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 麻 看 哪 一 科

2020-11-02 00:30:00

每當病人帶著真摯的神情問我:「醫生,我腳會麻,是不是血路不通?」我只能微笑以對......,因為現代醫學上並沒有「血路不通」這個名詞,之所以會讓腳產生麻痺感,約可歸因為兩大問題:血管障礙或神經障礙。

究竟,哪些問題會讓我們感到腳麻?

「血管障礙」引起的血路不通

◆糖尿病:在足踝專科的領域裡,因為血管問題造成腳麻症狀,最常見的就是糖尿病患者。因為糖尿病患者極容易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況下,就像是在沙漠中缺乏雨水一般,引發微血管病變,而有麻的感覺。

糖尿病會促進血管的老化進而引起動脈硬化,脂肪混合著平滑細胞及鈣堆積在血管內壁,造成心血管疾病與周邊血管症狀如間歇跛行、足部潰瘍等疾病。

為延後病況惡化,需積極控制血糖、治療高血脂、戒菸、飲食控制、多做足部運動來防止腳受傷。

◆動脈硬化:雖然在臨床上,病人會因為三高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發動脈硬化阻塞到腳的機率很小,但「腳中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也有病例是因為創傷引發「急性動脈血管阻塞」,這時就必須在黃金八小時內設法將動脈血管疏通,一旦錯過,將使足部組織壞死,面臨截肢的痛苦。

◆ 靜脈栓塞:最常見的是深部靜脈阻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艙症候群」,腿部因為長時間坐著無法伸曲,容易造成深度靜脈血栓,症狀輕者發生下肢水腫,重者則因為這些血栓塊會順著血流跑到肺部,阻塞肺部血管造成肺栓塞,引起呼吸困難,甚至中風或死亡。

不過這類症狀的知覺較不一樣,比較屬於「腳脹」的感受,而不是「腳麻」。

「神經障礙」引起的血路不通

除了血管障礙引起腳麻的問題外,事實上,神經系統掌管人體的知覺,當然與此症狀有更緊密的相關性,從神經系統的角度來看,區分為兩種:

◆中樞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由腦及脊髓組成,所以引發腳麻情況的病徵,最常見的包括「椎間盤突出」和「椎管狹窄症」兩種,一旦確認病人腳麻的起因是由中樞神經障礙引起時,我們都會將其轉介至脊椎外科,讓專業醫師對症治療。

◆周邊神經系統

這類神經障礙所呈現的狀況又大不相同:

糖尿病足周邊神經病變:這種狀況是比較沒有辦法治癒的,屬於整體性的內科疾病,只能靠自己控制血糖、定期回診檢查。

跗管症候群(Tarsal Tunnel Syndrome):這是屬於足踝專科的領域,許多人都對它認識不深,很容易被誤診為足底筋膜炎或蹠痛。我曾在網路上看過美國一位病人的經驗談,這位病人原本腳盤會痛、不舒服,看骨科醫生被診斷為足底筋膜炎,猛打類固醇,無效;另一位骨科醫師告訴他純粹是疲勞或發炎。這位老兄前後花了十個多月,才真正找到問題是「跗管症候群」,手術處理後痊癒,腳不再麻痛。

看到這位老兄的分享,令我相當感慨:試想在醫療先進的美國,都必須花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找出真正病因,對症下藥,更不用說在台灣,大家對足踝的認識還處在渾沌不明的狀態,相信這類病人被誤診的比率會更高,一定有許多病人流浪許久,迄今都還不能診斷出正確的問題。所以我想針對這部份和各位多分享一些觀念。

跗管症候群的原理,在於脛神經(tibia nerve)通過踝關節內側下方到腳的時候,有一個管狀通道常因為外傷腫脹、腫瘤壓迫或天生體質較窄小,而造成神經傳導受阻。這時候患者就會感到足部麻痛。

關鍵是麻痛的位置,只會發生在腳底及腳盤內側等遠端神經分佈的地方,部位非常明確,不會有大腿、小腿都麻的情況產生。

此外,只要輕輕敲擊內側踝關節下方、脛神經通過的地方,病患若有一種類似電流通過的感覺,產生麻痛、灼熱感,就可能是「跗管症候群」。

整體而言,許多附管症候群的問題屬於原發性,找不到成因,但也有可能會因為受傷,造成跗管部位纖維化或腫脹;或是剛好在那裡長出痛風石被壓到;或是腱鞘囊腫剛好長在該部位壓迫到;或是因為足跟骨癒合症造成內後側突出,繼而壓到跗管;甚至因為扁平足......,必須深入探究其真正發生的原因。

我要強調的是,跗管症候群是可以利用手術來對神經減壓治療的,主要關鍵在於能否正確診斷出問題,如果只是短期腫脹,有時不開刀亦可獲得良好改善。

腳麻原因複雜,忠實描述最重要

由於造成腳麻的原因很複雜,病人經常到處尋尋覓覓,在內科、神經科、復健科、骨科、國術館、中醫......之間流浪。

希望這些因腳麻找尋醫師的病人,能先具備正確的觀念:「血路不通」不是個病名。因為每一種血路不通都有其不同的感覺,也都有不同的原因,病人應該要試著和醫師具體說明腳麻的型態與位置,因為專業醫師要透過病患的完整描述,才能夠比較精確地診斷。

以下表格只是初步的分類,協助各位在檢視自己狀況時,可以更完整地陳述給醫師參考,下次看診時千萬不要再籠統地問醫師:「我這是血路不通嗎?」因為在這個看似簡單名詞的背後卻隱含著複雜的成因,大家只要能盡可能忠實完整描述,至於複雜的病症就交給專業醫師來做最後診斷。

書籍介紹

自書名:己的腳痛自己救:足踝專科名醫教你遠離痛風、凍甲、腳麻、拇趾外翻、腳踝扭傷、足底筋膜炎

作者:朱家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8/12/25

作者簡介/朱家宏

▌為台灣少數專精足踝外科的醫師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日本奈良醫科大學足踝關節外科進修,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聖瑪麗醫院足踝外科進修。▌現任台中行健骨科診所院長、足踝醫學會常務理事。秀傳醫院、林新醫院兼任手術醫師。▌曾任台中榮總骨科主治醫師、彰化秀傳醫院足踝中心主任、東海大學講師。▌專長:足踝外科、創傷外科、下肢複雜骨折、關節重建、運動醫學。

延伸閱讀:

少吃麵包,就是預防骨鬆第一步!害你發炎又流失肌肉,骨科醫師眼裡的3大NG飲食

心血管疾病 腳麻 足踝 動脈硬化 血栓 腱鞘囊腫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阿伯你為什麼不願意走?」「腳麻欲安怎走!」這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廣告,讓我們知道血液循環不良會造成腳麻。但其實,手腳麻的原因不是只有末梢血液循環不良,若只是透過促進血液循環想要來改善手腳麻痺,不僅不一定有效,還會延誤就醫,導致病情惡化!

台大神經部主治醫師湯頌君曾在文章中指出,手腳麻痺的原因很多,從大腦、腦幹、脊隨、周邊神經、肌肉、末梢神經,任何部位出現問題都可能造成手腳麻痺,而治療手麻、腳麻,首先就得釐清原因。 (編輯推薦:手麻可能是不穩定肩關節!做1訓練免開刀)

日本富永疼痛管理診所院長富永喜代也表示,引起麻痺的疾病很多,且大部分都能透過早期發現及早治療。藉由分辨症狀與病因,找出就診科別,就能讓專科醫師更容易針對手腳麻的病因治療。

手腳麻痺原因、症狀與看診科別

富永喜代依照麻痺部位分類,幫助迅速找到可能罹患的疾病:

  1. 麻痺症狀:頭部、臉部(頸部以上)麻痺
    可能罹患的疾病 該疾病其他症狀 掛號科別
    中風(腦梗塞、腦出血) 半邊身體麻痺、半側偏盲(看不到某半邊的事物)、語言障礙、眼球偏移、癲癇 神經內科,若有即時危險則掛神經外科
    腦腫瘤 頭痛、抽搐、頭暈、手腳無力、走路不穩、語言障礙、嘔吐、感官異常、半側偏盲(看不到某半邊的事物) 神經內科、腦神經外科
    低鈣血症 痙攣、抽搐、手腳麻木、憂鬱、容易激動、心律不整 內分泌內科
    過度換氣症候群 呼吸急促、四肢僵硬、嘴巴周圍、手指麻木或刺痛、頭暈、頭痛、胸悶、胸痛、心跳加速、臉色蒼白、手腳冰冷 身心醫學科
    恐慌症 呼吸急促、焦慮、心跳加速、暈眩、頭痛、噁心、顫抖、冒冷汗、胸悶、胸痛、吞嚥困難、指尖麻痺、畏懼 身心醫學科
  2. 麻痺症狀:充分休息就能改善的手部麻痺
    可能罹患的疾病 該疾病其他症狀 掛號科別
    頸椎退化 頸部僵硬、上背緊繃、頭痛、手臂、手肘、手指痠痛無力、骨刺 整形外科、疼痛管理科
    頸椎椎間盤突出 頸部僵硬、疼痛,疼痛延至肩膀、上背、手臂、觸覺遲鈍、四肢無力、痙攣、大小便失禁、半身或全身癱瘓 整形外科、疼痛管理科
    後縱韌帶骨化症(後頸直韌帶鈣化症) 身體緊繃、上肢無力、行動不便、四肢癱瘓,也可能無症狀 整形外科、疼痛管理科
    胸廓出口症候群 肩膀痠痛、皮膚感覺異常、睡眠障礙、手背水腫 整形外科、疼痛管理科
    腕隧道症候群 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刺痛麻木 整形外科、疼痛管理科
    肘隧道症候群 小指、無名指刺痛麻木、肘關節內側痠痛,且有可能向上延伸至肩膀、頸部 整形外科、疼痛管理科
  3. 麻痺症狀:就算充分休息也無法改善的手部麻痺
    可能罹患的疾病 該疾病其他症狀 掛號科別
    脊髓腫瘤 背痛、肢體無力、大小便困難、無法行走、四肢癱瘓、呼吸衰竭、類似坐骨神經痛 神經內科
    脊髓空洞症 手部肌肉無力、萎縮、感覺遲鈍 神經內科
    格林-巴利症候群 類似腸胃炎症狀、複視、吞嚥困難、呼吸困難、呼吸衰竭 神經內科
    多發性硬化症 視力受損、肢體無力、平衡失調、行動不便、感覺異常、口齒不清、暈眩、大小便失調 神經內科
    糖尿病 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疲勞、吃多喝多尿多 新陳代謝科、家醫科
    中風(腦梗塞、腦出血) 半邊身體麻痺、半側偏盲(看不到某半邊的事物)、語言障礙、眼球偏移、癲癇 神經內科,若有即時危險則掛神經外科
  4. 麻痺症狀:手腳同時麻痺可能罹患的疾病
    可能罹患的疾病 麻痺症狀:下肢麻痺 掛號科別
    頸椎退化 頸部僵硬、上背緊繃、頭痛、手臂、手肘、手指痠痛無力、骨刺 整形外科、疼痛管理科
    頸椎椎間盤突出 頸部僵硬、疼痛,疼痛延至肩膀、上背、手臂、觸覺遲鈍、四肢無力、痙攣、大小便失禁、半身或全身癱瘓 整形外科、疼痛管理科
    後縱韌帶骨化症(後頸直韌帶鈣化症) 身體緊繃、上肢無力、行動不便、四肢癱瘓,也可能無症狀 整形外科、疼痛管理科
    糖尿病神經病變 四肢末梢功能減退、感覺喪失、遲鈍、灼熱感、觸電感、平衡感變差、走路不穩、肌肉萎縮 內分泌內科
    維生素B1缺乏症 肢體末端感覺減退、異常、胃腸功能紊亂、食慾減退、心律失常、精神異常、意識障礙 內分泌內科
    甲狀腺機能亢進 容易激動、怕熱、多汗、心跳加速、心悸、甲狀腺腫大、焦慮、食慾增進但體重減輕 內分泌內科
    甲狀腺機能低下 怕冷、水腫、皮膚乾燥、食慾不振、少哭笑、反應遲鈍、發育遲緩、心律緩慢、呼吸緩慢、便秘 內分泌內科
    過度換氣症候群 呼吸急促、四肢僵硬、嘴巴周圍、手指麻木或刺痛、頭暈、頭痛、胸悶、胸痛、心跳加速、臉色蒼白、手腳冰冷 身心醫學科
    中風(腦梗塞、腦出血) 半邊身體麻痺、半側偏盲(看不到某半邊的事物)、語言障礙、眼球偏移、癲癇 神經內科,若有即時危險則掛神經外科
    格林-巴利症候群 類似腸胃炎症狀、複視、吞嚥困難、呼吸困難、呼吸衰竭 神經內科
    多發性硬化症 視力受損、肢體無力、平衡失調、行動不便、感覺異常、口齒不清、暈眩、大小便失調 神經內科
  5. 麻痺症狀:下肢麻痺
    可能罹患的疾病 該疾病其他症狀 掛號科別
    腰椎椎間盤突出 腰腿痛、肌力下降、腰部壓痛、脊椎活動受限、肢體感覺異常、坐骨神經痛、排尿無力、下肢癱瘓 整形外科、疼痛管理科
    腰椎管狹窄症 下部、臀部疼痛、下肢無力、小腿抽痛、腳底發麻 整形外科、疼痛管理科
    腰椎滑脫症 腰痛、坐骨神經痛、走路會造成下肢抽痛、麻木 整形外科、疼痛管理科
    坐骨神經痛 腰部、臀部疼痛、無法彎腰、步行困難、雙腿無力、難以坐下、腳部感覺遲鈍 整形外科、疼痛管理科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怕冷、刺痛、腳趾持續性疼痛、足部壞疽、潰瘍 心臟血管外科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 發冷、疼痛、間歇性跛行、靜止時疼痛、足部、指頭潰瘍、壞死 心臟血管外科

看了這篇文章的人,也看了...

  • 楊謹華再搶金鐘視后、40+逆齡保養經!不再迎合別人,喜歡自己才是美的定義
  • 手麻很久、大拇指麻,是腕隧道症候群症狀嗎?手麻怎麼辦?醫師教4動作緩解