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 唯 不爭 故 天下 莫 能 與 之 爭

马云也说过类似的话,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其实是一个意思。

争的原因是欲望,老子说无欲则刚。有欲而为是有为。那什么是无为?无为并不是无作为。而是无欲而为。不夹杂个人欲望,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我去做了,我努力了,而且我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对结果没有任何期望。所有的结果我都能接受。这样,就是无执故无失。没有执着的渴望成功,所以你从来就不会失败。

你认为失败了,是因为你对结果有期望。比如你种了一颗枣树,肯定以果树成活,开花结果为成功。这就是执着,有执必有失,加入枣树没有成活,或者没有开花结果,那么就是失败了。

但是你放掉对结果的期望,我只是种了一棵树而已,并没有指望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等等任何期望,也就没有所谓的失败了。所以无执故无失,无为而无不为。

同样的道理,众人都在争一样东西,你不去争,从心里就没想过要争,那何谈争抢失败呢?因为不争,对于我已获得的东西,是既得的,别人从来就没有机会去抢,因为在别人眼里,我已经成功得到了。

因为你没有个人欲望,无欲而为,得到也不以为得,失去也不以为失。所以你从来就没有得到和失去,别人怎么能争的过你呢?在你眼里,就算他抢走了,你也不以为是自己争抢失败。

无执故无失,无欲故无败。

过去农村的红白酒席,菜量不怎么充足。顽童们比较馋,爱吃的菜一上桌,筷子林一伸一缩,就只剩空盘子窘在那里。

抢不过怎么办呢?

跟爷爷们坐一桌,爷爷们喜欢聊天。

跟叔伯们坐一桌,叔伯们只顾劝酒。

跟奶奶们坐一桌,奶奶们牙口不好。

跟老姨老姑坐一桌,老姨老姑不好意思敞开了吃。

跟大姐姐们坐一桌,大姐姐们比较淑女。

坐下慢慢吃,吃累了抹抹嘴,瞄一眼别桌的顽童们,看他们唆筷子,看他们勾着脖子等下一盘菜。

夫唯不抢,故顽童莫能与之抢。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这一章的关键点在于“不争”,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要想理解这个关键点,诸位就需要耐心听我讲三个小故事:

夫 唯 不爭 故 天下 莫 能 與 之 爭

一、管仲制楚

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很好,辅助齐桓公称霸中原。可楚国不听齐国的号令,于是有好几位大将军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国,以兵威震慑楚国称臣。但管仲却说:“齐楚交战,旗鼓相当,一则我们得把辛辛苦苦积蓄下来的粮草用光,再有齐楚两国万人的生灵将成为尸骨。”

一天,管仲派100多名商人到楚国去购鹿。当时的鹿是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才有。但人们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两枚铜币就可买一头。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楚国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加紧购鹿,起初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加价为五枚铜币一头。

后来管仲却把鹿价又提高到40枚铜币一头。于是楚人纷纷放下农具,做猎具奔往深山去捕鹿;连楚国官兵也停止训练,陆续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上山了。一年间,楚地大荒,铜币却堆积成山。

楚人欲用铜币去买粮食,却无处买。管仲已发出号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买卖粮食。这样一来,楚军人黄马瘦,大丧战斗力。管仲见时机已到,即集合八路诸侯之军,开往楚境。楚成王无可奈何,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据一方,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就制服了本来很强大的楚国。

夫 唯 不爭 故 天下 莫 能 與 之 爭

上兵伐谋,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武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因为自己也会遭受损伤。只有“曲”,也就是避开正面冲突,另寻其他途径,才有可能“全”:保全自己,同时顺利解决问题。(围魏救赵,道理类似)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洪水,鲧用“围堵障”的方法治水,历时九年仍不能成功,最后被放逐致死;禹用“疏顺导滞”的方法治水,最终平息了水患。

鲧的治水方法就是最下乘的方法,正面与洪水相抗,筑造堤坝围堵洪水,结果失败;禹的治水方法就是最上乘的方法,不正面与洪水相抗,而是疏导河道,更改流向,结果成功。

所以在我们看起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其实往往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比如觉得缺少仁义就提倡仁义,想要清心寡欲就强行压制欲望,想要治水就筑堤阻挡,看到目标就想径直前往。

这些直奔目标看似最为快捷的方法,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不说,还有可能会造成更加不好的结果。而曲折前行,看似绕远了,却往往能最快到达目标。飞机的航线为什么都不是直的,而是曲里拐弯?原因在于此。

道,“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它从来就不是特效药。所以运用它,就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走捷径心态。

夫 唯 不爭 故 天下 莫 能 與 之 爭

二、鹬蚌相争

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打算出兵攻打燕国。为了避免一场国破家亡的战乱,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求见赵惠文王,以游说赵与燕两相和好、共同抗秦。苏代对惠文王说:

“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且讲个故事给您听:一只河蚌好久没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阳,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河蚌只觉得浑身舒服极了,它懒洋洋地打起瞌睡来。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悄悄落在河蚌的身边,很快地用长长的尖嘴伸过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惊醒,迅速用力把蚌壳一合,将鹬的尖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河蚌说:“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干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强硬地说:“我看你能饿多长时间!我今天不松开你的嘴,明天也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在这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

两个小东西就这样对抗着,谁也不肯相让,真有要拼个同归于尽的架式。这时,一位渔人走过来,十分轻易地就捡了个便宜,把蚌和鹬都捉住,满心高兴地赶回家去。

苏代的故事刚一讲完,赵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着自己的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如果我们小国间自相残杀,让秦国从中得利,那我们跟这故事里刚愎自用的鹬和蚌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夫 唯 不爭 故 天下 莫 能 與 之 爭

“坐山观虎斗”,“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也是同样的道理。与人相争,就很容易被别人捡去了便宜,而要想捡到这种便宜,就最好不要随便与人相争。《孙子兵法》所谓“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定要十分慎重。

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正面强行对抗,就会两败俱伤,十分的不明智。因此老子讲“曲则全”,讲“善胜敌者不与”,正是要尽量避开正面相抗,而是留下余地,顺之以势,伐之以谋。

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又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善于用兵的人,他们领军作战的时候,总是会把自己考虑得很弱小:在阵势上好像不成队列一样;在力量上好像没有足够兵力一样;在策略上好像会失算打不中敌人一样;在器械上好像军士都没有兵器一样。就好像被逼上了绝路,所以从来不敢轻视敌人。

因此越是善于用兵的人,反而越是勇于不敢,勇于退让。不会主动去进攻,而总像是在被动防守。这就是“不争”,不争,故而善胜。就像太极拳讲的“舍己从人”,你要强力发挥,我便顺着你,再帮你多加一把力。而这多出来的一把力,就破坏了你自身的平衡,你便承受不住了。

夫 唯 不爭 故 天下 莫 能 與 之 爭

三、逆旅二妾

这个小故事出自于《庄子》:说是阳子到宋国去,住在一家旅店。旅店主人有两个小妾,其中一人美丽,一人丑陋;丑陋的受主人宠爱,美丽的却受到冷落。

阳子很不解,询问其中缘故。旅店主人回答说:“美丽的自以为美丽,我却不觉得他美;丑陋的自以为丑陋,我却不觉得她丑。”于是阳子有感而发:“弟子们记住,行善而不要自以为有善行,到哪里会不受到喜爱呢?”

故事虽然短小,但寓意不小。“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踮着脚后跟强行拔高自己,想要高出他人,结果反而站不稳。迈开大步跨着行走,想要快过别人,结果反而走不动。

这就是与人争高,与人争快,与人争聪明,与人争见识,与人争功劳,与人争地位的结果。想要人为拔高自己,结果反而把立足的根基都丢失了。所以有见识的人不自我显摆,自我显摆的人往往没有见识;有功绩的人不自我夸耀,自我夸耀的人往往没有功绩;真正高贵的人不自命高贵,自命高贵的人往往得不到敬重。

因此那些违背大道的人,他们这样“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行为其实都是多余,就好像没吃完被倒掉的饭,多长出来的赘瘤一样。做多余的事情,反而遭受失败的结果,完全是在画蛇添足,所以有道的人从来不做这些多余的事情。

所以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无为”为何有益,因为它不会去与坚强正面相抗,不会去强行为之,故而能驰骋天下之至坚,能出入各种没有缝隙的地方,也不会遭受失败。

无为,不争,实为道家之至宝也。

进群与超千位道友交流请点击 加入我们↓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老子的《道德经》,今天我们聊聊第22篇,争之无益。

夫 唯 不爭 故 天下 莫 能 與 之 爭

这一篇也是道家思想“为而不争”的名篇,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wā]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乍一听起来有点奇怪。大概意思是说,委曲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能够伸直,低下反而可以充盈,破旧才能立新,少取反而可以多得,贪多让人迷惑。在老子的道家思想里面,老子总是关注看似“柔弱”的一面,这和我们当今主流的拼搏进取的价值观感觉有点背道而驰,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庄子·人间世》这一篇里面,讲了几个寓言故事。

夫 唯 不爭 故 天下 莫 能 與 之 爭

第一个。庄子说,南伯子綦[qí]在商丘一带游玩,看到了一棵出奇的大树,上千辆驾着四马的大车,在树荫下面都可以乘凉。子綦就问:“这是什么树呢?这树一定有特异的材质吧!”,子綦仰头看这棵大树的树枝,弯弯扭扭的,并不可以用来做房屋的栋梁;低头看看大树的主干,到处都是裂开的口子,所以不可以用来做棺材;用舌头舔一舔树叶,口舌都会溃烂受伤;用鼻子闻一闻气味,人就像喝多了酒,三天三夜还醒不过来。子綦说:“正是因为这棵树没什么用处,所以,才长得这么高大。

第二个。庄子说,宋国有个地方叫荆氏,这里很适合楸树、柏树、桑树的生长。树干长到一两把粗,就被人砍去做猴子的木桩了;树干长到三、四围粗,就被当地名声显赫的人家,砍去做建屋的大梁了;树干长到七、八围粗,就被达官贵人和富商们砍去做棺材了。这些树木始终不能终享天年,而是半道上就被砍伐了,正是因为它们的材质好,带来的祸患。

第三个故事是,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奇丑无比,是一个畸形的人,他的下巴都低到肚脐下面了,双肩高于了头顶,五官也是面目全非。但是他靠给人缝洗衣物,就足够勉强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当国君征兵时,支离疏可以大摇大摆地,在征兵的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还可以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的时候,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

夫 唯 不爭 故 天下 莫 能 與 之 爭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只是庄子用寓言故事的方式讲了这个道理。

我们认为的“曲、洼、敝、少、多”,都是从人的价值上判断的,而不是从自然万物上判断的。看起来高大的树木,因为对人没有什么用,所以能活得久;看起来矮小的树木,因为对人有用,所以活不久。看起来残疾的人,但可以因祸得福,免除很多灾难,颐享天年。

前面我们讲过,道家思想是生存之道,而且道家思想的价值判断,是从大自然角度来讲的,不是以人的角度来理解的,这是这一篇的第一个内涵。

夫 唯 不爭 故 天下 莫 能 與 之 爭

这一篇的后面,老子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jīn],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大概意思是说,不只是看到自己,反而能看得更明白;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彰显自己;不自己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久。这都是不和人争,反而能显现自己的结果。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这样反而成全了他的伟大。

在道家思想里面,“与人为争”其实是一种“有为”的表现,和道家思想的“无为“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为而不争”才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为而不争,这其实挺违背我们的常识的,在现代社会,竞争当然有好的一面,能推动商业的繁荣和进步。但道家思想的“为而不争”,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注重过程,而不要过度关注结果。“为”就是做事,做事的过程;而“争”的是结果,佛学思想说: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始终关注自身,而不是结果。自己我们可以控制,但结果其实很难掌控,这个其实比较好理解,所以这里的“不争”,并不是放弃竞争,而是始终关注提升自己,自我修炼,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其实只有过去的自己。所以老子说: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就像马云说的:发令枪一响,你是没时间看你的对手是怎样跑的,只有明天是我们的竞争对手。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后面会继续分享更多有趣的中国哲学思想,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夫 唯 不爭 故 天下 莫 能 與 之 爭

暗黑界资讯:河北彩花!

方黍乱弹

2022-09-29 16:16:44

夫 唯 不爭 故 天下 莫 能 與 之 爭

中国公布首批进入中国空间站的18个国家

机械公民

2022-09-29 12:37:59

夫 唯 不爭 故 天下 莫 能 與 之 爭

蒋介石为什么不发动“人民战争”?

史说新史

2022-09-28 00:09:04

夫 唯 不爭 故 天下 莫 能 與 之 爭

我在巴拉圭有两个老婆,两人关系不一般,痛并快乐着!

七度光Arie

2022-09-28 16: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