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證是發票嗎?

我們是收人家不要的木材做成炭,這是一個循環,是好事情。

生活在都市叢林裡,人與林木的關係,還可以多親密?在台中西區中興一巷裡的綠光計劃文創街區,有一場企圖改變人類生活的材料實驗,正在進行。

陽光照映在室內的炭作灰牆上,榻榻米的藺草香瀰漫在空氣中,由老屋改造的「綠光小炭屋」在2022年夏季開幕。

「在這五坪大空間中,蘊藏著近六百公斤的各式天然生物炭。」盛發生物科技創辦人陳偉誠表示,不論外面是日曬蒸溽、還是連日大雨,即使戶外濕度飆升至95%,小炭屋的濕度永遠保持在舒適宜人的50%到60%之間。

這是全台第一個由老屋改造的生物炭實驗場域,舉凡炭磚、炭盆栽、炭塗料、炭榻榻米……,甚至牆上的藝術品,都是由木炭與竹炭構築而成。1991年,政府宣布禁伐天然林,在台灣林業與周邊產業委靡30年後的今天,木炭之子陳偉誠集結台灣30家廠商與職人組成跨域生態系,提出零廢棄的林業生活解決方案,要讓台灣林木以循環經濟之姿,回到我們的生活當中。

台灣每年的廢棄果樹、校園樹木、行道樹、公園修枝而來的林業廢材,初估一年超過一千廠就在橋下。我23歲大學剛畢業,常常一個萬公噸,多數私有林的廢料不是回收進焚化爐,就是私下焚燒,被當作廢棄物處理。

這當中的轉換關鍵,就是「生物炭」(Biochar),一種在台灣發展不過十餘年的新材料,指生質原料(落葉、木材、農廢等)經高溫熱裂解(Pyrolysis)後的固體產物,像是木炭、竹炭、稻殼炭等都是,其多孔性與高「比表面積」(指一個固體在單位質量內所擁有的總表面積)的特性,開啟橫跨民生清潔用品、綠建材、藝術等產業的「生物炭多重宇宙」。

製炭很復古,卻是循環經濟

掌握「生物炭」宇宙核心關鍵技術的盛發生物科技,更為人所知的是木酢液洗劑品牌「木酢達人」,創辦人陳偉誠的名字,出現在地方創生、林業與青創等各大領域,甚至是2022年十大傑出青年。他如何從隨林業沒落的木炭廠裡走出來,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在荒廢之境裡走出新的道路?

「在我們新竹木炭工廠,有一座橋,我們工廠就在橋下。我23歲大學剛畢業,常常一個人在橋上看著夕陽,我的三個姊姊都嫁人了,木炭工廠剩我爸媽這對老夫妻跟我,有什麼未來?」2008年陳偉誠返鄉創業,面對看似沒有未來的產業,他說,沒有放棄是因為從父執輩一直在做的事當中,看到趨勢與理念。

回到炭的本質,就是一種經濟循環。「我父親跟我說,你看我們是收人家不要的木材做成炭,這是一個循環,是好事情。」陳偉誠表示,父親的年代沒有所謂「循環經濟」,但一生在做的就是「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簡稱C2C)的事業。

憑證是發票嗎?

 

木頭在燒製成木炭時,會產生有抑菌效果的「木酢液」,是循環經濟賜予的第一桶金,陳偉誠邀請三位大學同學共同創立「木酢達人」,與倍立德科技負責人暨實驗室主持人廖玲珍合作研發木酢液配方,再與江洋化工合作量產各式洗劑,去化湖口後山林木廢材。

「剛認識偉誠時,他是送木炭的,很辛苦。」廖玲珍表示,倍立德主要是研究材料應用的單位,因為木酢液而跟陳偉誠團隊展開合作,當時覺得這個產業需要有人衝在市場前面帶頭。

廖玲珍強調:「偉誠的團隊非常有衝勁,只要有機會都願意去嘗試,也漸漸讓大家認識了木酢液。」 透過網路行銷,「木酢達人」十多年來累積20萬鐵粉,成為後來在做生物炭市場應證的重要基礎。

走出第一階段的木酢液之路,「木酢達人」團隊對生物炭藍圖的起點,是一場2020年底與資策會顧問的燒腦會議。「我以為我的願景已經很大了,但他們說還不夠。」陳偉誠表示,團隊過去試著推動生物炭在台灣的應用,企圖學日本從農業切入,但礙於法規與產業特性,停滯多年。

知道這是好東西,一心想推動生物炭,卻發現自己用力用錯方向。「這很有趣。我發現如果把力氣放在一個沒有願景的發展上,那力氣是白花的。」陳偉誠說自己在會議上像打開了眼界,資策會顧問們認為生物炭有機會走進終端消費者的日常,打造一個人人都能參與的「零廢棄的林業生活解決方案」。

憑證是發票嗎?

 

減碳綠建材,生物炭成建築裝潢夯品

面對所有人都很陌生的新材料「生物炭」,要找到生活中的多元應用,需要更了解材料技術與市場需求,參與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跨域生態系計畫」組隊找路,無疑是最佳解方。

要組建生態系,找到對的利基者共構,輔導團隊展開大量訪談,找到生物炭在不同產業的切入點。一找到需求,需要不同生物炭的相關數據,就是盛發團隊發揮研發力的時候,針對需求提供材料的測試報告,雙方根據材料的效能,探討以生物炭進行產品創新的可能性。

「盛發團隊是個很有動能的基石者,他的期限是一週,一個禮拜內一定會把事情做到一個程度。」負責輔導「生物炭跨域生態系」的策進會數位轉型研究院資深分析師潘啟銘表示,基石者與利基者們在計畫的第一年快速建立信任與默契,各領域的生物炭產品相繼問世,包括炭酢除臭分解垃圾袋、炭沐浴露、炭琉璃工藝品,及炭石膏板、炭磚、炭塗料等炭綠建材。

透過訪談,團隊意外發現生物炭的剛需,存在於建材與裝潢領域。「在淨零碳排的議題出現後,業者們正面臨綠建材創新研發的困境。」策進會數位轉型研究院分析師杜念庭表示,裝潢與建材業者對於不同生物炭的物理性、安全性,以及與異材質混搭後的吸濕、除臭、抗噪等功能表現相當關注。

看見產業界的好奇與需求,生態系在2021年年底,舉辦了「生物炭開發者大會」,現場湧入尋求新材料應用的各界人士,產官學研因為生物炭的可能性與減碳的使命而齊聚一堂。

建ReWood平台,跨域共創更多新品

打開了業界對生物炭的嘗試與好奇,如何將材質檢測與產品研發的能量保留下來,讓經驗能夠傳承,成果得以累積?於是,國內第一個跨域共創的生物炭商務平台ReWood應運而生,也展現了不同的樣貌與使命。

「ReWood是一個品牌,是由生態系夥伴跨域共構出的支持服務。」陳偉誠所詮釋的ReWood,可以搭配各種複合材料,與複合市場結合,轉變為下個新商品。

站穩微笑曲線的兩端,此時木酢達人多年累積的20萬鐵粉,成為生物炭新產品最好的驗證夥伴。「我們有能量可以把研發出來的新品,透過網路去曝光或銷售,驗證它適不適合量產,有沒有市場。」陳偉誠表示,這樣的能量對於生態系來說形成一個保護,「至少不會有夥伴是去貸款投入一個產品後,才發現市場不買單。」從研發到市場驗證都獲得支援與保護,也是生物炭跨域生態系能快速開花結果的原因。

而站在政策推動的角度,ReWood平台乘載著一個更長遠的業界使命⸺生物炭商情與開發成功案例共享。計畫協助生態系建立ReWood 平台,將生物炭的商業評估訪談內容、檢測測試、領域專家訊息內容,與國內外生物炭建材應用案例,都在平台上架,讓生態系大大小小的嘗試與努力,都能留下足跡,成為廠商或研究人員應用生物炭時的指南針或借鏡。

憑證是發票嗎?

 

打造生物炭體驗場域,讓你直接感受

ReWood 除了以線上平台推動生態系前進,也在看得見的實體場域,讓更多人體驗生物炭的魅力。「我們一直在尋找生態保護與老屋改造當中的連結。」打造綠光計劃街區的范特喜微創文化創辦人鍾俊彥表示,生態系團隊成為當中的轉譯者,為老屋改造注入新技術與林木循環的新議題。

憑證是發票嗎?

范特喜微創文化總經理鍾俊彥(右起)與執行長潘冠呈。

場景回到綠光計劃的小炭屋裡,敲歐創意的藝術家黃敬中運用竹炭與木炭創作的馬賽克作品《止於無窮》高掛在牆上;偉盛工作室的泥作師陳志偉運用倍立德實驗室研發的炭塗料油漆牆面;山門設計開發的炭磚,解決了造型及綠美化;木作師傅陳嘉進用校園疏伐的廢木做成木桌置於室中央,上面放著木酢達人開發的炭盆。

憑證是發票嗎?

敲歐創意的藝術家黃敬中佐泰戈爾的詩,以竹炭與木炭創作《止於無窮》作品。

憑證是發票嗎?

偉盛工作室的泥作師陳志偉現場示範,以獨特的技法組合炭磚。

一個五坪大的小炭屋,匯集了十餘家生態系業者的看家本領,透過材料、工法與應用上的多元創新,呈現生物炭的各種可能性。「與其強力宣導大家愛用國產材,不如設計出一個空間讓你體驗。如果在老屋可以做到這樣,那這些材質一定也可以用在你的家裡。」范特喜微創文化的執行長潘冠呈表示,在小炭屋之後,范特喜與盛發生物科技正在洽談在東勢林業園區的合作,要把生物炭技術帶到更大的場域去驗證。

ReWood 的商品也正在打開國際市場的大門。透過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中介,與資策會的市調與媒合,生物炭跨域生態系與馬來西亞寵物用品第一品牌Pet World公司合作,將ReWood 寵物清潔用品銷售至馬來西亞。

生態系如何走向國際,做為基石者,陳偉誠心中已有藍圖,第一階段把產品賣過去;第二階段為當地量身打造更多符合在地需求的產品;第三階段,將走向國際共構,以國外當地的林木,結合台灣生態系廠商的技術,推動在地的林木循環。

透過跨域共創,生態系正快速成長。共好與共利為構築生態系的重要基礎,團隊在創造新商業模式的過程中,選擇穩健踏出每一步。

【多元觀點】台灣生物炭跨域發展後發先至

資策會數轉院/數位服務創新中心/跨域創新組組長 ── 黃中原專訪

日本生物炭的產業發展,走得比台灣早,應用大多圍繞著農業議題。早期生物炭在台灣也嘗試往農業方向發展,然而台灣的農業規模相對較小,生物炭的發展效能相對受限。如今,在生物炭以生態系跨域合作發展之後,在居家生活與綠建材等領域頗有成績,更有利基點從精緻化或高質化的角度與國際合作,這一點不但能與日本在技術面互補,對外輸出也更具優勢。

本生態系屬於「解決方案型」生態系,從最前端的調源、燒製到功能檢測,是基石者盛發科技重要的技術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未來在與中菱建材、環球水泥等利基者合作發展綠建材,將面臨量產上的挑戰,屆時可能不是現階段實驗性的一、兩噸,而是數十噸到數百噸的產品。

以廢棄林木來說,這個生態系需要掌握台灣在哪裡有哪些木材,疏伐的時程與量有多少。量體收完之後,還需要掌握各種木材以400度、600度、800度不同溫度燒製的炭,它的功能性到哪裡,去發展後端的料材應用。因此,整個產業鏈的完備,未來除了需要建構全台灣的「剩餘林木資產地圖」外,還需要掌握不同地區的樹種在燒製上的數據調研。

在生物炭領域發展「跨域生態系」之後,盛發科技跟加工製造廠商過去偏向單純的供應商關係,如今彼此會針對產品規格,以及料源的篩選上,有更多的討論,例如什麼炭要燒到多少度,最後會得到什麼結果,適合使用在綠建材還是民生洗劑上面。盛發科技也很樂意共享研發資訊,跟上中下廠商去共構新的合作關係,帶動周邊業者一起投入研發,共享成果。

(文/林欣婕、照片/林野)

本文章內容由「推升中小企業跨域生態系價值共創計畫」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