,讓自然萬物生生不息。

1991年根據調查台灣的老鷹只剩下幾隻

黑鳶和牛背鷺一同在耕耘機後方覓食的美好畫面,你有多久沒見到了?

文: 洪孝宇

Q&A

●老鼠藥的問題該怎麼辦?
很多農產品都怕老鼠危害,像是鳳梨、地瓜、玉米、甘蔗等,若立即禁止使用會造成農民很大損失,而且也有居家環境衛生的考量。建議可以先從減量、減少投藥範圍做起,並引進新型對老鷹較安全的老鼠藥,或是鼓勵使用物理性的捕鼠器具。

●要如何解決故意毒鳥問題?
早年農業單位把害鳥當害蟲處理,這樣的觀念已不合時宜。在現在毒鳥是違法的,可依“農藥管理法”第53條,未依照標示方法使用農藥,處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由於毒鳥觀念可能還深植某些農民心中,我們建議相關單位發現毒鳥行為先行勸導,若屢勸不聽再考慮開罰。發現農地有不尋常的大量死鳥,請到農地毒鳥社團回報,我們會請相關單位前往勸導,並要求農民移除死鳥和毒餌。

其他參考資料

●政府採購老鼠藥資料來源:
盧高宏. 2004. 作物鼠害防治策略. 國際植物健康管理研討會專集:259-276.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網站

●水稻直播面積資料來源:
許志聖、宋勳. 1994. 水稻直播栽培. 台中區農業專訊第 7 期 

●DDT使用量資料來源:
王正雄、柳家瑞. 2000. 台灣歷年環境中有機氯殺蟲劑殘留趨勢分析(1973-1999). 藥物食品分析8: 149-158.

影評人/推推

「紀錄片與環境:老鷹想飛的故事」座談文字紀錄

生態攝影是需要耐心的工作,梁皆得導演從1991年開始長達24年的時間,隨著臺灣研究黑鳶的第一人—沈振中老師,一同追尋黑鳶的身影,完成了紀錄片《老鷹想飛》。事實上,梁皆得導演過去也拍攝過《菱池倩影》、《草山鷹飛》等幾部入圍金馬獎的鳥類紀錄片,愛鳥成癡的他,藉由讓人屏息的優美攝影,讓我們從影像中看見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發。

場次:11/19(六)10:00 單元三:紀錄片與環境:老鷹想飛的故事
講者:梁皆得(紀錄片導演)

梁皆得:《老鷹想飛》這部紀錄片是從1992年到2015年才完成,是國內目前拍最久的紀錄片,是第一部上戲院的生態紀錄片,也是在戲院放映最久的紀錄片,約莫兩個月整,算是一個非常好的成績。

片名的兩層意涵

老鷹又稱黑鳶,大概在四、五十年前,台灣的農村普遍可以看見牠們,老一輩的人可以親眼看見真正的「老鷹抓小雞」,但現在的小朋友只能在學校玩老鷹抓小雞的遊戲。片中的沈振中老師本來是在德育護專(現為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當生物老師,在1991年參與中華鳥會的鳥類調查,就在德育護專附近的澳底漁港,黃昏時,他就看見十幾隻的老鷹在那邊聚集,從此之後,下課後他就會到港口看黑鳶,看著看著就有了興趣,持續做觀察,每到傍晚的時候,他都會去數數量,稱作「晚點名」。其實一群黑鳶在空中盤旋的時候,不容易數到準確的數量,可是這群黑鳶在飛的時候會換位置,比如說原本是西邊換東邊飛,就比較容易數到數量。在基隆碧砂漁港上面有顆老鷹石,他曾說,當站在上面,把雙手臂一張、雙腳一開,好像就跟老鷹一樣在天空中飛翔。因為他觀察老鷹二十多年,我們都叫他老鷹先生,所以我們就把它取名為《老鷹想飛》。

這隻鳥斷了一隻翅膀,因為沒有辦法飛,沈振中老師花了很多時間去照顧牠,剛好在萬里有飛行傘,有次沈老師跟飛行傘的人員說,想要帶一隻鳥上去空中一起飛,讓牠體驗以前飛的感覺,後來他們就一起飛了。影片中還有很多老鷹的巢,有的是只築了一半的巢,有的是棄鳥又棄巢……有很多鳥想在天空飛,但牠們沒有成功起飛,所以取名《老鷹想飛》是有雙重意思的。

1991年根據調查台灣的老鷹只剩下幾隻

▲講者 導演梁皆得

沈振中老師追尋老鷹的日子

1993年,當時萬瑞快速道路開通之後,老鷹都不見了,他想要去找這些老鷹跑去了哪裡,因為台灣在那時候也很少看得到老鷹了,他在1991年開始調查的時候,全台的老鷹只剩下187隻,因此他就辭掉了工作,在1997年宣布要做二十年的觀察,這段期間其實是完全沒有薪水的,他本身過著非常節儉的生活,能夠做這麼長久的時間,主要是因為成立了基隆鳥會,也因為鳥會而成立了黑鳶保育基金,在這部片子中有三百多位致謝的朋友,都是鳥友們小額捐款,讓沈振中老師可以維持基本調查的費用支出。

1992年,沈老師在外木山觀察到三個巢,但是後來都失敗了,一個巢的母鳥可能是因為體力不支,掉下來被野狗叼走了;另一個是獵人把捕獸夾放進巢中,所以母鳥在孵蛋的時候,就被捕獸夾給夾住了,因此被獵人抓走。沈老師想要看看巢裡的情況,但是因為樹太高,所以找了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小如,她當時在做蘭嶼角鴞,角鴞是一種貓頭鷹,因為貓頭鷹都是用樹洞當作巢洞,我是她的研究助理,因此有機會認識沈振中老師,而我也正要開拍第一部紀錄片《ㄉㄨㄉㄨㄨˋ蘭嶼角鴞的故事》,那時候就問沈老師說,是不是可以跟著他拍老鷹的紀錄片,也因此才有機會跟沈老師一起去拍老鷹。我當時還是在中研院當研究助理,其實那時的時間非常有限,每天早上四點起床,開車到基隆港、外木山,把攝影機架好,等老鷹起床,到八點半就必須離開,九點到中研院上班。

《老鷹想飛》主要是用16釐米的電影底片拍攝,當初在1992年拍攝的時候,一個月的薪水大概兩萬左右,有一天我提著這十幾盒的「披薩盒」要回家,公車裡的阿嬤說年輕人你好會吃喔,我笑著回說,這不是披薩,這是電影底片,一盒大約是一千英呎,換算一下大概是三十分鐘,但三十分鐘的底片其實很貴,這樣要三萬塊。1990年代的電視媒體是用Betacam的電子攝影機,那個空白帶一卷也是三十分鐘,只要五百塊。這部片子大概花了七萬多呎的底片拍攝。

我們原先以為老鷹消失是因為棲地的破壞,但是有許多鳥友在國外看見很多老鷹,像是在香港的老鷹數目也不少,所以我們就開始想,會不會其實不是棲地破壞的原因?(照片上為老鷹的空巢)我們看這張照片,老鷹其實用了很多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在築巢,可以看見胸罩、內褲、泡棉、塑膠袋這些東西來築巢,其實大部分的猛禽不會用這些東西來築巢,但看這些樹枝築起來的地方有很多的縫隙,剛孵出來的小鳥很有可能會卡住,所以就要鋪一個比較平坦的東西在巢裡,讓小老鷹可以活動。這張照片上的是老鷹的蛋,通常會有兩到三顆蛋,但比較多的是兩顆,公、母鳥都會互孵鳥蛋。

那因為老鷹從前就是跟人們生活在一起,他吃的東西也很多是人吃的食物,像是照片上有兩塊東西,那是豬皮。從前農村的生活裡,廚餘怎麼處理呢?養豬的人會丟給豬,要不就是堆肥,像是我們殺雞殺鴨,有些不吃的內臟也會丟到堆肥堆裡,把堆肥推到農田裡,老鷹就會找這些東西來吃。

現在在基隆港、碧潭橋都可以看到老鷹,為什麼基隆港比較容易看到?因為基隆港周遭有很多傳統市場,所以肉販剩下的肉渣等等,都是老鷹的食物來源。因老鷹喜歡吃腐敗的食物,又被稱為大自然的清道夫,也因為如此,我們才知道為什麼在台灣的老鷹數量會大量減少,因為通常死掉的畜牲是被農夫用農藥毒死的,而老鷹又去找這些屍體來吃,有毒物質就進入牠們的體內。這是我們目前知道比較可能的原因,台灣農田被撒大量的農藥,老鷹因而致死。

1996年,沈老師的計畫擴及全台,這是在屏東隘寮溪,本來是老鷹們會去覓食的地方,可是假日的時候,很多人會在這邊烤肉,他觀察過後,告訴我南部的黑鳶很喜歡吃烤肉,後來某個假日,我們就過去看,那因為黑鳶不喜歡被打擾,人太多的時候,他們就會跑到樹上,這張照片很難得,從1992年開始跟著沈老師拍,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多隻黑鳶聚在一起,而且還有一隻雙翅張開,牠在做日光浴!我看到就很興奮,沿著溪流往牠們方向走,不能走太快,因為那邊很空曠,而鳥在高處又很容易發現地面的東西,所以要慢慢走,但主要還是器材很重,我的器材有二十五公斤,結果慢慢走過去的途中,因為怕鳥飛走,所以每停下來就拍一小段,但是等到我很靠近牠們的時候,我才發現底片沒有了,而且我因為太興奮了,所以沒有帶備用底片過來,只好慢慢走回去,把底片拿過來換,但因為換底片很需要時間,要把底片機放進暗袋裡面工作,換完底片之後,我還有拍到一些畫面,真的是很難得。

隔天我們在拍的時候,老鷹們就圍著照片上看到黑色一塊一塊,是烤肉時的炭焦,在附近找吃的。畫面上來看,大家就知道其實早期台灣的民眾是很有水準的,烤肉完都收拾得很乾淨,所以其實也沒有什麼留下來的碎肉,但牠們還是圍著找食物吃。

沈振中老師提到,老鷹跟其他猛禽類的動物不太一樣,像是其他的猛禽類如果不是繁殖期的話,牠們是自己行動的,只有在繁殖期的時候,才會配對,是兩隻一起飛,但是老鷹在秋冬的時候會成群,他就說,成群的動物比較聰明,因為成群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不同的社交行為出現,有一次他看見十幾隻老鷹抓著一隻死老鼠,在玩你丟我撿的遊戲,玩了兩個多小時,那隻老鼠從來沒有掉到地上過,他說,其實會玩的動物更聰明。

(影片中,老鷹把玩著一根樹枝)

老鷹會玩樹枝、塑膠袋,是牠們築巢的材料,有時候是一隻,有時候會有好幾隻,其實牠們群聚的畫面很不容易拍到,花了很多時間去等待,前前後後大概花了四、五年。沈老師有看過一次老鷹求偶,兩隻老鷹在空中盤旋,牠們會互相用爪子抓住對方,從上往下,一直到快要到地上才會分開,他二十年裡面只看過一次這樣的求偶行為,可是我沒有看過,所以就沒辦法拍到這樣的畫面。

這是在曾文水庫,沈老師告訴我,他帶著一顆蘋果跟檸檬水,就這樣可以過一整天,有時候天氣很熱,他就說,其實太陽曬一曬就飽了,因為他覺得曬太陽對身體很好。因為拍攝野生動物通常是可遇不可求,又可能在你換底片的時候,鳥就飛走了,所以我後來就會架雙機,想要盡量把這些難得等待到的動物行為紀錄下來。

1991年根據調查台灣的老鷹只剩下幾隻

1991年根據調查台灣的老鷹只剩下幾隻

▲座談現場

追隨沈振中老師的日子

1995年我拍完《ㄉㄨㄉㄨㄨˋ蘭嶼角鴞》之後,我就把中研院的工作辭掉,就專心投入紀錄片的拍攝。我太太跟我一起做拍攝工作,然後存了很久才買車,出去拍攝的時候就住「汽車旅館」,當然就是睡在車上。有人問說,那若需要充電的話,該怎麼辦呢?因為老鷹是跟人住的地方很親近的,都在農村附近,再加上村裡常常會有土地公廟,所以就會去跟土地公拜拜一下,跟祂說我們要借充一下電;需要洗澡的時候,我們會帶著幾個礦泉水的罐子到加油站裝水,晚上會到比較陰暗的地方,大家在睡覺的時候,我們會拿那些礦泉水出來洗澡,大概兩瓶礦泉水就夠了,第一瓶水把身體淋濕,然後肥皂抹一抹,第二瓶把肥皂泡沫沖掉,就這樣、很省,若再加洗頭的話,因為我那時候頭髮比較長,大概要再一罐水。

這時候我們是去墾丁拍國慶鳥(灰面鷲),把車子停那邊的牧場裡比較偏僻的地方,因為牧場裡牛比較多,所以一早醒來,看見牛群圍著我們的車,一隻隻頭對著我們看。某次要從墾丁去台東,經過南迴(公路),因為三更半夜移動太累了,所以就把車子停在停車場裡面睡覺,結果睡到一半被警察照著手電筒、敲車窗叫醒,我起來一看,哇,兩台警車、八個警察,每個警察手上有一把步槍,把我們的車子圍住,每一個槍都對著我們。後來談才知道,原來那時附近有通緝犯,所以叫我們不要待在陰暗的地方。

(播放梁皆得用自製攝影器材拍攝水裡的影片)

我現在是拍水裡的畫面,為什麼要用這樣的方式拍攝水裡面的魚,因為這裡的水很淺,人下去的時候,很容易水就混濁了,或是魚就跑掉了,所以用這樣的方式。鏡頭一下水,魚也會很好奇,就會湊過來看看。後面這個一圈一圈的是台灣特有的植物,叫做台灣萍蓬草(又稱黃睡蓮)。

這是陽明山的向天池,這是一個火山口,平常是沒有水的,但是當下大雨的時候,累積雨量到一定高度,這裡會有一些生物出現,大家可以看到蝌蚪,還有這個綠色、很像水藻在漂,這是豐年蝦,這只有在下很大的雨的時候才會出現。有次我在拍的時候,有個年輕人看到,他就說真的唉,我就說我又沒騙你,他說不是,他住在士林,小時候聽過一個傳說,山上有一種魚肚子都是朝上的,原來是真的。像是這樣的生物,只有在下大雨的時候才會孵化,可是雨水很快就會退了,所以他們的生命週期很短,如果沒有下大雨的話,牠們的卵可以在泥土裡面好幾個月,等待下一次下大雨。

因為這部影片是用16釐米拍攝,為了得到好的影像品質,我們就逐格掃描成數位影像,掃描費花了一百五十萬,費用非常高。另外,因為拍攝時間很長,每個底片的曝光程度也會不一樣,所以後來經過後製調光,讓影像一致。

(播放梁皆得拍攝的生態影片)

除了這些生態影片之外,我也有拍攝一些人文紀錄片,像是去年年底幫金門國家公園完成一個閩南傳統建築的紀錄影片,在台灣拍攝之外,也有到國外去拍攝,像是印度、尼泊爾、香港、日本跟中國,像是去日本琵琶湖,那邊的農村裡有將近一百隻的老鷹,停在收割後的農田休息。在都市的地方,鎌昌、京都、仙台也都有很多老鷹會停在建築物上面,沈老師就說這些老鷹跟台灣的老鷹很不一樣,台灣都市的老鷹都是在天空中盤旋,好像是在找東西吃,但是日本的老鷹會停在建築物上不動。

到了印度,我們發現城市裡的老鷹比農村裡的老鷹還多,像是照片中,牠們會直接把巢築在這麼明顯的地方,完全不怕人。這可能跟印度人對待野生動物的方式有關。在都市裡,黑鳶是群聚盤旋在廣場上。尼泊爾的加德滿都四眼天神廟也有相當多的老鷹出沒,上面有一個平台,可以俯瞰整個加德滿都,老鷹可以停在那周圍的樹上,遊客們不會去騷擾這些老鷹。長長的電線上也停滿了老鷹,大家在台灣可能有看過這樣的場景,只不過上面停的不是老鷹,而是麻雀,你很難想像說,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老鷹。

老鷹先生精神的傳承─林惠珊

林惠珊在高二的時候看了沈振中老師出的書,叫做《老鷹的故事》,她非常地感動,希望以後長大有機會可以跟著沈老師做黑鳶的觀察。大學畢業之後,剛好那時候中華鳥會在徵人,但裡面是做一些推廣、行政的工作,後來決定繼續去唸書,想去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可以請孫元勳教授當她的指導老師,這樣就能夠去做她想要做的研究。報到的第一天,孫教授問她想要做什麼研究,於是她就說要做黑鳶的研究,但因為在台灣的黑鳶少,相對來說,做研究也就會比較困難。他問她,妳會不會爬樹?她說不會,又問她,妳敢不敢一個人去野外找鳥?她說自己的方向感很差,到山裡一定會迷路,孫教授就說,妳這樣根本就不能做黑鳶的研究,就建議她從比較小型的鳥類研究開始做起,後來她就往這個方向走,畢業之後,她到孫教授那裡當研究助理,又提起黑鳶的研究計畫,孫教授才答應。2011年的時候,沈老師的二十年計劃就快要完成了,剛好這時林惠珊就去找他,沈老師很高興有接班人,就把在南部的樣區資料給她,因此就繼續做黑鳶的研究。

這隻黑鳶是在屏東找到的,當時牠奄奄一息地躺在農田裡,被民眾撿到送去屏東縣政府,後來被送到獸醫那裡去,當時牠的腳踝上有編號,是林惠珊在牠還是幼鳥的時候編上的,所以就確認這隻鳥的身分,後來送到她那裡時,這隻鳥已經死掉了,她就想要把這隻鳥做研究,找出牠的死因,拿去化驗之後,是有毒的農藥加保扶(又稱好年冬),因為DDE中毒而死,DDE是DDT的分解物,台灣在四、五十年代很常使用DDT作為農藥,剛開始認為這個對人無害,用在對環境衛生的防治上,當初台灣瘧疾很嚴重,就是因為大量使用DDT而消失的,因為如此,那時還獲得聯合國衛生組織的表彰,可是在1962年的時候,瑞秋卡森寫了《寂靜的春天》,春天原本是鳥類繁殖的季節,可是開始使用DDT之後,鳥就不再唱歌了, DDT的使用其實對於鳥類、人類的環境傷害很大,後來美國政府開始調查,因為當時他們的白頭鷲也瀕臨絕種,才發現DDT會使鳥蛋的蛋殼變薄,導致母鳥沒辦法到巢裡去孵化,之後還發現了其他問題,因此在1972年禁止使用DDT。台灣是在1974年禁止使用,那為什麼2014年會在這樣的幼鳥身上驗出DDE?難道農藥會殘存這麼久嗎?大家知道和信醫院是專門研究癌症的,根據他們的追蹤調查,婦女的乳癌大概就是跟DDT有關。

林惠珊隔年十月到農村去看,發現那裡種著紅豆田,遍布麻雀的屍體,老鷹就是抓了這些屍體來吃而死。為了避免黑鳶再抓來吃,他們動員了所有實驗室的人,總共抓到三千多隻的死鳥。後來林惠珊整理了一份報告,台灣在四、五零年代引進老鼠藥跟DDT,六零年代開始推廣水稻直播技術,這是什麼呢?因為那時台灣經濟起飛,年輕人都不在農村,只剩下老人家,農業單位教他們把地整好之後,直接把稻種灑到農田去,但喜歡吃穀物的鳥類會飛過來吃,所以叫農民撒之前先泡在藥裡面,這樣麻雀吃了稻穀,可能馬上就會死掉,所以牠們不會吃太多,可能是因為這樣的方式,導致台灣的黑鳶大量地減少。

台灣實施了30年的滅鼠週,林惠珊他們研究後發現,很多黑鳶都是因為加保扶或老鼠藥而致死。像是台灣鷦鶯(又稱布袋鳥)在過去的農田很常出現,牠們吃昆蟲、築巢在農田裡,但是現在牠們幾乎不會出沒在農田裡了。老鼠藥使用了這麼多年,農政單位從來沒有做追蹤調查,幾年前有開過研討會,國外的學者對台灣大量使用老鼠藥非常驚訝,後來農政單位委託我們做了一個實驗,在兩塊農地裡先做了老鼠普查,然後一塊放置餅乾給老鼠吃,另一塊則是有摻雜老鼠藥的餅乾;實驗結果是,沒放毒的老鼠數量是穩定的,而有放毒的老鼠數量則是增加,因為原先被毒死的老鼠死掉之後,那塊農田就變成空地,其他老鼠就會過來搶地盤、快速繁殖,所以反而數量更多。去年年底的時候,農政單位就把投老鼠藥的滅鼠活動取消了。

這個是當初《老鷹想飛》紀錄片出來的時候,商周做的專題報導,報出來之後,引起很多話題,所以屏東當地的農業單位、農民們對林惠珊他們很不諒解,因為很多人討論是不是紅豆田很毒。採收紅豆跟採收稻米不同,紅豆是用拔了,曬乾後就可以包裝,但是用了機器採收之後,就不能拔,那就無法曬乾,就要用除草劑,這樣紅豆死掉之後便會乾掉,再用機器採收。2014年的時候,林惠珊有和一位農友溝通,問他能不能不要用這麼毒的農藥種紅豆?後來這個農友想說可以嘗試看看,第二年就這麼做了,後來號召一些年輕農友一起做,跟全聯福利中心合作,後來做成「老鷹紅豆」的包裝,本來想說六個月才會賣完,但實際上不到三個月就賣完了,因為紅豆是大家喜歡吃的甜點,其實很多人想買,可是又怕會吃到重農藥的食物。

除了紅豆之外,還希望可以擴散到台灣整個農產品,像這個是菱角,在台南官田的路邊常常會有人賣,我以前也很喜歡買來當零嘴吃,但是自從我拍了《菱池倩影》,就不敢吃菱角了。那塊農田被分一半,一半哥哥、一半弟弟,當哥哥在採收的時候,弟弟在另一邊灑農藥。那邊還有稀有的水雉,我在1999年之前拍攝的時候,水雉有一百多隻,後來高鐵要蓋的時候,鳥會去跟高鐵協議,留了一塊復育區,現在水雉有三百多隻,但是某次去到田裡,有八十幾隻死在那裡,因為菱角跟水稻是輪耕,當種植水稻的時候,農民用水稻直播法,所以水雉到農田覓食的時候就被毒死。林惠珊他們有到這裡去推廣,請他們盡量不要使用這樣的農藥,其實我們人吃稻米也會把毒都吃進去,希望這樣的推廣可以擴及整個農產品。

企業贊助

《老鷹想飛》在企業贊助方面受到很多幫助,最剛開始贊助我們的是一家企業零件製造商,主要的客戶是在歐洲那邊,為什麼會願意贊助台灣紀錄片的後製呢?這家公司現在是第二代經營,他們以前有看過沈振中老師寫的《老鷹的故事》這本書,這個老闆當初看了覺得不可思議,一個人把老師的工作辭掉、沒有錢,怎麼可能做這個計畫做二十年?後來透過朋友的幫忙,把這個企畫書跟影片送到他那裡的時候,他非常驚訝,原來沈振中老師真的做完了,而且還拍了一部紀錄片,他立即答應贊助這個紀錄片的後製。目前有超過六十場的電視、廣播節目的採訪,還有將近四百場的分享,也讓政府部門重視這個議題,包括停辦滅鼠周、禁用巴拉掛、萬寧、加保扶等農藥。我們拍這部紀錄片,主要是想讓大家關注老鷹的議題,我們有句話說「今日鳥類,明日人類」,今天鳥類遇到的問題,也是之後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

(《老鷹想飛》片段播放)

那麼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謝謝大家。

主持人:那我們現在開放觀眾問問題。

觀眾A:請問導演為什麼會選擇用底片拍?因為底片真的很貴,那現在數位時代來臨,如果您之後有拍生態紀錄片的機會,是不是會用數位來拍攝?謝謝。

梁皆得:因為我們早期拍攝紀錄片的前輩就是用底片來拍攝,我是跟著他們的腳步用16釐米底片,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那時候要買一台Batacam的攝影機很貴,要一、兩百萬,我沒有辦法一次拿出這麼多錢買攝影機,我用的16釐米攝影機是舊的,因為一台Bolex才十幾萬而已,那這是我比較容易負擔的,雖然底片很貴,但慢慢地付還是可以的。其實現在都已經改成數位了,因為現在底片要買也不太容易,都改成數位在拍攝,但改成這個有比較便宜嗎?其實也沒有,因為儲存設備也花了不少錢,像是我現在用6K的攝影機在拍,一天拍下來就是2T(T=1000G)左右,而且要花更多時間去篩選影像,相對來說,其實並沒有比較「便宜」,謝謝妳的關心。

觀眾B:我有兩個問題想問,一個是,你說老鷹會拿人類的衣服築巢,是不是那個地方數目比較少,所以牠必須要這樣築巢?第二個是,沈老師他花這麼多年去研究這個東西,像他這樣不是很有錢的人,沈老師經濟上的生活是不是OK了呢?

梁皆得:其實不是因為樹木比較少,因為他習慣就會用人工的物品,他已經習慣跟人類生活在一起。沈老師生活非常節儉,可以這樣做二十幾年,其實跟他家裡有十個兄長有關,在他研究這麼長的時間裡,也對他的經濟生活上有所幫助,沈老師說人要活著非常容易,我只要三餐吃得飽就可以活下去了,他也沒有物質的享受,有時候我們出去太熱了,要買罐飲料或冰淇淋給他,他說不用了,喝水就可以,因為不用花錢在這個口慾上。謝謝你,我們的生活都還不錯,雖然沒有像沈老師那麼刻苦,我也有接一些其他工作,慢慢節省一些錢來買器材用具,因為如果要到外面租器材不太可能,這二十幾年來拍攝《老鷹想飛》的底片費用超過兩百萬,有時候沒有錢就跟沖印廠賒帳,一年結一次錢,因為我是老實人不會跑掉。(笑)謝謝。

1991年根據調查台灣的老鷹只剩下幾隻

1991年根據調查台灣的老鷹只剩下幾隻

現場觀眾分享

觀眾C:導演好,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是,選擇不要使用毒農藥的過程中,是不是後來有發展出雙贏的局面?請問這個過程是什麼?第二個是,這部片有很大的迴響,不知道您在拍攝的時候有沒有預料到這個結果跟影響?

梁皆得:1992年開始拍攝的時候,其實只是想要拍攝關於老鷹的生態紀錄片,會拍這麼久也是因為一直沒有找到贊助,後來想說好吧,也沒關係,因為沈老師這個計劃要做二十年,就看看這個計畫到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等到2011年的時候,因為那時沈老師的計畫快要結束了,我們就開始緊張,如果再沒有找到贊助的話,這個紀錄片要完成可能就真的會很麻煩,後來尋找了三年,很多朋友都說這個片子很好,可是因為需要的費用不少,他們都不太能負擔。後來找到剛才說的企業贊助,才有了資金。拍到後來覺得,如果要感動人的話,還是需要沈老師的故事,所以我們花了三年的時間說服沈老師,可以將拍攝他的影片放進這個紀錄片,後來找到贊助的時候,他才答應,所以片中關於他的影像,都是後來拍進入去。原先在2013年已經跟片商簽訂了交片時間,但是後來到日本的一個影展播放的時候,覺得影片還可以更好,所以跟他們延了兩個月的時間,恰好碰到紅豆田事件,所以我們又延了一年,拍攝林惠珊的故事才完成了整個影片。

關於老鼠藥跟農藥的問題,其實先前提到1974年禁用DDT,為何2015年會出現DDE的問題,農政單位回應說,有些商人會偷進口DDT,因為有農夫需要,台灣又是比較熱的地區,如果一顆蔬菜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被任何蟲咬到,有可能嗎?唯一的方式就是用農藥,所以農民們說需要農藥,但是真的是如此嗎?現在有很多友善農友做出來的也很好,有些人說這樣子成本會比較高,但其實長久看下來不會,反而會是比較低的。沒辦法一次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去慢慢改變。

*DDT、DDE參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