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电话 手法

手机诈骗频发 12种手机诈骗手法你知道多少

某单位的肖主任有一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肖主任!这么久都没联系呀!”肖主任一听对方叫得出自己名字,听那嗓音有点像自己认识的刘局长,就问:“是刘局长吗?”“是呀,你还记得我呢,我改电话啦。”肖主任就把电话存了下来。第二天下午,电话响了,一看来电显示是“刘局长”,肖主任接通后,这位“刘局长”称自己有急事,需要两万元现金救急。肖主任一开始还在着急自己没那么多现金,经同事提醒,又一查,才知道遇上了假局长。

接到电话叫你“猜猜我是谁”,收到信息说你中了大奖,打电话说你亲人遇上车祸马上要汇钱……这些瞬间会引发你喜怒哀乐的电话、信息,往往就是一个骗局设置的开始。

大约从3年前开始,手机老千在广州大规模出现。短信息、电话、诈骗软件……新花样层出不穷。公安机关多次发出紧急警示,但至今诈骗行为仍长时间、成规模存在。且不少骗局借助软件新科技,环环相扣,让人防不胜防。诈骗分子甚至还紧跟“社会热点”,如抗震救灾、高考录取等,实施信息诈骗。手机诈骗危机四伏。

骗子掌握机主信息 信息安全危机四伏

据记者掌握的资料,2005年~2006年年底,第一代诈骗信息多由普通手机号码发来,内容为“您的××银行卡在××商场消费了××元成功,如有疑问请电××××”等。这些短信有的称事主的银行卡在某商场消费,有的称账户转账成功,有的称信用卡被透支等,内容不尽相同,但均以银行或银联的名义发出,并留下咨询电话。当焦急疑虑的事主打电话过去,对方就自称“发卡中心”、“公安局”和“金融管理局”等工作人员,告知事主的卡可能被盗用或被复制了,他可以帮事主设置一安全账户(其实就是诈骗者的个人账户),将钱暂时转到里面。在事主去银行ATM柜员机上转账时,他还会用电话“指导”事主转移资金。一旦事主将自己卡上的钱转入对方的账户后,对方随即将款取走。

而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开始,全国出现不少诈骗信息、电话,指向明确,均熟悉目标人物的身份、姓名。

上周二,杨先生接到一个陌生来电,“老友记,还记得我吗?”杨先生说,那声音确实有几分耳熟。与本文开头叙述类似,杨先生猜对方是“忠哥”,对方爽快承认。相隔不到两天,杨先生又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话内容竟与之前相差无几,但对方准确地叫出了杨先生的名字。杨先生问是不是张仔,对方当即爽快地说自己就是张仔。

过了不久,“忠哥”首先打来求救电话,“他说他到东莞,嫖娼时被警察捉住,已经关了一天,让我想想办法救他。现在要马上交1万元赎身,否则立即通知家人和单位。”第二天下午,杨先生又接到了老同学“张仔”在花都身陷淫窝被警察抓获急需3000元赎身的求救电话,桥段如出一辙。

日前,王女士在家接听了一陌生女子打来的紧急电话,声称王女士的女儿遭遇严重车祸,正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对方让王女士迅速赶往医院,如果在外地来不及就汇3万~5万元到一个银行账号上。王女士迅速拨打校方电话了解情况,几分钟后得到消息:女儿正在班上上课!无独有偶,班上另一位学生家长也收到了这样的电话,心急如焚的家长冲到医院后才发现,孩子并没有出车祸。这一天可忙坏了学校。校方一查,前后竟然有接近30名学生的家长收到过这样的电话。骗子竟然全部说得出学生的全名!

有专家认为,案情根源可能就是个人信息被大量泄漏,而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的缺失。由于没有法律依据,侵权者的行为经常无法定性,也无法得到有效遏制。

来电显示可以任意改 克隆亲友号码骗巨款

某天,张先生接到一条短信称准备出售一小型设备,张先生便与对方相约第二天验货并付款。随后,他告诉弟弟待他验货确认后再将货款近4万元付给对方。第二天,弟弟手机响了,手机号码显示是其哥哥张先生的号码,但通话的人称张先生正在验货,让弟弟把近4万元存入指定账户。弟弟见是哥哥的手机号码,也没有多怀疑就将钱汇入对方指定的账户。

结果可想而知。目前,不少不法分子利用手机改号软件,克隆了受骗人亲友手机号码实施诈骗活动。通过这种软件,拨打者竟能把主叫号码显示成其设定的任何号码,例如接听者的朋友或亲人的手机号码、家庭电话等,想显示什么号码都可以。

移动部门提醒,近期社会上少数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技术伪造主叫号码以实施经济诈骗等犯罪行为,请广大手机用户注意防范,特别涉及对方要求存入钱款、提供现金、提供财物的,务请确认通话人是手机机主,不宜简单地以来电号码即判断对方身份,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对接到的可疑号码回拨以确认真伪,防止被骗。

仅两成市民收诈骗短信后报警

李女士看到诈骗短信后,立即回复:“我已报警抓你!”,随后报警。刘先生则常常会回拨对方电话,但对方不予接听。小林表示自己收得多了,习以为常付之一笑。有调查显示,仅两成市民收到诈骗短信后报警。

根据公安部介绍,公安机关110报警服务台将直接受理群众对手机违法短信息的举报,对其中涉嫌违法犯罪的线索将依法查处,并视情通过有关部门对涉案手机停止服务,对涉案银行账户予以冻结,同时依据违法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及造成的社会危害程度,依法追究有关涉案人员的责任。

手机诈骗成本低,收益高,不需要和被骗者面对面。而且诈骗门槛低,只需花费数千元购买SIM卡、手机以及手机短信群发器等简单设备,犯罪分子就可以通过发送短信息骗钱;此外,目前手机短信息也存在管理和立法不完善的问题,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群发信息是警方监控难点

记者采访民警获悉,目前诈骗分子通过群发器的点对点发送,是运营商与警方监控的难点。目前,运营商对短时间内发送大量短信的号码进行监控,但由于个人通信自由受到法律保护,运营商并不能监控内容。

此外从表面看,对于诈骗分子的抓捕并不难,因为根据现在规定,所有国内银行的存款都采取实名制,这种情况下,客户在银行存款开户都必须提供本人的身份证,并由本人到场办理。银行也有很完善的身份证识别系统。但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非法获取的真实身份证开户,同时找个长相很像当事人的身份证去开户,这样往往令银行工作人员防不胜防。而且一些得手的骗子,骗取对方的款项后,总是第一时间火速将骗得的钱取空。

IT白领当上诈骗短信制造者

年轻的杨强在几年前找到了一份“IT白领”的工作。他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一家挂着科技公司牌照的居民楼小屋,里面只有几台电脑,几个工作人员。杨强得到了“坐空调房就可每月赚5000元”的承诺,加入了这个专门发送垃圾短信的皮包公司。杨强发现,公司里有一套黑色的传输设备,不大,却是他们公司最大的宝贝——短信群发器。杨强每天的工作是从客户那里获得要发送的短信内容,比如“销售发票”“你中奖了”“快汇款给我吧”之类,通过短信群发器选取客户要发送的短信用户群,按发送,不到一分钟,几千条信息就出去了。

杨强直到被抓获的那一天,都算不清自己发出去多少诈骗信息了,也不知道多少人受了骗。

警方提示12种手机诈骗手法

1.如果您接到“我是××省公证处的公证员××,恭喜您的手机或电话号码在××抽奖中了×等奖,奖品是小轿车一部”的短信,请先思考几秒钟,想想自己是否将手机号投入摇奖或参与什么活动,如果没有请删除信息,不要回复。

2.以××银行名义提醒您在某地刷卡消费,金额将于近期从您账户扣除。如果您收到类似手机短信,再按短信里电话询问,就栽进不法之徒的圈套。

3.如果您接到有人电话称是国家税务局干部,帮您办理汽车或房屋退税事宜,别相信这类谎言。

4.有人打电话称,您的家人在某地生急病或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让您把钱打到××银行账号,一定要核实清楚,不要轻易相信。

5.有人打电话称,您的孩子被绑架,并索要赎金,电话中甚至还出现孩子哭闹声。如遇到这种事情,一定要冷静,先问问对方手中是男孩还是女孩,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如果对方所陈述内容与孩子相符,尽快报警,以便公安机关查出真相。如果您所问的情况对方回答不上来或有误,一定是有诈。

6.“您好,您的朋友为您点播了一首××歌曲,以此表达他的思念和祝福,请您拨打×××收听。”当您拨打收听时,您的话费余额一定会直线下降。

7.“我在外地出差,我的手机很快就没有话费了,麻烦您帮我买张充值卡,再用短信告知卡号与密码。”接到这样电话或信息,要核对对方真实身份。

8.“您好,这里是中国移动(或联通)客户服务热线,由于我们工作失误,您的电话费这几个月共多收×××元,如确认退费请按……”类似电话接到后只要认真查看来电号码,就可识破骗局。

9.“低值充值卡出售,本公司与电信制卡部门联合推出移动、联通手机卡充值,100元面值的38元低价促销,诚招各地代理经销商。”如果您收到这样信息,请不要被低价与利润所诱惑,多问为什么,最好向移动与联通客户服务中心落实。

10..如果您收到未知电话号码,或响过两下就挂断的电话,不要随随便便回复。部分0941、0951开头的号码中有的是加值付费电话,接到这两个号码开头电话或陌生来电,一定要小心核对再行回复。

11..如果您接到不熟悉的电话,对方自称为您好友,并让您猜其身份,请不要跟他捉迷藏,直接问他是谁,如果是您好友,简单核对就清楚。

12.对打着上级领导身边工作人员的旗号、要求您帮忙处理领导个人事务的电话,请您多长个心眼,不要急于付钱,待核实该人身份后再帮忙也不迟。

1. 扫描二维码方式植入木马诈骗

“扫描二维码,领取购物红包”,不法分子通过诱使事主扫描二维码,进入了含有木马病毒的网站或者是下载了含有木马病毒的APP。不法分子通过木马截取手机短信,更改支付宝密码,窃取了支付宝内的余额。

温馨提示:不要见“码”就刷,小心二维码扫描诈骗。

2. 短信链接钓鱼网站方式植入木马诈骗

通过引诱事主点击短信中的链接,从而从后台下载木马程序或链接钓鱼网站方式获取事主手机中的通信录、短信、银行卡、支付宝信息等实施诈骗。

例如:

  • 骗子利用“伪基站”伪装成汇丰银行客服号进行诈骗。“尊敬的用户:您的汇丰银行密码器已被暂停使用,请登入域名www.hsbc.cn重新激活,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 冒充电信运营商短信通知积分兑换,诈骗分子会将事先编好的积分兑奖短信,通过“伪基站”伪装成10086等群发诈骗短信,并建立虚假网站,诱惑用户下载安装一个带有木马病毒的App,再通过这个安装在用户手机上的假移动掌上客户端(“积分陷阱”病毒),盗刷用户银行卡。

温馨提示:运营商的积分兑换一般是话费、礼品等,绝对不会出现现金形式兑换,更不会要求提供银行账号、身份证号、密码等个人信息。收到此类短信应高度警惕,不要随意点击陌生网址,更不要轻易安装客户端。

3. 利用改号软件冒充公检法等机关诈骗

这类电信诈骗案以“法院传票、信息泄露、涉及洗钱”为由,使用改号软件伪装政法机关办公电话,冒充警察、检察官、法官实施诈骗。

温馨提示:警方不会通过110电话号码直接拨打用户,绝对不会通过电话远程作笔录方式办案,更不会要求受访者提供个人的银行卡号、存款账号、密码及身份资料,根本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

4. QQ聊天诈骗

  • 冒充亲友诈骗。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对方QQ密码,截取对方聊天视频资料后,冒充该QQ账号主人对其亲友或好友以“患重病、出车祸”等紧急事情为名实施诈骗。
  • 冒充公司老总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搜索财务人员QQ群,以“会计资格考试大纲文件”等为诱饵发送木马病毒,盗取财务人员使用的QQ号码,并分析研判出财务人员老板的QQ号码,再冒充公司老板向财务人员发送转账汇款指令。

温馨提示:

(1)如不能确定网络安全,尽量避免使用公共WIFI。

(2)保护好个人信息,手机验证码绝不向他人提供。

(3)开通QQ设备锁,坏人即使盗号也无法登陆。开通方法:手机QQ>>设置>>设备锁。

(4)及时升级QQ、微信的最新版本。

(5)QQ聊天过程中提及汇款一定要通过其他途径核实好对方身份。

5. “机票改签/航班取消”、“网上购物退款”

这两大类电信诈骗案的最大迷惑之处在于,诈骗分子往往对你最新的网购订单或者机票行程资料一清二楚,所以很容易让人相信对方是电商或者航空公司的官方客服,从而根据对方指示错误操作网银或者ATM,又或者点击对方提供的钓鱼链接,被盗取电商账号密码后立即将账户资金转走。

温馨提示:骗子可能侵入了一些订票网站或公司的系统,从而掌握你准确的订票信息。不要轻信任何来历不明的电话和短信(尤其是400电话,通常仅供用户打入不会打出),建议在手机端安装专业的手机安全软件,可拦截识别绝大多数诈骗电话和诈骗短信。

6. 网络虚假投资诈骗

犯罪分子以某某证券公司名义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散布虚假个股内幕信息及走势,获取事主信任后,又引导其在自身搭建的虚假交易平台上购买期货、现货,从而骗取股民资金。

温馨提示:此类假平台,正是不法分子利用专业知识搭建的虚拟投资网站,打着理财的幌子,以小赚为利益诱饵,致使受害人上当。市民在选择投资理财时,首先应确定该平台的所属地、性质、资金流向、以往历史等相关资料,做足功课后考虑投资。

7. “猜猜我是谁”诈骗

犯罪分子获取受害者的电话号码和机主姓名后,打电话给受害者,让其“猜猜我是谁”,随后根据受害者所述冒充熟人身份,并声称要来看望受害者。随后,编造其被“治安拘留”、“交通肇事”等理由,向受害者借钱,很多受害人没有仔细核实就把钱打入犯罪分子提供的银行卡内。现该类诈骗已升级为“冒充领导”、“冒充中纪委工作人员”诈骗。

温馨提示:

(1)一定要注意保存好个人信息,为防止个人信息泄漏,要慎重在公共场所电脑及网络上的QQ、微博、微信等留下自己以及朋友的真实信息,也不要在手机上有过多名片标注,以防丢失时信息被骗子盗用。如果接到陌生来电,自称是你好友,且能准确叫出名字时,应多方面核实真假。

(2)可拨打手机中存储的好友电话,确认是否好友真的换号码。在无法拨通朋友“之前”电话的时候,可联系好友的亲友进行确认。

(3)当对方向你借钱时,应引起高度警惕。必要时请立即与警方联系。

8. 淘宝刷信誉诈骗

犯罪分子在网上发布刷淘宝信誉的兼职广告,引诱受害者在其提供的淘宝店拍下某订单,并承诺受害者付完款后把订单款和佣金一并打回到受害者账户内,但受害者付完款后犯罪分子称要其再接着拍才能返还订单款,从而诈骗受害者。

温馨提示:所有兼职、淘宝刷钻、刷信誉,若要求先支付,交纳保证金、稿费、押金等100%为虚假招聘,切勿上当受骗!

9. 中奖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QQ、短信等方式向用户发送中奖提示信息,并利用在互联网上设置的虚假网站诱导人们误入中奖陷阱,诈骗分子以让事主缴纳税费、公证费、手续费等各种名目实施汇款的骗局。

温馨提示:广大群众接到类似的可疑短信不要轻易回复或轻易按照可疑短信的内容操作网上银行等,可以登陆机构官方门户网站或拨打官方热线电话了解相关情况,在对方要求汇款时,要多方查证、核实情况或多同亲朋商议,不要轻易汇款。

10. 伪冒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诈骗

犯罪分子冒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名义及商标标识,通过互联网、微信、QQ等社交网络渠道发布虚假信息,自称为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与客户联系,宣称可以提供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的贷款、信用卡、借记卡等服务,诱使他人向其支付“服务费”、“保证金”、“关联金”、“佣金”、“制卡定金”、“中介服务费”或其他类似名目的费用。

温馨提示:客户请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官方渠道咨询、申请业务。银行或金融机构一般不会要求客户通过任何方式在申请阶段预先支付费用。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谨慎添加来自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陌生人,不要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如发现任何冒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名义、发布虚假信息行骗的不法行为或相关信息和线索,请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11. 伪冒网银升级、实名补录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银行号码发送“密码器过期”、“实名补录”的有关信息,并提供虚假的网站链接。当持卡人信以为真登陆该网站,输入相关身份证、网银用户名、密码、动态口令等信息后,卡内存款随即会被转走。

温馨提示:银行不会通过邮件、短信、电话等方式,以系统升级或身份认证工具过期激活等为由,要求客户到指定的网页修改网银密码或进行身份验证。在登录银行网站时,最好直接输入银行门户网站地址,避免通过搜索链接进入冒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