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都要到學習單

新書特推薦

「一個都不能少!」──讀繪本《每一個都要到》

每一個都要到學習單

小琪好愛她的學校,但唯一讓她煩惱的是無法參加旅行,和同學一起留下回憶。這一次,喵喵老師有好主意!全班同學決定一起來想辦法......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出版的《每一個都要到》,是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關懷繪本的指定讀物之一,本次新書推薦由任教於教育現場的黃雅芳老師,帶大家一起來看這群孩子們的故事!

文/黃雅芳(雲林縣立興南國民小學教導主任)

當《每一個都要到》這本書名映入眼簾時,腦海中立刻連結到的,竟是多年前看過的一部電影,叫作《一個都不能少》;這部由中國知名導演張藝謀拍攝的電影,敘述著一位臨時被找來當代課老師的十三歲少女,為了遵守對原導師的承諾,決心要守護班上每一個學生,結果班上的一個孩子因為想改善家計而輟學,這個重信諾的小小代課老師,竟然千里迢迢的從偏遠鄉下跋涉到城裡,只為把這個孩子找回班上,這份對學生的極度珍惜與關愛,在王文華老師這部作品中,以另一種溫馨而純真的方式再度呈現,讓人感受到師生情誼的溫暖與美好!

書中以行動不便而需以輪椅代步的「小琪」為主角,因為行動不便的緣故,導致被迫缺席學校裡最受孩子們期待的秋季旅行的故事;喵喵老師看到了小琪堅強的面具底下,所隱藏想和全班一起參與秋季旅行的渴望,於是,喵喵老師向學校爭取讓小琪參加秋季旅行,並號召全班一起集思廣益:如何讓行動不便的小琪,也可以跟大家一樣開心出遊!在大家的努力下,出遊地點決定了、無障礙巴士找到了,一趟屬於喵喵老師班上二十位小朋友的秋季旅行,就在喵喵老師「每一個都要到」的堅持下圓滿成行,並拍下充滿紀念性的大合照!

作者王文華老師以簡約流暢的文筆,搭配淺顯易懂的措辭敘述,寫出這部看似簡單實則富含愛與哲理的溫馨小品故事。故事開頭並不挑明說出小琪無法參與秋季旅行的主因,而是從小琪很愛她的學校為作為開端,敘述學校讓小琪為之傾心的種種理由,「只有一件事讓他受不了」,一個急轉直下帶出小琪在學校唯一的遺憾──無法跟班上的同學一起參加秋季旅行。

第二頁的內容搭配著小琪坐著輪椅莉在孤島上的插畫,才間接點出小琪身障的情況,在爸爸和媽媽的分頭忙碌下,小琪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勾選「不參加」,說明了小琪的渴望與遺憾。文華老師看似平實的敘述,卻將身障人士鮮為人知的隔閡處境巧妙的表達出來:「坐著輪椅雖然也很酷……,但有些時候、有些地方…她就是去不了。」

這時,改變小琪處境的喵喵老師出現了,文華老師不著痕跡的讓喵喵老師班上的每一個孩子粉墨登場:「他們有的長得高……,或者戴眼鏡、戴助聽器。」從敘述中我們可以發現,文華老師試圖將小琪的「不一樣」,視同個人外觀上、體能上或者是才藝上的差異,對喵喵老師而言,小琪的不方便並非是一種缺陷,而單純只釋是她和別人的「不同」,這樣的說法意謂著,在文華老師塑造之下的喵喵老師,看到的是每個孩子的「獨特」而非缺陷,也因此更堅定喵喵老師「每一個都要到」的信念。

而如何解決小琪參與旅行的種種困難呢?文華老師讓班上的每一個孩子都化身為問題解決者,共同克服小琪的旅行挑戰,這也正是許多特殊學生在團體中所需要的一種被接納的團體感,那種同一陣線的聯盟精神,是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勇氣來源!

筆者在小學教育現場服務十餘年,曾在低年級擔任導師時,隔壁班上就有一個和小琪一樣需要以輪椅代步的孩子;那孩子長得清秀可愛,反應機靈、口齒伶俐,笑容十分燦爛,每次經過他們教室時,中氣十足的問候聲精神抖擻,是個甜蜜而體貼的孩子,但我永遠不能忘記,下課時,他偶爾望向同學們奔向操場的活躍身影,那淡淡的一瞥,總含著些許無奈與惆悵,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活動力愈發驚人,行動不方便的孩子課堂外能參與的團體活動,也可能相對減少,此時若沒有像喵喵老師這樣的體貼的心意與細膩的巧思,協助行動不便的孩子提高參與團體活動的機率,那故事中永遠勾選「不參加」的小琪,恐怕就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每一個行動不便學生的縮影……

《每一個都要到》這個故事,透過一個班級的協力合作,挑戰了一次原先學校視為「不可能的任務」,讓小琪真的跟大家一起走出校園、探索世界,打開不一樣的視野,而對於班上其他行動自如的孩子而言,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體驗與學習?故事中看似是大家幫助了小琪,其實在助人的過程裡,所有的孩子也從中學到了互助友愛、同理體諒的精神,喵喵老師更是全班的楷模表率,以身教示範助人同理的歷程,這對於身為家長或教學者得我們,不啻是一本最佳教材!

故事最美的地方,在於能將作者包裝於故事之內的信念透過文字傳遞到讀者心中,播下希望的種子,《每一個都要到》正是這樣一部充滿正向能量的可愛故事!期待閱讀本書的大朋友小朋友,都能透過文華老師的故事,汲取溫暖的力量,開啟助人的潛力、打造「有愛無礙」的生活環境,讓每一個生活中我們可能遇到的「小琪」都能展露笑顏,和我們共同體驗生活的點點滴滴!

△《每一個都要到》完整版(影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立即訂購│
國家書店→《每一個都要到》(繪本)
五南書店→《每一個都要到》(繪本)

相關書籍

每一個都要到學習單

a

  • 撰稿人簡介
  • 相關文章

推薦序
一場閱讀盛宴--愛書創作者的導讀智慧∕蘇蘭
語文教育工作者、專欄作家

連玫伶校長都說:「學習單在閱讀活動裡其實是很小的『伎倆』!」有趣的是,很多數的老師喜歡用學習單,但也有更多數的學生討厭學習單。問題在哪裡?

1.老師設計的學習單不夠多元,反而像「小張的考卷」,學生必須寫個不停。

2.老師使用學習單的態度過於草率,以為學習單填好、改好,就等於閱讀完成。

針對上面兩個問題,這本書做了一些回應與處理:

1.習單要能「促進學習」,因此在設計上要掌握「閱讀目標」,層次上要能「促進理解」,方式上要「多元活潑」。

2.學習單不宜單獨使用,因此在每一份學習單後,都有設計的理念與導讀的方式,提醒老師正確的使用之道。

您我共同的疑惑,有了這番釋疑的放心開場,我們就可安心的盡情享受作者為我們張羅的這場閱讀盛宴:用精挑細選的營養食材──「風格多樣、一時之選的童話、詩歌、散文、繪本、少年小說五類作品」;佐以各類適合的美味調味料──「抓住不同類型文章的不同特色」;秀出作者五顆星大廚的烹飪技術──「提供有見地的解讀、有方法的剖析、有成效的深度閱讀路徑」;最後端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全書讓人驚豔一名愛書的創作者,處處展現有實務經驗的導讀智慧。

在童話的天空:提供讀者無垠的想像空間;天馬行空的創意居間流動、價值觀也建築成立。

在小說的部分:學習人物的刻畫、掌握獲得的知識與資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詩歌的世界:經歷「觀察→體驗→想像→斟酌修辭」的體驗學習歷程;兒歌有趣的猜謎,允許有標準答案之外、更多的思考揣測......

在散文的篇章:舉詩人向陽的《記得茶香滿山野》點化「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五官描寫事物的軌跡;以〈草地之歌〉說明作者桂文亞如何取材、建立主題、將文章「結構化」的過程;玫伶自作的《我家開戲院》為古典三幕劇「鳳頭」、「豬肚」、「豹尾」範本;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朱自清〈背影〉帶出採訪實務學習。

在繪本的段落:以朱里安諾繪圖的《一片披薩一塊錢》為例,提醒用色的表現;以《十二生肖的故事》為例,找出文字沒說的地方;以《挖土機年年作響》為例,比較圖與圖之間;用《讓路給小鴨子》「發聲」,欣賞書裡的聲音;《蝴蝶與大雁》則呈現動人的一幕。

要說服讀者,介紹有趣的閱讀方式固然重要,所推薦能引以為例的書更重要;而童話、  詩歌、散文、繪本、少年小說五篇後貼心附上的本節小叮嚀,親子共讀或師生同步學習時最受用,像「要建議的是,不管設計怎樣的學習單,都不要忘了先吟誦,因為詩歌光用看的,大概只能體會五成的美;反覆吟詠之間,常常能幫助我們進入詩歌的世界。」便是朗讀與朗誦教學出身的我,深有共鳴的提醒。
再進一步說,不只是詩歌,所有好文章一定都能琅琅上口。不信玫伶的文字,您讀讀看......

推薦序
閱讀教學,又添良方∕廖文斌
台北市國小推動兒童深耕閱讀計畫總召集、新湖國小校長
 

「閱讀是新一代知識革命」,它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一個喜好閱讀的孩子通常具有邏輯清晰、思慮順暢的特性,較能有系統的思考,是以無論兩岸三地,甚且連新加坡,都相當重視學童閱讀能力之培養。

台北市政府前教育局長吳清基博士曾表示:「教育做得好,閱讀不可少。推動終身學習,應從小養成閱讀習慣。」因此自92年起推動國小深耕閱讀,至今已邁入第二個四年計畫。本人承命擔任深耕閱讀推動工作的總召集,和工作小組的成員積極推廣,一方面希望透過市長親自導讀提倡、各項競賽、推廣、觀摩等活動,蔚為風氣;一方面也希望透過研究發展,尋求有效的閱讀推動及教學策略。其中,研究發展組就以林玫伶校長為召集,最近兩年她完成了《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深耕閱讀成果彙編(民92-95)》,把台北市第一個四年計畫推動閱讀的運作軌跡有系統的做了整理,對於檢討過去、策勵未來,具有重要的價值;此外,林校長也主持完成台北市中高年級學童「閱讀興趣不足及閱讀偏食情形研究」,對於閱讀教學現場的了解有一定的掌握,也對未來推動方向提出具體的建議。可以說,林校長在深耕閱讀的領域煞費苦心,投入甚多,也成為各方請益的對象及重要的閱讀推手。

回到學校推動閱讀的現場。

常常為老師大量運用的,莫過於閱讀教學時所仰仗的學習單:好的學習單能導引學生,提供可依循的思路,和文本閱讀發揮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然而,設計不良的學習單,卻常迫使學生流於抄寫、停留在低層次的填白,或是抓不到重點。更嚴重的是老師對學習單的誤用,以為學習單完成,閱讀也跟著完成。學習單的「設計不良」和「運用不當」,造成大多數學童即使喜愛閱讀,但只要談到學習單就眉頭深鎖,本是愛之卻足以害之,居於第一線的老師必須引以為鑑,並儘快謀求解決之道。

林校長顯然看到了師生這樣的困擾,根據她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研究背景,著手出版《假如要有學習單:學習單設計的原則與實例》,整本書共分五大篇,分別是「適合繪本的學習單」、「適合詩歌的學習單」、「適合童話的學習單」、「適合散文的學習單」和「適合少年小說的學習單」。其編次以文學類別區分,其撰寫和閱讀目標緊扣,而其用意似乎在談學習單,卻透過導引、舉例、觀察、體會、想一想……等方式「學習」,遠遠超過學習單的扁平設計,直指學習單的使用方法絕不只是「寫完」而已!

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了,能激發學童擴大閱讀的向度、能幫助學生讀出文章的深度與美感,這樣的學習單才能真正「幫助學習」。值此出版之際,對林校長為深耕閱讀之用心,深致敬意;更為閱讀教學增添良方,深表慶幸,特為之序。

自序
學習單之為數,小數也......
◎林玫伶

推動閱讀不一定非得學習單!

不要懷疑,你沒有看錯。雖然這是一本以「學習單」為「賣點」的書,我還是要強調:「推動閱讀不一定非得學習單!」

我曾經在2007年主持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台北市中高年級各班閱讀困難學生之所以對閱讀興趣缺缺,有高達72.65%的比例是因為「不喜歡閱讀伴隨而來的紙筆作業,包括心得報告、學習單等」!

這個發現提醒所有的閱讀推動者要正視「學習單」的問題,包括學習單的設計、使用方式、頻率與時機。

究竟學習單是什麼時候「登堂入室」的呢?依我的印象,大約是1998年教育部推動「小班教學精神」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從那時候起,學習單有如雨後春筍般的在校園大量出現。數量多到當時有人在報上為文戲稱,如果在西門町撿到一張紙,那麼它「八成是學習單!」

我想,學習單一定有足夠的魅力,才能讓老師那麼喜歡使用。如果要列出學習單的好處,我可以找出十點:(1)幫助學生有結構的學習;(2)提示學習的方向與重點;(3)幫助學生兜攏注意力;(4)為了完成學習單,學生較投入學習活動;(5)每個學生的學習都均等;(6)落實形成性評量;(7)產出作業易於評量;(8)方便作為學習檔案;(9)方便家長了解孩子平時學習狀況;(10)某種情況下可代替教案。
學習單好處這麼多,難怪老師樂此不疲,一張又一張如雪片般的出爐。

然而,教學現場卻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容我也列出10點:

(1)有的學習單只不過是縮小版的考卷。

(2)設計的層次停留在低階的「標準答案題」。

(3)制式化的學習單,學生看了就膩。

(4)每張學習單都要寫字,學生看了就煩。

(5)只要求學生完成學習單,沒有導讀,遑論討論。

(6)忽略學習單以外的學習。

(7)老師不讀文本,過度仰賴別人設計的學習單,自己也缺乏感動。

(8)學生不讀文本,片段的從書中找出答案,把學習單完成,交差了事。

(9)一書一單,倒盡孩子閱讀的胃口。

(10)陷於「學習單越多,老師越認真,學生成績越好」的迷思。

學習單老師愛用常用,但副作用也不少,這本書就在這樣的考慮下誕生了。

書裡共舉了43本書的例子,示範了44份學習單,由於每種文類都有其獨特的閱讀功能,因此本書以「繪本」、「童話」、「詩歌」、「散文」、「少年小說」區分章節(當然,有些設計原則也可以通用,但我認為該文類的基本特質應優先加以掌握)。

每一份學習單的設計都扣住閱讀教學的目標,切入角度力求多元活潑,形式上包括著色、繪圖、連連看、迷宮、摘要、調查、訪問、角色扮演、模擬、對照、內外部比較、觀察、朗讀、仿作、編導、吟唱、猜謎、問答、查資料、結構表、心智圖......等,除了考慮讀者的身心發展外,也避免流於紙筆抄寫,試圖結合閱讀策略,讓學習單變得更可愛,能真正扮演「促進學習」的功能。

學習單更非憑空出現,每一份學習單都會說明紙本的導讀重點、設計緣由、運用方式,我認為這比學習單本身更重要。學習單是「扁平的」,配合體驗、互動、討論,才能將閱讀教學「立體化」;反之,如果老師只是發下書和學習單,要求學生看完書、完成學習單,不但窄化閱讀學習,扼殺閱讀興趣,更間接促使學生發展出一套「應付策略」,實在得不償失(大多時候,我認為書和學習單不要同時發給孩子,才不會限制孩子的思考)。

此外,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設計時也有所考慮。每份學習單上頭有動物標示:青蛙代表適合低年級;魚代表適合中年級;海豚代表適合高年級。

有人形容學習單是「必要之惡」,我倒不這樣認為。第一,它並不必要;第二,就算使用它也不惡。我個人是「學習單的愛用者」,但我也敬佩不使用、或少使用學習單的人。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孟子?告子》篇上的一句話:「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也許,我可以剽竊這段話為此書下一個注解:「學習單之為數,小數也;不用心設計,則不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