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ganic growth定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內生增長(Endogenous growth)

目錄

  • 1 什麼是內生增長
  • 2 內生增長的理論概述
  • 3 內生增長理論的基本思想
  • 4 內生增長的投資應用
  • 5 相關條目

什麼是內生增長

內生增長是指完全通過公司現有資產和業務,而非通過兼併收購方式實現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增長。

內生增長的理論概述

內生增長理論是產生於20 世紀80 年代中期的一個西方巨集觀經濟理論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認為經濟能夠不依賴外力推動實現持續增長,內生的技術進步是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的決定因素。增長理論家主要在完全競爭假設下考察長期增長率的決定。內生增長模型又包含兩條具體的研究思路。第一條是羅默、盧卡斯等人用全經濟範圍的收益遞增、技術外部性解釋經濟增長的思路,代表性模型有羅默的知識溢出模型、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模型、巴羅模型等。第二條是用資本持續積累解釋經濟內生增長的思路,代表性模型是瓊斯—真野模型、雷貝洛模型等。完全競爭條件下內生增長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完全競爭假設條件過於嚴格,限制了模型的解釋力和適用性。二是完全競爭假設無法較好地描述技術商品的特性:非競爭性和部分排他性,並使一些內生增長模型產生邏輯上的不一致。

為了剋服上述內生增長模型存在的問題,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增長理論家開始在壟斷競爭假設下研究經濟增長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的內生增長模型。這些模型又可以根據經濟學者對技術進步的不同理解,分成三種類型:產品種類增加型內生增長模型、產品質量升級型內生增長模型、專業化加深型內生增長模型。這三類模型的提出,表明內生增長理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內生增長理論的基本思想

自亞當·斯密以來,整個經濟學界圍繞著驅動經濟增長的因素爭論了長達200多年,最終形成的比較一致的觀點是: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一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取決於下列三個要素(Tanzi and Zee, 1997, p.180):(1)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產性資源的積累;(2)在一國的技術知識既定的情況下,現在資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術進步。但是,60年代以來最流行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依據以勞動投入量和物質資本投入量為自變數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建立的增長模型,把技術進步等作為外生因素來解釋經濟增長,因此就得到了當要素收益出現遞減時長期經濟增長停止的結論。可是,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經濟學”即內生增長理論則認為,長期增長率是由內生因素解釋的,也就是說,在勞動投入過程中包含著因正規教育、培訓、在職學習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資本,在物質資本積累過程中包含著因研究與開發、發明、創新等活動而形成的技術進步,從而把技術進步等要素內生化,得到因技術進步的存在要素收益會遞增而長期增長率是正的結論。當然,許多經濟學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Schumperter, 1934;舒爾茲,1990;貝克爾,1989),但是,他們都是把它們看作是外生因素。

這樣,這兩種理論的政策含義出現了分歧:儘管財政經濟學家一直認為財政政策能夠影響經濟增長(因為財政政策與經濟增長間的內在聯繫表現在許多方面,諸如扭曲性稅收的負效應、累進稅對儲蓄傾向的不利影響以及增加稅收動用額外資源以提高公共投資水平等等),但是新古典增長論卻認為,長期經濟增長完全是由理論本身的外生因素決定的,因此無論採取什麼政策,長期增長都不變,或者說,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充其量只有短期效應,而不能影響長期增長;而內生增長論則認為,一國的長期增長是由一系列內生變數決定的,這些內生變數對政策(特別是財政政策)是敏感的,並受政策的影響。如果增長率是由內生因素決定的,那麼,問題就是經濟行為主體特別是政府如何能夠影響增長率的大小,因而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再次成為關註的焦點。

羅默模型、盧卡斯模型和格魯斯曼-赫普曼模型只是最著名的內生增長模型,還有很多其他模型側重不同的增長方面,諸如金和羅伯森(King and Robson, 1993, p. 445-466)的知識傳播內生增長模型、阿格赫恩和豪威特(Aghion and Howitt, 1992, p. 323-351)的模仿與創造性消化內生增長模型以及楊(Young, 1991, p. 369-405)國際貿易內生增長模型。所有這些模型表達出來的一個重要思想是:企業是經濟增長的最終推動力,特別是這些模型試圖說明企業如何積累知識,這種知識廣義地包括人力資本和技術變化(Rogers, 1997, p. 43)。這種知識積累表示為增加人力資本、生產新產品和提高產品質量。這些模型表明,知識和積累過程會出現外部性或知識外溢效應,需要政府政策的干預:各種政策旨在扶持研究與開發、革新、人力資本形成甚至關鍵性產業部門。

綜上所述,我們對內生增長理論所表達的經濟增長的原因作出如下簡單的非技術性陳述:第一,獲取新“知識”(包括革新、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積累等概念);第二,刺激新知識運用於生產(市場條件、產權、政治穩定以及巨集觀經濟穩定);第三,提供運用新知識的資源(人力、資本、進口品等等)。

內生增長理論突出了第一個方面,而第二個方面隱含在各種內生增長模型中,因為這些模型對企業面臨的市場條件、產權和經濟穩定性作了假定,同時,還強調了這兩個方面出現於企業層次上。最後一個方面按理說也穩含在內生增長模型中,因為,從數學上講,這些模型都建立了消費者模型,用來解釋(比如說)在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率是正的既定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者配置消費的動態最適化問題。

內生增長的投資應用

公司收入和利潤規模實現增長只有兩種模式,一是靠兼併收購其它資產業務的外延式增長,第二種方式,也是更為普遍的方式就是內生性增長。兼併收購的方式雖然可以讓公司規模短時間內就快速提升,但某種程度上,投資者更看中公司實現內生性增長,因為這通常代表著競爭力的提升,或進入商業周期的高峰,公司業績和股價的成長會更為持久。就內生增長方式本身而言,通常是因為產品旺銷、生產規模擴大、產品價格提升、成本降低等方式。對於大多數生產製造行業,投資者需要留意的是,即便判斷行業進入景氣高峰,但公司也不一定會出現內生性增長,還要考察公司的產能狀況,如果產能利用率已經很高,而且短時間內新產能還無法投產,公司的銷售和利潤同樣也無法實現可觀增長。

相關概念

有機增長(Organic Growth)是指公司依托現有資源和業務,通過提高產品質量、銷量與服務水平,拓展客戶以及擴大市場份額,推進創新與提高生產效率等途徑,而獲得的銷售收入及利潤的自然增長。

內生增長(endogenous growth)是指完全通過公司現有資產和業務,而非通過兼併收購方式實現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的增長。

相關條目

  • 內生增長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内生增长(Endogenous growth)

目录

  • 1 什么是内生增长
  • 2 内生增长的理论概述
  • 3 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 4 内生增长的投资应用
  • 5 相关条目

什么是内生增长

内生增长是指完全通过公司现有资产和业务,而非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长。

内生增长的理论概述

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一个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增长理论家主要在完全竞争假设下考察长期增长率的决定。内生增长模型又包含两条具体的研究思路。第一条是罗默、卢卡斯等人用全经济范围的收益递增、技术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的思路,代表性模型有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巴罗模型等。第二条是用资本持续积累解释经济内生增长的思路,代表性模型是琼斯—真野模型、雷贝洛模型等。完全竞争条件下内生增长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完全竞争假设条件过于严格,限制了模型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二是完全竞争假设无法较好地描述技术商品的特性: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并使一些内生增长模型产生逻辑上的不一致。

为了克服上述内生增长模型存在的问题,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增长理论家开始在垄断竞争假设下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这些模型又可以根据经济学者对技术进步的不同理解,分成三种类型:产品种类增加型内生增长模型、产品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专业化加深型内生增长模型。这三类模型的提出,表明内生增长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自亚当·斯密以来,整个经济学界围绕着驱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争论了长达200多年,最终形成的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下列三个要素(Tanzi and Zee, 1997, p.180):(1)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性资源的积累;(2)在一国的技术知识既定的情况下,现在资源存量的使用效率;(3)技术进步。但是,60年代以来最流行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依据以劳动投入量和物质资本投入量为自变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的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等作为外生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因此就得到了当要素收益出现递减时长期经济增长停止的结论。可是,90年代初期形成的“新经济学”即内生增长理论则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当然,许多经济学家早已看到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Schumperter, 1934;舒尔兹,1990;贝克尔,1989),但是,他们都是把它们看作是外生因素。

这样,这两种理论的政策含义出现了分歧:尽管财政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财政政策能够影响经济增长(因为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在许多方面,诸如扭曲性税收的负效应、累进税对储蓄倾向的不利影响以及增加税收动用额外资源以提高公共投资水平等等),但是新古典增长论却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完全是由理论本身的外生因素决定的,因此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长期增长都不变,或者说,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充其量只有短期效应,而不能影响长期增长;而内生增长论则认为,一国的长期增长是由一系列内生变量决定的,这些内生变量对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是敏感的,并受政策的影响。如果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决定的,那么,问题就是经济行为主体特别是政府如何能够影响增长率的大小,因而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和格鲁斯曼-赫普曼模型只是最著名的内生增长模型,还有很多其他模型侧重不同的增长方面,诸如金和罗伯森(King and Robson, 1993, p. 445-466)的知识传播内生增长模型、阿格赫恩和豪威特(Aghion and Howitt, 1992, p. 323-351)的模仿与创造性消化内生增长模型以及杨(Young, 1991, p. 369-405)国际贸易内生增长模型。所有这些模型表达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企业是经济增长的最终推动力,特别是这些模型试图说明企业如何积累知识,这种知识广义地包括人力资本和技术变化(Rogers, 1997, p. 43)。这种知识积累表示为增加人力资本、生产新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这些模型表明,知识和积累过程会出现外部性或知识外溢效应,需要政府政策的干预:各种政策旨在扶持研究与开发、革新、人力资本形成甚至关键性产业部门。

综上所述,我们对内生增长理论所表达的经济增长的原因作出如下简单的非技术性陈述:第一,获取新“知识”(包括革新、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等概念);第二,刺激新知识运用于生产(市场条件、产权、政治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稳定);第三,提供运用新知识的资源(人力、资本、进口品等等)。

内生增长理论突出了第一个方面,而第二个方面隐含在各种内生增长模型中,因为这些模型对企业面临的市场条件、产权和经济稳定性作了假定,同时,还强调了这两个方面出现于企业层次上。最后一个方面按理说也稳含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因为,从数学上讲,这些模型都建立了消费者模型,用来解释(比如说)在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正的既定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配置消费的动态最适化问题。

内生增长的投资应用

公司收入和利润规模实现增长只有两种模式,一是靠兼并收购其它资产业务的外延式增长,第二种方式,也是更为普遍的方式就是内生性增长。兼并收购的方式虽然可以让公司规模短时间内就快速提升,但某种程度上,投资者更看中公司实现内生性增长,因为这通常代表着竞争力的提升,或进入商业周期的高峰,公司业绩和股价的成长会更为持久。就内生增长方式本身而言,通常是因为产品旺销、生产规模扩大、产品价格提升、成本降低等方式。对于大多数生产制造行业,投资者需要留意的是,即便判断行业进入景气高峰,但公司也不一定会出现内生性增长,还要考察公司的产能状况,如果产能利用率已经很高,而且短时间内新产能还无法投产,公司的销售和利润同样也无法实现可观增长。

相关概念

有机增长(Organic Growth)是指公司依托现有资源和业务,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销量与服务水平,拓展客户以及扩大市场份额,推进创新与提高生产效率等途径,而获得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的自然增长。

内生增长(endogenous growth)是指完全通过公司现有资产和业务,而非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长。

相关条目

  • 内生增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