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追诉期

马来西亚追诉期

1.     当一个案件要带进法庭之前, 第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其诉讼时效 (Limitation Period)。如果诉讼时效已过,被起诉的那一方将可以挑战该诉讼程序的合法性。如果成功的话,法院将不会受理该案件。

2.     而根据马来西亚1953期限法令(Limitation Act 1953), 任何合同以及民事纠纷(tort)的诉讼时效是6年,从毁约或者是民事纠纷发生的当天开始算起.

3.     举一个例子, A向B购买了一些货物而根据B的发票,A必须在2015年3月15号前还给B马币200千。

4.     根据马来西亚1953期限法令第6条文,如果A之后没有在2015年3月15号还马币200千,B必须在2021年3月16号前采取诉讼程序。如果B没有这么做的话,B之后将不能采取法律行动追讨这笔债务。

5.     需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诉讼案件的诉讼时效是6年。根据1953期限法令第9条文,如果案件涉及土地纠纷的话,诉讼时效将会是根据起诉缘由(cause of action)发生后的 12 年内。

6.     如果案件涉及信托产业(trust property), 也有欺诈成分涉及的话(fraudulent breach of trust) ,根据22(1)条文,该案件将没有诉讼时效。

以上是我们今天的分享,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联系我们: https://wa.link/q3kmv5

Like & Follow 我们的Facebook Page第一时间获取更多的法律资讯。

您也可以在我们的网站学到其它领域的法律知识:https://www.yeolaw.my/

#YeoLawChambers #YLC #法律 #limitationperiod  #诉讼期限 #诉讼时效 #债务追讨 #JBlawfirm #Bandardatoonn

您或许有朋友向您借了钱却迟迟不换,或是有客户收了您送的货品或却没有缴清您的账单。如果您考虑着对他们采取法律行动来追讨债务,请在聘用律师之前务必了解下列事项。

第一步:事前准备

首先,您要确认欠债人的身份,无论欠债人是个人或公司,最好先在 JPN 或 SSM进行一轮资料搜查,用以确认他们的最新地址、财务状态等重要资料。

其次,请搜集所有相关证据,比如文件、电邮或信件来往等等。

最后,确认您依然处于追诉时效期限内。法律规定债主必须在6年内采取法律行动追讨债务,否则欠债人可申请撤销您的诉讼。

第二步:发出追讨信

在您委任律师之后,律师将首先发出追讨信(Letter of Demand),要求对方在某某期限之前还清某某数额的债务,否则将采取法律行动。

虽然追讨新并非法律上的强制要求,但却是一个相当实用的操作。有的债务人害怕被告上法庭而会选择还债,有的则会回信否认债务(进而让您提前知道对方不还债的原因,便于日后诉讼的准备)。

第三步:开始诉讼

要是对方在追讨信的期限内没有还清债务,您可以通过入禀诉状(Writ and Statement of Claims)来开始诉讼。所追讨的债务数额讲会决定入禀哪个法庭,具体如下:

债务数额 法庭
RM5,000.00 以下 地方法庭(小额诉讼程序)
RM100,000.00 以下 地方法庭
RM 1,000,000.00 以下 推事庭
RM1,000,000.00 以上 高庭

诉状被法庭盖章后,就需要递呈给欠债人(如今是被告)。在这之后,大致上会有三种可能性:

(a) 被告没有入禀抗辩(enter appearance)

法律规定所有被告必须在诉状递呈后的14天内入禀抗辩。一旦被告没有这么做,您可以拿到缺席判决(Judgment in Default of Appearance)。换句话说,因为被告没有入禀抗辩,所以法庭直接判你胜诉。这是最快的程序,一个月以内就能拿到法庭判决。

(b) 简速判决 (Summary Judgment)

一旦被告入禀抗辩,但是您手上的书面证据确凿且充分,则可以选择申请简速判决,要求法庭根据书面证据下判即可。如果法庭看过所有书面证据后认为您的案情证据确凿,则可以直接判您胜诉,无需通过冗长的审讯和证人质询。

(c) 审讯

被告入禀抗辩,而您的书面证据不够确凿或备受争议,则需要通过正式审讯和证人质询来让法庭定夺。审讯结束后,法庭才会下判,是最消耗时间的程序。

第四步:执行

在您胜诉且获得判决之后,您需要递呈给被告,要求他在某期限内还清债务,否则将执行判决。常见的执行程序包括破产程序(针对个人)、清盘程序(针对公司)、债权扣押令、查封令和欠债人传召等等。日后的文章会有更进一步的讨论。

马来西亚债务追讨的大致流程,请参考下图:

马来西亚追诉期

– – – – – – – – – – –

免责申明

本网站所发布的所有文章仅用于一般资讯通知,并于任何情况下皆不构成针对任何特定案件的法律意见。若您面对与本文章相关的法律难题,欢迎与我们联系以获得进一步的法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