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方 為 大 用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人请他的瞎子朋友吃饭,吃到很晚。

瞎子要回去的时候,朋友为他点亮了一盏灯,瞎子很生气地说:“我又看不见,你这不是在侮辱我吗?!”

朋友说:“因为我怕别人在黑暗中撞到你呀!”

一则简单的故事,道出了我们的生活中常犯的错误:

人们总喜欢把个人思想局限在惯有的认知中,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或者站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去思考问题。

然而,现实中,很多事物都不只是事物表面所呈现给我们的样子,很多事情也并不是我们亲眼所见的那样。

如果一味地用固有的思维和角度去看待,会错失很多良机。

常换位思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才是人生的一大智慧。

1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魏王送给惠子大葫芦的种子,惠子种下后,不久种子长成了容量为一百升的大葫芦,但是大葫芦用来盛水不够坚硬,用来作瓢没有水缸能容得下,惠子以为没有什么用,便丢弃了。

庄子对惠子说:“你只是不知道怎么用而已,宋国有人世代以漂洗为业,制作专治龟裂的药物。”

但是这个宋人认为这药物用处不大,便把药方高价卖给了一个客人,客人拿了药方说服吴王攻打越国,可以让士兵不受皮肉之苦,后来吴国战胜,该人得以封侯。

这个人懂得事物的大用,而你有一百升的大葫芦,为何不拿出来制作成小舟浮游于江湖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只看到了事物表面的作用,潜意识认定它们就只具备那些用途,或只值得几块金子,很少能看到它们更深层次的价值。

这跟我们的思维模式有关。

很多人习惯了做对自己“有用”的事,或者看惯了一个事物原本的用途,存在“短视”、“功利”的心理。

一旦这样的思维模式定型后,我们很难跳出去,去做一些“无用”之事,或尝试另一种方法。

然而,世上大部分的“有用”,都藏在“无用”之中。

無用之用,方 為 大 用

或许很多人会说:“旅游有什么用?只不过是放松心情娱乐一下而已。”

但是法国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每到暑假,必定会休假。他们认为,他们的创造力跟夏天的休假紧密相连。

法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国家之一。

或许也有很多人认为:我看了几年的书都没见得有什么成就,

读书还有什么用?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读书或许暂时还不能让我们成为在财富上或名利上很有成就的人。

然而,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能领悟到古人的智慧,

能体验到手无法触摸的奇特珍宝,能感受到脚无法到达的布达拉宫的神奇,这或许就是读书带来的“有用”之处吧。

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放下功、名、利、禄,看的更开,放得更远,“无用”方可成为有用。

2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叫丽姬的女人,貌美如花,晋国征伐丽戎时俘获了她。

丽姬因被俘获而深痛欲绝,整天以泪洗面。

后来丽姬进了晋国王宫,晋王并没有羞辱她,而是对她宠爱有加,丽姬这才悔当初不该哭泣。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某些迫不得已的原因失去一些宝贵的东西,但是只要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不畏惧,不退缩,时间会将所有我们失去的,以另一种方式返还给我们。

人生,是一个在不断失去中又重新获得的过程,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人生,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轨迹。

上天关上了我们的一扇门,是在告诫我们:人生不可能一直拥有。

上天又以另一种方式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是在鼓励我们:有时候也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获得人生的真谛。

这也正是庄子所追寻的:从枯木死灰中重获自由。

逍遥游并不是一般意义的自由,而是对人生的另一种解释,一种重新获得的自由。

無用之用,方 為 大 用

3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庄子说: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

真正追求大道、大辩、大仁、大廉、大勇的人,是不会轻易透露自己的愿望和才华的,他们会默默无闻,将才智和锋芒“归隐”。

庄子“逍遥”、自在,虚怀若谷,却永不露锋芒。他放弃官场生活,不做“官场上的精英”,却独喜自然山水。

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一生穷困潦倒,超越困苦却乐在其中;他笑“世人皆醉,唯我独醒”。

他不愿去“红海”与人拥挤,把目光放在“蓝海”上,甩开越活越滥的泥潭,向灵智的高境界进军,活出独属于自己的大智慧,这种智慧隐而不露,深而不薄。

在世人看来,放弃官场闪耀的舞台,却在林海中遨游,这是怎样的一种笨拙!

然而,这却是一种真正的大智慧,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真正的聪明,是看得穿,想得远;是与世无争,与天地为友;是表面“糊涂”,风平浪静,实则眼界和胸怀宽广,却永不露锋芒的节操。

庄子教我们,人不能有太多的机巧和名利,笨拙一点,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乐趣。笨一点,就透明一点;透明一点,就开心一点。

何乐而不为?苏轼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和问题,我们看到的样子往往不同。

学会看透本质,看清本源,便能在人生的泥潭中收获更多的智宝,在碧海蓝天中看到更多的青云。

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收获独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引 言

庄子《人世间》里讲了一个故事:石木匠带徒弟们去齐国,路过曲辕时看见一棵硕大的栎树,其树阴就可以卧牛数千头。徒弟们蜂拥过去观看,但石木匠却头也不回地走了。

徒弟们气喘吁吁追上来说:“师父,自从我拿斧头以来,就没见过如此大树,你怎么看都不看一眼。”石木匠说:“用这棵树做的船会沉,做的家具会腐,做的棺材会烂……毫无用处,看它干嘛。”

这晚,大栎树给石木匠投梦说:“你说的那些有用的树,都因为有用而被砍伐了。而我之所以能存活万年,恰恰正是因为我的无用。”庄子想借此寓言说明一理——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变化的。他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有 用 ”之 用

功利主义的人生就像一把没有刀鞘的的刀子,锋利但是不好看。如果生活这盘菜,用这样的刀来一刀切,便是一种让人难以释怀的悲哀。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明星带儿子去法国旅游,恰好赶上当地正举办读书活动。“两周内,谁读书最多,将收获一份大礼。”明星和其他家长一样,给孩子报了名。其儿子特别努力,一周读了五本,而其他孩子最多的才读了两本。看着领先的成绩,明星很开心:“争取创纪录给老爸争光。”但这时,读书节工作人员来了,带着要给第一名的礼物,对明星说:“希望你们放弃这次比赛,礼物可以先给你。”

明星很惊讶:“为什么让我的孩子退出?”工作人员说:“因为你的孩子只想争第一,为读书而读书,而没去体会读书的乐趣。读书不是比赛,没有功利性,他这样疯狂地读,要是得了第一,会给其他孩子作出不好的榜样。他退出了,别的孩子就没了忧虑感,才会用心去感受读书的快乐。”听完这番话后,明星很惭愧:“对不起,我们太功利了。”礼物也没要,他就让儿子退出了比赛。

“我想学哲学。”“这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我就是喜欢画画。”“画画有什么用,能卖钱吗?”“妈妈,我想出去旅行。”“旅行有什么用?能赚到钱吗?”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我们都在和“有没有用”这个词打交道。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被父母、爱人、上司以及我们自己,习惯性地划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类。

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上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是没用的。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是没用的。我们以“钱权名”为标准,如果不能“最直接地应用”,如果“短期内无法出成果”,如果没有“眼下能看见的利益”,那我们就不要去碰这些“无用”的东西。有用则宠之,无用则弃之。实用主义,已深深长进我们骨髓里。

名嘴蔡康永说台湾爸妈最爱问一个问题:这有什么用?“我会弹巴赫了。”“这有什么用?”“我在想太阳为什么会燃烧。”“这有什么用?”“我会辨认熊的脚印了。”“这有什么用?”

后来,蔡康永成为名嘴后,在博客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的成长,让我相信: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大都没有什么用:爱情,正义,自由,尊严,知识,文明,这些一再在灰黯时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对很多人来讲‘没有用’,我却坚持相信,这些才都是人生的珍宝,才经得起反复的追求。”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

知乎上有一个很好玩的问题: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背唐诗不能致富、不能赚钱、不能出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背唐诗?

但知友“mupeng”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慢慢地,我长大了。春天,看到盛开的桃花,就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便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便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匆匆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便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约会时,知道了什么是‘月上柳梢头’,灯会时,知道了什么是‘一夜鱼龙舞’。愁了时,就想起‘伫倚危楼风细细’,乐了时,就想起‘春风得意马蹄疾’。小时候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词语来形容。

”小时候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体验,往往决定了我们一辈子的心胸和视野。梁文道先生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任何物,作为一种独立自在的存在,其存在价值、具体的使用价值、功能与用途则是多方面的。当人们 着眼于某物的某种具体用途时,此物的其他用途、其他使用价值是被忽视以至于完全掩盖了;当某一 物被当作某一具体物使用或利用时,此物的其他用途、其他使用价值则无法得到体现,甚至完全遭到 了破坏。

人们为了象牙而猎杀大象,为了虎皮而猎杀老虎,为了 鹿角而屠杀野鹿;象牙、虎皮、鹿角因可以为人所“用”,大象、老虎、野鹿就遭到人类的屠杀,这 是大象、老虎、野鹿的悲惨,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哀。人类囿于实际功利的需要,只注重于物的具体有 用性,只留意于“有用之用”,此不仅具有局限性,亦具有非常大的破坏性。

“无用”之用

人从实用功利的立场观物,物于人而言,有“有用”与“无用”之别。事实上,有用、无用是相对的。

比如江河湖海边上的那些湿地,既不能种庄稼,又不能养鱼虾,好像是无用的,但它被誉为“地球之肾”,因为它具有很强的降解污染的功能。它又为水禽提供了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的场所,保护了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它还有固化陆地生物圈碳素的功能。所以,不能直接为人类提供产品的湿地,却是保护地球生态的功臣,这正是“无用之用”。又如音乐、美术、体育、研究性学习等科目,因为不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无用”的,但这些科目对于人的素质养成是必不可少的。

惠子有一“瓠落无所容”的大葫芦,忧其无用,庄子则告之曰:“今子有五石之瓢,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不是为了捕鱼,不是 为了津渡,不是为了游泳,不是为了健身。浮乎江湖只是一种自为的活动,一种生命体的自由的呈 现。将无实际效用的大瓤当作大樽而浮乎江湖,“逍遥于天地 之间”,这就是“无用之用”。

针对无用的大樗,庄子告知惠子曰:正因为大树无实用价值,才能“不夭斤斧”,才能成其如此之大;因其无实用价值, 人们才可以不以实用和功利的态度对待它,才可以无为地彷徨乎其侧,“逍遥乎寝 卧其下”。

惠子总是以功利的态度来对待和看待一切,庄子谓其“犹有蓬之心”。“蓬之心”亦即心中长草 而不灵便,而世俗之气太重。因为惠子世俗气 味太重,他只能看到“有用之用”,而无法感受到“无用之用”,庄子对于惠子的开示,对于“无用之用”的推崇,正是要人突破“有用之用”以达到 “无用之用”,从而感受生命的自由与乐趣。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任何物与人一样,是自在而自足的,是平等的;人可以利用外物,但人不要以为利用外物为理所当然;不要以为只有利用某物,才 使某物真正成为某物。因为任何物都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的。

庄子外篇中的《马蹄》篇说道:马,食草饮水,嘶鸣疯跑,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蹄,此马之真性也。伯乐出现,说我善治马,然后烧之剔之、烙之刻之、饥之渴之、弛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后有鞭策之威,这样的马其实已经死了大半了。

马就是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吃草、饮 水、奔驰。马不是因为成为人的工具才成其为马,一匹马成为千里马是人的幸运,却不是马的幸运

而且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大,必然 会对外物造成伤害。不 仅如此,人囿于有限的实用性,在残害外物的同时也伤害到人类自己。

世间万事万物本来是共生共荣相映成趣的,人以实际功用的眼 光,根本无法领略世界万物的美。正像宋代画家郭熙所言:“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 髙,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所以,要突破以“有用”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作法。不仅知晓物的“有用之用”, 明了物的“无用之用”,更进而要以纯然“无用”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和对待身外的一切事物。

無用之用,方 為 大 用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鱼之乐”的前提是人之乐,人之乐的前提是人心乐,人心乐的前提是心空灵,心空灵的前提是不以利害之心来对待和看待世间万物保持心境的空静虚灵,是“至人”的根本。至人不知利害、不计利害,故能游离于事物之外,保守内心的空灵。

“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都是从“用”的立场看待物,抛开 “用”的立场而言,“无用之用”也是有局限的。我们不仅要突破“有用之用”的藩蓠,以达到对于“无用之用”的知会与把握,更要人突破“用”的藩蓠,而代之以“无用之大用”的眼光,是人对待外物的最高境界。

唐人成玄英借庄子《逍遥游》的最后一段,即那棵因无所用而没有困苦、可以逍遥乎寝卧其下的大树,发挥出对无用思想的概述,非常精彩。

“不材之木,广漠高远,无用于事,无碍于人,自得其宜,枝叶茂盛,婆娑荫映,蔽日来风,故行旅遇之,徘徊憩息,徙倚顾步,寝卧其下,纯出自然,”恰如庄子之言论,无为虚淡,可以逍遥适性,荫庇苍生,疗愈世道人心。是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