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 看 哪 一 科

上次跟各位分享過肩痛除了「五十肩,常見的還有另外9種診斷」,這次來跟各位談談,有那些疾病會產生關節疼痛以及睡眠問題,或是常跟肩頸問題併發的診斷吧,這次一樣是用許宏志醫師在〈疼痛完治:認識痛、緩解痛、遠離痛 〉整理,真的是一本很棒的書啊!

肩頸肌筋膜疼痛症

根據許醫師的文章,久坐久站的上班族、低頭族、平板族,都是此疾的好發族群。此疾的特色是喜歡「按摩吃重鹹」,特別喜歡大力一點、深一點的指壓,常會有頭痛、想吐、胸悶等多重表現,也常會被以為是心臟疾病。

類風溼性關節炎

症狀一樣有關節疼痛及發炎,同樣會產生壓痛,屬於自體免疫的疾病,好發在好發在手部、手腕、膝蓋和踝關節,肩膀發病機率較低,但仍有案例。

紅斑性狼瘡

也是自體免疫疾病,但跟樓上的類風溼性關節炎不同,此疾好發在大關節,次為髖關節、膝關節、肩關節。臨床症狀為骨頭及關節疼痛及活動範圍受限。

風濕性多發性肌痛症

症狀是近端肩與髖關節疼痛,在年長的患者身上較為常見,可以透過抽血檢查血液紅血球沉降率做判斷。

多關節骨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指的是關節軟骨耗損,少了軟骨緩衝,變成硬骨互磨,當然很痛。用X光就能看到關節退化,肩部的骨關節炎,常見在年輕時扛重物的勞動工作者身上。

多發性肌炎症

症狀表現是對稱性上下肢近端(上臂和大腿處)會有肌肉無力的現象,有時五十肩肩友有會覺得手沒力,但通常是單側,不是對稱。

甲狀腺功能低下

五十肩肩友常因為睡不好,夜間壓痛的原因,有容易疲勞、嗜睡,再加上手痛不愛活動,造成體重增加,而甲狀腺功能低下,也會產生這樣懶懶的狀態,而甲狀腺功能好壞,與五十肩也有關係。

副甲狀腺功能亢進

肩頸肌肉緊繃,常會造成病人感到噁心想吐,睡眠不足也容易造成疲倦、高血壓,這些症狀跟「副甲狀腺功能亢進」有部份重疊。可以參考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標示出的主訴:

●你會一直感到沮喪或者疲倦。

●你身體的任何部分會疼痛。

●你會心口悶熱(因為血液中過高的鈣濃度引起胃製造過多的胃酸)。

●你會噁心、嘔吐,腹(胃)疼痛或便秘。

●高血壓。

睡眠呼吸中止症

夜間睡眠壓痛是五十肩肩友常醒來的原因,並不是每位肩友都會典型得感到疼痛,而是一種怪怪的,覺得該起來活動的感覺,而睡眠呼吸中止,也會喚醒身體,中斷睡眠喔!

庫欣氏症

肌肉無力可能因身體不活動和低鉀血症而惡化(1),以及 II型肌肉纖維萎縮(2),讓四肢的活動度下降,亦是肩部疾病的高危險群,典型症狀是水牛肩,中央型肥胖(肚子大而四肢細),以及疾病造成的骨質疏鬆可引起背痛,及肋骨、脊椎的壓迫性骨折。

愛迪生氏症

腎上腺皮質素分泌過多是庫欣氏症候群,分泌不足是愛迪生氏症(比較參考),兩者都會有骨質疏鬆症以及肌肉無力而引起骨骼肌肉的問題。此疾的會有長期而慢慢惡化的疲勞、肌肉無力,會產生食慾喪失而後體重減輕,還會有骨質疏鬆急性的腰痛、背痛甚至骨折狀況。

多發性硬化症

是一種中樞神經,因為不正常的免疫反應導致發炎,產生塊狀的髓鞘質脫失的疾病,大多數的症狀是突然的麻木感、無力以及步履不穩,之後慢慢轉變成慢性的表徵,在運動方面的影響,常見的有肌肉痙攣以及僵硬,肢體無力,甚至下肢偏癱。

神經病變

神經病變也會造成肩頸緊繃(這不是五十肩,而是頸神經根壓迫),與五十肩最明顯的差別是角度的限制,五十肩因為是關節卡住,手舉不高,但神經壓迫則無此問題。

以上簡單介紹幾種,當醫生們在門診聽到病人說「肩膀痛」時的內心小劇場,若是醫師希望您或家人多做點檢查,沒有立即給予診斷,請理解我們可能是正在翻閱腦中的教科書,仔細的幫各位找出更核心的問題,才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啦!

「疼痛期」也叫「發炎期」,這期的肩友常以為是因為最近過度使用肩膀,休息一下就好,孰不知愈睡愈痛!疼痛期的特徵是活動肩關節時,可明顯感覺肩膀深處的疼痛,以為睡一下會好,卻逐漸出現夜間不活動也會疼痛的狀況。

 

肩友常為了避免關節因活動造成的疼痛,出現代償性調整姿勢,肩部的周邊肌肉被迫增加旋轉度,反而造成肌肉痠痛。也就是此時,肌肉與關節囊會痛在一起,分不清楚到底是裡面痛還是外面痛。

 

五十肩 看 哪 一 科

示意圖/TVBS

 

第二期:又痛又卡的「增生性滑囊炎期」

「增生性滑囊炎期」又稱「黏連期」,前面是發炎,現在是黏在一起。這期肩友會感覺疼痛度有些下降,但卻穿不了衣服!

 

一旦關節被黏住,肩部活動角度就會受限。最常見的典型症狀是肩關節無法外轉、內轉及外展,生活因此大受影響:需要不求人抓癢、改穿前扣的衣服、無法梳頭等。

為了完成這些日常活動,肩友常會做出極度扭曲的姿勢,長期下來,很容易造成姿勢不良,也常常出現腰痠背痛的情形。

 

第三期:不太痛但很卡的「成熟期」「溶解期」

人稱「溶解期」的最後一期是五十肩最後階段。此階段在傳說中,會猶如冰塊解凍般,病人的疼痛度減輕,肩部活動角度漸進式好轉。但是,醫學長期追蹤研究卻發現,約有5成的五十肩患者,7年後還是會感到疼痛及角度受限,有些甚至到11年後仍有症狀。

 

輕微、中度與頑固型 處理方式不同

五十肩的症狀強度與「發炎」和「沾黏」的程度有關。輕微的五十肩可以透過復健和居家運動改善,若已復健超過1個月沒有起色,可能轉變成「頑固型五十肩」,肩友請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進階治療,別錯過五十肩的治療黃金期,拖延成更大的問題。

測試時請務必確認您的肩、臀及手皆是貼穩牆面,雙臂伸直,沿著牆面慢慢大畫圈的到耳朵旁邊,若是可以毫無困難的舉到耳朵旁,表示您的肩關節角度很OK,反之,若是卡卡,則需要看看是不是還有沾黏或是其他肩部問題了。 

五十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說穿了,五十肩的問題是「肩關節囊沾黏」,只要把「關節囊」的「沾黏分開」,五十肩就算根除了。 

所以無論是西醫的復健、肩關節囊擴張術,或是國術館的關節鬆動術,或是中醫的小針刀,基本上都是圍著這樣的觀念進行治療,換句話說,如果肩友接受的治療,無法將關節囊沾黏的部份分開,那麼就不算是治本,這樣的五十肩,不算是治好了,沾黏的部份未處理完全,仍是會有角度受限的問題。 

不是都說五十肩會自癒? 

身體當然會自己修補,有時候會好,有時候會留下後遺症。人的奧妙之處正是骨骼、肌肉、肌腱層層疊疊,彼此相關,在健康的時候相互合作,互為墊腳石,但在疾病時,則可能變成絆腳石。 

以五十肩來說,當肩關節囊內因不明原因產生發炎,身體變招來纖維母細胞當漿糊,企圖把發炎受損的地方補土補一補,但顯然技術不算好,補著補著,反而讓肩關節囊黏在一起,形成五十肩典型角度受限的病徵,同時又補得很慢,發炎造成的疼痛與角度受限同時存在,讓肩友痛不欲生,日夜疼痛、睡眠障礙。 

所幸,短則一年半載長則兩到三年,肩關節囊裡發炎的小受損總算是被補好,不痛了,但是整個補土漿糊因為肩友怕痛不敢動,黏得可牢的!這時,雖然不痛了,但手也舉不起來了,同時因為長期的少動,週邊的肌肉早已萎縮、肌腱也失去了彈性,皮膚也是鬆垮垮,臨床上常見未經治療的老肩友揮手時,腋下皮膚也是整片一起說掰掰,萎縮及失去彈性的狀況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